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創新中國觀後感(精選14篇)

校園 閱讀(2.79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創新中國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新中國觀後感(精選14篇)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

都說創新引領夢想、塑造超越,也帶來自豪與信心。近幾周來,在我們部門學習並觀看《創新中國》後,大家對創新頗有感觸。六集的紀錄片總體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同時還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慧製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列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本紀錄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世界的距離,同時也讓我們普通人瞭解到了我們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一直未有的成就與驕傲。

本片借用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記錄了在現今中國發生著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看到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比如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駕駛技術、中石化開發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華大自主研發的基因測序儀打破國外壟斷、幾百位志願者體驗"天宮一號"6個月等;從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學,從中科院的院士到企業從業人員,在每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領域,無論誰置身於這個時代,他們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主動接受新鮮思想並且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來。

在大家驚歎於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作為社會中存在的人們,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終究是要被淘汰的。

這算是創新帶給我們的啟示?我想如此。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時代,事物都是在不斷更替變化,只有把握住時代的發展和脈搏,找準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創新還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順應發展。與此同時,創新讓我們有了更大地底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國家或個人更應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維固化,感覺良好就不去前進,那麼只有捱打的份。

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只有敢於創新才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新的時代賦予一個國家和人民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為之自豪的同時,應當繼續前進,在薄弱的環節奮起直追。人說,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

利用寒假空檔時間觀看了紀錄片《創新中國》,該片共分六集:資訊、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拍攝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說過但沒見過的,也有在想象中未曾實現的,有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來之不易的,也有還處在攻克難關道路上的。

觀看第一集資訊時,我就被紀錄片的精彩內容深深吸引住:順豐的無人機投送、無人駕駛汽車、網際網路農業、阿里雲等等,貼近生活卻又感覺不可思議,讓我不禁感嘆大資料時代資訊應用的觸角已經探向每一個角落。

當我認真看完六集,感觸頗多,《創新中國》如同科普宣傳片,將中國最頂尖的創新技術、最出色的創新成果、最有想法的創新人才,一一展示了出來。從這部紀錄片裡,我不僅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最新創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為一箇中國的驕傲和自豪。

《創新中國》帶給我振奮人心的自豪感和無限的期望。曾幾何時,中國雖享有悠久的文化傳承,擁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但在世界的舞臺上,只是一個飽經滄桑與戰火,剛剛獲得新生的落後國家。值得我們自豪、能讓我們吹噓的,只有在文字與傳承中擁有的歷史。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一直被貼上價格低廉、質量低、品質差的標籤。但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蘊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世界舞臺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敢為人先的企業家們。中國製造已經真正實現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當然,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世界依然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我們不能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在其他更多領域,中國依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仍在追隨國外的先進腳步。我們的身邊需要湧現出更多的人,為偉大崇高的理想或簡單執著的追求而不懈努力、艱苦奮鬥。

我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我反省,人生的歲月已走過半程,我卻不時在消磨珍貴、美好的時光,滿足於現在安逸的生活,丟失了更崇高的追求。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家企業、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繪著我們共同的未來。為了夢想,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3

創新是什麼?在字典裡面對於創新的定義是創立或創造新的,也就是從無到有或革故鼎新。創新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結果。《創新中國》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平時的我很少看這類片子,但這次根據課程要求被迫看了,我卻看的津津有味,並不斷深省。

創新需要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精神。創新並不總是激情與浪漫,或許寂寞和爭議才是一個革新者的必經之路。在看第一集《資訊》時,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的故事特別打動我。他堅持做的阿里雲一開始飽受爭議,甚至被別人當成瘋子和騙子。難以想象,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之下,他怎麼還能堅持下來。當阿里雲取得成功後,王堅在公司的年會上泣不成聲。創新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幾年、幾十年,經歷幾百次、幾千次的失敗。是什麼讓創新者擁有如此堅定的決心,我想是信念吧,為了國家的進步,人民的幸福,自我理想的實現。

堅持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我想到我的工作,失敗與誤解,常常讓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丟失了前進的動力。但與這些創新者相比,我所遭受的又算的了什麼。只要我們堅持的是正確的方向,無愧於黨和國家,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心,那就沒有什麼能打到我們。我相信最終的最終,溫暖的曙光會來臨的。

創新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動車時速達到1000km/h、給蚊子打疫苗、在鹽鹼地上種糧食一個個匪夷所思的想法讓我震驚不已的同時,也抱著十分懷疑的態度。創新者要想人們不會想、不敢想的未來。有句歌詞是從前的日子過的慢,車馬郵件都慢,那時候的人們怎麼能想到如今的交通高速發展,通訊技術如此發達,人和人的距離那麼的近。而現在的我們又能想到50年後的世界嗎?電影裡描繪的畫面是白日夢還是未來?我們不敢想象,但創新者會走在絕大部分人的前列,為人們描繪美好生活的藍圖。

我想起自己在工作之初,很喜歡鑽研。創新談不上,就是喜歡找一些技巧和方法,來增加工作效率。工作5年了,思想有些懈怠,腦子有時候不願意轉,就想著按照老方法來就好了。這種態度的確需要好好整改一下。雖然我只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做不了偉大的創新者。但我可以讓我的工作做一些小小的改變,這不僅僅能讓我的工作更加精準,也能節約自身不少時間,只要在改變之初多花點時間,就可以在以後受益匪淺,何樂而不為。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4

《創新中國》作為最新的一部記錄片,他和《厲害了我的國》類似,節目基調明確,是一個正統的主旋律節目。整部記錄片共六集,分別是:資訊、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著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如果沒有中興事件的梗,我想我會抱著一種無比驕傲的心境看完,然後熱血沸騰地感嘆一下:啊,我們的祖國,擁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經成為了世界的領航者。很可惜,中興在前,觀影在後,所以在整個過程中,除了感慨還會很自然地帶了更多的問題和思考。

就像在第三集《製造》裡的,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飛機C919,對於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對於買不到的瘋狂材料,我們自主研發,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實現了我們中國人的大飛機夢,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在驕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其中的三個百分比數,即10%,60%和100%,這是大飛機的國產化率。C919專案啟動之初,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內部保守估計,C919的國產化率大於10%即可;交付下線後,這架一出生就能與波音、空客兩大名牌客機相媲美的中國大飛機,實現了近60%的國產化率,並拿到570架的訂單,這是令人驚喜的成果,但C919最終是要實現100%國產化的。那麼在這60%到100%之間,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據我所知C919的發動機為LEAP—X1C發動機,而LEAP—X1C型發動機是由國際公司美國通用電氣與法國SNECMA各以50%資金比例合資建立的大型客機發動機生產商“CFM”國際公司研製的大型噴氣客機發動機,也就是說作為大飛機心臟的發動機它是進口的。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水平和中國航空整體水平相比還是比較低的,這是影響我國整個航空工業實力的一個短板,也是需要我們要繼續攻克的一個難題。

除了中國製造,整部記錄片還拍攝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說過但沒見過的,也有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來之不易的,還有在想象中未曾實現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腳步在慢慢前進,中國科技技術正在前行。但這是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我們在前進,別人也在進步,未來是撐握在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手裡的。我們中國領導人也說了: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所以最後再想借用前人的一句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新中國,永遠在路上。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5

觀看了《創新中國》後,深深的被我國的科技發展所震驚。此片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同時還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慧製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列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本紀錄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世界的距離,同時也讓我們普通人瞭解到了我們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一直未有的成就與驕傲。在欣賞感嘆之餘,卻不禁深感危機,這幾天一直有一個問題盤在腦海裡:面對發展如此之快的社會,我準備好了嗎?仔細想想,我給出的答案是,時刻準備著。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印證:

首先,思想上已做好迎接新事物的準備。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科技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特別是數字和網際網路科技,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在新科技、新事物快速推陳出新的時代,要有開放、發展的理念來迎接新技術、新事物。擁有開放、發展的理念,才能從容的用發展的目光來看待新技術、新事物,從而到接受,再運用。死守舊觀念,故步自封,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將很快被淘汰,特別是作為國家公務人員,沒擁有發展、開放的理念,將很快被這個社會甩在身後,消失在歲月的塵埃中。

加強學習,隨時準備跟隨科技創新腳步前行。擁抱創新、追隨科技,學習一直都是最快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學習新理念、學習新知識、學習新技術,不斷充電,提高,為迎接新科技做好準備。只有不斷的學習、提升,才能跟上發展的腳步。在紀錄片中看到的新科技,好多都是前所未見的高階科技,這些雖然離我們生活稍微遠了點,但發展卻是無處不在。新科技的發展必定會帶來新的理念,需要我們不斷的通過學習來接受、來吸納、來體驗。也只有通過學習、學習、再學習,為迎接新科技、新事物做好充分準備。

善於創新、勇於嘗試,為新科技應用做準備。科技、技術的創新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在應用,無論高階技術的創新還是社會管理的創新,都離不開實際的應用。作為基層公務人員,要善於工作方式的創新,並勇於嘗試,將創新實實在在的融入到實踐中。同時要關注新科技的發展應用,勇於將新科技、新成果運用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通過不斷的嘗試、應用,才能快速轉化為新成果,助推社會快速發展。

面對快速發展的現在,我已時刻準備著,你呢?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6

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凡益之道,與事偕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才能找準方向,走在前列,從而立於不敗之地。而創新就需要我們用好戰略思維的望遠鏡,洞悉潮流、研判趨勢,只有保持創新敏感,從而順應時代發展。創新讓我們有了底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型。

無論做哪一件事情,小事也好,大事也好,僅僅有熱情和能力是不夠的,有熱情只是具備了想幹事的態度,有能力只是具備了幹成事的條件,只有有方法才是幹好事的保證。而方法從何而來,改革任務複雜且艱鉅,不能用不靈的老辦法和低效的舊辦法,就只有開創新的手段,才能有針對性的做好工作。創新讓我們有了作為。窮則變,變則通。面對複雜的改革環境、艱鉅的發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世界變化日新月異、民眾訴求水漲船高,通過創新,求變化、求發展,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掌握髮展主動權,讓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讓國家獲得更快進步。

又日新,日日新,苟日新。創新在我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在創新中贏得主動,在創新中謀求發展,在創新的程序中逐步滿足人們對“頂配”中國的期待。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7

《論語》記載,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涵義,孔子從繪畫角度將這句話解釋為“繪事後素”,即先鋪白底,再繪圖畫。子夏深受啟發,繼而進一步從修身的維度作出闡釋:“禮後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學禮樂,贏得孔子的讚許。

對比諸子典籍不難發現,《論語》並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發人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這個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討論中暢所欲言,與孔子教學中倡導的創新意識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鼓勵弟子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一旦有新觀點湧現便大加讚賞。鼓勵創新、肯定創新的導向,營造開放、平等的創新氛圍,激盪許多啟迪人心的思想。

教育離不開創新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又何嘗不需要創新文化的滋養?20世紀初,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以實現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創新可以促進發展,那麼創新又靠誰來推動?某管理諮詢公司曾對1000家創新公司做過長期調查,發現企業的財務業績與創新投入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絡,真正決定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是軟性因素,即企業自身是否擁有培育創新文化的土壤。實踐證明,推動創新,關鍵在於以創新文化去激勵企業與個人的創造活力。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說明: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僅僅體現於經濟發展不斷創造奇蹟,其本質乃是發展理念的嬗變、社會文化的躍遷。40年思想解放,創新精神、創新文化已經內蘊於國家的發展道路,正在釋放著日益強勁的動能。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大個頭”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面對科技創新的短板,亟待我們進一步培育勇於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更好激發蘊藏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億萬人民之中的創新能量。展望未來,隨著創新日益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必須邁出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的堅實步伐。

文化的發展變遷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創新文化不是無根之木,它的成長,既需要涵養崇尚創新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鼓勵創新的“制度空氣”,更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對創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將不利於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奮鬥,我們就能推動創新文化蔚然成風,以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鋪展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8

應該感謝組織同學們觀看《創新中國》這部片子。之前,雖然聽到很多有關創新重要性的講述,但因為工作的慣性,我對於創新的關注是嘴上說說,實際很少主動去了解。現在觀看了片子之後,我有很大的震撼,無論是量子科技的運用,還是利用蚊子本身減少瘧疾的發病,以及在鹽鹼地上種糧食,我無不為中國的進步歡呼,無不為科技的發展點贊。在影片中,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創新背後科技帶頭人和團隊歷經艱辛、排除萬難、嘔心瀝血、砥礪前行的感人事蹟。這些感人事蹟給了我3點啟示:

一是創新需要別人說不可能我要試一試的勇氣。當人們說這件事不可能完成的時候,我們會怎麼想?既然很多人都說不行,那就真的不行,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人說不行。別人說不行,可能真的行不通,或者難度很大,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最起碼,之前的我就會這麼想。但在看了給蚊子打針的介紹後,我改變了看法。別人說不可能的時候,是因為他的眼界、工作水平決定了他認為不可能。現在我認為,只有理論上有可能的事情,作為科技工作者,都應該去嘗試,特別是自己的研究範疇,更應該大膽嘗試。

二是創新需要耐得住寂寞。在影片中,我發現,創新都是需要科技工作者少則投入幾年,多則投入十幾年,並且在此過程中,你得承受別人不認可的寂寞境況,乃至冷嘲熱諷。看了鹽鹼地上種糧食,一個南方人獨自在北方,就是為了找到把鹽鹼地變田地的辦法,試了各種辦法,終於在十幾年後獲得成功。十幾年,整天奔波在田間地頭,鄉下海邊,沒有高樓大廈和美景,如果沒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我想,很多人肯定在中途就放棄了。

三是創新需要失敗上千次也要堅持的恆心。創新是一件在無數失敗中不斷總結不斷失敗又不斷總結的工作。我們熟悉的電燈的發明就是上千次失敗後的成果。當然,恆心不是指知道錯了還要一條路走到底,應該是在失敗時及時吸取教訓,直至找到成功路徑的過程。創新者如果沒有恆心,就如同一個浮躁的小孩,撿一樣東西的同時又丟一樣東西,不會真正取得成功。

看完片子,我還在思考一個問題,創新會不會像經濟發展一樣,有著內在的發展規律。如果有的話,我認為可以是這樣表述創新的進步和經濟發展、國家的重視有著密切的正相關。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家的重視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從望其項背到緊緊追趕,有些領域並駕齊驅,個別領域開始超越,但在一些投入大、研究時間長的領域我們還是落後的,還需要奮起直追。

在片中,我發現我們的創新大部分是應用型的創新,真正在基礎領域的創新幾乎沒有。讓我們感到自豪的量子研究領域,它的基礎理論和創新的基礎也是來自於別的國家。這是不是反映了我們創新中的一個巨大的短板基礎理論的創新。從世界範圍來看,一個國家只有做到了基礎理論的創新,才能稱之為強國,正如十九世紀的英國和二十世紀的美國。而基礎理論的創新離不開整個國家教育體系的引導和重視。因此,要實現創新強國,就要有強大的教育支撐。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9

通過觀看《創新中國》這部紀錄片,讓我深刻了解到創新發展這一恆古不變的生存原則。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從我們身邊經常能接觸的高鐵網路到高階的量子衛星,從世界首例3D列印距骨植入手術到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創新中國》裡面大量的科研成就,每一項都凝聚著磅礴的中國力量,令世人震撼。

回顧中國近代的清王朝,由於長期的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導致近代中國經歷了一段痛徹心扉的屈辱歷史。沒有創新,沒有發展,致使中國落後捱打。

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所有事物都在日新月異的更替變化,只有不斷地創新、把握時代的發展脈絡,找準方向,掌握核心競爭力,才能在世界叢林裡立於不敗之地。

是否還記得前幾年用的最多的諾基亞手機,當時的諾基亞手機佔有全球手機50%以上的市場,是手機裡的NO.1, 是手機裡的王者。但是僅僅數年,我們還能看到諾基亞手機嗎,滿大街的蘋果、安卓手機。還有我們以前膠捲相機裡的王者柯達,巔峰市值達300多億美元,而現在也只能破產倒閉。這兩個曾經的商界大佬,用生活的案例告訴我們,不懂得創新、不把握時代的脈絡,必將被時代所淘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裡積累了豐富的創新因子,這是我們中青年幹部繼承的財富和起點。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偉大中國夢,青年幹部必須要堅定地選擇創新,以激揚的銳氣、堅定的意志、務實的態度,為實現中國夢兒努力奮鬥。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0

紀錄片為我們介紹了在倡導生態文明的今天,利用多種新型能源進行發電的`事例。科學家們對能源的利用和創造讓我們不禁感嘆中國現在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創新中國,越來越體現著它的話語權,也將註定著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提高。

在本集紀錄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張永亮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雞糞發電廠。新型能源裡有用煤炭、用風、用水、用光伏進行發電。在面對大量無處處理的雞糞,如果將雞糞投放到閩江將會汙染環境,懂得將其利用,這是一種變廢為寶的智慧 。

能源是我們整個世界正常執行的基本要素,光能、電能、水、土地,當我們回望歷史上的戰爭時,我們不難看出,都是為了有限的能源而戰,今天,關於能源的戰爭更是沒有絲毫的停息。

從傳統的火力發電的改造,到太陽能光伏和光熱發電的應用,甚至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技術)。從利用煤炭能源進行發電到用光熱進行發電,能源的使用從不可再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再到清潔能源。科學家們不餘遺力對能源的探索,讓我們對一個充滿動力的未來飽滿期待。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1

很多的大型的品牌和產業在創新的路上都採取了緊隨潮流,實行多元化了丟掉傳統的東西,他們中的一些真正的通過轉型成功了,但更多的,是不僅丟到了原本具有的優秀的東西,還在轉型的路上失去了方向。

創新絕不是丟掉傳統一味出新,更多的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添磚加瓦錦上添花。在暗房裡沖洗膠捲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已經非常陌生,雖然它遠離大眾才不過短短的十幾年。終於,樂凱公司決定,把僅存的暗房和裝置也搬進博物館。數碼攝影幾乎在一夜之間風捲殘雲般吞噬了膠捲相機,100多年的傳統和輝煌轉瞬間煙消雲散。10年前王輝和近百位老職工一起來到千里之外的合肥二次創業,就在這一年,公司總部做了一個決策:集中精力做符合樂凱核心技術的產品。王輝所說的核心技術是指在膠捲時代積累下來並不斷髮展的微粒、成膜和塗層三大技術。依靠這三大技術,中國第一條光學聚酯薄膜生產線建成投產,這種薄膜是製造平板顯示器的關鍵材料,此前被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企業壟斷。2017年,在很大人以為樂凱早就不存在的時候,他們的銷售額達到了60億元。樂凱公司的轉型就是一本教科書,有多少公司在多元化上一浪不回頭,而樂凱堅守核心技術,開拓薄膜應用業務的多元化,而不是資本多元化,讓主營維繫並結出更大的果實。

與樂凱不同的,同樣是想要通過轉型營造機會的索尼,終於扭轉了局勢,彌補了當年所做的決定所帶來的代價。索尼最早是銷售相機的十分專一的企業,但是在全國颳起了產業多元化的颶風之後,索尼急於轉型,在各個領域擴充市場,建立新的涉獵電子產品,一時間,家用電器、手機、電腦甚至開始研發電子遊戲,瘋狂地在各地建立分支,但這股浪潮不僅沒能掀起消費者,還把自己索尼這麼大的一個企業給掀翻了。創新需要尋求突破,但是不能一味的遍地撒網,忽略了自己本身該重視的傳統產品和產業,索尼相機在近20年的時間裡,技術停滯不前,甚至追不上曾經一起競爭的小型新興企業,原本傳統的公司產業遇到了下坡路,其他的產業也沒有興盛起來,營業額逐年下降,市場佔有率跌入低谷,為此連年頻繁減員變賣產業,為了維繫公司最後的營業而苦苦支撐尋找機會。

其實這一段視訊中有很多的創新點,但其實和之前看過的很多創新大都相同,看到樂凱公司的很成功轉型後想到如今有太多的傳統企業為了能夠推陳出新放棄了原有的主打技術,隨後不及不能再新的技術上追上領先者的腳步,還在原有的傳統產業中失去了自己的地位。所以我選擇了轉型這個話題,創新在我看來不是一味的憑空而起,更多的是在原有的平臺基礎上搭建更廣闊的空間,舊的東西換上了新的衣服裝上了新的配件就有能力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想法,這是創新的意義,也是創新的價值。

創新中國六集都已經結束,最後引用創新中國潮起的結束語: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全世界不足2%屬於自己的高階科技屈指可數,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全世界近15%,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位居全球第18位。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併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國家,這個夢想,值得我們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努力。

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家企業、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繪著我們共同的未來,每一種力量都無比珍貴,每一次創新都意義非凡。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2

《創新活力》為我們展現了近五年來中國科技創新的重大成就,從移動支付到共享經濟,從中國製造到大國重器,從海工領域到翱翔藍天,這一切,無不是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所取得的。以下是輝煌中國之創新活力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影片首先呈現的是中國的移動支付。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網際網路國度,移動支付與共享經濟不僅風靡全國,還影響了世界,惠及全球,推動著世界經濟發展。

科技的發展一定要讓環境作出犧牲嗎?科技不能是綠色的嗎?不,在片中我看到了“綠色的科技”,看到科技正在為環保助力。快遞業的超級智慧中心倉的分揀、裝箱全都用上了最前沿的技術。大資料系統甚至可以計算出每個包裹需要多大的紙箱,做到綠色環保;我國開採出的海底可燃冰,將使得能源緊張形勢有所緩解,地球上可燃冰的儲量,可供人類使用千年……諸如此類,科技的創新正在為環境保護帶來福音。

當我在為祖國的各項成就熱血沸騰的同時,心中的危機感卻也連綿不斷地暗湧著。一方面,就業競爭日益激烈,而人工智慧、自動化機器又已開始“搶”人們的飯碗。機器人服務員、無人超市、無人機已登上舞臺。智慧分揀中心的“小黃人”已取代了數以百計的工人,智慧工廠中的車體焊接工作已全由那些“鋼鐵臂膀”承擔,人力勞動正在逐漸被機器人取代……

這個時代給予人們更多的機遇,同時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挑戰。一方面,低素質的廉價勞動力正漸漸被社會所淘汰,另一方面,千秋基業,人才為先,當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國又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尤其對於新生代來說,我們若不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終將淹沒在時代洪流中。只有努力讓自己向創新型人才的目標邁進,才能被社會所需,才能為祖國的創新事業注入活力。尖端技術,如同糧食,端自己的飯碗才最香甜,一個民族,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飾自己的明天,這樣的自強精神,我們每一個青年人都需不忘秉承。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祖國的輝煌不是一蹴而就,是每個人貢獻的創新活力凝聚而成的;同樣,一個人的成長不是一瞬千里,而是每天的刻苦鑽研,用心生活的點滴鋪就的。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3

《創新中國》共分資訊、能源、製造、生命、空海及浪潮六個部分,涉及了大量的的最新科研成就,如光量子計算機、智慧製造、中國的空間站計劃、世界最清潔活力發點廠、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列印距骨植入技手術等,記錄了中國科技的創新之路,中國在創新驅動戰略的下,逐步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面對複雜的改革環境、艱鉅的發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創新中國》中,展示的我國在高科技領域方面的突破,折射出中國人甘於奉獻、敢於攻關的無畏精神。FAST望遠鏡、天宮空間站等領先成就的背後,是經過幾代重視創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日以夜繼的工作而換來的。把原本遙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的海底,用智慧和汗水化為咫尺。《創新中國》不僅是為國家點贊,也是為每一個奮鬥在科研工作上的人點贊。世界變化日新月異、民眾訴求水漲船高,通過創新,求變化、求發展,敢於啃硬骨頭,才能掌握髮展主動權,讓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讓國家獲得更快。通過自主創新,中國創造以雨後春筍般的速度展現在世界舞臺上時,中國人的科技強國夢也逐漸走向現實。

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只有敢於創新才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創新在我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在創新中贏得主動,在創新中謀求發展。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4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看了紀錄片《創新中國》後,我對創新的認識更加深刻。

《創新中國》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聚焦資訊科技、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同時也讓我們瞭解到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的成就與驕傲。

從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駕駛技術到中石化開發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從華大自主研發基因測序儀打破國外壟斷到幾百位志願者體驗“天宮一號”六個月,從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學,從中科院院士到企業從業人員……在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領域,創新者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向未來。而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髮展,不斷強大。

看著這些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感受那種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我忽然感到恐慌,因為現在身邊到處是模仿、抄襲和剽竊。一首歌曲,用別人的曲子和自己的歌詞,美其名曰借鑑;一個電視節目,二話不說拿來即用,竟然火爆;一篇論文,七拼八湊甚至大面積抄襲,從學生到教授,何其觸目驚心;一款電子產品,推出不久即被山寨,可謂防不勝防……我們可以模仿、借鑑,但要想真正變得強大,就必須創新。安於現在,習慣跟隨,必將永遠落後於人,甚至失去創新的能力。

作為新時期的領導幹部,我們必須要有創新精神,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一要樹立創新意識。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勇於衝破枷鎖,在探索中不斷突破;要把創新精神貫穿工作始終,敢於突破傳統,敢於大膽嘗試。二要掌握創新方法。要保持思想活力,敢於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勢,破除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多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思考和分析問題;要不斷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增強工作的計劃性、預見性和決策性,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三要明確創新方向。創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以新的思維、方式及載體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工作的創新必須基於解決實際問題、推動事業發展,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