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學前班教育教學的總結

校園 閱讀(1.53W)

學前班教育教學總結學前班體育教學論文學前班教學反思論文學前班教育教學案例學前班語言教學論文國小語文論文題目

學前班教育教學的總結

版權宣告:轉載時請以超連結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資訊及本宣告

【摘要】本文依據泰勒的課程原理,分析了《延安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習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以及課程開發實踐,學前班教育教學總結學前班體育教學論。

關鍵詞】學習生涯;規劃;校本課程

目前的大學生朋友都普遍存在著一種困惑,那就是對自身專業學習生涯的困惑。不論他們是剛剛接觸自己的專業還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專業學習,都鮮有能對自身專業的研究領域、實踐領域、專業發展方向、就業渠道等問題給出明確說明的。這無疑限制和阻礙了學生的專業發展,尤其是一些新興學科或者新辦專業表現得尤為嚴重,我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就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教育技術學學科本身的發展不過百年,而我校在2003年恢復重建教育科學學院的時候才開辦了這個專業,當時的學歷層次是專科,04年開始設立本科專業,至今僅有三屆畢業生。

經過調研發現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同學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上述的困惑,越是高年級的同學越嚴重,同時也越希望通過各種途徑解決這些困惑。筆者是本專業05和08級兩個班的班主任,同時也承擔著本專業的教學、科研任務,正是這種特殊的角色,讓我對本專業學生的專業發展有著特別的關注。七年的系統學習和兩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在本專業的專業學習和專業發展等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利用這些優勢,從本學期初開始認真調研和查閱相關資料,用了三個月左右時間撰寫了近七萬字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習生涯規劃》手冊,計劃下學期給07、08、09級的同學印刷發放。然而,利用幾萬字的手冊對一個專業學習生涯進行全面深入規劃還顯得有些單薄,況且學生僅僅通過閱讀手冊還存在著是否能真正看得懂、用得上的問題。為了充分發揮其在專業學習生涯上的指導作用,筆者有了開設本專業學習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的想法,希望通過課程的形式給予同學們更加直接、有效地幫助,引導他們儘快走出困惑,把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逐步引向深入。

一、課程開發理論基礎

1泰勒的課程原理

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被公認為是現代課程理論的基石,是現代課程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理論框架。這個原理是圍繞四個基本問題運作的:

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

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

我們可以把這四個問題看作是課程編制過程的四個步驟: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泰勒課程原理實質就是對這些步驟的進一步闡釋。其中確定目標最為關鍵,因為其它步驟都是圍繞目標展開的,所以泰勒原理又被稱為"目標模式"。[1]筆者認為泰勒的課程理論應作為開設《延安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習生涯規劃》課程的基本的理論基礎。

2課程的編制過程

課程編制是為完成一項課程計劃的整個過程,它包括確定課程目標、選擇組織課程內容、實施課程和評價課程等階段,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筆者就按照這個模式對《延安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習生涯規劃》課程開發進行分析探討。

二、課程目標的確定

確定課程目標,有助於明確課程與教育目的的銜接關係,明確課程編制工作的方向,還有助於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並可作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和課程評價的準則。本課程的課程目標具有行為目標與表現性目標相結合的取向,分別來自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社會需求以及對學科發展的作用三個方面的分析,工作總結《學前班教育教學總結學前班體育教學論》。具體目標為:

1瞭解教育技術學學科的研究領域;

2明確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方向,並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

3建立起專業知識學習中各學科間的相互聯絡;

4能夠構建自己的個人學習環境,並且掌握高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5培養基本的藝術和人文的素養;

6建立全面的健康觀念。

三、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課程內容的選擇一般應遵循三個方面的基本原則:注重課程內容的基礎性;課程內容應貼近生活;課程內容要與學生和學校教育的特點相適應。關於課程內容組織泰勒提出了三個基本原則:連續性、順序性和綜合性。連續性是指直線式地陳述主要課程要素;順序性是強調每一後繼內容要以前面的內容為基礎,同時又對有關內容加以深入、廣泛的展開;整合性是指各種課程內容之間橫向聯絡,以便有助於學生獲得一種統一的觀點,並把自己的行為與所學的課程內容統一起來。[2]依據上述相關原則我們把本課程進行如下的選擇和組織。

1課程內容的選擇

根據上述的課程目標,結合課程組織的三條基本原則,選擇了學科研究領域、專業實踐領域、專業學習規劃、專業課程解讀、專業學習資源導航、個人學習環境建設、藝術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身心健康指導以及就業規劃和指導等九個方面作為本課程的課程內容。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課程內容和教材是有區別的,教材是本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侷限與此。本課程的內容中還應該包括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經驗成分。因此在課程的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避免把課程內容僅僅侷限在教材上,而有意識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活動,比如要特別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

2課程內容的組織

對於課程內容的組織要充分體現連續性、順序性和綜合性的原則,並且努力協調課程內容的縱向組織和橫向組織、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以及直線式與螺旋式等組織關係。保證課程內容的組織既體現出合理的邏輯順序和遞進關係又不失深度和廣度,既儘量做到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又不失課程內容的科學體系。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具體通過對教材內容的組織來體現,從整體上體現對本專業學生學習生涯的全面規劃,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觀念。從細節上我們對各章節的順序安排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比如首先給大家介紹了教育技術學學科的研究領域,然後具體講授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實踐領域,接著給大家介紹如何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發展的規劃,甚至如何為就業進行必要準備等。體現出層層細化的思想,讓學生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方向越來越明確,對學生的指導也越來越具體。

四、課程的實施

課程實施是指把新的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新的課程計劃通常蘊含著對原有課程的一種變革,課程實施就是力求在實踐中實現這種變革。[2]另外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既不將課程的實施完全理解為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安排,也不理解為課程的實施完全是學生獨立探索的過程,而是一個以教師為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的過程。上面兩點說明實際上就是要求在實施本門課程的過程中要明確的指導思想,還要有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考慮到課程的具體實施是和教與學的物件有密切關係的,因此這裡筆者對本課程的實施僅提出一些基本的`原則。

1充分體現其計劃性與指導性

本門課程是關於本專業學生學習生涯規劃的課程,開設本課程的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給同學們的大學學習和生活做一些全方位的指導,幫助大家儘早建立起對本專業的認識,從而儘快地走出困惑,朝著明確方向闊步前進,因此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其計劃性和指導性。

2充分體現系統性和整體性

所謂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指的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僅僅關注專業知識的發展而忽略瞭如專業發展方向、人文與藝術素養等其他方面的指導;不能僅僅關注專業核心課程或者專業基礎課程而忽視了專業方向課的指導;不能僅僅關注學生入學教育階段的指導還要對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甚至就業方面進行指導等。

3充分體現教學模式的靈活性

本課程相對開放的特點決定了在課程實施時要靈活進行教學模式的選取,比如選擇傳遞--接受式、自學--輔導式、探究式、拋錨式、範例教學模式、現象分析模式、加涅模式、奧蘇貝爾模式、合作學習模式、發現式學習模式等等。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必須首先深刻了解這些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式、實現條件以及教學評價等基礎知識,才可能實現真正適當、靈活的模式選取。

4充分體現全體發展、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

最後一點需要把握的原則就是要充分體現全體發展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這個規劃不是為某一部分人量身定做的,而是要面向本專業所有的學生,因此要給群體中所有人以足夠的關注。另外學生的生涯規劃不應該侷限在專業知識的學習方面,還應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培養各自的藝術、人文素養,有意識地給予身心健康的指導。

五、課程的評價

課程評價的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而言,各種評價模式都要經歷一些基本的過程和階段,分別是把焦點集中在所有研究的課程物件上、蒐集資訊、組織資料、分析資料、報告結果五個步驟。[2]對於本課程採用目標評價模式,進行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實踐結果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並且利用這種資訊反饋作為修訂課程計劃或修改課程目標的依據。需要說明的是對本課程的評價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動態的、迴圈的過程。動態性是因為隨著本專業的社會需求和學院的辦學條件與能力的改變,該課程的目標、內容等方面都要相應變動,不能以不變應萬變,那樣就失去了開設本門課程的意義。而迴圈性是很多評價活動的共同特點,這個迴圈應該是一個螺旋上升的迴圈,而本課程的評價也應該具備這個特點。

【參考文獻】

[1]吳濤,莊琪琪.《教育技術專案管理》課程開發探索[J].教育資訊化,2005.7

[2]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6

注:本文在即將發表在《延安大學學報》9月份(教育科學版)2009年版上,轉載請註明出處。

為您推薦以下相關文章

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程現狀調查及分析

龍珠z電光火石龍珠z改64龍珠z全集

小瀋陽電影cf搞笑視訊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