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必備】讀書筆記作文合集七篇

文學 閱讀(1.0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書筆記作文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讀書筆記作文合集七篇

讀書筆記作文 篇1

在一個冬天的早晨。森林裡下起了鵝毛大雪,不一會兒,小兔家屋頂上堆滿了雪,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兔媽媽要外出辦事,可是小兔纏著媽媽也要去,兔媽媽看著白茫茫的大雪,有了一個好主意:“何不堆個雪人呀!”於是,兔媽媽就帶著小兔一起堆起了雪人,不一會兒,又白又胖的雪孩子就站在了他們的面前,雪孩子的腦袋又大又圓,小兔拿出了葡萄種子把雪孩子裝扮的漂漂亮亮的。兔媽媽就讓雪孩子陪伴小兔一起玩耍。

小兔和雪孩子又唱又笑,又說又笑,玩的特別開心,玩呀玩,小兔已經很累很累了,她的小手又冰又冷,於是,他回到家生起了爐火,爐火很旺,撲出爐口的火苗竟然引著了柴堆。可是小兔毫不知情,睡得又香又甜呢!

雪孩子一個人在外面玩了一會兒,突然發覺小兔家的木屋起火了,看著熊熊的大火,雪孩子好害怕呀!可是,想到小兔還睡到裡面,他毫不猶豫的衝進房子,抱出小兔,可是,溫度實在是太高了!雪孩子的身軀慢慢的融化了,小兔傷心極了,又彷彿看見雪孩子飛上了天,很美很美……兔媽媽回來看見這一切,抱著小兔說:“多好的雪孩子啊!”

讀書筆記作文 篇2

朱自清的《背影》,讓我潸然淚下。和許多讀者一樣,印象最深的是兩個片段:一是胖胖的父親蹣跚地穿過鐵道,跳下去又爬上來,給兒子買橘子;二是父親的來信:“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著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寫得平靜自然,我們吟於心間,不能不為之感動,為之心痛。那個時候,朱自清已經是一個二十歲的小夥子了,雖然處在兵荒馬亂,條件艱苦,有不安全的隱患,但他完全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可是在父親的眼裡,他仍然是個孩子,需要關照的孩子。他對兒子的那種關懷,總是那樣無微不至。這篇表達父愛的傳世之作,令人百讀不厭,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會令人熱淚盈眶。淚光中就會想起自己的老父親。

在我的記憶中,陪伴父親上下班的總是那輛修了又修的自行車,為了那點微薄的工資,父親總是穿梭在一條來回四五十公里的路上,不管風吹日晒還是嚴寒酷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我的記憶中,每到週六,母親總是在等待中度過,有時等到我們吃過晚飯,等到星星掛在天上……

母親坐在燈下,一邊納鞋底,一邊聽著。熟悉的腳步聲近了,母親趕快跑到門口,掀起門簾,父親滿頭大汗,車子前把和後座上都掛滿了東西。這時母親就開始嘮叨:不能早點,孩子們都睡了。每每這時,父親總是一邊跟母親搭話,一邊一件一件卸下車子上的東西,嘴裡還唸叨著:這是發的大米、這是油、這是給孩子們買的吃的等等之類的。

父親實在太辛苦了!但在我的記憶裡從來沒有抱怨過。如今我們姊妹幾個都長大了,父親也退休了,弟弟妹妹們一個一個都出息了,按理說父親應該歇息了,可是他仍然閒不住,家裡的幾畝地讓別人承包,父親說什麼也不同意,他說農民不能丟了土地。腰彎了,背馱了,頭髮也漸漸花白了,這就是我的老父親。辛苦一輩子!樸素一輩子!為了兒女操心一輩子!

讀書筆記作文 篇3

初次看到這本書,是在一位老師的手中,心想那應該是一本介紹朗讀技巧的書吧。再次看到《朗讀手冊》,還是在一位老師的手中,心想:就算學校營造書香校園,怎麼就都去讀它了呢?第三次看到《朗讀手冊》,就在同辦公室的老師手裡了,出於好奇,順手翻了一下目錄:怪不得那麼多人喜歡它呀,我看到它太晚了:它是一本提高下一代文化底蘊的書,我錯過了它。

因為沒在學校的圖書室裡找到它,就在土豆網上看視訊、聽閱讀,很愜意。呵呵,因為胳膊受傷了,不能打字,就天天看、天天聽,不過還是有點囫圇吞棗的感覺。

那句話太吸引人了(僅限於我的感受,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呵呵):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

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_

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書中大量生動的故事讓我看到了這本書與其他書的不同;那些確鑿的資料讓我們感到朗讀如此重要;那些切實可行的指導方法足以指導我們做一名稱職的家長。我想我不是這樣的媽媽,我沒有讓我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聽過幾十本小說、那麼多繪本故事。

《朗讀手冊》共有八章,用一個個問題引出切中要害的論述、有效的建議和生動的案例,語言輕鬆活潑,語氣誠摯懇切。聽著音訊裡那娓娓道來的聲音,一切都覺著那麼清晰、那麼美好,世間諸多的不如意也都煙消雲散:原來,聆聽朗讀真的可以盪滌人的情操,何況那些嬰兒耳邊響起的是媽媽(爸爸)充滿愛意的聲音。

讀書筆記作文 篇4

今天閱讀家庭的影響章節中關於父親和母親作用的陳述。雖然前述章節對於心理的分析,作為一個讀書不多的人看來足夠振聾發聵了,但是這一章節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邏輯不嚴密以及偏見,非常遺憾。

作者對於母親職能的理解和武志紅老師觀點中常用的“承接”“看見“有一些相似,不過他過分誇大了母親對於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過影響母親來影響孩子。

這裡還有一些明顯有偏頗的預設觀點和無法成立的推論。預設養育以及一切附帶條件都是女性的責任,預設女性就應該做家務,並且通過“潛能是通過社會責任感得到發揮的”來美化之。

“母親常常將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整體,才會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諸如此類。

我沒有孩子,和父母談過,將來生育也不是必選項,對這個發表觀點未免有些外行指揮內行,但是仍然要說一句,母親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需要孩子才能夠完整人生?為什麼需要家務才能夠體現“社會責任”?如果是一個經濟基礎與社會職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觀點根本立不住腳。

他的確強調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這個目的是為了讓女性更好地心平氣和地履行職責,做家務撫養孩子,而沒有提到二人的分擔。實際職務的不平等,那麼口頭平等就是空談,不過是哄騙罷了。

倘若我這樣說是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麼從作者當時社會環境來考慮,幾十年前女性的社會地位尚不如現在,將女主內男主外作為一種平等,那他是否像認為女性應該承擔家務一樣,認為父親應該負起家庭的經濟責任呢?不,他是這樣說的:“妻子沒有理由強迫丈夫承擔家庭中的全部開支。”可見一斑。

作者將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誤認為本質,在根本性的概念錯誤上,是無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觀點的,頂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頭罷了。

我建議這一章應當把對父親的期待作為對家庭雙方的`期待,作者認為父親應當“走出家庭過自己的生活“,應當“將人生的三大問題——事業、友情、愛情處理得當”,實際上這才是對一個完整的人應有的期待,他對母親的期待不過是如何更好地成為家庭附屬物,一個“第二性”。

不得不說這一章讓我對作者相當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這裡有一個用詞,“遺傳性格”。遺傳對基因與解剖結構的影響顯然存在,基因與解剖結構與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徵的相關性也是現代醫學已經證實了的,那麼遺傳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嗎?“遺傳性格”這個詞兒就可以成立嗎?

而且相關性的證實方法也存疑。這是我的知識盲區,無法討論了。

讀書筆記作文 篇5

讀了三國演義,我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人,不能像呂布那樣目光短淺,反覆無常,也不能像曹操那樣”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不能像周瑜那樣妒賢嫉能,不顧大局。應該要像諸葛亮那樣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趙雲那樣赤膽忠心,不畏艱險。我也從這本書中瞭解了中國歷史上一個不尋常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英雄豪傑,各領風騷,諸侯割據,城頭變幻大王旗。文韜武略,鬥智鬥勇,演繹出一段多姿多彩的歷史。我曾經嚮往能生在那個時代,但轉念一想,那時候的老百姓該多麼苦啊。曹操的詩裡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樣慘痛的描述令人望而生畏,還是生在和平年代比較好。《三國演義》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讀書筆記作文 篇6

最近看了兩本關於創作者的書,都是創作者自身的自述。讀來卻也有感。一本是馮小剛導演的《我把青春獻給你》,另一本是宋方金的《給青年編劇的信》。雖然還沒有看完,但讀了或多或少產生些感觸。馮小剛導演的自述和他的電影一樣,讀完依舊會停留在他的自說自話的語境裡面。和他的電影一樣,能樂。整個閱讀語境下的闡述與表達,能讀到一些關於馮匯入行初期創作上的零散片段。如那篇關於‘編輯班的故事創作’的內容,看完我也想問‘敢情,這就是創作策劃?’。文中介紹,馮導作為編劇新手,被王朔拉了一起去寫劇本大綱,然後的幾天裡,幾個人你一句,我一句,他一句。整部戲輪廓人物就出來了。接著又寫到認識葛優的場景,讀來都感覺到葛大爺一臉嚴肅的表情。旁人樂開了花,他卻還一臉嚴肅茫然。文中語句措詞如馮導在說,讀者在聽,覺得像是一場關於馮導一路過來的創作座談會。讀者完全放鬆聆聽,興奮處,也豪無違和的笑起來。當然,對於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作品,個人是保留態度的。這當中並不否認馮導對中國電影的貢獻。馮導性格直爽,人聰明靈光,說話豪無拐彎末角之嫌。那篇講到和投資商座談會的談話。導演協會的導演們大家都忙不得找些好的說辭說明導演有多忙,電影行業多景氣。就馮導一不小心,全坦誠交代了‘我們導演現在整天都閒職在家’!難怪李少紅導演說‘就你一個聰明實誠’。此處使我聯想到黑澤明的一個橋段,大概是說一件很小且普通的事情,然而,黑澤明導演堅持的立場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日本人性格上有很多壞毛病,但在專注做事的事情上卻是值得稱道。

這第二本《給青年編劇的信》,只讀了前半小部分,不好評論。看了一些說明,認為乾貨都在後半部分,前半部多以對行業的吐槽。就自己看的前小部分,確認了前半部分確實是對整個影視行業的批判。讀來卻感作者作為局內人的無奈和掙扎。但不可否認作者對行業的用心維護。也許作為讀者,所處立場環境不一樣。對於作者所提的問題,不會覺得與自身關切很接近。但坦誠來說,藝術作品終究是情感的歸宿,是情感共鳴的結晶。好與不好,觀眾和讀者會有相應的判斷。如果說這代人品味不高,那麼還有下一代人。這個國家的民眾藝術鑑賞力不高,那麼世界各國鑑賞力總是會有高的。人類歷史文化中,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破而立。對於一些新事物,不管是IP,還是其他創作。終歸是要服務於大眾對其的認可和判斷。假如這些作品真的一文不值,相信它自有它的命運歸屬。作為創作者能做的,還是對自身創作的作品把關,投入情感和心力。

國內近幾年確實是網際網路資本的天下,不管是哪個行業,網際網路只要進入,總能翻雲覆雨,弄出很多的新鮮花樣兒。但熱潮總會過去,留下的才是本需。影視行業也是,網際網路資本進入,總是想搶佔先機,佔領市場份額。然而,內容的貧飢完成不了整個資本佈局需求。於是,網際網路資本不斷的世界各地買斷內容,創造內容IP,看上去似乎已具備填補市場內容的貧飢。然而,一切繁華的背後,卻少了人性情感的思考和積累。情感如此的瞬息萬變,又如此厚重殷實。沒有足夠的誠意,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人生閱歷,藝術創作很難完成這樣的情感轉化。好萊塢佔領全球電影市場這麼多年,技術創作更是流程化,但是每年的優秀作品中,又有幾部是產於好萊塢的呢?何況好萊塢購買的是全世界優秀的創作型人才。所以,在本書前半部分中,作者所擔心和憂慮的行業問題,其實歸根結底終是創作問題。創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來源過往經歷和生活,是人性情感深處的歸宿。任何一種打著藝術的幌子,都難以逃過觀眾明亮的眼晴。時代浪潮過去,藝術不留下時代痕跡,難道只能單憑藉於史料記錄嗎?

讀書筆記作文 篇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的意思是花言巧語,曲意逢迎,通俗點的說法叫“拍馬屁”。

“拍馬屁”源於蒙古文化,蒙古族是馬背民族,蒙人常以養得一匹好馬為榮,有時人們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並附帶隨口誇上幾聲“好馬”。

可見,“拍馬屁”本是一種風俗,並無貶義。然而蒙人建立元朝之後,趨炎附勢者為巴結權貴,不管其馬優劣如何,便爭著拍馬屁股恭維一番。

久而久之,“拍馬屁”便成了諂媚逢迎、阿諛奉承的意思。

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會出現幾個馬屁大師。90年代初,有人專門編了本書叫《馬屁大觀》。編者從各種正史野史、民間小說中摘選了數百則“拍馬屁”的故事,馬屁大師們輪番登場,各成一派,可謂百屁爭鳴,拍出了風格、拍出了特色。

不過,也有幾條漏網之魚不在《馬屁大觀》之列,但與書中的馬屁大師們相比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武周時期的宰相楊再思,絕對是個集拍馬屁之大成者。

當時,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依仗武則天的寵愛而權傾朝野。有一次,二張的哥哥張同休在司禮寺宴請百官,酒酣之時竟然當著百官之面取笑當時擔任內史之職的楊再思說:“楊內史長得真象高句麗人。”

這句話如果放在今天,特別是受韓流影響的年輕人們,絕對會認為是誇自己長得帥或長得美。但當時唐王朝是當之無愧的天朝大國,高句麗這種附屬小國在漢人的眼裡就是“蠻夷”,所以說別人長得像高句麗人的意思就是,你丫長得真醜。

面對這種赤裸裸的打臉,楊再思不但不怒,反而十分開心,還立即按照當時高句麗的民族習慣,將剪紙貼在頭巾上,反披著紫袍,搖頭晃腦地跳起了高麗舞,在座的百官無不鄙笑。

還有一個例子。當時張昌宗以美貌著稱,時人都稱他面似蓮花,楊再思卻說這個比喻不好,說:“不是六郎(張昌宗小名)似蓮花,而是蓮花似六郎才對”,一句話讓張昌宗心花怒放,大讚這傢伙會說話。

楊再思為官一任,基本碌碌無為,但憑著爐火純青的馬屁術,一直官運亨通,在政治鬥爭中始終屹立不倒。

不過,歷史的審判向來公正,後世史學家用如椽巨筆將這個“馬屁精”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不但中國人,老外也愛“拍馬屁”,特別是日本人,竟然將“拍馬屁”演變成了一種文化。

日文的“拍馬屁”翻譯成漢文叫“磨芝麻”,寓意對待上級或長輩要畢恭畢敬,就像雙掌互搓磨芝麻的樣子。

日本人受漢人禮治文化的影響,視“敬”如命。我們經常能看見電視中,日本人謙卑地九十度鞠躬,只敢看對方的腳,大聲喊“哈伊”。

中國人原來也講究這個。古代稱身份高貴的人為“足下”,就是說您身份尊貴,我只能看你腳下那塊地方。

現在中國人已經不再講究這個了,但日本人還保留著這一傳統。日本的社會強調上級對下級、前輩對後輩的絕對權威,對大部分日本上班族而言,磨芝麻是職場必備的技能,因此也就有了“馬屁文化”。

有日本職員曾總結過職場的“馬屁套路”,上司開玩笑冷場的時候要幫腔,說的有趣的笑話要在別的場合要再次提起,“上次那個笑話太有意思了”。另外,諸如“某某桑,我非常仰慕您…您太偉大了…我在您面前太渺小”這樣恭維話要經常說。

在我們看來,這些話不僅肉麻而且做作,不過在日本,幾乎人人都很吃這一套,甚至還出現了“拍馬屁”的職業。據說東京兩個大學畢業生在路邊擺了個小攤,提供拍馬屁服務,口號還挺文藝:“感覺一下你潛藏的魅力吧,縱容一下自己”。結果一開張,生意火得不行,讓人不禁感嘆生財有道。

這麼一看,日本的社會風氣好像也不咋樣(咦,我為什麼要用也?)。

不過,相比言語,日本人更看重能力和態度。日本人不反對“拍馬屁”,但反感“只會拍馬屁”。所以,在日本職場,馬屁精終究還是馬屁精,有能力的馬屁精才是好員工。

其實,因為現實生存的需要,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拍馬屁的時候,這無可厚非。馬屁精不可怕,可怕的是隻會拍馬屁的“二十四K純馬屁精”。

在中國古代,無論是昏君還是明君,身邊都不乏溜鬚拍馬之人。但越是昏庸的君主,身邊的“二十四K純馬屁精”就越多。

古代君王頭頂上的冠飾叫冕,冕的兩邊各用一條絲繩掛下一個飾玉,稱作瑱,因為可以塞住耳朵,所以又名充耳。充耳的目的,就是讓君主不要去聽一些諂媚之言,充耳不聞就是這個意思。

可惜的是,人們在加冕之時,只顧享受冠冕堂皇,卻忘了耳邊的警示。

所以,身居高位者,讚美之言可以聽,但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聽到那些和自己沒關係的“馬屁”,要果斷揚起蹄子,一腳踢開。

踢開他們,才能看見真的自己,才能發現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