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校園 閱讀(1.3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概括敘述的方法。

2、從魯濱孫的漂流中體會他不畏艱難困苦和勇於冒險的精神。

【教學準備】

《魯濱孫漂流記》原著及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題

同學們,要是把你放在一座孤島上生活一個月,你會怎麼樣?(簡直要發瘋了)但是,居然就有這麼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想知道他的經歷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和故事的主人公去那孤島上體味一下我們從未體驗過的.生活。

板書課題:

魯濱孫漂流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探究。

3、師生共同探討,交流課文內容。

4、學生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三、研讀賞析

1、學生精讀課文,質疑問難。

2、小組合作。

3、師生共同討論,歸納:

⑴ 文章是按什麼順序記敘的,共有哪些故事情節?

① 學生瀏覽課文,感知主要故事情節。

② 小組討論、交流。

③ 集體彙報:

課文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魯濱孫“遇險上島”、“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等故事情節。

⑵ 從課文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了主人公怎樣的形象?

課文的故事情節,處處緊扣“險”。塑造了一位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幹,敢於挑戰的主人公形象。

⑶ 魯濱孫為在荒島上生存做了很多努力,主要解決了哪些最基本的問題?

這個問題是課文的重點,也是原著展現給世人傳閱的一個亮點。學生可各抒己見,從行文中找出答案。教師指導,總結。

(食物、住所、安全、孤獨。)

⑷ 從魯濱孫身上,你得到什麼啟示?

引導學生體會魯濱孫面對困難毫不畏懼,自己想辦法,利用周圍可以利用的一切積極改善生存環境。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驗對於處在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 的人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啟示。我們應從他身上學會如何生存,如何競爭。

四、鞏固訓練

1、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複述課文。

3、想象魯濱孫初上孤島時內心的感受,他為了生存進行了哪些思想鬥爭?

五、拓展遷移

出示準備好的《魯濱孫漂流記》原著,激趣薦書:

《魯濱孫漂流記》是一本小說,本課根據小說進行了縮寫,基本上是故事梗概,原著的情節更加生動,描寫更加細緻。如果大家有興趣,找原著讀一讀,將會大有收穫。

六、佈置作業

複述課文。

【板書設計】

魯濱孫漂流記

冷餓:搭起帳篷 打獵捕魚 養羊種麥

野人威脅:插樹樁 分養羊群 救下“星期五

《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閱讀作品梗概,瀏覽作品精彩片段,瞭解大意。

2、關注人物命運,體會魯濱孫不怕困難、頑強生存、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願望。

教學過程

一、直接匯入,板書課題

二、默讀課文,思考:在漂流的過程中,魯濱孫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你從中體會到魯濱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提示:重點要抓住魯濱孫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且要抓住關鍵的語句加以理解,從中體會到他的特點。

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遇險島上”“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突出了魯濱孫惡劣的生存環境,表現了他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幹的特點。

三、快迅默讀“精彩片段”,思考:

1、片段寫了哪些內容?

精彩片斷寫的是魯濱孫初到島上的生活狀態和麵對現實的思考。片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寫魯濱孫在島上的憂鬱而寂寞的.生活:初到島上,魯濱孫由於缺乏紙筆,就用刀子刻在柱子上記錄時間;從船上雖得到了不少東西,但缺少的東西還不少;工具的缺乏使他建木柵欄圍牆的工作非常吃力;每天要為自己尋找食物。後半部分,是魯濱孫對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環境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的幸與不幸、好處和壞處公正地排列出來,找到了值得感謝的東西,對自己的處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後開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後的生活。

2、片段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動,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提示:魯濱孫在嚴酷環境中心裡的鬥爭,是這個片段的重點,這也是他身處絕境能知足安命、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力量所在。 本片段所反映的與課文所反映的內容應該是相同的,只是片段給人的感受更直觀一些,更深刻一些。

板書設計:

“遇險島上”“建房定居” 不畏艱險

魯濱孫漂流記 “養牧種植”“救‘星期五’” 機智堅強

“回到英國” 聰明能幹

《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3、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教學準備】

《魯濱孫漂流記》原著、《夏令營的較量》、其他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板書課題:

魯濱孫漂流記

魯濱孫漂流記。同學們,你們看過《魯濱孫漂流記》嗎?有誰能告訴大家這篇長篇小說的作者是誰?

板書:

英、笛福

2、解題:

“漂流”什麼意思?

(隨著水浮動。)

3、這部長篇寫的是一位叫魯濱孫的英國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戰勝種種困難,歷盡磨難,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後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一件事。本課是該書的縮寫,所謂縮寫就是略去具體情節及細節描寫,留下主幹部分。

4、魯濱孫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八年。

你能想像一下荒無人煙的小島是怎樣的嗎?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下。

5、剛才同學們通過想象,自己描繪了一幅荒島風景圖,真的是很荒涼,很艱苦。請同學們把課本開啟,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魯濱孫來到的是一個怎樣的荒島(引讀第二自然段) 。

6、課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個荒島:

沒有名字、沒有人居住,到處都是亂石野草。如果是你在這樣一個荒島上,你會怎樣?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那麼,魯濱孫又是怎樣在這一個小島上活下去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把課文中描寫魯濱孫在島上驚險經歷的部分找出來。

2、思考並交流:

魯濱孫在荒島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難?

交流時隨機板書:

住、吃、安全、孤獨

3、這些困難都是常人難以想像的,這關係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樣的意志和創造力啊!這簡直就是一個生命的`奇蹟!讓我們細讀課文第4~8自然段說說魯濱孫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

板書:

搭起帳篷、打獵捕魚、養羊種麥。住所前空地插樹樁,羊群分養,救下“星期五”為伴。

三、圍繞重點,讀書討論

1、魯濱孫在島上的經歷艱難、驚險,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難,“難”中處處透著“險”,而魯濱孫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想盡辦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歷盡艱難,勇敢地活著,對於這樣的魯濱孫你佩服嗎?請同學們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讀一讀,並讀給你的同桌聽,說一說:你佩服魯濱孫的什麼?為什麼佩服?而同桌在聽完後對其進行評價。

2、指名朗讀,並談感受。

3、魯濱孫孤身一人在島上歷盡千難萬險,除了書上講到的這些困難,肯定還有其它困難,請你想像一下魯濱孫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呢?請學生講講原著中的故事。

(種麥子、做陶器、做獨木舟。)

4、通過學習,同學們對魯濱孫的瞭解更深了,那麼他究竟是靠什麼在荒島上生活了這麼多年?

(堅韌不拔的意志、豐富的知識技能。)

5、魯濱孫從遇險上島到回到故土,想盡辦法,積極改善生存環境,全是靠了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歷。這對於處於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中國的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了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他們年齡在11歲至16歲之間,在夏令營中他們進行了一場較量,是一場怎樣的較量呢?請看《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文章最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思考:

中國的孩子應該如何“學會生存”?中國怎樣才能不落伍?

閱讀資料後四人小組討論。

派代表總結髮言。

6、教師總結:

在當今的社會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識,不向惡劣的環境低頭,不輕言放棄,就能克服任何困難。

四、課外拓展

閱讀《魯濱孫漂流記》或《世界名著歷險故事大觀》。

《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 4

一、 教材簡析:

《魯濱孫漂流記》是歷險小說,魯濱孫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濱孫喜歡航海和冒險,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風暴失事,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衝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邊。魯濱孫在嚴酷的生活面前,歷盡艱難困苦,戰勝種種困難,不但供給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經營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國。小說情節生動,細節逼真,描寫細緻,語言流暢,富於深刻的哲學和社會意義。

本課是《魯濱孫漂流記》的縮寫,重點寫魯濱孫在島上艱難、驚險的經歷。魯濱孫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難,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困難,是驚心動魄的,“難”中處處透著“險”。

學習本課是要讓學生感悟魯濱孫面對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並從魯濱孫在荒島上獨立生存的非凡經歷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

二、教學要求:

1、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敘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瞭解魯濱孫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是怎樣戰勝種種困難生存下來的。

3、引導學生學習魯濱孫面對困難,自強圖存的精神,學會自立,學會競爭,學會生存。

三、教學重點:

1、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

2、感悟魯濱孫面對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並從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

四、教學時數:兩課時

五、課前準備:

1、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原著

2、觀看《魯濱孫漂流記》電影

3、學習《生存手冊》(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教程)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情景匯入:

1、匯入:a)當突發事件把你拋入險惡的環境,你能否戰勝困難,生存下去?

b)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在嚴酷的環境裡生存下去?

(出示燈片1)

突發事件出現時,許多人將面臨怎樣生存的問題。你可能被獨自隔絕在地球的任一地點——北極冰地或茫茫沙漠,熱帶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澤隨時都有可能給你帶來致命的威脅,但同時又提供了相應的生存機會。作為個人來說,意志越堅韌,身體越健康,知識技能越豐富,則生存的機會就越大。

——摘自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教程《生存手冊·前言》

2、師:這是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教程《生存手冊》的前言。

(出示燈片2)今天我們學習的《魯濱孫漂流記》講的就是魯濱孫在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的途中,因遭遇風暴失事,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衝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邊。魯濱孫在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在嚴酷的生活面前,歷盡艱難困苦,戰勝種種困難,不但供給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經營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國。

師:這是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教程《生存手冊》的前言。今天我們學習的21課《魯濱孫漂流記》寫的就是魯濱孫被大浪衝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邊以後所發生的事情。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齊讀課文,理清課文敘事線索(出示燈片三)

簡介魯濱孫遇險上島

建房 安居 養牧 種植

救 星期五 回到英國

師:這篇課文為長篇小說的縮寫。所謂縮寫,即略去具體情節及細節描寫。

三、觀看影片,討論問題(出示燈片四)

魯濱孫在荒無人煙的海島上不但能夠生存下來,而且日子越過越舒服,一住就是二十七年兩個月零十九天。為什麼他能有這樣超強的生存能力?他具有哪些非同尋常的素質?

(討論)(出示燈片五)

1、這裡要讓學生明確:(魯濱孫有)堅韌不拔的意志,豐富的知識技能。

接著分點討論豐富之。

2、討論一:哪些事例體現出魯濱孫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出示燈片六)

(課文內的):

(1)面對現實,勇於行動,自己動手創造生存條件;

(2)靠十幾粒麥種反覆收種,經過四年才吃到自己種的糧食;

(3)發現野人後,克服恐懼,勇敢地與之周旋並救出星期五。

這些說明(魯濱孫)不等不靠,自己動手走出困境。

3、再請同學講原著中的有關故事:(出示燈片七)

(1)魯濱孫造船的故事

二十二天砍倒大樹,十四天砍去枝椏,一個月削出船的外形,三個月將船的內部鏤空,然後又為掘出一個向下的斜坡而吃盡苦頭,最後發現挖一條運河讓船下水工程浩大而不得不放棄。

(2)魯濱孫剛到海島時的沮喪絕望以及他是如何戰勝沮喪的故事

(出示燈片八)要使自己絕處逢生,當然需要個人的知識能力和足智多謀,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有渴望生存的意志。男人和女人都曾證明他們能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他們之所以能活下來首先是因為他們有活下去的勇氣。

——摘自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教程《生存手冊·前言》

4、此為“堅韌不拔的意志乃成功生存的第一要著”之小結

(1)一人造船,工程浩大,非意志堅強者不能為。

(2)第二個小故事說明英雄不是天生的,

(出示燈片九)討論二:哪些事例可以看出魯濱孫有豐富的生存知識和技能?

(1)趕在大風將大船打得粉碎之前把一切有用的東西搶運上島。(知道工具的重要性)

(2)選址建房:選擇了一塊有水源、有樹陰、又可以防野獸的地方,用木頭和船帆搭起一座簡陋的帳篷。那兒可以看到海面……(自我保護意識、建築的知識和能力)

(出示燈片十)

(3)打獵、種養畜牧(狩獵的技能、時令節氣的知識、動植物養殖的知識和技能)

(4)烤麵包、烤肉、晒葡萄乾(食品加工的知識和技能)

(5)造船、制子彈、鞣製皮革、縫衣帽褲襪(造船工程師、兵器專家、皮匠、裁縫)

(6)打退野人的進攻,平定大船上的叛亂(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一人而兼多任。)

5、提示:魯濱孫在島上如何處理吃、住、穿、醫病等難題的

(出示燈片十一)討論三:魯濱孫雖然被拋上荒島,但不幸中有萬幸:他從大船上運下了槍、火藥、刀、斧、羅盤(指南針)、帆布、麵包、酒等許多有用的東西;而且他所在的島物產富饒水源充足。假如他沒有槍、火藥、羅盤,島上又沒有水源,他將碰到哪些困難?你能幫他出主意解決這些困難嗎?

先讓學生自由討論,然後聚焦到三個問題:

如何打獵獲取食物?如何辨別方向?如何獲得水?

(1)如何獲得水?(出示燈片十二)

收集雨水融化冰雪

收集植物莖幹中的水用透明塑料袋收集植物蒸發的水

掘大土坑用塑料薄膜收集土地蒸發的水

(2)如何打獵獲取食物?(出示燈片十三)

釣魚採野果爬樹掏鳥窩

挖陷阱逮野生動物海灘上拾貝類、捉螃蟹、海龜

(3)如何辨別方向?(出示燈片十四)

兒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請幾個學生背其中的詩句)

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陽是個忠

《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 5

[學習目標]

1.閱讀作品梗概,瀏覽作品精彩片段,瞭解大意。

2.關注人物命運,體會魯濱孫不怕困難、頑強生存、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願望。

[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瞭解名著大意,體會人物的人生態度,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慾望。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突發是件出現時,許多人將面臨怎樣生存的問題。你可能被獨自隔絕在地球的任一地點————北極冰地或茫茫沙漠,熱帶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澤隨時都有可能給你帶來致命的威脅,但同時又提供了相應的生存機會。作為個人來說,意志越堅韌,身體越健康,知識技能越豐富,則生存的機會就越大。

2.今天我們學習的`《魯濱孫漂流記》講的就是被大浪衝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邊以後所發生的事情。

二.聯絡單元導讀和課前導讀,明確目標。

1.先閱讀整部作品的梗概,瞭解大意。

2.瀏覽作品的精彩片段,說說從中知道了什麼?

3.摘錄精彩句段,寫寫心得體會

4.如果有條件,可以找來整部作品讀一讀。

三.探討問題。

1.瀏覽作品的梗概,瞭解大意。

2.默讀作品的精彩片段,想想:哪些描寫很精彩?你從中知道了什麼?在旁寫一寫你的體會。

3.品讀“好處”和“壞處”對照表,感受主人公的人生態度。

四.交流閱讀心得。

1.我知道咱們班有同學早已讀過《魯濱孫漂流記》了,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說書心得嗎?

2.今天,我們認真地學習了《魯濱孫漂流記》,我相信今後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有辦法、有能力解決,因為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我們正在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自己。

五.作業超市。

1.找《魯濱孫漂流記》原著來讀一讀。

2.摘錄精彩句段,寫寫心得體會。

3.續寫:魯濱孫回到英國後……

《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理解、探究魯濱孫能在困難重重的荒島上生活下來並且生活得非常精彩的原因。

2、感悟、體會、學習魯濱孫面對困難毫不屈服,積極地向命運抗爭,向困難挑戰的精神。

3、激發學生廣泛閱讀中外名著的興趣。從中吸取文學精華,感悟人生真理。

【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理解、探究魯濱孫能在困難重重的荒島上生活下來並且生活得非常精彩的原因。

【設計意圖】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學習過程,充滿了學習發現的無窮樂趣。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探究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現、真切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獨立解讀文字,學會讀書,學會思考,並自己獲得真理。依據這樣的理念,本教學設計通過課外故事的引入,與文字形成強烈的對比,著力創設一個讓學生自主思辯的平臺,精心設計學生的參與活動,引領學生全身心地與文字展開對話,自主探究魯濱孫這個人物的精神世界。課堂上真正呈現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並且強調對原著《魯濱孫漂流記》文字內容進行拓展學習,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閱讀視界,使學習不再僅僅侷限於文字,是獨立閱讀課文有效學習的最好體現。形成開放的、靈動的、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魯濱孫漂流記》原著、補充資料。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讀過英國作家迪福寫的《魯濱孫漂流記》嗎?

誰能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呢?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濱孫漂流記》是原著的縮寫,學完後,相信即使是沒有看過原著的同學,也會對魯濱孫這個人物有所瞭解。

二、學習課文

1、師述:魯濱孫是個勇敢的航海家和冒險家,他去過很多地方,有過多次成功的航海經歷,但是,這一次,在他前往南美洲的途中,危險的事情發生了,魯濱孫陷入了困境。

(請同學們快速地看課文,找一找,課文哪一段直接寫了這一內容。)

2、學生交流並出示:“有一次,……怎樣活下去呢?”:

⑴指名讀。

⑵同學們,你能想象出魯濱孫此時面臨的危險嗎?

⑶學生充分展開想象並交流。

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歸納並板書:

食物、住處、安全、孤獨

⑷再指名學生讀好這一小節:

小結:

此時,魯濱孫沒有食物來源,沒有地方居住,叢林中時時有野獸的威脅,他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更重要的是這時他是孤身一人,該是多麼孤獨與寂寞啊?

⑸再讀“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

(要求讀出問題的嚴重,語氣的擔憂,情感的恐懼與悲傷。)

3、過渡:

是啊!這的確是個嚴峻的問題,通過預習,你知道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學生交流:

28年後魯濱孫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

師述: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魯濱孫竟然活了28年,還順利回國,這是多麼令人驚喜而不可思議的結局啊!同學們想一想,這該是怎樣的28年啊?

(學生試說。)

三、學習課文

1、過渡:

在深入學習課文之前,胡老師很想把我看到的一個故事講給你們聽,你們想聽嗎?

2、講述故事,丟擲問題:

他為什麼在一夜之間丟失了性命呢?

3、學生初步發表自己的觀點。

4、過渡:

運輸工人身處並不很險的`環境,因為自己的悲觀、失望、輕易放棄,最後失去了性命,而魯濱孫身處如此險惡的環境,最後卻活了下來。

提問:

是()讓魯濱孫能夠在孤島上活了下來?

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近魯濱孫來仔細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提出學習要求:

⑴認真研讀課文。

⑵完成填空,再結合課文或資料中找出相關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

⑶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5、交流:

相機結合朗讀訓練。

(第4、8小節。)

結合學生回答重點抓好一句話:“要想活下去,就得想辦法!”

⑴讀好這句話。

(堅決、頑強、有信心。)

⑵扣住這句話展開學習:魯濱孫想了哪些辦法?

交流分兩個層面:

①可感的行為。

②強大的精神支柱。

⑶有計劃地學習第8小節,讀好最後兩句話。

(強調對比:孤島野人──世外桃源。)

過渡:

小結:魯濱孫用智慧求生,用勇氣抗爭,戰天鬥地,很好地解決了(食物、居住、安全、孤獨)等方面的困難,最後抓住機會,奇蹟終於在28年後誕生了。提問:是什麼樣的一個機會呢?

⑷學習課文最後一小節。

(以讀帶講。)

6、再質問:

那到底是什麼讓工人一夜之間失去了性命?

7、通過這兩者的對比,你一定悟出了很多吧?也一定有很多話要說,那麼,你想對工人說些什麼?對自己說什麼?對魯濱孫,你又想說些什麼呢?

學生各自交流。

過渡:

是啊!《魯濱孫漂流記》這個故事帶給我們多少思考與生活的哲理啊!但是,同學們你知道嗎?《魯》這本書暢銷的原因除了它能帶給人們很多啟示之外,還因為原著中的描寫非常精彩、細膩,情節驚險曲折。老師給大家摘錄了一段,你們想看嗎?

四、拓展閱讀

1、出示材料。

2、示範讀或學生讀。

3、討論:

你覺得這段話精彩在哪裡?

(心理活動逼真,環境描寫形象,引人入勝。)

4、你能身臨其境地讀好這一段嗎?

小結:

像這樣描寫精彩的細節在原著中還有很多,你想看嗎?老師鄭重向你推薦《魯濱孫漂流記》,相信,你讀完原著會有更多的收穫。

五、總結課文

步入嶄新的21世紀,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生活不需要我們去漂流,也不需要我們去歷險,需要我們怎麼做呢?(從國小會生存,學會向困難挑戰,爭做生活的強者。)這便是我們今天來學習《魯濱孫漂流記》的意義所在。

六、佈置作業

1、閱讀原著,寫寫自己讀完後的感受。

2、摘抄原著中描寫精彩的句段。

3、摘抄有關向困難挑戰的名言用來激勵自己。

【板書設計】

魯濱孫漂流記

孤獨 用智慧求生

安全 用勇氣抗爭 創造奇蹟

居住 抓住機會

食物

《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一、 讓學生概括《魯濱孫漂流記》的主要情節,並談談讀後的感想。

二、 反覆品讀本文,把握作者伍爾夫解讀《魯濱孫漂流記》的基本切入點--“小說家的透視法”。

三、 對比分析作家的透視法和讀者的透視法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點:

目標二

教學難點:

目標三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匯入

大家有過出外遨遊,探險漂泊的夢想嗎?那麼試想一下,你們都會有哪些經歷呢?(學生自由發言)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因不滿於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動盪,假想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儘管它與世隔絕,但居住其間的人卻“怡然自樂”。英國小說家笛福的名作《魯濱孫漂流記》中主人公魯濱孫因著一心要遨遊探險的想法,幾次出海,最終流落荒島,關在那裡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孤獨生活。如何來解讀這篇小說呢?英國意識流小說家、小說理論家和文學批評家伍爾夫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板書課題)

二、 重溫原作,引入課文

1、 請學生概述《魯濱孫漂流記》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

2、 (多媒體播放魯濱孫航船觸礁這一情節)如果寫到魯濱孫九死一生、爬上荒島這一情節時,笛福請你為他往下續寫,你會如何寫下去?(請兩三名學生簡述續寫思路)

3、 思考:為會麼以上同學的續寫各不相同?為會麼他們與作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 我們能從今天要學的伍爾夫的文章裡找到上面這一問題的答案嗎?(將問題引向本文)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 課文第3段中說“《魯濱孫漂流記》是一個恰切的例證”,作者要用這部小說證明什麼呢?

2、 “小說家的透視法”指什麼?它對我們解讀小說有什麼作用?

四、 課堂小結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小說經典之作。有著豐富創作經驗和嶄新的小說創作理念的小說家伍爾夫對其進行了了獨具慧眼的解讀和評論。她告訴我們全面掌握小說家的透視法是我們解讀小說的良法之一。課下讓我們再讀課文,進一步瞭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視法的。

五、 佈置作業

反覆研讀課文,思考課後練習題一、二。

第二課時

一、匯入

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說由於讀者的經驗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對小說情節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們要深入解讀一部文學名作,就必須爬到小說家的肩上,通過他的眼睛觀察。本節課,讓我們藉助伍爾夫的慧眼來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視法。

二、 深入分析,攻破難點

1、 請一位學生朗讀第1段,其他學生思考:作者讓我們在探討作品的過程中,要有一場“孤獨的戰鬥”,這場“戰鬥”指什麼?

2、 作者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呢?

3、 集體朗讀課文第2段,說說作者在這裡舉哈代和普魯斯特要引出哪個概念?

4、 四人小組合作討論: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視法的'?

三、 比較分析,加深理解

請找出文中關於作家透視法和讀者透視法的分析,談談兩種透視法的關係。

四、 拓展運用

1、 未學本文時,大家是怎麼解讀《魯濱孫漂流記》這部作品的?學了本文之後,作者的解讀對你有哪些啟示?對作者的解讀,你有哪些看法或補充意見?

2、 試著運用作者的解讀法來解讀你們熟悉的文學名作。

五、 小結全文

雖然這篇文藝評論行文較為含蓄,多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曲折地表達觀點,但通過作者伍爾夫的深入分析,我們知道了掌握“小說家的透視法”是解讀文學名作的一條良好途徑,今後同學們不妨一試。

《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 8

【重難點、關鍵】

學習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教具準備】

1、課文插圖投影。

2、有關課文內容的錄相。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探險嗎?喜歡看探險小說嗎?請你談一談。

二、自由讀文,掃清孛詞障礙

1、生自由讀文,劃出生字詞拼讀。

2、遇到不理解的字詞,請或聯絡上卞文解決。

3、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⑴ 字音:

木筏、恐怖。

⑵ 字意:

天涯海角:形容偏僻遙遠的地方,也形容彼此相隔遙遠。

流落:漂流、倫落。

木筏:用原木紮成的小船。相當於竹排。

容身:藏身。

簡陋:(房屋、裝置等)簡單、粗陋、不完備。

野蠻:不文明的',未開化的。

叛亂:武裝叛變。

4、指名逐節讀文,正音。

三、全班齊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講的是魯濱孫在──次意外中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在那兒,他用盡辦法生存了二十多年,終於成功地返回了英國。

四、自由讀文,試著給每一小段加個小標題

生述師板,也可讓生上來板書:

1、愛冒險;

2、落困境;

3、找食物;

4、搭帳逢;

5、定居;

6、養獵物;

7、發現野人;

8、收野人;

9、救船長(回祖國)。

五、選擇自己喜愛的部分分小組討論學習,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從悟魯濱孫的品質方面談。)

生:我從第一自然段“碰到很多危險,但他一點兒也不畏懼”這兒看出魯濱孫是一個很勇敢的人。

板書:

勇敢

生:我從第三自然段“他就找了一些木頭做成木筏……、一絲安慰”這兒看出魯濱孫是個能幹、心細的人。

板書:

能幹 心細

生:我從第四自然段“走遍荒島”看出魯濱孫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

板書:

有耐心

七、齊讀全文

八、指導口頭簡要複述故事

九、作業

1、把故事講給家人聽。

訓練學生概括和說的表達能力。

2、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原著。

《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 9

課文分析: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長篇小說,魯濱孫是書中的主人公,本課是該書的縮寫。魯濱孫因乘船遭遇暴風失事,漂流到荒島,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戰勝了種、種困難,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後回到英國。

本課是人教版教材十二冊第五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作為一篇略讀課文,教學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即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與文字進行充分接觸,突出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因為課文是原著的縮寫,所以要對《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進行充分的閱讀。把握正確的思想內容,從而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課文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魯濱孫“遇險上島”“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這些故事情節,處處緊扣“險”,塑造了一位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幹的主人公。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複述故事。

3、讀懂課文內容,瞭解魯濱孫在荒島上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4、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

5、運用掌握的讀書方法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

學習重難點:

1、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

2、感悟魯濱孫面對困難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並從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序:

1、設疑談話、匯出新課。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一個人要活著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如果一個人失去這個最基本的條件,還能生存下去嗎?但是就有一個人在一個荒島上,沒有吃的、住的、又有野獸出沒,卻生活了二十幾年,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魯濱孫去體驗一下那驚險的荒島生涯,一同走進《魯濱孫漂流記》。

設定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快速引入課文情境。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同學默讀課文,讀通句子,讀完請同學來描述一下文章中魯濱孫的經歷。

魯濱孫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及人物整體把握,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細讀課文,品讀感悟

課文是需要細細品味的,這節課就讓我們一同走進課文,去品讀,去感悟魯濱孫的精神。下面再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語段,並在旁邊批註自己的感受。在這裡,老師要提醒大家,注意在理解中要聯絡上下文,結合自己課外查閱到的資料,結合生活實際去體會,去感悟。

4、交流成果,共享收穫

(1)同桌交流感受

剛才老師在下面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大家都學得很認真,現在請同學們同桌之間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學生彙報交流,教師隨機點撥

把自己的成果與大夥分享是的快樂,下面誰先來談談,注意彙報時,其他的同學也可以進行補充。

(重點段落2—8自然段)(把握住所、食物、安全、孤獨問題及解決板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於這理念,本設計力求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閱讀空間,體現在閱讀實踐中自讀、自疑、自悟、互評、合作、探索的學習過程。

這樣設計實施了開放式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對文字的個性化理解與感悟,他們的自主精神和創造才能得到發展,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更受到了人文精神的薰陶。

5、拓展思維,深化主題

老師講故事:沒有開啟冷凍功能的冷藏車凍死工人的故事。

對比質疑:同樣是身處險境,為什麼魯濱孫能活下來?而工人卻在一夜間丟了性命?

丟擲中心議題:“是什麼讓魯濱孫活了下來?”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思考討論。

小結:

閱讀教學重要的不是讓學生獲得一個閱讀的結果,而是經歷一次閱讀的過程。通過課外故事的引入,在兩則故事結果的懸殊對比中丟擲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讓魯濱孫在孤島上活了下來?”這個問題問域寬,答距長,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很有思維訓練的價值。學生開始認真解讀文字,自己思考得出結論。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對魯濱孫的認識是自己發現的,是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得出的結果。閱讀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學習過程,充滿了學習發現的無窮樂趣。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現、自己的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獨立解讀文字,學會讀書,學會思考,並自己獲得真理。課堂上真正呈現了學情,展示出學生的學習過程。

6、作業處理、板書設計

作業:

如果你像魯濱孫一樣被棄荒島,你會怎樣想?將怎樣做?發揮想象,寫一篇短文。

課外閱讀英國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原著,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佈置此項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內容,並將學生已調動起來的生活體驗深化,通過寫短文,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讓課內外結合,將課內延伸到課外,也就是使深入探究不斷延續。

《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設計 10

一、教材簡介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長篇小說,魯濱孫是書中的主人公,本課是該書的縮寫,是一篇略讀課文。魯濱孫因乘船遭遇暴風失事,漂流到荒島,一個人在荒蕪人煙的小島上戰勝了種、種困難,生活了二十多年。課文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魯濱孫“遇險上島”“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這些故事情節,處處緊扣“險”,塑造了一位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幹的主人公。

二、學情介紹

班裡全體學生都閱讀過《魯濱孫漂流記》這部作品,對作品內容有一定的瞭解。學生有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能比較快速地複述故事內容,能表達一定的閱讀見解。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與文字進行充分接觸,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三、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學習魯濱孫面對困難,自強圖存的精神,學會自立,學會競爭,學會生存。

2、過程與方法

瞭解魯濱孫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是怎樣戰勝種、種困難生存下來的。

3、知識與技能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敘述事情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1、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

2、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學會自立,學會競爭,學會生存。

五、教學準備

1、課件;

2、師生課前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原著;

3、預習課文:讀課文,想想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按什麼順序寫,寫了哪幾件事。

六、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師生教學活動時間安排設計意圖

一、匯入新課

1、出示詞語“生存”,父母為大家創

造了優越的生存環境,大家無憂無慮地生活著。看到這個詞語,大家一定會想起我們上學期讀過的一本書《魯濱孫漂流記》。

出示課題,讀課題,說說什麼是“漂流”,作者是誰,複述一些情節。(課件出示插圖)5談話引入課文。

上學期推薦學生讀過這本書,所以讓他們複述一些情節。

二、預習彙報,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敘述順序。

預習彙報: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課文按什麼順序寫,寫了哪幾件事?(課件出示)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敘述順序。細讀課文,品讀感悟

1、課件出示描述荒島環境的句子,

提問:假如你來到了這樣的荒島上,你最需要的是什麼?(板書:食物、住所、安全、同伴)。

2、自由閱讀課文,邊讀邊想:魯濱

孫怎樣克服那些困難?指名回答,

3、魯濱孫能在荒島上生存二十幾年,真是一個奇蹟,再讀課文,看哪些內容最打動你,你體會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在這些內容旁做些批註。

4、指名彙報,注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一些詞句。

5、小結:魯濱孫正是靠了自己的勤勞、聰明、勇敢、善良,才得以生存下來。(板書四個詞語)13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從課文內容想開去。

三、進行採訪活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魯濱孫回到英國,大街小巷都在傳誦他的故事,各大媒體爭相採訪他。

1、同桌扮演角色,從不同角度進行採訪。

2、找幾個扮演魯濱孫的學生上來,

下面的學生扮演記者提問。(問題可以是:野人來了,你怎麼辦?在荒島上,一個人很孤單,你怎麼辦?等等。)12通過採訪活動,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四、創設情境,拓展思維

1、魯賓孫從遇險上島到回到故土,想盡辦法,積極改善生存環境,全是靠了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歷。這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使我們懂得要學會生存。

2、假如離開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會如何面對?(課件出示)

3、讓學生自己創設一些情境,想想該怎麼面對。

4、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作業:把自己如何面對困難的一次經歷寫下來。

板書設計:

魯濱孫漂流記

住所食物

生存

安全同伴

(勤勞、聰明、勇敢、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