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語文集體備課記錄範文

校園 閱讀(7.29K)

課題:古詩兩首

國小語文集體備課記錄範文

參與教師:五年級全體語文教師

教材解析:

趙順:

宋人重視思想,一些作家慣於以哲人慧眼審視生活,使許多詩文寓哲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之所以傳誦千古,歷久不衰,在於其景中寓理,且含蓄蘊藉。在詩人筆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紅杏之體,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衝破牆門禁錮,燦然而笑,生機勃勃!詩人把滿園春色乃至整個春天,聚焦為一枝紅杏,賦予它生命,給予它蓬勃向上的朝氣。如不細加玩味,“蜜詠恬吟”,這一哲理是探尋不到的。

莊娟:

“應憐展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初讀時覺無甚可嚼,細品時方有疑竇頓生。“柴扉不開”的原因是什麼呢?從表面看,是詩人的老朋友愛憐蒼苔,怕心愛之物被傷害之故。這是詩人的揣度之詞。正是這揣度之詞,暗含著園之主人在園內,且已聽到了扣門聲。園主人惜花愛草,連最不起眼的蒼苔也珍視為生命,可見,他是一個與世無爭、淡泊名利、品質高潔之人。物以類聚。葉紹翁與其為友,可見也是一個高潔之人。春天來了,葉紹翁想到了老朋友,於是去訪,去賞春。正當葉紹翁“扣柴扉不開”掃興之時,猛然間見到了一枝伸出牆外的紅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靈感突至,“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便脫口而出。伸出牆外的紅杏,寄託了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感情歷程是,去訪友看春高興——進不了園,掃興——見杏花,欣喜,可謂一波三折。景中有情,情中有人,這就是本詩的特點。

陳利民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給人以親切感。使詩人遊興大增,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周霞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 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沾衣欲溼”,用衣裳似溼未溼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摹之細膩。

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教學環節設計:

陳利民:為了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並“逐漸培植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在上課伊始,我飽含深情地介紹:“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國詩歌的起源比文字還早,差不多和語言同齡。千百年來,形成了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詩文化……”老師的語言渲染煥起了學生求知的慾望,激起了他們學習熱情。 再請學生回憶以往學過的描寫春天的詩句,將其頭腦中原有的先備知識與新知識建立連結。

周霞:在“‘咬文嚼字’、品悟詩意”中培養善思的品質 由於古詩文體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詞都體現著詩人錘鍊語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藝。我們在學習古詩時,就無法躲避“咬文嚼字”的.嫌疑,否則將無法透視其深層意蘊,問題是,我們究竟該如何在傳承中有所創新。 我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仔細讀讀下方提供的註釋,爭取用它弄明白每一行,每一句的意思,再閉上眼睛想一想詩中描寫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老師只提供一個方法,而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咬文嚼字”,自悟自得。這一過程中,我沒有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而是先讓個人充分思考,在其力所不能及時,方可尋求幫助,自學一段後提示“同學們如果哪一處理解起來有困難,可以和前後左右的同學共同探討。”教師允許課堂上“竊竊私語”、“交頭接耳”,但前提是個體必須在進行過深入的思考之後。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共同探究是難能可貴的,但對於個體善思品質的形成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亦不容忽視。

劉寧萍:

但對學生對詩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義上,如何讓學生入境呢?學生在理解“春色滿園關不往,一枝紅杏出牆來”時,將其簡單地解釋為“主人園中的春色是關也關不住的,有一枝紅杏伸出牆來。”我便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的想象,“一枝紅杏伸出牆來?還有更形象的說法嗎?”“竄出牆來”“因為怕主人發現,所以悄悄的跑出牆來。”“探出牆來,想看看外面的春色,比比誰最美。”“躍出牆來,急著留住詩人,想安慰他掃興的心情,……。”學生的想象隨處閃爍著靈動的光輝。再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學生的表述一定會生動許多。而且在這一番再造想象之後,師生漸漸步入了詩所描畫的意境之中。我再進一步的驅遣想象,“小院中會是一種什麼情形呢?”學習又是一番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