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

文學 閱讀(2.34W)

俗話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旅行能開拓視野,所見所聞最吸引人的則是每次的驚豔,它的好處及意義更是不勝列舉,所以是如此的重要。以下是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歡迎閱讀。

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

  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1

去朝鮮旅遊時,在只對外賓經營的紀念品商店買了一幅畫。

朝鮮旅遊商品單一,價格也很便宜,除去品種極少的幾樣菸草、化妝品,還有高麗蔘、銅餐具,以及一些簡單的手工藝品外,幾乎沒啥東西可買。

但好多旅遊商店都或多或少懸掛、擺放著一些大大小小未經裝裱,畫在宣紙和畫布上的無名畫師的作品,可見朝鮮人對文化的重視。在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的“板門店”景區商店,信手翻看著一疊畫作,領略其中情趣。一幅題為《路中相逢》的畫,讓我的目光停滯下來:兩對揹著包袱的男女相遇途中,站立道旁隨意寒暄著,遠山、近水、遍地衰草、一棵站立風中的樹,成為陪襯的背景。

這散發著濃郁生活氣息,貌似平常的場景瞬間打動了我。雖然語言、著裝不同,但滲透其中的美好情愫卻一樣感人。藝術無國界,人性是相通的,無論走到哪裡,“相逢”“緣分”這些美麗的字眼,總令人浮想聯翩,在不同膚色的人心中蕩起層層漣漪。

人生行路,歲月無聲,幾番相逢與別離;此去經年,花落閒庭,煙雨紅塵任漂泊。世間萬般皆緣,有緣便會相逢。緣起緣落,自有定數。藍天之下,大地之上,有多少可歌可泣,欲說還休的相逢故事在流傳?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旅思正茫茫,相逢此道旁;樽酒相逢地,江楓欲盡時。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誰知不作多時別,依舊相逢滄海中;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此類句子太多、太多了,這些至真至切傳達相逢的美好與惆悵,飽蘸離愁別緒的文字,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詠三嘆,蕩氣迴腸,讓人不忍卒讀。

很喜歡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裡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我們無法預料人生的際遇沉浮,所走的路和看到的風景。曾經同歡同醉難分難捨的人,消失於茫茫林海。無可奈何也好,難以釋懷也罷,皆無補於事。

一如抒情詩人徐志摩感嘆的那樣:“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看著看著,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緣深緣淺,早有分曉。世上的一切,大抵都逃不過四個字:事過境遷。但轉角處,永遠有奇蹟!所以佛家說要去掉執著,放下便是自在。“只有守好當下念頭,意志才會是自由的。”

別了!那些曾在旅途中出現,陪我走一程的匆匆過客;那些在生命中留下或深或淺痕跡,註定在森林裡相逢又別離的人;那些無法繞過的過往,漸行漸遠的青澀年華……

繁華都將落幕,晦澀亦會退隱,只剩下餘音嫋嫋,流年繼續風依舊。

時間會覆蓋時間,記憶將掩埋記憶。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何妨攜泰然之心遊走世間,以悠然之態修行紅塵。

我在,愛在,夢在,飛過去的只是時間而已!

  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2

將車停於路邊,聽班長興奮地介紹八稜山。遠遠望去,八稜山濃霧升騰,陰雲蓋頂,如一層厚厚的灰紗覆蓋著,墨褐色的山戀猶如處在月夜之下,只有長長短短的山脊線與陰雲分開,顯得神祕莫測。這次去關山,一直被班長和他的事蹟感動著,思緒忽斷忽續,跳躍著飄飛……

永紅是我們高中文科班的班長。豪爽,大氣,粗門大嗓,雷厲風行。高三參軍去了**,沒有了訊息。工作十多年後,高中同學在蘭州聚會,見到班長在組織,也知道他轉業到地方,在省高院工作。

再後來,時不時看到他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發的關於關山鄉的相關情況和聯村聯戶的圖片。知道他是省高院派到幫扶點的村書記,還在微信群聯絡遠在廣東的同學,以期開啟關山百合在廣東的銷路。

他多次邀請老師和同學們到關山觀光,大家多次商量去看他,由於種種原因耽擱,沒能成行。

今年8月初,接到班長扶貧即將結束的訊息,我們白銀師生及兩個編外隊員共8人,乘坐兩臺車,在高中文科班班主任張老師的帶領下,於8月5日下午前往關山。

從白銀進入京藏高速,在蘭州西口出來,沿著永靖方向前行,經過七道樑橋洞後向左拐,進入通往關山的道路。兩山夾一溝,道路基本上在溝邊,彎彎曲曲。抬頭向左右張望,兩邊的山上一片生機,鬱鬱蔥蔥。用張老師的話說,在白銀到蘭州的路途中,特別是蘭州西固那一段,看著光禿禿的山和石頭,那種荒涼讓人心中一陣陣冰涼,進入永靖通往關山的道路,周圍一片翠綠,讓人心裡重新升騰起了希望。

在接近溝底的公路上行駛了一段時間之後,車子開始緩慢爬坡。隨著前行,左右兩邊一級級的梯田向下、向後退去。由於早晨下過雨,雨過天晴的梯田格外迷人,好像被鍍上了一層亮色,深深淺淺的綠色佈滿一層層、一片片的梯田,在同一綹、同一塊梯田中,綠色就有好多種,嫩綠、墨綠、翠綠、黃綠,再加上夾雜其中的黃色,讓人目不暇接,遐想不斷。

接近山頂時,聽苗苗興奮地喊“媽呀,我感覺伸手就能摸到天,能夠抓住那朵雲。”是啊,藍天就在頭頂,白雲就在眼前,我們置身於大自然之中,融在藍天白雲間。突然想到那句著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在賞風景的人眼中,我們何嘗不是融於雲霧僚繞之中虛實相兼的風景?俯視腳下的山巒,高低各異,遠近相宜,全部被梯田覆蓋、分割,裝扮成了絕美、壯觀的自然畫卷。

前往關山鄉政府的道路兩旁,每隔一段就有一塊清晰的紅底黃字標牌豎立在顯眼的地方。“吃水不忘挖井人,脫貧不忘高院情”,誠摯表達了關山人民對省高階人民法院聯村聯戶,幫助其脫貧致富的濃濃感恩之情。“美麗田園有情,魅力鄉村有請”,則說明關山美麗的田園風光,獨具魅力的鄉村,以及好客的關山村民邀請遊人前來觀光的熱情。

沿途看到的村落不多,相對而言,農家樂較多,面積較大。

由於路上排隊加油耽誤了一些時間,到關山一農家院見到班長時,快六點了。

這個農家院坐落在一山灣處,三面被大山環繞,門前是略低於院子的公路。坐北朝南,紅色瓷磚面的大門柱格外醒目,門外灰色牆面上田園風光襯托下的紅色“百合農家院”更加耀眼。進入院子,北邊是棟二層樓,東邊一排平房,西邊是一個無牆園子,裡面長滿了各種蔬菜,西邊靠北處是鐵絲網圍起的雞圈,裡面養著雞,北邊院子裡涼棚下,擺著兩三張圓桌和一張乒乓球案子。

在院子裡一圓桌前坐定,一大盤新鮮的安寧水蜜桃和新切的西瓜就上桌了,同時自制的三泡臺也飄出淡淡的清香,吃了幾口鮮桃,濃濃的師生情語剛剛登場,回頭一望,老師的小兒子銀銀已經跑向了西邊的園子。不知誰說了一聲“先看看園子裡的東西”,顧不上品茶和吃瓜,一群人像孩子般湧向園子。站在園子邊上,看著溼漉漉的土地,抑制住想跑進去的衝動,聽一口臨夏腔的班長如數家珍般介紹園子裡種的植物。

園子裡面主要種的是百合,一行行百合整齊地排列著,有不多的幾株上面還有百合花,橘黃色的百合花打苞時,和黃花一樣,呈棒形,比黃花略短,盛開的百合花朵六瓣,花瓣向外翻翹,像極了吊金鐘。第一次見到地裡面生長著的百合苗和花朵,大家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都想進地裡去瞧瞧,甚至用手撫摸一下,以親自感受其特有的質地。好奇的峻邦經請示班長同意後,用鏟子挖出一株看了個究竟後又重新種好。聽班長介紹,省高院在關山鄉幫扶點投放和協調資金1.2億,幫助種植百合,建立百合保鮮庫,修建公路等。除了百合,園子裡還種有蘿蔔、生菜、香菜、番瓜、甜梗等等,鮮嫩的苦苦菜在菜畦中自由生長。園子邊上,生長著一株株的綠色植物,長長的莖杆上長著一個個圓圓的類似花苞的東西,有的花苞上還頂著一叢紅色針尖狀物,見多識廣的老師說是紅花。

晚霞斜照,每個人臉上洋溢著興奮的光芒,陶醉在如畫的關山美景之中。菜園裡,溫度剛剛好。一群人像淘氣、頑皮的孩童般,擺出各種造型攝影留念。寂靜的農家小院頓時充滿了生機與喧鬧,等到夕陽落山,餘暉盡斂,大家才將陣地轉移到房子裡。

晚餐是純綠色食物。一大盤土豆燉雞,一盤煮苞玉,外加炒雞蛋、炒番瓜,還有涼拌苦苦菜和油麥菜,都是就地取材,純綠色蔬菜。雞肉是地地道道的自家養的土雞,雞蛋是自家土雞產的,蔬菜更不用說了,都是當時從園子裡摘的,無與倫比的新鮮。土豆燉雞味道醇美,只是還欠火候,稍微硬了一些。炒雞蛋是鮮豔的嫩黃色,一塊下肚,是小時候的味道,脣留餘香,意猶未盡,恐怕再上三盤還不夠。主食是漿水面,漿水是苦苦菜做的,比自家做的漿水還要地道。大家一邊吃飯,一邊嘖嘖稱讚,感嘆在城市裡花高價錢也買不到綠色環保的食材。

飯桌上,聽班長詳細介紹幫扶的情況,也向老師彙報他的工作情況。他是省高院聯村聯戶的駐村書記,具體是關山鄉南堡村。他從2013年底到現在,已經在關山工作了3年零8個月。關山鄉共有村民8600多人,種植百合15600畝。關山海拔2400米,屬二陰地區,種植的百合比蘭州百合還要好,含糖量比蘭州百合高出4個點……談起關山,談起幫扶的關山百姓,他的話滔滔不絕,言語間流露出對關山的留戀之情、故鄉之情。猛然想起以前報紙上報道過,說他是“省上派來穿膠鞋的書記”,看來不是虛誇報道,是真的。

吃飯間,好像是老天特意安排,停電了。我們找來蠟燭點上,享受了一頓別具特色的燭光晚餐。燭光下,觥籌交錯,猜拳行令,祝福與感謝的話語不絕於耳,幽默風趣的老師不斷將氣氛推向高潮。沉沉黑夜裡,淅淅瀝瀝下著雨。班長說,如果第二天不下雨,就帶我們去參觀養雞場和榨油廠,再到關山廣場轉轉。

關山夏末雨後的夜晚,是秋天的韻味,高溫消退,涼意漸深。晚上住宿在鄉政府宿舍裡,蓋著厚厚的被子,不熱也不冷,再舒適不過。

第二天起床,發現下著雨,看地面積水量,估計雨下的時間應該不短。等洗漱完畢去吃早餐時,雨正好停了。吃完早餐出來,香草的味道撲鼻而來,帶著泥土的氣息,空氣溼潤得好像要滴出水來。娟梅情不自禁說“好香啊,泥土和青草的混合味道。”

8月6日,夏季的最後一個早晨,我們漫步在美麗的鄉間小路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著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心中有說不出的愉悅。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在此時來說最貼切不過。在一片樹林裡,高大的樹木沉浸在清涼之中,喜鵲在枝頭喳喳叫著。林旁,一條不知是平時就有還是雨水形成的小溪緩緩流淌,無聲滋潤著萬物。好多野生植物,如灰苕、谷莜、苦苦菜和蒲公英等將我們拉回童年,開啟封存多年的記憶,開始了植物知識大搜索。由於水源充足,這兒的蒲公英長得碩大、嬌嫩,朵大根粗,藥用價值高。用班長借來的鏟子挖了好多蒲公英。銀銀也學會了用鏟子,挖得不亦樂乎。在路旁,碰到一個羊倌,與班長很熟,聊家常的同時,幫著挖了幾個蒲公英,並且介紹說藥用主要在根部。

大家都驚奇班長與村民之間的那份默契和熟絡,無論田間地頭還是街頭巷尾,路過的每個人他都認識,都會親切地攀談幾句。凡是見到班長的村民,像多年的朋友似的,都與他打招呼、聊家常。3年零8個月的時光流逝,班長已經深深融入當地村民之中,受到村民的信任和尊敬。

轉過樹林,有一個大型廣場,中間一個是足球場,廣場北邊靠樹林的地方,是個大舞臺。前一天,關山鄉第一屆廣場舞大賽剛剛落下帷幕,青春、動感的旋律依然留在舞臺上。秀芳老師和玉榮用手機放音樂,在臺上翩翩起舞,激情澎湃,舞姿優美,或飄逸灑脫,或輕巧有動感,節奏、韻律配合得天衣無縫。我們站在舞臺上學演員手拉手謝幕,合影留念。

轉回途中,班長抽空去看望村裡的兩位老師,與他們告別。午餐時間已到,正等他吃飯時,班長電話打來了,原來熱情的主人挽留他吃飯,實在脫不開身的他讓我們趕緊吃飯,不用等他。午餐是兩盆土豆燉排骨,外加幾個素菜,主食是百吃不厭的漿水面,均清淡、馨香。

吃完午飯,班長回來了,我們啟程回蘭。他的行李已於前一天被單位的車輛接走,所以東西並不多,最重要的莫過於他的幾卷書法用的宣紙。我們沒有原路返回,而是選擇近路,聽說從關山鄉政府到蘭州西固只有20多公里,但是道路較窄,彎道較多。

剛開始出發,就有關山村民送他的小蒜、或生或熟的苦苦菜等進入後備箱。記得前一天晚上班長安排我們住宿時,有人就在樓道內等他,與他話別。他與當地幹部、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一棵棵小蒜、一把把苦苦菜,濃縮了村民對扶貧書記誠摯的謝意,沒辦法拒絕,一一笑納。到關山看望班長並接他回蘭,一直被感動著,我們為這位曾經的班長、腳踏實地幫扶群眾的村書記感到驕傲和自豪。幫扶幹部很多,真正能夠紮根基層,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設身處地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恐怕並不多,用老師的話說,要為班長贊一個。

沿著彎曲、仄逼的道路行進,不能有絲毫的大意,班長上車前專門叮囑,在每一處拐彎前打喇叭,提示對面來的車輛相互讓道。確實,道路很窄,會車必須選擇一個比較寬的地方,其中一輛車停下讓道,對面的車子才能順利通過。

……

介紹完八稜山,他指著像條帶子樣環繞於半山腰的公路,說那是省高院協調了1300萬元修建的富民路。“要想富,先修路”,這條富民路打開了當地村莊通往外界的通道,是村民走向小康和幸福生活的希望之路。

途經神樹峴和金花娘娘廟,聽班長講述關於金花娘孃的美麗傳說。金花娘娘原是蘭州七里河的姑娘,美麗善良,心靈手巧,以紡線為生。有一天,她帶著紡錘離開家,當來到關山一山坡處休息時,看到風塵僕僕來追尋她的哥哥,就對哥哥說“你不用追我,我已經成仙了。”哥哥不信,說“你如果能夠證明真的成仙了,我就不找你了。”金花拿起手裡握著的燒火棍,在面前一插,一棵茂密的大樹就出現在山坡上,這就是現在的神樹。神樹旁邊的廟宇,就是金花娘娘廟。在金花娘娘廟的後山高處,有座紡錘山,那就是金花娘孃的紡錘。進入廟內,拜神仙所賜,我們每人吃了一個又甜又大的仙桃。望著金花娘娘所處的兩邊大山,森林覆蓋,蒼松翠柏,別有一番景緻。果真是神仙住的地方都是好地方。站在神樹峴的公路上,西固城盡收眼底。僅僅隔著一條公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不得不感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吃完仙桃,沿著山腳繼續前行。拐過兩三個彎道,公路左手有一空地,地面泥濘不平,停著好多車。道旁有正在施工的裝置和人員。下車一看,“關山森林公園”幾個大字赫然在上。

班長作嚮導,我們拾階而上,進入關山森林公園。左右兩邊的長廊裡,幾十個人圍成幾桌,悠閒自在地打牌、喝茶。在靠裡邊的走廊中間地段,由一段木質棧道向前伸出一個圓形的觀光臺。聽班長介紹,好像是安放玉觀音的神臺,阻止遊人向前。

左右兩邊的大山,陡峭險峻,茂密的森林一片蒼翠。兩山之間,是一條峽谷,不見潺潺流水,全被濃郁的綠色覆蓋。沿著左手的木質棧道前行,山腰處的棧道忽隱忽現,恐高的人有些膽怯。走到山前,棧道平緩,並不陡峭。棧道外邊臨山崖處,有幾道粗壯的銀色鐵鏈圍著,保證了遊客的安全。一邊前行,一邊欣賞森林風光。在安全鏈外邊的陡峭處,有好幾棵杏樹,樹上的杏子泛出淡淡的黃色,秀芳老師說杏子稍色,是正好吃的時候。可是我們只能望杏止步,為拒絕誘惑,急匆匆往山頂爬。

接近山頂的涼亭上,有幾個驢友開啟帳篷,支起牌場,玩得正起勁。我們繼續爬向最高處的涼亭。身後,輸牌的埋怨聲、贏牌的得意聲隱隱入耳,給寂靜的森林增添了凡塵的氣息和樂趣。在最高處回頭眺望,對面,金花娘孃的紡錘山好像比我們所處的山高出很多,沒有遊人,沒有喧鬧,安祥、靜謐。在亭子的南邊,森林嘎然而止,俯視腳下,高高低低的山坡上,又被梯田裝扮得生機勃勃。

下山的道路依然彎曲、狹窄,須小心駕駛。

將班長送到家,然後返回白銀。在回銀途中,風雲突變,白晝瞬間成黑夜,天幕像被撕裂了一個口子,暴雨傾洩而下,雨大的程度前所未有,讓人心驚肉跳。慌亂之中,差點將車開上前往武威的路口,又是一陣後怕。

2017年夏季的最後一天,老天爺好像要將儲存了一季的雨水灑向蒼茫大地,也好像提醒我們記住關山之行以及來自關山的感動,也記住驚豔了我們目光的世外桃源――關山。

  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3

抬頭仰望,遮天蔽日的古樹下,一條石階山道天梯般向上延伸,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句子會立即浮現在你的腦海。低頭看路,每一級石階的周邊都長滿了綠色的苔蘚植物,毛茸茸的,似綠色的地毯把褐色的石頭緊緊擁入懷中。默默無語的階石,你在這裡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接受了多少山民草鞋的親吻,你把多少山貨送出村莊,又把山外的物品送進山上?你和兄弟姐妹站成有序的佇列,把山裡的世界與山外的世界連線。歲月悠悠,斗轉星移,離合悲歡,惟有你淡定從容,笑對變故,巋然不動。

拾級而上,一棵棵蒼勁的苦楮樹列隊迎接我這個稀客,真的是不敢當啊。這一棵樹幹魁梧,倉枝屈虯,樹心已空,老枝上卻嫩芽叢生,鶴髮童顏,讓人覺得可親可敬。那一棵,樹根裸露於地表,樹幹彎曲,卻綠葉如蓋,老當益壯。曾記否?你那包著褐色堅殼、富含澱粉和微量元素的果實,味先苦後甘。荒年充飢,你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豐年作食,或磨粉作餅,或製成豆腐,成為餐桌上的一道佳餚。你不會忘記吧,你也曾見證了山鄉鉅變:擔挑肩扛的村民被訪古探勝、登高鍛鍊的市民取代,扁擔被康莊路上的農用車取代,轎子被轎車取代……

穿過苦楮林子,康莊路盤旋而上,路後是一個新建的風雨亭。單說這個亭子的本身,與別的風雨亭並沒有特別之處,也是飛簷翹角、八面臨風。但說到它與周圍環境的映襯配合,就有獨特之處了。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風雨亭所處的位置,你會感到看到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般的滿足。站在風雨亭裡,前面是青翠的苦楮林海,左右均碧綠竹林,後面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松樹。這樣,風雨亭就成了溝通線與面、青與綠、曲與直的焦點。其實,這個亭子,與其說是風雨亭,不如稱作聽風亭更為確切。一陣陣山風從林間穿過,不同的季節,你能聽到不一樣的自然之語。春天,竹林間的暖風拂面,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的臉,風過之處,盡顯青翠。我聽到了竹筍拔節的聲音,野花綻放的聲音,萬物甦醒的聲音。夏日,熱風經過苦楮葉子的過濾竟然變得清涼無比,各種野花混著樹葉的清香幽幽,沁人心脾。秋天,松濤陣陣,果香瀰漫,讓人神清氣爽。冬日,山間紅梅怒放,梅香四溢,疏影橫斜。

離開風雨亭往上攀登,古道邊立著一排偉岸高大、直刺蒼穹的松樹。輕輕地撫摸你的身軀,我似乎讀懂了你的思想。你根扎貧瘠的山脊卻冠頂藍天,嚴寒酷暑不改色;你置身堅硬的懸崖卻咬定青山,風霜雨雪不亂心。你伸出鐵臂迎賓客,昂揚向上不媚俗;你仰望蒼穹樹正氣,堅貞不屈展鐵骨。

走出松林,迎面是一畈梯田,走過梯田是一個桃花源似的村莊——鞭籬村。村子不大,村前是一片高大茂密的風景樹林,樹林邊是飛簷翹角、紅牆青瓦、畫棟雕樑的廟宇,三面竹林懷抱,一泓清泉穿村而下,農舍順著山勢呈梯級分佈,桃樹、梨樹穿插其間,翠綠的竹子、雪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黃色的籬笆、白色的牆壁,還有農家、雞舍、廟宇、迴廊等等組成一幅水墨山水畫。置身其間,你一定會覺得來到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站在整潔的村道上環望四周,看到整個世界都是綠色,除了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的輕微響聲和偶爾的一聲雞鳴,再也聽不到別的聲音。在這裡,我呼吸到一種濃郁的鄉土氣息,空氣中也充滿了竹的清香。走進一家農家樂,放眼望去,凳子、涼床、茶几、搖籃、雞籠和兔籠,還有斗笠和各種用具,全部是竹子製成的,甚至接山泉用的水管也是竹子。在這樣的環境裡,再也沒有比用山泉沏當地出產的綠茶和吃尖筍乾更更有情調的了。

我正要離去,忽然傳來了遊人的歡笑聲。那聲音隱蔽在竹林深處,看不見人,聲音卻愈來愈近,原來是一群遊客在竹林中留影呢。

不知不覺,竹林間掠過一群歸鳥,我揮一揮手與美麗的鞭籬告別,帶回了一顆剛被洗滌過的心靈。

  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4

今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來的稍遲些,但來勢卻更猛烈,連續的高溫燥熱,擾的人茶飯不思,睡不安寧。忙碌的一天又將結束,回家吃完飯,頓然想起那漢城湖的絲絲涼爽和夜晚的燈火闌珊。

漢城湖位於西安市西北,原為團結水庫。東岸緊鄰北二環、朱巨集路,西岸緊靠漢長安城遺址,南起大興路,北至鳳城三路,全長六至七公里。素有“南有曲江池,北有漢城湖”之美譽。

據史料記載,漢代,這裡是長安城的漕運河道,西起今西安三橋鎮車劉村,北至郭家村,負責當時京城的貨物運輸。當時的漕運繁忙,湖光盪漾,風景秀麗,每到盛夏之夜,許多王公大臣都在漕運河兩岸觀景、乘涼和遊玩。

近年來,隨著西安市水景觀的增多,市民親水近水變得更方便。今年三月底,市政府完成了漢城湖以大風閣為主的景觀燈光提升工程。

大風閣是漢城湖景區的制高點和標誌性建築,位於景區的核心地帶,且緊鄰北二環和漢長安城遺址東南角角樓遺址,承載了景區的精神立意與文化象徵。看著通體閃亮的大風閣和滿目的水景燈光,正如好友所言,“太漂亮了,白天感受濃厚的漢文化薰陶,夜幕降臨又可以感受漢城湖獨特的美。”

夜是城市最好的語言,是都市最好的面板。

五光十色,燦若星辰,水燈相映,美輪美奐。

傍晚,西安漢城湖被夜景點亮,變得燦爛璀璨起來。夏日的夜晚,攜親朋好友來漢城湖賞景,別有一番滋味,伴隨著景區的音樂,迎著徐徐涼風,此時的漢城湖已經成為了一片光的海洋,寧靜而幽遠。

日落,點亮之後的漢城湖流光溢彩,融合了古今的各種情愫,偉岸的大風閣在金色和火紅色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威嚴,散發出奪人心魄的光彩。

子夜,登頂大風閣,鳥瞰漢城湖全景,廣闊的湖面、閃爍的.水光、銀白的拱橋,透出流光溢彩的層次感。伴著朦朧的月光和清涼的夜風,望著東南角漢長安城遺址,恍惚間彷彿置身於大漢。

燈火闌珊之時,西安漢城湖在金色和火紅色燈光映襯下,散發出奪人心魄的光彩。夜幕降臨 ,一片靜謐。

景區亮起的燈光猶如點點繁繁星落入漢城湖湖中 ,綠樹、碧水 、小橋、燈光將漢城湖裝點得猶如江南水鄉般詩情畫意,餘韻綿長 ,彷彿回到千年前的漢代,燈火闌珊的漢城湖給廣大市民又增添一處新的夜景景觀,奉上了一場視覺上“夜景盛宴”。

漢城湖湖水面積有八百五十餘畝,相當於五個興慶湖那麼大,湖面長七千多米,從空中看像一條玉帶嵌在城中。水旺城興。漢城湖的水,水質清澈。夜下,無數的遊人,遊園、納涼、消食、鍛鍊,絡繹不絕,是多麼愜意......

漢城湖兩岸有眾多漢代歷史景點,有著名的漢武帝劉徹的雕像,在天漢廣場有用雕刻工藝展現的漢朝的著名歷史典故,如“蘇武牧羊”、“張騫出使西域”等,還有彰顯大漢中興的中興閣……

伴著皎潔的月光,漫步在漢城湖景區,彷彿穿越兩千多年回到大漢王朝。遊覽漢城湖,就如同在讀一本關於漢代歷史的教科書。

漢城湖的夜景十分迷人。每當夜幕降臨,在霓虹燈照耀下,湖面如同身著漢服的美麗女子王昭君在輕舞飛揚,令人如痴如醉。在音樂聲中,噴泉水柱此起彼伏,無比壯觀,讓遊人在品味歷史中流連忘返。

此情此景,無不讓人想起了十幾年前,寶雞廣播電視臺夏明老師的《燈火闌珊》節目的片頭來,那聲音是如此熟悉,如此深邃。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氣象巨集大,雄奇壯美之勢如江河橫溢,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不管大浪怎樣淘沙,不管歷史的風雲如何變幻,祖先留給後人的這個“漢”字卻始終貫穿於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融入我們的血液。遊覽漢城湖的夜景,體會漢文化精髓,想象漢唐勝景,大概是花巨資建設漢城湖古文化遺址公園的用心所在。我們能夠感受得到嗎?

  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5

題記:許多人都喜歡去遠處旅遊,卻對身邊的美景置若罔聞,豈不知身邊的美景並不比遠處的差,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會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段時間因公下鄉,就被家鄉的幾處美景震撼到了,那就是羌白湖、紅旗水庫和鐮山寺。

羌白湖

原創/李躍峰

羌白湖位於羌白鎮羌東村東頭,被新舊108國道夾在中央。不大,約有普通鄉村澇池的四五倍,不到十畝的面積。它不像其他澇池的單調與赤裸,而是九曲而溫婉,如同二十一二歲的美女,羞怯而滿腹祕密。

湖東西闊而南北狹,呈曲環狀互通。湖中有土山一座,新植紫羅蘭、木槿、櫻花等樹,稀疏的各色花朵在人的鼻翼間氤氳著若有若無的香味。五米餘的山巔建有硃紅八角亭一座,復簷。圍繞廳柱,修有連椅可供遊人休憩。亭西用連椅封閉,亭東有一米餘磚砌臺階,蜿蜒而下,穿繞花樹,與東南一座圓月型拱橋相連。

湖水在亭北被堤岸和土山束為三米餘,直至東面稍闊,漸至五六米,圍山坡東腳下南行。拱橋就建在東湖水偏南的水面上,與湖東岸相接。爬上拱橋,手扶欄杆東望,如龍的108國道上車水馬龍;南眺,如屏的秦嶺及如蓮花般的華山歷歷在目;西視,越過眼前的吊橋,兩株歲月久深的榆錢樹淡然地分站道路兩邊,把前面文化長廊、圖書室及羌東村廣場朦朧了起來,越發增添了無數魅力。此時,所有的疲憊及煩憂都一掃而空,眼前心內澄明一片,就像頭頂的天空,潔淨的藍天上,懸浮著幾縷若有若無的小小白雲。突然,一縷縷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的古琴曲度水而來,鑽進了我的心田,把我從空無的境界里拉了出來。

下了拱橋,沿著蜿蜒小道左轉三五步又前行五六步,即是橫跨東西向兩米餘狹窄水道的吊橋。橋高四米餘,用核桃粗的繩索做橋骨橋欄。橋骨上鋪木板成橋,寬有六米餘。走在橋上,顫顫悠悠,甚至還會左右晃動,非常好玩。為了好玩,我有意識地邊走邊左右晃動橋身,嚇得雷寧俠老師花容失色,緊緊扶住橋柱不敢移步,直到我下了橋,她才小心翼翼地扶欄而過。

過了吊橋,湖水漸漸開闊。五六隻小燕子在波光粼粼的湖面盤旋飛掠,更增添了湖面的幽靜。

沿著彎曲的湖堤西行,綠蔭匝地的銀杏及波光粼粼的湖水,把幽雅的琴曲幻化成了美麗的仙樂。我們被仙樂牽引著,繞過綠地、房屋,轉向南,來到羌東村辦公室前的小廣場。有十幾位身著太極服的男女群眾,正循樂打著太極拳,舒展大方,神采奕奕。感染地馬行健老師也加入了太極隊伍,舞動起來。

羌東村太極拳隊是大荔縣鄉鎮僅有的三個太極拳隊伍之一,上有七十餘歲的老者,下有三十八歲的媳婦。除過家裡有事的人,他們每天都按時在村廣場打拳,不僅鍛鍊了身體,還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6

七月,正是新疆最熱的時節。但是在新疆西北部,伊犁河上游,中天山西段喀什河河谷地帶,卻有一處幽靜的世外桃源。它,就是安寧而靜謐的尼勒克縣。

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處人間仙境,就連很多新疆人也未必知道它,更不要說領略它的風采,欣賞它的美了。有著北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尼勒克縣城並沒有多麼大,當然也許就是因為它小,才掩藏得比較深刻,不為多數人知道吧?在七月流火的酷暑季節,這裡卻有著涼爽適宜、沁人心扉,讓人舒服的溫度。要知道,尼勒克的年平均氣溫只有5.7攝氏度,如果此時此刻你置身在南北疆40度的桑拿天氣裡,聽到身邊還有如此的避暑勝地而你自己卻一無所知,該怎麼樣的責問自己無知呢?可能會迫不及待地想趕緊投身到尼勒克的涼爽中美美地享受一番吧?

尼勒克小到精緻,街道短小乾淨,樓房不高但是規劃得比較整齊。攤位集市都井然有序,沒有人聲鼎沸的吵鬧,也沒有車輛擁堵、川流不息的情景,人們走路的時候都很遵守交通規則。在尼勒克縣城中,最巨集偉的建築當屬尼勒克縣政府的大樓,它看上去巍峨雄壯,氣勢恢巨集,要說這座建築是大樓實在不是因為它有多高,而是這座大樓建在半山腰,好像布達拉宮俯視著拉薩一樣,平地裡就增加了不少威嚴,大有些震懾人心的威力。

清晨,尼勒克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之中,恬美靜怡。遠山之上綠草萋萋,啾啾的鳥鳴聲是這樣的早晨最動聽的歌,“林靜鳥鳴兮相得意,舉手浮雲兮露和散”。如果你是一個要早起的出行者,一定要在頭天晚上自己準備好早餐,尼勒克人還沒有很早就起床為你做早餐的習慣。大約太陽很高了,八九點鐘的時候才會有幾家店開門迎接客人。不過,尼勒克人的實在還是很讓人稱道的,肉包子有肉包子的樣子,實實在在的純肉。菜包子包得也很飽滿,個頭也比較大,一蒸籠即可飽腹,可見尼勒克人的厚道。

白天,人們三三兩兩從家中走出,街上開始熱鬧起來。也許是人口比較少的緣故,就是這份熱鬧也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午飯時節便又安靜下來,連出租車也跑得比較少了,大概也是回家吃飯去了吧。下午三點以後還有大概兩個小時的熱鬧,到了七點鐘又慢慢平靜下來,而且這份熱鬧很集中,主要集中在商業街附近。也許是在這裡停留時間比較短的緣故,我還沒有來及感受市場交易的高峰期便又默默的歸於沉寂了。

夜幕降臨之後,尼勒克更顯現出它的寧靜來,似乎有一點落寞的神情,大凡久居在寧靜之中也心馳神往的想要熱鬧一番卻又無可奈何只有被高高掛起。路燈散發著清幽幽的光,這光芒就顯得有幾分無奈和宿命來。站在街中央,山就在眼前,月亮默默在頭頂注視著我,心變得空曠起來。這時候,就覺得自己置身於超現實的情景當中,一切都是自然本分的,沒有了競爭也失去了壓力,身體輕飄飄的。不知不覺間就有一股詩意湧上心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靜人”,更有“月亮走我也走”的歌在心底輕吟慢唱起來。

只有在文化廣場上,顯出一點熱鬧的景象。廣場右邊老年人在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音樂的聲音並不大,老年人的銀髮在月光下飄忽閃動,很是好看。舞步很整齊,不時有人加入到舞者的隊伍中來,也不時有人離開,但一切都是自主自發,加入的沒有干擾,離開的沒有影響。左邊則有一個小小的夜市,夜市上的食物比較豐盛,羊雜碎、涼皮子、烤羊肉串、哨子面,椒麻雞等新疆的特色小吃基本上都有,客人們吃飯時比較安靜,只有幾桌年輕人偶爾發出歡暢的笑聲。廣場四周的店鋪大多數已經關了門,只有個別幾家的超市門還開著,零星有幾個顧客走進去買一盒香菸或者啤酒,需求量也不大,但是店主還是認真的招呼著,似乎並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為了排遣寂寞。

尼勒克的人很熱情,你要打聽點什麼,他們一準會很詳細的告訴你。你要是打聽的路途並不十分遠,他們還會親自帶了你去,也不會問你要什麼報酬,完全是一副熱心腸。而你,也完全不必擔心這樣的熱心裡面會不會摻假。

尼勒克雖然小,但是住宿條件還是比較好的,只說唐古拉大酒店。這家酒店乾淨整潔,房間價格合理,觀景、吃飯、停車都很方便,而且對面就是廣場,休閒娛樂都很便利。

清涼的尼勒克,靜靜的尼勒克,可能你還不知道我這個匆匆的過客已為記下這麼許多,還為你流連忘返。但尼勒克已經鐫刻在我的心裡,讓我在酷暑中能想起它的涼爽,在喧囂中能想起它的靜謐,在紛爭中會想起它的從容。

  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7

走進嵩溪,就是走進一幅畫,一幅曠世長卷。

群山環繞,正是大地母親伸出寬厚、有力、溫暖的雙手,把這個數百戶人家千餘間浙中民居的粉牆黛瓦攪進懷裡,村後是巍峨崔嵬的雞冠群峰,穿村而過的嵩溪從村尾一分為二,明溪暗渠,斗折蛇行來到村前,合二為一,又蜿蜒東去,幾百幢高挑馬頭牆頗具浙中民居特色的建築,在翠峰如屏的山谷間嶽峙淵渟。正如村中邂逅的老頭老太太,儘管滿臉的皺紋盛滿歲月的記憶,依然不離不棄的堅守在這塊數百年前嵩溪先人擇居的風水寶地上。

一個暮春的傍晚,我來到了嵩溪村,夕陽西下,炊煙裊裊,牧歌唱晚,從村口抬眼望去,嵩溪村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丹青,一幅村居風情的巨幅長卷。

縱觀嵩溪村八百多年的歷史,我發覺自己正站在記載這八百多年村史的畫卷的末端,把目光望上追溯,畫面清晰,脈絡分明。《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南宋都市繁華城市生活的風情畫,順著畫面的經絡我們後人可以全盤瞭解南宋都市生活的習俗和風情。從始祖建村到今日的盛世華年,把八百多年嵩溪村歷史畫面連綴起來,儼然就是一幅“千年村居風情畫”。

畫的頂端是嵩溪先人篳路籃縷、墾荒挖土的拓荒圖。當年先人們來到這裡,看到群山環抱,碧水潺潺,風景絕美,儼然桃源故里。兩山之間又有可開墾種植的平地,卸職後就決定在此定居下來,上山開荒,下溪疏流,築土為牆,壘石成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繁衍生息。至今村裡最早的房子是宋朝的,大部分是明清建築。各種浙中特色的民居順山勢而建,高低錯落,掩映於房前屋後的碧樹翠竹之間,如詩似畫。有的乾脆凌空建在嵩溪水的上方,看屋外是詩意村居,聽屋下的潺湲溪水,形成特有景觀。村後是浦境內第二高峰雞冠巖,有詩為證:“沖霄突兀號雞冠,巖下雲山縱大觀。彷彿錢塘江上水,潮頭一線白漫漫”。山高為嵩,水始源於雞冠巖,蜿蜒而來,到村中分為前後兩溪,村前又合二為一,水為嵩溪,村以溪名,整幅長卷的首幀畫面就躍然紙上了。

夕陽朝暉,寒暑交替,時間很快如村前嵩溪水一樣嘩嘩流走了,整個畫面也日漸豐富益見多姿多彩。人口增多了,村子擴大了,原先的平房住不下增加的人口,村前屋後的田地增多,無法趕得上人口的快速繁衍,聰明的嵩溪人坐不住了,安居才能樂業,穩定才能繁榮。

嵩溪先人發現山上的石頭可以燒成石灰,沒有水泥之前,石灰是江浙農村造房子必不可少的材料。於是,農閒時節,村裡看不到閒人,勇敢的嵩溪先人上山鑿石,砍薪,燒成石灰,又把石灰挑到幾十裡外的集市賣掉。小孩的新衣、學費,必須添置購買的家用品,年頭節尾走親訪友的禮品,孝敬長輩的禮金,還有造新房、買田地的餘錢,都在石灰這項副業裡賺取。這段畫面縱向看,前後貫穿嵩溪村數百年,這段漫長歲月裡,保持這個窮鄉僻壤山村的百年繁華,其主要經濟支柱就是石灰。從橫向看也非常壯觀,不惜攀巖下澗,開鑿石灰石,再或抬或挑,把石頭搬到石灰窯前,進行煅燒成石灰。正如村人徐永源在寫嵩溪十景之“東壁石斧”,對村人攀巖採石的描摹,“東山石壁獻嶙峋,鑿破巖頭驚煞人。盤古開天留一著,故教錘擊響頻頻。”可以想象得到,嵩溪人在東壁鑿石的動感畫面。

“嵩麓灶煙”也是嵩溪十景之一,寫的卻是嵩溪人把石頭燒成石灰過程的畫面。還是徐永源的詩,“燒丹無計覓崆峒,煉石成灰妙化工。嵩麓模糊渾不辨,輕籠淡抹趁芙蓉。”一段時間連日連夜的辛苦勞作,終於把石頭燒成了石灰。或趁著“溪橋月色”出門,或沿著“屏山拱翠”“西嶺秋陰”,穿過“樣畈禾浪”,顧不得欣賞“石潭龍映”或“庵巖晴雪”這遠近聞名的嵩溪十景秀美風光,出門去賣石灰。有的用雙手挑,條件好一點的,用獨輪車沿村前的石板路,風塵僕僕十幾里路,近則到白馬、巖頭陳集市,遠則到幾十裡外的縣城,甚至有跋涉百來裡,或拉車或挑擔,到鄰縣義烏、諸暨縣城的,去時一擔石灰,來時一擔日常生活用品。這樣的場景,在浙中這塊丘陵平原間的山間小道、石板驛道上,每天螞蟻搬家一樣演繹著,這就是聰明、勤勞、勇敢的嵩溪人。經濟的支撐,帶來了其他方面的繁榮和發展,嵩溪村一度有“小杭州”之美譽。

把酒享歡,舉杯吟誦,這樣的畫面,很容易讓人想到人才濟濟的京城省府,或者羈旅客店等。就是這樣文人墨客的雅事流韻,在浙中偏僻山鄉的嵩溪,居然是尋常村景。這裡有一首村人描寫春日裡村中燕詒堂誦讀的場景,“春風飄忽燕詒堂,水色山光映兩廊。時雨栽培桃李笑,一家詩禮紹書香。”恰如其分的描繪了嵩溪人白天燒石灰或忙於桑長麻短、家裡家外,夜晚幾位同道秉燭談詩作畫的場景,這就是耕讀傳家門風的嵩溪人,又一活色生香的畫面。

農忙蒔弄莊稼,農閒時吟詩填詞,揮毫潑墨,寫字作畫,嵩溪八百年村居的長卷裡不可或缺的就是文風鼎盛的熱鬧畫面。清嘉慶年間由村人徐敬臣發起創立了的 “嵩溪詩社”, 承傳數代,垂百二十年不衰,代有書畫俊彥享譽鄉內外及郡邑,成一時之頌。清人徐希仁的壁畫,至今仍在他故居的牆上,畫面清晰,人物酷肖,栩栩如生,墨跡猶新,惜故人早已乘鶴歸去。嵩溪人拿起鋤上山下地,提起筆寫詩作畫,這樣的村風民俗一直沿襲下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嵩溪人在詩社的基礎上,重新組建的包含如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門類更多的“嵩溪學社”,歷經二十幾年,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縱向看到的依舊只是文脈代代相傳不絕的畫面,橫向更讓人歎為觀止。嵩溪詩社這顆深植於嵩溪古村落深厚文化底蘊的大樹,開枝散葉,文學、書法、美術等代有才俊,不僅有名滿京京師的,還有飄洋過海名揚海外的。

幾百年來貫穿至今的畫軸裡,有一處墨跡猶新、氣勢磅礴、視野開闊的畫面,這是近些年來嵩溪村、嵩溪人的蟺變。智慧超群的嵩溪人煉石成灰,點石成金,後來又燒製水泥,終因市場地域性的限制和受資源的影響,使延續幾百年這條經濟命脈發生質變,於是,許多嵩溪人紛紛走出了這條流淌千萬年的嵩溪水,出縣跨省,秉承嵩溪人聰明、勤勞、拼搏、超越的祖德遺風,先後在貴州、湖南、雲南、青海等多個省市,組建了十幾家水泥廠。嵩溪人農樵耕讀傳統家風的精神版圖,漸漸遍佈了全國各地。我們彷彿在嵩溪這副長卷裡看到這樣一個畫面,一根根粗碩綿長的風箏線從嵩溪村放飛,飄飄悠悠飛向無垠的碧空藍天,大江南北、塞外草原,甚至漂洋過海,鳳舞九天,箏翔四海,到處留下了嵩溪人的身影和足跡,嵩溪人的奮鬥風骨,嵩溪人的耕讀傳家,如水瀉地,在四面八方,在各行各行,不斷書寫著新的傳奇。

隨著這幅演繹嵩溪八百年曆史的長卷舒緩展開,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面躍然紙上,粗粗的瀏覽了這幅記載嵩溪千年古村落的發展繁衍長卷,不難看出嵩溪人一脈相傳的勤勞聰慧,敢於創新,不甘人後,其間還貫穿幾千年中華文明中齊家修身、求學精藝、耕讀傳家等優良傳統。

我在村裡欣賞著那些頗具特色的古民居、舊院落時,不時有一輛輛高階轎車從身邊駛過,村裡告訴我,這些大多是定居縣城及更遠地方的嵩溪人,隔三隔五地回家看看房子,小住幾天。不僅縣城,近則義烏、金華、杭州,遠到上海、北京、廣州先後有嵩溪人舉家遷居。走出嵩溪的嵩溪人,在浙江,在青海、新疆、湖南、貴州等多個省市經商創業,生意做得風聲水起。這些成年在外的人就是嵩溪村放飛的風箏,一到逢年過節,村裡村外停滿了各式汽車,有錢沒錢,他們都回到了嵩溪這塊至死也無法割捨的生養熱土。

我從村裡人對未來發展的描述,看到了千年嵩溪村居的續章,這幅在繼續描摹不斷更新的長卷,無論從縱向延伸還是橫向展開,我分明看到,在當下嵩溪人眼裡手中,這幅巨畫描摹得更加得心應手了,恣意揮灑,畫面也益顯壯觀且氣象萬千了。

  優美的遊記散文欣賞8

旅遊,俗稱遊山玩水,單從字眼上看,就讓人心曠神怡,遊的物件是山,玩的物件是水,的確是一項十分高雅和有情調的活動。

旅遊是旅者思想與異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的對接和交流,是一份眼睛的盛宴、精神的大餐。“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旅遊讓旅者思接千載、縱橫萬里。

旅遊曾是文人墨客的專利,達官縉紳的時尚,黎民百姓的美夢,而今旅遊已逐步成為一項大眾化消費。

旅遊給現實以憧憬,給緊張以舒散,給身處暗地者以光明,使低沉者變得昂揚,閉塞者變得開放,浮躁者變得沉穩。

旅遊激發了人性之美,讓人積極投身社會,熱愛生活,創造財富。旅遊稀釋了人的不一良情緒,讓人走出頹廢,遠離汙垢。“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旅遊讓人融身自然,超然物外,坦然面對人生。

人稱旅遊業為黃金產業,其實旅遊業和其他任何產業一樣都要講究特色,沒有特色就做不大,做不強,做不長。

旅遊開發像寫一篇散文,在擁有大量素材之後,就看規劃者的手筆如何,是“大江東去”的豪邁,還是“淺斟低唱”的雅緻。也像雕塑,高明者能因勢造型,巧妙利用缺陷,化腐朽為神奇。

旅遊開發需要有長期規劃,因為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何況一切都在變化中。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只會形成對資源的浪費和破壞。

旅遊產品更需要策劃、包裝和推介。“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自然經濟下小作坊主的心態。看景不如聽景,沒有開發者的精心策劃、包裝,沒有媒體的大力渲染,很多景點是平庸的。

旅遊產品就是要經過開發者的魔術手,讓平淡變得離奇,讓虛擬變得可信,讓不可思議變得現實。最高明的旅遊包裝便是:讓聽者入迷,來者沉迷,走後思迷,將旅遊產品打造成一個個傾國傾城的美一女,讓好遊者神魂顛倒。

小旅遊應當有選擇,準確圈定固定的消費群,大旅遊應當有層次,能滿足不同口味者的需求。

旅遊不是考古,滄海桑田,真假難辨,旅者更多講究的是情趣、氛圍,樓臺亭閣只是烘托氣氛的道具。

世稱“三界”,說白了旅遊是人類對天堂的嚮往:無衣食之虞,無車舟之憂,無工作之擾,遊山玩水,逍遙天地間,何等愜意!

我忽然想起元代雜劇名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和當代歌星陳星的《流浪歌》,作者時差七百餘年,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個是遠在天涯的“斷腸人”,一個則 是浪跡天涯的“追夢者”,他們也在遊歷天下,但更多是為生計所迫,這也許就是有憧憬必然有缺憾吧,像真正意義上的旅遊最終只屬於有閒、有錢、有力的人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