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的思想品德教學反思

校園 閱讀(3.0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的思想品德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的思想品德教學反思

國小的思想品德教學反思1

一、課堂教學生死搬硬套,盲目奉行“拿來主義”。

新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給德育課程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現如下: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絡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繪畫、遊戲上,一節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穫卻令人懷疑。筆者認為,課堂活動不等於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並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生活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遊”課、“遊戲”課、“美術”課、“舞蹈”課。

2.通識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範,個別教師“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境、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於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新。

二、刻意追求“師生民主”,主體、主導、主次不分。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師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師為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

1.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於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被忽視了。

2.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有的教師整節課上反反覆覆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問題發問不止,缺少資訊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複,心靈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師生互動頻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並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麼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如何培養?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於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課到採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

合作學習無疑有助於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視自我的團隊精神的培養。但是,教學中如果合作學習目的不明確,過程設計簡單,時機把握不好,無論什麼問題都採用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導致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合作,能夠自主時卻不讓學生獨立,有探究慾望時卻讓小組優秀者代替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覺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協作,合作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形式多於內容的合作學習究竟對學生有益還是有害?因此,並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分青紅皁白地搞合作學習,必然有害無益。

三、過分偏重“賞識教育”,忽視科學客觀評價。

賞識教育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強調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尊重學生、激勵學生、保護學生。但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絕對化傾向。我們見到有的品德課課堂,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教師便脫口而出,一概以“棒棒,你真棒!”“對!”“不錯!”“棒極了!”或讚許的掌聲籠統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糾正,不敢對學生說“你答錯了”,不敢劃“Ⅹ”,生怕扼殺了許多“牛頓”,夭折了一些“愛迪生”。於是,課堂上“好”聲一片,小紅花、小五星

不斷髮放。這樣表面上的賞識,激勵作用值得懷疑,恐怕只能使學生變得浮躁,對錶揚的功利性產生依賴,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不良學習態度,成為學生成長曆程中的“溫柔殺手”。

激勵不等於對學生一味表揚或“藏拙”,教育需要賞識,同時也需要“警示”和恰當的'“懲罰”。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是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缺少恰當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其激勵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無效的,甚至是負面的。因此,在學生有了最起碼的理性批判能力後,少一點無原則的膚淺表揚,多一點賞識和批判並舉的深層次改進建議,對學生是有益無害的。

四、片面強調“學生主體”,教師引領遊離旁落。

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是新課程改革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但一種新教育觀念像時尚一樣進入課堂時,“突出學生主體”的理解容易被表面化、片面化,有的甚至以一節課學生髮言的時間來衡量教師是否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學為主體”原本來自於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的心心相印,心靈上的`溝通和理解,思維上的碰撞和交流。實現這種默契的最關鍵因素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課堂教學各環節、各要素間的有效協調,形成一種教學活力。但在實踐中不難看到,有的教師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時忽略了教師的引領作用,課堂成為學生遊離目標,牽強附會、不得要領的表演場,教師和學生都在手舞足蹈,聽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談怪論,看似尊重學生個體的背後折射出了新課堂的種種隱患。

教師在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解決問題和理解文字,引導學生儘可能地提出個人見解。但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並不意味著教師引領作用的遊離和旁落。

五、過多依賴“情境生動”,形式超越主題目的

生動的教學情景能為課堂教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尤其是多媒體教學給課程改革帶來了活力。但個別教師的過多精力用在如何讓課堂氣氛“情境生動”上,一節課下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著課堂,猶如一場高科技產品展示會,圖文並茂,熱鬧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勢,授課者心滿意足,聽課者大飽眼福,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一堂好課不是看它的熱鬧程度,不是自始至終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現代教育技術集中展示。一堂好課在於學生從中學到了什麼?留給學生什麼樣的思考、啟示、體驗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務於內容和目的,才能讓生動的情景激發學生內心深處情感的共鳴。

綜上所述,只有把新課程的理念恰當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用科學發展的觀念去關注、培養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在創新和提高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育人藝術和經驗,我們的品德課程改革才能保證德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國小的思想品德教學反思2

《品德與社會》學科,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裡話”釋出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裡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資訊,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國小的思想品德教學反思3

經驗是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總結的。對教師而言,在教學活動中對各個問題的兩面都加以認真地分析和總結,才有助於自己揚長避短,不斷提高。在我執教完“講衛生的好孩子”一課後,感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簡單地談談自己對本課的認識和體會。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1、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根據教學大綱對本課的知識要求和行為要求,我從知行兩方面制定出本課教學目標,目標完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上,緊緊圍繞“怎樣做講衛生的好孩子”展開教學,藉助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一系列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懂得哪些是講衛生的行為習慣,樹立起要做講衛生的好孩子的情感願望。這樣,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是老師的勞動物件,但他們也是一群活潑的生命物,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師生間的關係將直接影響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課堂上,我始終以飽滿的熱情,親切的微笑面對孩子,語言自然流暢。我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對學生回答欠佳處,不責備,不急躁,而是鼓勵、引導他們說好。“親其師、信其道”,我努力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孩子,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壓力,輕鬆愉悅。我注重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我給每個孩子充分發言的機會,一隻只小手如雨後春筍一般頻頻舉起,躍躍欲試,讓我感到他們正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來,更激發了我的教學熱情。據統計,本節課學生的發言率達95%以上。對於坐在教室各個角落的孩子,他們往往容易被老師忽略,但我在教學中,沒有忽視這些不起眼的角落,給了這些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師的期待中,同學的鼓勵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這就更激勵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我注重對學生的鼓勵,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我都給予充分地肯定。他們在課堂上誇獎的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師及時用自制的“蛋蛋書籤”予以獎勵,同時提出對每個孩子的殷切希望。使學生在讚揚聲中樹立做講衛生的好孩子的願望。

3、教與學結合,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在全教會精神的指引下,本課的學文明理,我讓學生看完蛋蛋的>故事以後,說說自己知道了什麼,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大膽地幫助蛋蛋改正不衛生的習慣,這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達到了自我教育、互相幫助的目的。辨析導行中,讓學生進行自誇和自我批評,樹立榜樣。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的機會,老師較好地處理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係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4、課堂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手段先進。本課教學分為“看故事匯入——明理導行——評價總結”三大部分,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層次清晰。多媒體課件的引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如形象生動的小故事,朗朗上口的兒歌,

輕快活潑的音樂和舞蹈,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明確了講衛生的內涵,逐漸樹立起講衛生的願望,使思品教學的思想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時間合理,有效地保證了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同時也看到,作為一名教師,從事思品教學的時間尚短,還處在學習探索階段。因此,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如還應加強對教材深度和廣度的鑽研,教學的形式還需不斷的創新,使之更有利於思品課的教學。這些將在今後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提高。

總之,這節思品課,既有體現思品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創新之處,同時也反映了自身尚需努力改進的地方。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虛心聽取同行教師的意見、建議,刻苦磨練,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使自己成為一名全面的思品教師。

國小的思想品德教學反思4

今年,我擔任了三、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以前,總習慣於一言堂的方法傳授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死板,學生思維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鑑於這些現象,自己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借用“國培”所學的知識,以及上網學習他人教學經驗。通過學習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刻認識到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局

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指出那些不文明行為》一課中,我因勢利導,除了找出圖中的錯誤做法外,還反思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不文明的時候,從而分清是非,有利於今後規範自己。這樣不但學會了觀察事物,鍛鍊了表達能力,又進了文明禮貌教育,同時又培養了交流與合作意識,課堂氛圍較活躍。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講到《中國地圖》一課時,通過對地圖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地大物博,蘊藏著豐富的礦藏,有待於學生們去開發資源,振興中華。

在講到《可愛的家鄉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家鄉人的可愛,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瞭解家鄉優秀人物作出的貢獻,激發對家鄉人

由衷的敬佩和熱愛之情。 讓學生準備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上課時一起體會歌曲的意境。 也使用一首古詩開始學習,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對家鄉的理解,以及對家鄉的印象。再說說家鄉的一些情況,特產、方言、並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以及簡單瞭解家鄉傑出人物作出的貢獻,等等。

這樣一來學生真正理解了“家鄉哺育了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鄉,感受自己的家鄉人,體會了家鄉人的可愛,激發對家鄉人的敬佩和熱愛之情。家鄉是兒童走出家庭、社群之後一個比較大的生活圈,家鄉人是在這個生活圈中生活的群體。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眼中的家鄉人大多與親人相掛鉤,關於其他家鄉人以及家鄉人的可愛之處,學生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用家鄉話拉拉家常為著眼點,力求挖掘家鄉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再讓學生欣賞家鄉的風景圖、物產圖,意在讓學生明白家鄉所有美好的一切是由家鄉人創造的,他們是一群可愛的人。在這裡,家鄉人的可愛,需要用最實質的內涵來讓國小生親自豐滿,也只有經歷了真正的欣賞、品嚐、交流等活動後得到的體驗,生髮的情感才會是深刻的、由衷的。而“家鄉人”是可愛的,但並不等同於“傑

出的”。所以在教學時又要注意到平凡的、普通的勞動者,只要有“可愛”之處,那都是值得讚美的。把握了這一點,我在學生明白“家鄉人”是一群可愛的人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從身邊家鄉人做過的平凡事說起,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家鄉人的認識,捕捉到家鄉人的“可愛”之處,激發熱愛家鄉人的情感。

國小的思想品德教學反思5

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通過近幾年來的培訓、實踐、探索、教研,我們對國小品社課在關注學生素質發展和如何實現培養目標方面取得了共識。但是,在涉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實施步驟、評價方式等課堂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的一線教師卻不斷遇到各種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戰,矛盾的焦點主要表現為——新課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

根據我們對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進步顯著,成績突出,但區域性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的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教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進行了粗略的反思。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絡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表演、遊戲上,一節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穫卻令人懷疑。課堂活動不等於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並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社會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遊” 課、“遊戲” 課、“美術”課、“表演”課。我國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學科的課程設定,就在於學科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

2、通過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範,個別教師“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境、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於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新。

二、刻意追求“師生民主”,主體主導主次不分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師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師為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

1、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

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於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被忽視了。

2、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有的教師整節課上反反覆覆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問題發問不止,缺少資訊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複,心靈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師生互動頻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並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麼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如何培養?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於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課都採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

合作學習無疑有助於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視自我的團隊精神的培養。但是,教學中如果合作學習目的不明確,過程設計簡單,時機把握不好,無論什麼問題都採用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導致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合作,能夠自主時卻不讓學生獨立,有探究慾望時卻讓小組優秀者代替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覺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協作,合作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形式多於內容的合作學習究竟對學生有益還是有害?因此,並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分青紅皁白地搞合作學習,必然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