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設計:統計

校園 閱讀(7.29K)

  設計理念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設計:統計

標準要求: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由於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統計”單元,是在一年級上冊滲透統計思想的基礎上第一次正式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因此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素材體驗對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通過例項認識統計表和象形統計圖,直觀感受條形統計圖(非正式的)。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統計”例題1。

  學情與教材分析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認數、計算以及把一些物體簡單分類的經驗,這些是學習統計知識的重要基礎。上冊學生對統計的體驗只是數數、塗格,還沒有系統地感悟和體驗統計的全過程,對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瞭解甚少,對統計的方法也比較陌生。本設計以突出統計活動的全過程為教學主線,安排三個統計內容,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活動中學會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基本方法,讀懂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從資訊中提出問題,體會統計和生活的聯絡。

  教學目標

1.經歷並初步體驗資料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會用分類數數的方法將資料整理成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或統計表;能根據所描述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

2.初步感受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統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絡,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3.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並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師一套水果圖片,學生每組一盒水果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課前播放一段動畫片《藍貓》的主題曲,學生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哼唱起來。

師:同學們這麼熟悉剛才的音樂,老師猜你們一定特別喜歡藍貓。想知道它最近的訊息嗎?

(出示場景1配畫外音)“藍貓我改行做水果店老闆了。”

師:瞧瞧它的櫃檯,你想說些什麼?

學生會覺得藍貓把各種水果堆在一起太亂了,需要分類擺放。

[意圖:不見其人,先聞其聲。教師以學生熟悉又喜愛的《藍貓》主題曲吸引其注意力,自然而然地為組織教學做好了準備。“藍貓改行做水果店老闆”又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問題的提出,激起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學生初步產生統計的需要。]

  二、整理資料

1.師:如果這個盒子裡的圖片就是藍貓櫃檯上的水果,你們願意幫助他整理一下嗎?

四人小組合作分類整理。

[預設:有的小組可能是把水果分成了四堆,教師肯定他們分類的思想;有的小組可能會分成了四排或四列,教師引導學生比較並認識到這種方法不僅分了類還便於計數。]

[意圖:學生對分類和數數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提供一盒水果圖片讓學生整理,便於操作,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適時指導,啟發學生動手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這是統計的基本方法。學生在小組合作、動手實踐的活動中感悟統計的方法,體驗統計的過程。]

2.展示各小組整理的結果,學生互相評價。

師:當我們把物品整理成“排”或“列”時,往往要以一條線為起跑線,把橫排(或豎列)對齊,習慣上從下往上排,也可以從左往右排。(教師扭轉水果圖下面的墊片,呈現從下往上排的方法)

思考:這樣做好在哪裡呢?

教師小結:同學們把一堆水果分一分、排一排,很快就變成了這幅整齊漂亮的畫面。(板書:分一分、排一排。)其實你們已經出色地完成了數學中常見的一項工作——統計(板書課題:統計)。

[意圖:一個簡單的教具墊片為學生直觀地呈現了象形統計圖兩種不同的擺放方式,既省時又明瞭。學生會覺得便於計數,能清楚地數出每種水果的數量;便於比較,能直觀地看到水果的多與少。同時象形統計圖的生成也為條形統計圖做好了過渡準備。]

3.師:現在我們需要把這個統計結果保留在紙上。想一想:怎樣利用這幅圖表示統計結果呢?

讓學生在方格上塗色分別表示每種水果的數量,並把相應的數量填在括號裡。然後和同桌交流:你在方格上是怎樣塗色的?每個小格代表多少?接著在全班彙報交流:從這幅圖上能看出什麼?知道什麼?

[預設:學生可能首先說到的是各種水果的數量,教師隨即貼圖片並板書相應的數量;如果學生說不出表外的資訊,教師還需要引導他們觀察思考哪種水果最多、哪種水果最少,誰比誰多、多多少等數學問題。]

4.師:為了使藍貓看得更方便、更清楚,我們還可以將收集的資料這樣進行的整理。教師畫出表格線,幫助學生認識表格的第一行是水果的——種類;第二行是水果的——數量。板書:種類、數量,完成統計表。

[意圖:教材的例題1並沒有出現統計表,這裡之所以提前引入簡單的統計表,是為了在比較中滲透統計圖和統計表各自的優點。同時也為給例題2減輕分量,為練習十七的第1題掃除障礙的。]

教師小結:我們從這樣的統計表或統計圖中都能很清楚地看出每種數量的多少和它們的關係。學會統計能解決生活中許多實際問題,下面我們試一試。

  三、應用拓展

1.師:這是老師根據大家的學籍卡整理的每位同學出生的月份,從表中找到你的名字,看看你出生的月份有沒有寫錯的。請根據老師提供的資訊完成課本P95——1題。

教師指導有困難的學生分析原始資料,要把本班每個月出生的人數用塗方格的方式畫在圖裡,數清各月的人數填在相應的表格內,根據圖或表回答圖表下面的`三個問題。

[意圖:教師提供的每位學生的出生月份是原始資料,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名字核對正誤,實際上是檢驗學生能否讀懂資訊;根據教師提供的原始資料完成統計圖和統計表的製作則是考查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回答下面的問題又是對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的再次感受。]

2.學生獨立完成課本P96——2題。

[意圖:讓學生獨立完成本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他們思維活躍,方法多樣。]

集體訂正統計結果,分析錯因。

[預設:大部分學生可能要從輪船、火箭和小魚的圖片上分類去數每種圖形的數量,也許有個別同學會尋捷徑,直接從“√”或“正”字中獲得資料,這時就會出現統計結果不一致。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統計的,當學生說到從符號中獲取資料時,教師追問:為什麼想到 了直接從符號中獲取資料?在肯定這種方法後大家一起分析錯因。]

師:從圖片中數出的結果是可靠的,從符號中獲取資料簡明易數,方法很好。但是書上給我們呈現的並不是完整的結果,怎樣用這些符號做記錄?什麼情況下需要用符號來記錄?我們下節課繼續研究。

[意圖: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做練習,減少教學成本,提高課堂實效,減輕課業負擔。同時為下節課教學例題2用符號的方法統計做一些提示和鋪墊。]

同桌合作,再次從圖片上數清楚每種圖形的數量,有錯的改正。

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回答問題並提出更多的問題。

  四、總結佈置作業

師:今天我們用分類數數的方法收集資料並進行了整理,這個過程就是統計。統計的結果通常反映在統計表或統計圖裡,便於我們分析問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地方經常要用到統計,我們也可以留心觀察一下週圍的事物,蒐集一些資料,分類整理出來,作個統計分析。

設計思路

“學”數學不如“做”數學。統計教學更應如此。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以突出統計活動的全過程為教學主線,讓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去經歷統計的完整過程,在做統計的過程中真切感受統計、理解統計、運用統計。

1.靈活選取素材,激發學生興趣。

統計在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豐富的素材。但是由於學生年齡比較小,接觸社會的範圍比較窄,對許多現象要麼不理解,要麼不感興趣,因此在一年級統計教學中,選取學生能夠理解的同時又感興趣的素材是教學成功的基本保障。

教材的例題1呈現了三行盆花,各種顏色的盆花混雜在一起,特別是紅花和粉花不容易看清楚,為避免干擾,本課創設了藍貓開水果店的情境。它既是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也能較好地體現分類統計的需要。教學要盡力營造這些“需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2.精心設計活動,經歷統計過程。

為了讓學生學到初步的統計知識,學會簡單的統計方法,老師在每一個活動和每一個細節處並不急著“教”什麼,而是耐心地把“經歷”和“領悟”的機會留給學生並不失時機地給予指導。

(1)分類是初步的資料統計活動,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有了統計願望,就會主動地分類、計數、比較。教師的適時指導使學生的分類結果自然地呈現出象形統計圖。

(2)由於這個象形統計圖是許多圖片擺上去的,就引發了畫條形統計圖的需要,從象形統計圖到條形統計圖的無痕過渡,增強了學生探究的自信。

(3)表格是表達資料的一種方式,教師根據學生對統計表的分析,一邊貼圖片,一邊填資料,又很自然地呈現出一幅統計表,學生初步認識到統計表的形成,並在與統計圖的對比中感受兩者的區別和各自的特點。

3.進行資料分析,體會統計價值。

獲得資料不是統計的最終目的,填寫圖表也不是統計教學的唯一任務。分析研究資料,掌握事物的主要情況,把握現象的發展態勢,才是真正體現統計的價值。學生對每一個內容進行統計之後,教師都要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這是引導他們利用圖、表中的資料進行思考。學生的回答大致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說出各類物體的數量,另一種是對數量進行比較或綜合,從本質上講,兩種回答的差別在於對統計獲得的資料的利用程度,前一種回答是重要的,後一種回答更有意義,有了較深層次的思考,統計的價值得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