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精選10篇)

校園 閱讀(2.35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精選10篇)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 1

課前準備:

由於學生是在一年以前學習過了複式統計表、複式條形統計圖,儘管折線統計圖還沒有正式學習,但從其他一些媒體中是見過的,學生對此並非一無所知。為了喚起學生對相關內容的回憶,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然呈現折線統計圖,課前預設了一項作業:通過報紙、書刊、電視或網路瞭解並收集不同形式的統計圖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收集的各式統計圖表,引入新課

1、交流並展示同學們課前收集的統計圖或統計表。(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生中的單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單式條形統計圖、複式條形統計圖以及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折線統計圖進行展示)指著折線統計圖問學生:你們知道他們的名稱嗎?這就是我們在本單元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2、老師也在課前進行了調查,用多媒體或掛圖出示“非典”圖片。介紹2003年發生在我國“非典”期間的一些事例。在講到全國人民都很關心北京這個“非典”重災區的情況,報紙、電視和網路每天都要公佈新增病人的人數,這也是全國人民瞭解疫區情況的重要途徑時,同時出示教科書提供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這兩份統計圖表。

(1)說說你從中瞭解到了哪些資訊?

(2)請上臺來指著統計圖或統計表說說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學生交流的資訊主要包括:不同日期所對應的人數和不同人數對應的日期,以及新增病人最多與最少的日期,其中可能會有個別學生能說出新增病人人數越來越少。

教師:剛才我聽到有個別同學說新增病人人數越來越少,你們覺得是這樣嗎?是怎樣看出來的?(請這個學生上來講一講)

教師:這個資訊在當時可重要了,讓人們心理安穩了許多。為什麼這麼重要的資訊只有少數同學看到了?如果把它換成這種形式的統計圖,這個資訊就很明顯了。(出示折線統計圖)

二、認識折線統計圖

1、師:從折線統計圖上你都看到了些什麼?(通過看圖,學生明確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一樣,有統計圖的名稱,統計的時間,統計圖的橫向表示日期,縱向表示新增病人數。)

2、師:請同學們觀察統計圖,你從圖中瞭解到了哪些資訊?是怎麼看出來的?(先獨立思考,再與同伴說說)

學生:我看到了5月1日對(對應)的點最高,說明這天新增病人最多。

學生:我看到了5月31日對應的點最低,說明這天新增病人最少。

學生:我看到從5月1日以後的線在一直往下走(用手勢在邊說邊比劃),所以新增病人在不斷地減少。

學生:我看到從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病人還在增加,因為這個時間的線段在往上走。

教師:同學們不僅能說出新增病人的變化情況,還能從折線統計圖中點的位置來說明人數的多與少,從線段的上升和下降說明人數的增加和較少。很了不起!

教師:剛才同學們已經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了5月1日以後的新增病人在逐漸減少,那麼是不是每個月減少的人數都一樣呢?能不能從圖上看出來那個月人數減少得最多呢?(學生討論)

學生:每個月減少的人數,我可以將挨著的兩個點的人數相減,再比較就可以知道了。

學生:不用那麼麻煩,我只要看哪一段斜得最厲害,這期間的新增人數就減少得最多。

教師:他說“那一段斜得最厲害”是什麼意思?誰聽明白了?

學生:我知道,比如說5月1日到5月6日,豎著看,人數減少了2?5格,1格代表20人,2?5格大約就減少了50人。在看5月6日到11日,也是豎著看,人數減少了1?5格,大約減少了30人。

教師:把相鄰兩個點豎著比較,看人數的減少情況,是個好辦法。誰再來說說你又有了什麼新的認識?

學生:我發現相鄰兩個點橫著的距離都是一樣的,豎著減少得越快,這部分的線段就越陡,說明人數減少得越多,也可以說,如果線段越平,人數減少就越少,就像26日到31日那樣,減少的人數最少。

教師:通過我們的研究發現,線段傾斜的程度就表示了人數減少的快慢。

3、根據折線統計圖獨立完成第117頁下面的填空。

教師:請同學彙報自己是怎樣填的,並說明你是怎樣從圖中看出來的。

學生:第1題新增病人在5月1日最多,達到122人,以後人數在逐漸減少。因為5月1日的點最高,所以人數最多。達到的人數我是從統計表中看到的,統計圖上看不準確。因為在5月1日以後的折線都在不斷下降,所以人數在逐漸減少。

學生:新增病人減少最快的時間是在5月2日到5月6日,減少了52人。我發現從5月2日到5月6日的線段下降得最快來找到的,減少的人數也是從統計表中查到的。

學生:我覺得6月初的新增病人的人數會更少,說不定沒有了。

教師:做出這個預測有道理嗎?依據什麼?

學生:看這個折線的'變化就知道,新增病人人數越來越少,折線越來越向下降,所以可以估計6月初的新增病人會更少。

教師:怎麼理解?

學生:就是看折線一直往下降的趨勢。

教師:看“趨勢”來做預測,很有道理!

【簡評】

案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課前佈置學生收集不同形式的統計圖表,既有利於喚起學生對已有統計知識的回憶,又能在課堂教學中自然地引入折線統計圖,同時豐富的統計圖表還能為統計知識的後繼學習留下一些直觀印象。

二是在折線統計圖之前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認讀中,抓住學生在觀察交流中對於“新增病人人數越來越少”這個重要的資訊只有少數同學能看到的現象,直接換成折線統計圖形式後,學生明顯感覺到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初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三是教師將認識折線統計圖分成了兩個環節,在第1個環節中,給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發現的空間,在學生容易看出的現象中,突出落實在折線統計圖中點的位置與線段上升與下降的認識。尤其在認識線段的傾斜程度就表示人數減少的快慢這個教學難點上,教師讓多個學生用自己語言來表達,教師用不多的語言,抓住學生話語中有價值的字眼,如“斜得最厲害”、“把相鄰兩個點豎著比較”來引導全班同學去理解、咀嚼與分享,使學生的思維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不斷地昇華。第2個環節則是一方面鞏固前面的認識,並著重將怎樣看“趨勢”和以此進行預測落到了實處。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 2

教學內容:

蘇教(國標)版五(下)第74~7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資料的全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資訊;根據要求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把複式折線統計圖補繪完整。

2、使學生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並作出合理的判斷推理,解決相應問題。

3、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資料的變化進行分析和預測;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難點:在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並作出合理的判斷,解決相應問題。

教學準備:

電子白板、電腦、視訊展臺、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FLASH動畫)江南春雨

說說有關“春雨”的詩句,為什麼還說“春雨一滴貴如油”呢?

【設計思考:在唯美動畫背景中,和學生交流關於春雨的古詩,體會春雨多;與“春雨一滴貴如油”的諺語發生衝突。教師的解說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南北氣候的差異,春季降雨量情況各不相同。課前短短几分鐘,學生經歷“美――疑――悟”的過程,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關於氣候的一些常識為新課的引入作了鋪墊。】

一、聯絡生活,激疑匯入

1、讀圖辨析,複習舊知

(1)出示兩張月降水量的單式折線統計圖。一張是“春雨綿綿”的無錫,另一張是“春雨貴如油”的北京。

(2)判斷哪張是無錫的月降水量統計圖?哪張是北京的?並說明理由。

判斷交流

追問:橫軸表示,縱軸表示,單位,每一格單位長度是。

追問:你還能看出什麼呢?

過渡:北京就是一個冬春乾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結:像這樣的單式折線統計圖,不僅能清楚地能看出數量的多少,還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設計思考:課前談話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辨析兩張降水量統計圖,複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名稱、特點、作用,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對比激疑,引出新知

談話:從這兩張單式統計圖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無錫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學生交流得出兩張圖合二為一方便比較。

示範畫圖:藉助白板把這兩張圖合為一體。

明確:因為是對兩個城市的月降水量進行統計,圖中會有兩條折線。為了加以區分,可用圖例說明。紅色實線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藍色虛線表示無錫的月降水量。統計圖的名稱要稍作改動,橫軸仍表示月份,縱軸仍表示降水量。同樣要寫上製圖的日期。

畫圖的步驟:描點寫資料、連線

揭題:這就是一張完整的複式折線統計圖,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內容。

【設計思考:此環節教師提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裡找不到答案。讓學生感受到單式折線統計圖的侷限性,從而巧妙地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師順應學生的想法,用電子白板將兩張圖合二為一,與學生一起完成了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操作後,對如何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有了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複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而教師的操作給學生提供了準確的示範,也為之後學生獨立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打好了基礎。】

2、觀察比較,獲取資訊

談話:你能根據這張複式折線統計圖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嗎?你是怎麼看的?

追問:從圖中你還能得到哪些資訊?

小結:從整體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趨勢,7~12月的降水量逐漸減少,呈下降趨勢。但每個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師:剛才我們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上又獲得了大量的資訊,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你感受到複式折線統計圖與單式折線統計圖比較具有哪些特點?

小結: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對兩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

【設計思考:通過觀察複式折線統計圖,看圖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情況,感受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3、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談話:用複式折線統計圖來進行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在生活中無處不有。(出示練一練1:改名稱為我國男女生6歲以後平均身高統計圖)

探討: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資訊?你現在身高多少?與我國同齡的國小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問:為什麼他們的身高和統計圖中的不一樣?

4、巧妙延續,獨立製圖

啟發提問:看了這張圖你有什麼問題?

談話:同學們認為生活中男生最後基本都比女生高。這只是同學們的生活經驗,事實怎樣要用資料來說明。

出示:我國12~18歲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統計表。

提問:為了便於比較,我們可以把它製作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明確: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步驟

學生在練習紙上作圖(一生在電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畫圖)全班交流反饋。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約在哪個年齡段開始超過女生?

請你比較男女生的身高變化有什麼不同?

追問:回答剛才的問題時,你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為什麼?

【設計思考:此環節是對“練一練”情境的巧妙延續。對練一練名稱的修改引發學生對統計圖質疑,利用生活經驗製造衝突,自然引出12歲之後男女生身高的發展統計圖,教師出示的統計表不便於比較的弱點更烘托出複式折線統計圖便於比較的長處。此時學生迫切地想動手獨立製作一張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學習興致再次高漲。電子白板的遮罩、雙頁顯示等功能的合理運用,既激發了興趣,又提供了適時的教學反饋】

三、應用新知,拓展延伸:

1、舉例:複式折線統計圖在生活有廣泛的應用。你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複式折線統計圖?(展示各類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圖片)

2、出示: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溫度。

追問:從圖中你知道哪些資訊?

追問:是02年悉尼氣溫又一場,還是悉尼氣溫一貫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間與02年年平均氣溫統計圖。

老師暑假想去悉尼旅遊,你會建議老師帶什麼衣服呢?

探討交流

2、談話:第29屆奧運會是什麼時候在哪舉辦的?

追問:北京是一個夏季多雨的城市,為什麼還要選在8月舉辦奧運會?

為了確保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在此之前,國家氣象部門做了周密的統計。

出示北京03~和05~8月降水量統計圖。

探討: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嗎?(雖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奧運會背後的故事》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在條形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知道其特徵。

2.數學思考目標:

經歷探索折線統計圖特點與作用的過程,感受從“具體”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3.問題解決目標:

能從單式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資料變化的特徵進行合理的預測。

4.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對資料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數學的價值,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

能夠依據折線統計圖和資料進行資料變化趨勢的分析。

【教學策略】:

本節課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絡,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互動功能和即時生成功能,讓學生在分析資料、解讀資料的過程中,掌握資料分析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資料分析能力,體驗數學就在身邊。

基於上述思考,我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課件)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二、舊知遷移,探究新知;

三、自主練習,應用提高;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就根據這四個環節具體說說我是如何利用電子白板的優勢展開教學的。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引入新課時,利用白板強大的媒體插入功能,播放一段西安世園會的介紹短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從情境圖中獲取資訊的能力,為繼續學習統計,培養學生的資料分析能力做了鋪墊。

第二個環節:舊知遷移,探究新知

本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點,為了有效突出重點,我把這一環節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出示1到7月世園會遊客人數統計表,對資料進行簡單梳理,出示對應的條形統計圖,利用註釋功能回顧條形統計圖各部分名稱,為知識的遷移做好準備;

第二部分利用白板的調整透明度和隱藏功能,把直條變成線,再變成點,使學生清楚地感知點也能表示數量的多少,再分段連線,體會線段上升表示數量增加,下降表示減少,初步感知折線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並揭示課題“折線統計圖”。

第三部分通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對比,實現知識的遷移,凸顯折線統計圖結構和特點,並結合短片的情境對資料進行分析和簡單預測。

出示8月~12月世園會遊客人數的實際資料,讓學生獨立製作折線統計圖,交流時利用白板的互動性突破畫圖的難點——確定點的位置;

出示1月~7月和8月~12月兩張遊客情況統計圖,利用白板的隱藏和拖動功能把它們合併成一張,從而對去年整年的資料進行分析,再預測今年可能出現的情況,體現資料分析的完整性,又為深入分析資料、進行合理預測提供素材。

從遊客增加引出停車難這一現實問題,出示世園會景區4月份私家車數量統計圖,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展開合理的預測,體現數學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多種生活中常見的折線統計圖,實現師生的良好互動。

第三個環節:自主練習,應用提高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改組了課本上的練習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練習中,溝通數學與生活、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料分析能力。

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情境進行練習:

情境一:我是小醫生,利用白板的圖片互動淡化功能,通過對製作合適體溫變化圖的研究,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製作折線統計圖要根據資料的特點和資料分析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單位長度。

情境二:我是小裁判、情境三:我是小博士,都是讓學生利用生活常識、經驗分析資料特點,選擇合適的標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料分析能力。

這兩個情境主要是利用白板隱藏錯誤選項,呈現隱藏資訊,拖動正確的標題,組成一張合理的、完整的折線統計圖,實現完整性、嚴謹性在數學課堂中的滲透。

情境四:我是科學迷,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和科學知識選擇正確地表示水溫變化的折線統計圖,利用白板使統計圖完整呈現。

四個情境的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資料,能對事情的發展作出預測,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課程標準》中關於培養學生統計意識的一個重要體現。

第四個環節: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先通過引導學生說收穫,回顧本課知識點,使學生對這節課有一個完整、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圖片與文字相結合的視訊播放讓學生了解統計思想的演變和發展過程、統計圖的多樣性和它們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後續學習統計知識做好鋪墊。

最後我說說板書的設計,好的板書可以說是一個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此我設計板書如下:

折線統計圖

點:數量多少描點

線:增減變化連線

標數

綜觀整個教學設計,我力求做到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合理使用白板功能輔助教學,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體會到探索與成功的喜悅。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 4

教學目標:

1.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比較,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徵。

2.讀懂單式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資料資訊和變化規律,能對圖中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能初步進行判斷和預測。

3.經歷資料的分析與表示的過程,能根據提供的資料,在方格中有條理的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重點:

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並能繪製折線統計圖。

教學難點:

讀懂折線統計圖。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題導新

提問1:由於中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參與了這項賽事,展現自

己的智慧。大家想了解一下近幾年的參賽情況嗎?

二、探究新知

提問1:我們已經將這些資料進行了初步的整理製成了統計表,還可以用我們學過的

哪種統計圖來表示這些資料?

提問2:誰能說說,通過這幅條形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數學資訊?

提問3:仔細觀察,從xxxx年到20xx年參賽隊伍的數量是怎樣變化的?

提問4:比畫時,手指放在條柱的什麼位置更恰當?為什麼?

提問5:想象一下,如果把這些點依次連線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提問6:看到這個研究內容,我想大家心裡一定都有一個個小問號吧?關於折線統計

圖,你有什麼想問的?

提問7:仔細觀察兩幅統計圖,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

提問8:這一段一段的線都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提問9:再看這兩段線,它們上升的一樣嗎?上升的角度是誰決定的?

提問10:這一段一段的線在向我們透露著什麼資訊?

提問11:剛才同學們是一段一段的看,現在從整體上看,又有什麼新發現?

提問12:你能預測一下xxxx年的參賽數量嗎?如果按照這幅統計圖的趨勢,哪種可

能性更大一些?

提問13:除了這個折線統計圖,生活中哪裡還有它的`影子?

提問14:這是一位病人的體溫記錄,如果你是醫生的話,怎麼分析病人的病情?

提問15: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認識了兩種統計圖,各有各的優勢,那麼,下面有

兩張統計表,選用哪種統計圖刻畫更合適呢?

三、動手繪製,閱讀思考

提問1:在繪製折線統計圖的時候先幹什麼,再幹什麼?

提問2: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出示20xx年商場涼鞋銷量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 5

教學內容:

P77——79統計練習十三2—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感受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使學生在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進一步感受統計方法對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價值,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會利用統計圖裡的資訊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

教學流程:

一、談話揭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複式折線統計圖,誰來說說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指名回答。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綜合練習

1、出示P77第2題

(1)學生看圖後獨立思考:1999年哪種電話的使用者多?2003呢?

(2)哪種電話使用者的增長速度快一些?你是怎麼判斷的?(從折線的走勢上來判斷;計算每種電話使用者2004年與1999年的差,進一步檢驗作出的判斷是否正確)

(3)看這這張統計圖,你還想到什麼?學生交流。

2、我國的.經濟在持續穩定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題。

(1)這張圖統計的是什麼?

(2)擁有電話的家庭戶數哪兩年增長幅度最快?計算機呢?學生獨立思考後回答,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讓學生說說自己判斷的方法。

(3)從上面的統計資料中,你還能想到什麼?

三、聯絡生活應用統計知識

1、完成P78第4題引導學生看懂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學生獨立完成後和同學交流。(根據統計圖中的資料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長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長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為開始發芽的時間比較晚。但從第8天起芽的生長速度就和根大體上是相當的)我們在農學院裡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請你也來做個小科學家,堅持觀察一種植物,並做好記載。

2、完成P78第5題逐題討論交流,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兩條折線中相應點的關係進行判斷。

3、獨立完成P79第6題,

(1)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圖例

(2)交流,互相評價,進一步掌握繪製的方法和技巧。

(3)討論交流問題。結合“為什麼氣溫變化正好相反?”一道學生自主閱讀“你知道嗎?再交流說說理由。

四、全課總結

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小結所學的知識。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通過對比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看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既可以表示數量的多少,又可以體現資料變化趨勢的特點。

問題解決與數學思考:能根據統計表所給的資料繪製完成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對資料進簡單地分析並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資料變化的趨勢,對資料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及優勢。,會看折線統計圖,並能夠根據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根據統計表所給的資料正確地完成折線統計圖。

2、學會用折線統計圖來分析問題,預測事情的發展趨勢,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教學方法:

討論法,講授法,小組合作交流等。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設疑自探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交流:同學們,你們喜歡機器人嗎?下面是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圖。(課件出示條形統計圖)

分析統計圖。思考:從這張統計圖中,你瞭解到哪些資訊?生自由發言,讀懂條形統計圖。

揭示課題。師:為了便於分析,統計圖還可以這樣畫。出示折線統計圖。(課件出示統計圖)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二)解疑合探

初步感知

師:剛才,我們在條形統計圖中瞭解的資訊在這張折線統計圖上都能找到嗎?學生觀察統計圖,指名說一說。問:20xx年有多少支隊伍參賽?誰來指一指?生:邊指邊答20xx年489支。追問:489在哪?生:在20xx年這一列和橫著的489這個資料的交點。

揭示課題。

師:為了便於分析,統計圖還可以這樣畫。出示折線統計圖。(課件出示統計圖)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思考所有的資訊都找到了,那他們為什麼還要製成這樣的折線統計圖呢?

深入探究。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獨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個問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交流:你是是怎樣看出來的?怎樣想的?

讀懂圖意。

談話:看來折線統計圖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這個折線統計圖嗎?

請同學們先與同桌互相說一說,折線統計圖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它是怎樣表示資料資訊的?

學生活動,教師組織全班交流。

提問:表示20xx年參賽隊的點在哪裡?這一年有多少支參賽隊?20xx年呢?

資料分析。

談話: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說一說。

出示問題:

(1)多長時間記錄一次資料的?

(2)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多?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少?

(3)參賽的隊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讓學生說一說是怎麼看的,怎麼想的。

(三)、質疑再探

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思考:那麼折線統計圖和統計表相比,哪個能更清楚地看出參賽隊伍的變化情況呢?為什麼?師:你有什麼感想?

(四)、拓展延伸

媽媽記錄了陳東0~10歲的身高,根據下表中的資料繪製折線統計圖。

出示統計圖(沒有描點),教師示範前兩個點的畫法。

學生嘗試畫圖,並組織交流(讓學生說一說製作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

提問:從這幅圖中知道了什麼?

提問:從圖上看,陳東的身高有變化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追問:為什麼身高長的速度越來越慢?

(五)、課堂小結

人們在表示這些資料時可以選用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

不僅能夠看出數量的多少,而且還能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 7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94~96頁。

教學目標

1、使同學在具體情境中認識簡單的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結構,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運用簡單的折線統計圖描述資料。

2、引導同學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體會統計與生活的聯絡,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戰略,發展統計意識。

3、使同學在參與統計活動的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態度,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遷移感知

出示資料。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談話:這是老師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區最高氣溫的資料。像老師這樣整理資料的方法好嗎?你想怎樣整理這些資料?(根據同學的回答,相機出示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提問:你能說說用統計表或條形圖來出現數據有什麼好處嗎?(統計表更清楚,更有條理;條形統計圖更形象直觀。)

談話: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經常用什麼方式來表示氣溫變化的情況呢?我們到“金陵氣象”網站去看一看吧!

登陸“金陵氣象”網頁,檢查有關氣象資訊。(網頁上有大量反映天氣變化的折線統計圖)

提問:看了這個網頁,你發現了些什麼?

指出:人們通常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氣溫的變化情況。(揭示課題:折線統計圖)

出示網頁中反映南京地區近期最高氣溫情況的折線統計圖:

談話:這個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什麼不同?它表達了哪些資訊呢?我們先聽一聽氣象播報員是如何介紹近期天氣變化情況的。

課件播放:氣象播報員依據統計圖介紹南京地區近期最高氣溫情況。(配音: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登陸“金陵氣象”,據“南京近期最高氣溫統計圖”顯示,南京近期氣溫變化較大,4月10日最高氣溫為27攝氏度,14日最高溫度僅為12攝氏度。5天時間,最高溫度降幅達15度。從4月16日起,天氣轉晴,氣溫再度上升。“金陵氣象”提醒各位適時增減衣物,防止氣溫變化引發疾病。)

提問:你瞭解了哪些資訊?(這幾天的氣溫變化很大。)

追問:你是通過什麼瞭解到這幾天氣溫變化很大的?(從氣象播報員的提示中知道的;從統計圖中也可以看出來。)

二、情境延續,讀圖感悟

1、讀懂圖意。

談話:看來折線統計圖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這個折線統計圖嗎?請同學們先與同桌互相說一說,折線統計圖是由哪幾區域性組成的,它是怎樣表示資料資訊的。

同學活動,教師組織全班交流(著重引導同學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描述資料的方法等)。

提問:表示4月12日最高氣溫的點在哪裡?這一天的最高氣溫是多少攝氏度?4月18日呢?

2、資料分析。

談話: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說一說。

出示問題:

(1)每幾天記錄一次最高氣溫?

(2)哪天最高氣溫最高?哪天最高氣溫最低?

(3)最高氣溫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讓同學說一說是怎麼看的,怎麼想的。

3、小結。

討論:人們在表示氣溫變化情況時,為什麼選用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不只能夠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溫度,而且還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時間裡氣溫的變化情況。)

三、聯絡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週南京地區最高氣溫折線統計圖。(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圖略。)

提問:從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談話:假如你是氣象播報員,你想怎樣向大家介紹一週的天氣變化情況呢?

2、介紹生活中的折線圖。

提問:你還在哪兒見過折線圖?

展示課前收集的折線圖(略),讓同學說一說每個統計圖所表示內容,以和從圖中能瞭解到的資訊。

四、結合活動,動手製圖

談話:認識了這麼多折線統計圖,想不想自身動手製作一個折線統計圖呢?

1、製作統計圖。

師:課前我們收集了跳繩的資料,你能根據統計表(某同學在1分、2分、3分、4分時跳繩個數統計表)完成下面的折線統計圖嗎?

出示統計圖(沒有描點),教師示範前兩個點的畫法。

同學嘗試畫圖,並組織交流(讓同學說一說製作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

2、資料分析。

提問:從這幅圖中知道了什麼?

提問:從圖上看,這位同學跳繩的速度有變化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追問:為什麼跳繩的速度越來越慢?

五、實踐運用,課外延伸

1、提問: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麼?你有哪些新的收穫?

2、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私家車數量情況統計圖。(圖略)

要求同學根據統計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題略),並組織全班交流。

完成練習後,提問:看了這幅統計圖,你想到了什麼?

3、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空氣輕度以上汙染天數情況統計圖(圖略)。

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同時出示上面的兩個統計圖,提問:面對快速增加的私家車和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你想到了什麼?

4、談話:課前老師要同學們收集自身從一至四年級的身高與體重的有關資料,都收集了嗎?你能根據這些資料製作自身的身高或體重變化情況統計圖嗎?

同學活動,教師參與。

出示:中國兒童規範身高、體重對照表(略)。

談話:和規範身高、體重相比,你認為自身的身高和體重怎麼樣?需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出示:某地區新增肥胖兒童數量統計圖(略)。

談話:課前老師還收集到這樣一幅統計圖,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後,自身去查閱有關資料,對感興趣的問題開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知道它的製作方法;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能對複式折線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

解決問題方面: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知道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培養觀察、分析;操作和實踐的能力;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能對複式折線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方格紙。

教學過程設計:

1、情景引入複式折線統計圖,凸現特點。

情景引入:瞭解了奧運會的成績,關注奧運會的成績。

出示第24—29屆奧運會中國獲金牌情況統計圖。(課件展示)

指出成績的好壞應和對手比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屆奧運會美國獲金牌情況統計圖(課件展示)

2、通過提問,引出新知。

那屆兩國的成績最接近?相差幾枚?有什麼困難?怎樣比較更方便?誰可以幫老師想想辦法。

將兩幅統計圖合併成一幅。

學生動手畫圖。(教師巡視)

3、完善例圖,引出畫法。

重點指導學生說明如何畫圖,並運用實物投影展示正確的`和有問題的畫圖。從而板書畫圖時注意方面:標題、圖例、製表時間。(課件演示畫圖步驟。)

4、練習運用,初步分析。

討論:

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勢:

(1)表示多種數量;

(2)方便地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數量的發展變化趨勢。

5、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複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預測、提出建議、作出決定等。

6、欣賞體會,總結本節學習內容。(課件演示覆式折線統計圖在生活的中的運用。)

課件出示課後小調查。

板書設計:

複式折線統計圖

標題圖例製表時間

多比較發展趨勢

預測建議決定

教後反思:

1、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沒有把主動權完全的交給學生,學生說的有點少。其中在教學中美兩國統計圖合併後,我設計了一各讓同桌根據圖互相提問題的環節,由於是課上的突發奇想,所以組織開展的不夠完善。其實這裡如果組織好的話,應該可以成為這節課的一各亮點。讓學生去根據圖提出讓別人回答不了的問題,這個設計本身就讓學生對於圖有了全面的認識,而且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這裡很遺憾。

2、通過一次試教和一次評優,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對於這堂課的教學把握頁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問題設計的針對性不強,如:看這張統計圖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學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正式上的時候,我對問題做了仔細的分析,如:從這幅統計圖中你瞭解了上面情況?你認為中國隊的成績好不好?為什麼?使問題更加有針對性。

3、對於本節課的教學預設上的教學重難點設計的不夠全面。應該把繪製圖也加上去,從而通過畫出的圖讓學生看看統計圖能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以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收集資訊、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

4、現在課結束了,我還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怎樣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時刻都圍繞著老師轉、圍繞著學習轉?但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總是發現學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請各位同仁給給意見。

這是我在市評優活動中上的一節課,教學預設不是非常詳細。由於比較匆忙,還忘各位同仁諒解。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 9

一、課題:

折線統計圖。

二、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8~109頁以及練習十九第1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係。

2、過程方法目標: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資料進行合理分析,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從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並能體會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四、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資料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

難點:弄清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區別。

六、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小組交流學習。

七、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都喜歡到什麼地方玩?那你們去過科技館嗎?多去參觀科技展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科技館的工作人員想了解1998~2003年昆明市中國小生參加科技展的人數情況,於是做了一份統計圖。

出示條形統計圖。

你能從中獲得什麼資訊?

回憶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二)、探究新知

1、為了更明顯的看出各年參觀科技館的人數增減情況,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統計圖。

出示折線統計圖(板書標題:折線統計圖)

說一說它的橫軸、縱軸分別表示什麼?

統計圖上的各點又表示什麼意思?

2、分析折線統計圖

小組討論:

(1)、中國小生參加科技展的人數有什麼變化?你有什麼感想?

(2)、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小組交流彙報討論結果。

師帶領學生從點和線兩方面分析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師問:在折線統計圖中我們是用什麼來表示資料?(板書:點表示數量的多少)

我們明明用點來表示數量的多少,而它卻叫做折線統計圖你,說明這些線段中肯定藏著一些奧祕。

師問: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裡面的各條線段,它們有什麼作用?

(板書:線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3、出示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

先讓學生在小組裡討論交流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請小組彙報討論的結果,最後師再帶領學生小結。

4、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會用到折線統計圖,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見過什麼地方用到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起來說。

(三)、鞏固應用

練習十九第1題

先觀察折線統計圖,再說一說從中獲得哪些資訊,最後完成問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外作業

課本115頁第6題 九、板書設計: 折線統計圖 點 數量的多少 線 數量的增減變化

上升——增加 水平——不變 下降——減少

九、課後反思: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教案 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資料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資訊,能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準備:

例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最近,我國西南地區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旱災,已經連續幾個月不怎麼降水了,旱情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我們每個同學都為災區人民捐了款,是嗎。看來,降水量、氣溫等自然現象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張我們鎮江市的降水量統計圖,就是這個資料有點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師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圖1。

(1)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你從中知道了哪些資訊?(生自由發言)

(2)提問: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是什麼? mm是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毫米”。

(3)小結:這幅統計圖表示了我們鎮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變化情況。

2、出示例圖2。

(1)這裡還有一張著名的海濱城市-青島的統計圖,(出示第二幅統計圖)你又能瞭解到哪些資訊?(生自由發言)

(2)小結:這幅統計圖表示了青島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變化情況。

3、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通過對剛才2幅統計圖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折線統計圖有什麼優點?(不但能表示數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板書)

4、比較:你能快速地比較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不能,如果能則通過學生的回答慢慢引導)

5、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

(1)提問: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很快比較出來嗎? (生:合在一起,製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2)問:就這樣一合嗎?有什麼問題嗎?(你覺得還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嗎?)小組交流,指名彙報,相機出示:①標題;②實線和虛線;③統計圖右上角的“鎮江和青島區別圖例”。

(3)出示修改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

(4)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複式折線統計圖”(完成板書)

6、分別出示教材上的三個問題:班內交流,

①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組內交流,說說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較相應月份的點,根據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大小作出判斷。

(必要時,還需計算一下)

②從圖中你還知道了哪些資訊?(生自由發言:可從各月降水量變化情況以及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7、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你覺得這樣一張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優點?(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和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方便對兩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

(板書)

三、聯絡實際,激發興趣

師:用複式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統計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請同學們來看這幅圖。

四、自主探索,鞏固深化

1、完成“練一練”:讓我們來了解我國6~12歲國小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學生看圖理解,組織全班交流:

①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

②從圖中知道了哪些資訊?

(2)提問:

①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

②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釐米?比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麼樣?

③對低於平均身高的同學,你有什麼話想說嗎?(教育:不挑食,使營養均衡,並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

(3)強調:在6—9歲,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歲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長要快,10—12歲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過了男生。

(4)拓展:對於這張圖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老師有一個問題:這兩條折線會一直往上升嗎?為什麼?

2、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

下面再用折線統計圖來研究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週中的氣溫變化情況。

(1)指明讀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麼?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獨立完成,邊做邊思考:

1、怎樣確定表示每個資料的點的位置?

2、先畫表示哪組資料的折線?畫成“實線”還是“虛線”?

(3)指名學生口答問題,並展示學生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4)提問: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①描點;②標數;③實線和虛線的區分(畫線用直尺);④統計時間。)

相機板書:描點、標數、連線、統計時間

(5)提醒學生:完成複式統計圖時,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溫資料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線各點;同樣,要認真細緻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溫資料點的位置,用虛線連線各點。畫好折線後,不要忘記填寫製圖日期。

(6)媒體出示折線統計圖:看看老師是怎麼畫的!

(7)看圖回答三個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①這一週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

②這幾天的最高氣溫是怎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呢?

(8)回答上面的問題時,你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統計圖?為什麼?

五、總結質疑,拓展延伸

1、總結——通過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複式折線統計圖要用兩條折線表示,與普通的單式折線統計圖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和增減變化情況,而且能方便兩組相關的資料進行比較。

質疑:複式折線統計圖只能用兩條折線嗎?(不是,根據實際需要而定,有時也可能有三組資料,用三條折線來描述。)

2、課堂作業:小練習冊

板書:

複式折線統計圖

表示數量的多少 增減變化情況 便於比較

描點、標數、連線、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