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7七年級生物上教學計劃

校園 閱讀(1.21W)

即使將來的所有情況都是確定的,你還是得做計劃。你必須選擇完成某一目標的最好方法,使行為更有效率,實現目標更有利。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瞭解更多詳情資訊,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七年級生物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中學生物課程標準》(2012版)為依據,在繼承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為將來創造美好是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刪除了部分死記硬背的內容,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在時代性,增加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學生剛步入國中,面對繁多複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應付學習。但也存在能較快適應新學習環境,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勁頭十足的學生。因此學生差異較大而且明顯。

三、具體措施:

1、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2、通過“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實驗”“探究”等學習活動,加深對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的理解。進一步提高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並實施探究計劃。記錄和分析探究結果等技能

3、進一步養成勤于思考、樂於探索、勇於實踐的學習習慣。

4、充分利用“班班通”和電教館資源,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啟用課堂正能量,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教研教改。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

5、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6、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提供相關的圖文資訊資料、資料和視訊;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

7、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8、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四、教學要求

1、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儘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4、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合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5、按學校要求積極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附:教學進度

本學期總課時為36課時,每週2課時。

教學內容及參考課時如下:

第三節人的由來(5課時) 人類的起源2人的生殖 2青春期 1人體的營養 (6課時)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2消化和吸收 2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2人體的呼吸 (3課時)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1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2人體內的物質的運輸(7課時) 流動的組織-血液2流動的管道-血管2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2輸血與血型 1 人體內的廢物的排除(2課時)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8課時)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3神經系統的組成2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課時 課時 課時 課時 課時 課時 課時 課時 課時課時課時課時課時 課時 課時

第四節 激素調節2課時

第七章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5課時)

第一節 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影響 1課時

第二節 探究環境汙染對生物的影響 2課時

第三節 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 2課時

總之,在新學期中,我會努力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和方法去引導教育學生。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為“平等中的首席”,從而切切實實地提高教育質量,取得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