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寬客的讀後感

校園 閱讀(2.18W)

我還記得我剛開始正式工作的時候,那是20xx年底到20xx年開始的時候,一輪中國牛市正在高潮,儘管中間有輪大跌,但是隨即市場又繼續向上,一切看上去依然美好(當時我還不知道所謂的“雙頂”之說)。當時的我也參與了股市,但是我屬於比較保守的,所以只是買買基金,並且迅速接受了“定投”的理念,很快,市場暴跌,回頭看也慶幸我當時是個小年輕,本身沒幾個錢進去,也沒啥損失。接著便是長達數年的熊市,直到20xx年下半年,市場轉暖,中國股市再次體現了不牛則已,一牛便瘋的特點,一飛沖天。

寬客的讀後感

與20xx年相比,時代變了,人性沒變,人們洶湧參與,人人股神的場景還是那麼熟悉。但是也有些細節變化,比如,經過這幾年,一些歐美的新的投資理念和玩法也進入中國,比如所謂的“量化投資”,一時間,很多人大談量化模型、量化投資,相關金融創業團隊也層出不窮。但是,牛市來了,啥辦法都是好辦法,熊市一來,卻發現更多是泡影,伴隨著中國股市暴跌到不斷震盪,以及全球金融的動盪,我拿起了手上這本《寬客》,一本介紹美國量化投資知名人士和經歷的紀實讀物,他們的成功、神祕、傳奇、權勢,以及在20xx年起的金融危機的崩潰與掙扎。

與巴菲特這類投資大師相比,所謂的“寬客”們顯得天才色彩更加濃厚,讓大部分一看其經歷便感覺這玩法我等只能看看不說話。其實,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的特點就是,讓人感覺“平易近人”,感覺自己也能做到,但是其中涉及的紀律和堅持,以及巴菲特本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大部分人其實也難以企及,更何況巴老現在的玩法其實又有不同,其強大的資金和影響力,讓其實際上已經行走於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更不是一般人能玩兒的。而寬客們不同,他們更直接以來於二級市場的投資,但是憑藉數學模型建立一套投資公式,常常還結合高頻交易,獲得驚人的財富。確實,看起來,這幫人更牛,從財富創造上,巴菲特折騰十年的事兒,他們似乎一年就可以達到。而且,在《寬客》這本書中,相關人物出場時,無不是名校出身,數學奇才,我等一看論文就打瞌睡,他們讀著論文卻能從中看到“黃金屋”,通常不到30來歲就嶄露頭角,已經身價不菲。總之,寬客們的.玩法看起來很高階,很科學,他們似乎捕捉到了市場執行的規律,剩下的只是啟動一個按鈕,然後邊上數錢玩兒。

與巴菲特、索羅斯、伊坎等相比,《寬客》中出現的名字,對於大部分金融投資領域以外的人,還是比較陌生的。這也難怪,這批人相對比較神祕,儘管書中他們經常玩牌交流,但是對於自己的投資模型細節,一直不願提及。這其實是一種正常姿態,我們知道,經濟領域有個常見的現象,就是當某個行業存在巨大的獲利空間的時候,就會吸引大量的資源湧入,隨著競爭的加劇,該行業盈利空間也會迅速被拉底到一個社會平均水平,這個過程常常在後期表現的較為慘烈,輸家血本無歸。這樣的現象在各個行業都會出現,金融行業同樣如此,你想想,你要把你賺錢的模型公佈了,大家都效仿,那還能有啥賺頭。

其實,本身很多量化投資模型就就是沒有賺頭的,天才的寬客們根據歷史資料和概率,往往綜合風險和收益,總結出一個“包賺”的模型,但是這個權衡了多種維度的模型的收益水準本身往往很低,甚至可能只有年化一兩個點,但是,自信的他們認為,這是絕對可控的。既然自信到了這個地步,那麼寬客們自然用上了金融投資領域的雙刃劍:槓桿,既然我覺得我包賺1個點,那麼為啥不借錢上槓杆,來個十幾二十倍,讓它變成20個點?這其實看上去挺諷刺和弔詭,一幫人不停研究風險收益,還對衝來對衝去,嘔心瀝血搞出個平衡較好的模型,最終還是要上高槓杆把它推向高風險的境地,而風險確實也在其中埋下,因為任何模型驗證成功的記錄永遠只是現在和過去,而每一次的金融風暴常常來的與往常不同,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引發的虧損也同樣被槓桿放大,引發這些寬客們的滑鐵盧。

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可謂全球金融投資領域的“照妖鏡”,突然間,幾乎所有信誓旦旦的賺錢祕方都失效了,在流動性枯竭的市場,伴隨奪路狂奔的投資者,寬客們突然發現自己那麼的無助。《寬客》描述20xx年到20xx年的金融危機的篇幅其實不多,但是卻給讀者很刺激的感覺,其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本書前面做了足夠的鋪墊。《寬客》的寫作視角帶著些“上帝視角”,筆觸又有些《光榮與夢想》的格局,本書第一章從寬客們正春風得意時期的一場牌局開始,將彼得穆勒、肯 格里芬、克里夫 阿斯內斯、吉姆 西蒙斯,等幾位主人公一起引出,而時間是20xx年,他們即將經受考驗的前一年。接著,作者採取了一種“併發式序列”的筆調,沿著時間線,同時並行的介紹各個主人公順遂而傳奇般的經歷,概括起來就是“春風得意,一帆風順”。同時,作者也不斷暗示這些天才的種種舉動,會在未來引發困境,也吊起了讀者的胃口,等著看這幫人“出醜”,是的,這是一種正常的大眾心理,特別這種天才型成功人士的“困境”往往更令人“期待”和倍感刺激。

賭場和牌局在本書中不斷出現,既是寬客理論的由來和一種華爾街文化的反映,也是一種隱喻。股市如賭場,這是很多經歷者的感慨,它如賭場一樣,有其基本規則,其中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很強,也總有人想不按規則出牌,但是往往會受到懲罰,出了市場監管機構外,往往市場本身就是最後的仲裁者。《寬客》最後幾章也在時間線走到金融危機的時候引發高潮,幾位此前從財富到宣告不可一世的天才寬客們,紛紛遭受事關旗下基金生死存亡的考驗,作者很生動的描寫了這種緊迫感,同時又沒有發散的去把金融危機整體過程過多描寫,而是時刻聚焦這幾位主人公,充分體現他們在市場大局面下的渺小和無奈,更令人生出敬畏市場之感。

當然,對這幾位已經獲得巨大財富的寬客來說,財富的損失固然心痛,但是更巨大的挫折恐怕還來自於“控制力”的喪失,這也引發了他們面對危局時的猶豫和判斷失當。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曾經取得巨大成功的基金經理,往往在遇到一些挫折時表現出外人不解的固執,他們似乎堅定的相信自己的判斷沒錯,一定是市場暫時失靈,一切都會迅速恢復正常,從而導致越陷越深,釀成巨大的損失。人性的弱點在金融市場往往被表現的非常突出,而又由於其事關金錢而帶來更大的痛苦和無力,一如20xx年6月後暴跌的A股,多少此前信誓旦旦以“倍”作為基本投資目標的人們目瞪口呆的看著自己的財富迅速縮水,還無動於衷的等著這輪“調整”的結束。

《寬客》是一本有趣的讀物,無論對於金融行業內外的人,都能從中一窺一批金融寬客們跌宕起伏的人生,同時也可以看到,無論什麼投資方法,過度自信而輕視風險,最終可能都將讓你遭受驚人的損失,而只能痛苦的成為市場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