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紫砂茶壺的歷史介紹

校園 閱讀(1.87W)

紫砂生產始於北宋中葉,至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開始興盛,並湧現出了許多民間藝人。其中供春, 把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而成為最早的著名民間藝人。至萬曆年間,名匠輩出,各人自立門戶,爭奇鬥 勝。在製品的燒製技術上也得到改進,使產品增加了色彩和光潔度。萬曆以後 紫砂工業形成獨立的生產體系, 而進入百品競新的興盛時期,除了生產茶具外,還生產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藝品。明未,紫砂被葡萄牙商人帶 到歐洲,稱為"紅色瓷器"。清代,紫砂工藝迅速發展,產品的式樣和風格比明代更為奇特,新品種也不斷增加 ,如紫砂花盆以及種種陳設和玩具。其中有借鑑花果造型和古銅器式樣的茶壺,還有用各種粉彩山水裝飾的紫 砂壺以及花生、荸薺各式果品的紫砂象形品。由於壺藝精進,常被宮廷皇室選為貢品,並向歐洲、日本、東南 亞及南美各國出口。民國4年,宜興紫砂首次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獲獎。民國6年,江蘇省立陶器工廠在蜀山 成立,招聘陶瓷專家和技術工人生產紫砂器,並對紫砂泥質、泥色以及造型等進行研究和改進。民國10年,利 用公司在蜀山開辦利用陶工傳習所,招收和培養紫砂藝徒,並建造龍窯1座,燒造紫砂產品。其時,紫砂生產分 佈於蜀山、潛洛、上袁等地,燒造紫砂產品的窯已有10座,年產量達100多萬件。到了民國21年,紫砂人業人數 已達600多人,全年共140窯,年產量220萬件,年產值約42萬元,佔宜興陶瓷工業總產的'15%左右,並直接接受 日本、東南亞等國的訂貨,是紫砂工業特盛的一年。是年,朱可心、陳壽珍、俞國良、吳雲根、範福奎等紫砂 藝人的作品[雲龍鼎]、[掇球]、[仿古]、[傳爐]等均獲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優秀獎。

紫砂茶壺的歷史介紹

抗日戰爭前,由於日本政府不斷提高紫砂進口的關稅率,並在常滑等地仿製紫砂陶以及民國23年的 大旱災,削弱了人民的購買力,致使紫砂生產逐漸衰落。抗日戰爭期間,有7座紫砂窯和100多間廠房相繼滅性 打擊被毀,技工大量流散,整個蜀山窯場全年所燒紫砂茶壺不滿千把。抗戰勝利後至解放前,由於物價波動、 銷路呆滯,產量僅佔抗日戰爭前的57.8%,整個紫砂業幾乎陷入後繼無人的境地。

1950年11月,縣政府批准成立了紫砂產銷聯合營業處,同時組織紫砂產品參加本地和外地舉辦的城鄉物資交 流大會以及展覽會,為產品打開了銷路。1954年起,將流散各地的紫砂從業人員組織起來生產,同時,撥出資 金籌建改造原有生產裝置和工場。1955年紫砂生產合作社成立後,開始招收青年藝徒,並指派具有豐富經驗和 高超技藝的老藝人負責培訓。是年,紫砂產量已達75萬件,比1949年增加2.13倍,年產值11.7萬元,比1949年增 加3.3倍。1956年,紫砂恢復出口.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中,由於紫砂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致使產品供大 於求而造成大量積壓。1960年底起精簡職工,到1963年底,紫砂工藝廠的從業人數為578人,僅為1958年的28% 。1965年,紫砂的年產量為109萬件,比1955年增加45%,年產值72.2萬元,比1955年增加5.2倍。1966年4月, 紫砂工藝廠成立中心試驗室,負責業務指導和產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