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西遊記任務賞析

校園 閱讀(7.28K)

沙悟淨,又叫沙僧、沙和尚,是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人物。他是唐僧在流沙河收的徒弟。原是天庭中的捲簾大將,失手打碎琉璃盞被貶下凡,盤踞在流沙河,吃人為業。成為唐僧徒弟之後與師傅、師兄孫悟空、豬八戒以及白龍馬一起赴西天取經,經九九八十一難後,功德圓滿,被封為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原著小說中使用的武器是降妖寶杖。

西遊記任務賞析

後經觀音點化,賜法號悟淨,一心歸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唐玄奘西天拜佛求經。

沙僧雖然外貌醜惡,但是個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做、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雖然個性不鮮明的他戲份不多,但他是《西遊記》裡不能缺少的人物。因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可以假想一下,沒有他的取經之路,互不服氣的孫、豬二人的爭吵會把那個死板的唐僧折磨到精神分裂!沒等妖怪來襲,唐僧就先被兩個徒弟氣吐血了!儘管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神通廣大的悟空和笨拙搞笑的八戒,但相信一提起沙僧,人們的心裡會產生一種平和,發出一聲讚歎:憨厚的人是最可愛的!

分析沙僧形象的論文以張靜二(1983)《論沙僧》(輯入劉世德編《國古典小說研究》)比較全面。張靜二認為,在史實上沙僧“似有蛛絲馬跡可尋;在文學作品裡,則由絢爛的深沙神,變成了沉默的苦行僧。”謂沙僧:“相貌相當清晰,地位相當重要,而個性相當分明。”沙僧在取經途中表現了合作、順從與隨和的態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

從另個角度看,後來的“和事佬”角色,與初出場時凶相畢露,曾經兩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稱。顯然,在故事發展中,使沙僧的凶猛品性被改變了。

沙和尚一度曾在項下掛了九個骷髏頭。這九個骷髏頭,據說是路過這裡的九個取經人的頭顱,也是在這河上唯一沉不下去的東西,所以,沙和尚把它們留了下來。後來,這九個骷髏頭和木叉拿來的葫蘆一起,化作一隻法船,幫助唐僧等人順利地渡過了八百里流沙河。為什麼是九個取經人的骷髏頭?我想,或許作者是想告訴我們,一個“九”和一個“經”,加在一起,不正是個“久經”的意思嗎?我們常說一個詞彙:久經考驗。沙和尚的人性不就是需要久經考驗,才能最終修煉到不受外界影響嗎?

有不少人認為小說作者未能賦予沙和尚更鮮明的`形象。

趙天池(1983)《西遊記探微》引張易克的話說:“沙僧確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沙僧的調和通常是表現在止爭與順從兩方面。”止爭是止息悟空與八戒、唐僧之爭,“以和為尚”;凝聚則體現在比其它三人專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誤會悟空已死,“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裡分”外,沙和尚從不說散夥一類的話。四十回連悟空也想散夥,反而沙僧勸大家不要散夥,意志十分堅強。他從不埋怨路途遙遠,是一個任勞任怨的苦行僧。 三十回黃袍怪疑心渾家百花羞送信去寶象國請兵來救,要殺她,就拿她與被擒的沙僧對質。沙僧急中生智,說是國王畫影圖形,唐僧因較早時被捉在洞中見過公主,向國王說起經歷,這才救了公主一命。這情節既顯示沙僧的急智,也體現他為他人著想,不欲恩將仇報之精神。

張靜二說,文評家看待沙僧有三種類型:三藏型的對他無所置評;悟空型的說他和順、忠厚;八戒型的指他柔懦、沒有個性、尸位素餐。我們以為這正反映了沙僧的形象並不鮮明突出。

之前已經介紹過,沙僧原先是天宮中的捲簾大將。這個職位在天庭是非常尷尬的,究其職責也只是為玉皇大帝進出門的時候掀門簾一類的工作。這個工作一方面說明了天宮中人浮於事,一方面也說明了沙僧一直在天宮中不得志。至少從他一路跟隨唐僧取經和佔流沙河為王的實際來看,他在天宮中應該可以得到一個更好的位子。這也是他為什麼在打碎了玉帝的琉璃盞及被貶下界的原因。琉璃盞在天宮想不過是一件普通器物,但捲簾大將卻因失手打破一個酒杯就遭天譴,未免有些說不過去。打碎一個酒杯和打碎夜明珠(白龍馬)、調戲嫦娥(豬八戒)竟然一個罪名,這不得不說時玉皇大帝早已經想廢掉這個“捲簾大將”。因此,原本躊躇滿志的捲簾大將,沒有受到天庭重用,下界為妖就能說得通了。當他一心向善,又深得觀音和唐僧的賞識(畢竟一路上唐僧只收了三個徒弟),因此沙悟淨才知恩圖報,為修正果一路上對唐僧忠心耿耿。

因此,如果說在《西遊記》中豬八戒是一個富有喜劇色彩的角色,沙僧則是一個略帶憂傷的悲情人物了。這樣一個人物成為《西遊記》這樣一部奇幻文學的主角,他的筆墨分量自然要比另外幾位主角輕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