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優秀]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文學 閱讀(1.4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起隨筆,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學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1

近日,在秀水國小參加了關於“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的集中培訓,有幸聆聽了三位教師的閱讀指導課,下面就結合“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這一主題,談一點粗淺的認知:

朗讀歷來是小語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課程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浙江省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建議》第13條更是對課堂讀書提出了明確要求:“重視和加強讀的訓練,力求在課堂內達到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的要求。每堂課學生讀書的時間一般應達到10分鐘左右。朗讀與默讀並重,能根據教學需要並結合教學情境指導學生的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然而語文課不聞讀書聲和少聞讀書聲由來已久,至今亦然。“滿堂灌”時代也好,“滿堂問”時代也好,一節課讀書時間不足10分鐘,一篇課文學過大部分學生都難得讀上一遍,一年課堂閱讀時間不足幾十個小時,然後分析訓練做題、合作討論交流,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小組活動熱熱鬧鬧而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閱讀課不是好的閱讀課。語文學習不讀書,沒有了感受,聯想、思考、領悟、積澱、提升的過程也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

有老師認為讀還不容易?不就是10分鐘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鐘給你看,我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挨個兒上演;我讀句、讀段、讀全文輪番上演,別說10分鐘,就是30分鐘也不在話下。確實,有心湊這10分鐘並不是難事,但《教學建議》提出的10分鐘讀書是“質”與“量”的統一,10分鐘只是完成了“量”的問題,而 “質”則要求在這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裡達到“讀通、讀懂、讀好”這三個層次的目標,並且在達到這樣目標的過程中能結合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因此,我所理解的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應是有效的讀而不是機械的讀。然而要做到有效讀書,現今的語文課堂除了讀書時間太少之外還存在以下問題:

1、朗讀的目的性不強。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後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

2、朗讀的面太窄。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會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又怎麼能達到會讀呢?

3、教師的朗讀指導單一。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帶著xxx語氣讀一讀”,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溶“導”、“練”於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於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

薩特曾說過:“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那麼,教師應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悟出文章的內涵,使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成為精彩的華章而不是匆匆走過場呢?

我想首先語文老師應對朗讀引起足夠重視。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保證充分的讀書時間。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特別是自學性課文,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

2、注重朗讀評價。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

2、擴大朗讀訓練面。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分角色讀,表演讀,分小組比賽讀,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4、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在所聆聽的三堂閱讀指導課中,我認為樑春萍老師執教的《懷念母親》就是一堂很好的讀書示範課。

1、結合語境理解。樑老師的讀書內容安排的是“三讀”——讀詞、讀段、讀全文。

一讀詞語不是機械的讀,而是帶著對詞語的理解讀,把詞語讀得有聲有色之後,讓學生用所讀詞語來說說課文內容,既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又對全文有了整體的認知。

二讀段落聲情並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課文朗讀,可謂是層層遞進,不僅對文字語言的深層挖掘絲絲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過程中循循善誘,把學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處。學生在深有感觸之後,情感的迸發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讀都是文字與心靈的有效對接,讀得也層層深入。

2、超文字連結。樑老師的課中出現了三次超文字連結:《世說新語.方正》;引用季老的話“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是為了儲存當時的感情”;《賦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認為最成功的莫過於連結《賦得永久的悔》。樑老師抓住第二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等表現作者“終天之恨”的句子與《賦得永久的悔》進行了成功對接,學生在超文字連結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終天之恨,之悔,之痛,心靈深處一次次受到了強烈的震顫,作者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的每一次讀成了課堂的亮點。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學生的讀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師得參透文字,深入到文字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師自己都不感動又如何能感動學生呢?樑老師在情境創設中的一個殺手鐗就是自己的聲情並茂。通過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沉痛、哀傷的情緒,樑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的情緒慢慢沉入到了文字的情感之中,更通過音樂的催化,為情感的營造推波助瀾。整堂課,學生心隨文動,彷彿觸控到了作者的靈魂深處與他恨並痛著。

真實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的課堂。讀的過程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只要我們教師用心營造,有效朗讀,那麼學生一旦領悟到誦讀的妙處,便會沉醉其中,欲罷而不能,這樣的課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華章呢?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2

我在上五年級的語文課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型別,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做好生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認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徹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3

剛跟《山中訪友》過完招,接著便是更難上的《山雨》,這是散文家趙麗紅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仔細閱讀了課文,我發現這篇課文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的使用破折號和省略號,大約有六處之多。破折號和省略號的用法雖然常講,但沒有整理過,而且給我的感覺是邊講邊忘,學生並沒有掌握。

上這一課,我索性將破折號和省略號的用法打在螢幕上,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揣摩用法。用法出自《國小語文教師實用辭典》

省略號:1、引文省略;2、列舉省略;3、話沒有說完或語意未盡;4、語意含蓄讓讀者想象;5、表示聲音的斷續或延長。

破折號:表示語意的註釋、轉換、躍進、或語言的中斷聲音的延長。

大多數學生能夠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給標點符號選擇正確的義項,但這一處略有爭議:先是聽見它的聲音,從很遠的山林裡傳來,從很高的山坡上傳來——

沙啦啦……沙啦啦……

這裡的破折號的用法眾說紛紜,我以為是躍進,但未敢貿然定論。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覺得在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的基礎上,重點處理以下三個句子就可以了:

1、象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的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2、雨聲裡,山中的每一塊岩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3、這清新的綠色彷彿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這三句話,勾勒出雨來的神奇,雨中的音韻美和色彩美,雨後清新的綠色,以及我對山雨的喜愛,大自然的讚美。且這三句話集中體現了課文的表達情感的手法:比喻,擬人,想象。抓住重點,問題便迎刃而解。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4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回顧這一學期以來,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1、課堂教學中,努力體現教育新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的主要陣地。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我課前認真鑽研教材,並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努力貫徹當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創設輕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做到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2、採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好習慣。剛開始,很多學生都沒有這個習慣,我便採用表揚少數,帶動多數的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鼓勵中慢慢地形成習慣。現在,我班學生都能自覺地做到這一點。

二、在課堂中不斷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一個會提問的人就是一個會學習的人。

三、在班級中開展“奪旗評星’活動,不斷規範學生的各種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寫字姿勢較好,字寫得漂亮,獎勵他一面小紅旗;上課時,發言積極,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獎勵一面小紅旗;習作中作文寫得好,獎勵一面小紅旗;考試時,能認認真真完成,不粗心,成績優秀的同學,獎勵一面小紅旗。一個月下來,得到十面小紅旗的,被評為語文學習先進分子。這學期,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高漲。

3、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

我們班學生人數較少,後進生轉化就成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了做好工作,我常到學生家中家訪,和他們的父母溝通,及時瞭解他們的情況;在班上開展“一幫一”結對子活動,為他們找一個小老師;利用課餘時間給他們“開小灶”,每課跟進,要求生字詞語過關。

4、拓展知識視野。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運用,只有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之後才能運用。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

一、優秀文段朗讀。通過學生自主搜尋優秀文段,使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學生的閱讀量增加的同時,學生必然收穫了許多東西。

二、好詞佳句的收集。我讓他們每天蒐集四個好詞,三個好句。一個學期下來,我發現學生的詞彙積累有了明顯的`增多,在作文中也經常能發現他們寫的好詞好句。

三、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成語接龍、講故事比賽、語文新聞釋出會等,學生的興趣很高,在活動中他們既增長了知識,又訓練了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

總之,本學期以來,我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長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並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由於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學的經驗的不足,本學期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有:

一、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本班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其中有一些學生在習慣方面存在著的問題--寫字習慣很差,寫字姿勢不正確,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還有個別學生字跡潦草。還有的學生作業不能按時上交。或遇到難題沒有堅強的意志,不會主動克服解決。

二、寫作方面水平差異太大。班中學生的寫作興趣比較濃厚,但優生與差生的差異比較大。導致全班學生的寫作水平發展不夠均衡。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加以克服。

三、受條件的限制,學生的閱讀量還是較少,課外知識不豐富。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5

略讀課文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閱讀的性質。教材中安排的略讀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用於閱讀實踐,逐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理解詞句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且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真正落實這兩點,我認為必須做到一個確立,兩個結合:

一、確立目標

每篇略讀課文的特點、內容、重難點、表達方式等都不同,目標的確立就沒有唯一性,教師可參照“閱讀提示”設計一兩個重點問題,也可從瞭解學情中產生,可以根據單元重難點確立,還可以從課文內容上歸納出,也可以是表達方法上的,不管從那一個角度確立目標,目的是讓學生真正體驗語文的豐富多彩,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我的“長生果”》這篇略讀課文時,我是這樣設想的:這篇略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葉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憶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闡明讀書的特有感受以及讀書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全篇情感真摯,層次分明。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課文語言不但精煉而且比喻貼切。因此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我根據閱讀提示和課文內容確立了這樣的問題:自讀課文,想想作者寫了童年時代讀書、寫作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在讓學生結合寫作實際,談談寫作的體會嗎?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自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學生閱讀寫作的`興趣。

二、導學結合,也就是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學相結合

《語文課堂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應面向全體注重引導,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自學積極性,參與主動性,加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按確立的目標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因為語文教學不是教師對知識的解析過程,而是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生疑惑處、激烈的爭論處加以點撥、解疑。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受深刻而豐富。

三、讀寫結合

每篇課文既是語文教學的例子,也是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憑藉。略讀課文有的故事性強,可讀性佳;有的離學生生活很近,學生容易產生共鳴;有的思想性很強,對學生有一定的指導教育意義。學生對這類課文閱讀興趣很濃厚,教師應該藉助學生的學習熱情,趁機進行讀寫能力的訓練。如學習《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後,要求學生課外採訪周圍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學習課文的寫法,做一份放談記錄。學習《我的“長生果”》後,說說你的讀書體會或讀書故事,然後把你的讀書的感受結合具體的事例寫出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加強略讀課文的教學與讀寫結合,讓學生把在略讀課文中學到知識、技能付諸實踐,使之有效地鞏固,使學生的綜合技能得以全面發展,使學生語文素養得以有效的提高。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6

《九寨溝》以生動的筆墨,飽蘸著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於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裡,折服於靈幻的異獸珍禽的童話世界裡。文章層次清楚,語句清新,辭藻華美,重墨濃情,易於朗讀和背誦。這節課中我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生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本節課的主要特點。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悟到了主人的樂趣,激發了學習的慾望。“閱讀教學是學生、文字、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國小生由於知識經驗有限,他們對課文的感悟總是不全面的。而教師的點撥、指導常能啟發學生,促使學生自主頓悟,並且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比如發揮想象、理解的方法等,在情緒低落時調動,在迷茫時導方向。因此在3自然段學習時出示了閱讀提示,3自然段交流後小結了學習的方法;學習4自然段時出示了自學閱讀提示,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的.特點。學生交流時遇到了障礙,教師進行示範如“一座座雪峰插入雲霄,峰頂銀光閃閃”,教師提問“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雪峰的什麼特點?”這樣學生就知道該如何進行交流了。在體會最後一自然段的作用的時候,教師進行了點撥“省略號前面半句和上文是什麼關係?後半句和上文什麼地方有關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的效果就能迅速的提高。他們今後在自主學習中閱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另外,因學而定教學內容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交流3、4自然段的感受時,學生說到哪一處,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說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在具體教學時教學順序根據學生的交流而定。

第二、充分體現了以讀代講的活動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課文,感悟九寨溝的美麗。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從朗讀中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也是我們“以讀代講”的語文活動化教學的突出特色,從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快速讀課文—細讀課文—精讀課文—美讀課文”層層遞進的方式,通過默讀、自由讀、分讀、配樂讀等方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自然段的感悟中,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處景觀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中間穿插各種圖片資料,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說一說,動一動,然後在音樂聲中自讀自悟享受美。接著讓學生站起來齊讀該段,整體感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進行記憶。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與第三自然段類似。只是教師退居幕後,讓學生讀、說,感受小動物的可愛。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九寨溝的神奇與美麗,被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給陶醉。學生在朗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內化語言文字,領悟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朗讀的興趣。學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對九寨溝的讚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這節課也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對於學生的自主感悟教師應給予充足的時間,但這節課中學生交流的人範圍較窄,朗讀的時間雖然不少,但還不夠。學習是為了運用,在最後一個環節活用、內化語言的活動“小導遊活動”沒有得到體現。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7

在語文課寫字教學中,除指導寫字外,我認為利用好學生自身的資源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利用寫字比較好的同學為有利資源,樹立他們為榜樣,讓同學們都來學習他們的長處,經常地組織他們進行欣賞。這樣,學生們既明確了榜樣的特點,又找到了差距。

班級中,有一位叫高園的同學,她的字寫得非常漂亮。因此我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樹立了她為榜樣,這樣,在寫字課上我把她的作業拿給大家看,讓同學們進一步地瞭解她,瞭解她寫字的方法以及寫字的水平,讓同學們把自己的字和她的比一比,讓大家找到自己和高園之間的差距。在將她平時寫字的辛苦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些,最後作出這樣一個結論——經過自己不懈地努力,最終能夠取得好成績。而後,引導大家向高園同學學習,激勵同學們努力去做,每天都把自己的字和她的比一比,看一看自己進步了多少。在這一榜樣的引導下,我們班許多同學的寫字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外,還要多樹立一些有著不同特點的榜樣,讓孩子們有所比較,看到他們的優點。在我們班上,不止高園一個同學是榜樣,還有於小航同學、衛靈晨等等。於小航的特點是:書寫整潔,結構勻稱,基本筆畫寫得比較好。衛靈晨同學字的特點是:字型方正,落落大方。而劉佳棋同學字的特點是:結構嚴謹,筆畫優美。在課餘間,我會組織孩子們翻看他們的作業本,互相學習。讓他們明白自己的缺點,並從榜樣那裡找到補救的辦法。

我一直在鼓勵學生們學習“榜樣”,還要敢於超越榜樣,把字寫得更好。

在語文課寫字教學中,除指導寫字外,我認為利用好學生自身的資源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利用寫字比較好的同學為有利資源,樹立他們為榜樣,讓同學們都來學習他們的長處,經常地組織他們進行欣賞。這樣,學生們既明確了榜樣的特點,又找到了差距。

班級中,有一位叫高園的同學,她的字寫得非常漂亮。因此我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樹立了她為榜樣,這樣,在寫字課上我把她的作業拿給大家看,讓同學們進一步地瞭解她,瞭解她寫字的方法以及寫字的水平,讓同學們把自己的字和她的比一比,讓大家找到自己和高園之間的差距。在將她平時寫字的辛苦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些,最後作出這樣一個結論——經過自己不懈地努力,最終能夠取得好成績。而後,引導大家向高園同學學習,激勵同學們努力去做,每天都把自己的'字和她的比一比,看一看自己進步了多少。在這一榜樣的引導下,我們班許多同學的寫字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外,還要多樹立一些有著不同特點的榜樣,讓孩子們有所比較,看到他們的優點。在我們班上,不止高園一個同學是榜樣,還有於小航同學、衛靈晨等等。於小航的特點是:書寫整潔,結構勻稱,基本筆畫寫得比較好。衛靈晨同學字的特點是:字型方正,落落大方。而劉佳棋同學字的特點是:結構嚴謹,筆畫優美。在課餘間,我會組織孩子們翻看他們的作業本,互相學習。讓他們明白自己的缺點,並從榜樣那裡找到補救的辦法。

我一直在鼓勵學生們學習“榜樣”,還要敢於超越榜樣,把字寫得更好。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8

1、小聲讀課文,把你感覺有趣的句子和段落標出,多讀幾遍。這樣一步步有層次、有目的的閱讀,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在閱讀實踐中掌握讀書的方法,形成了閱讀的能力。課堂中還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如讓學生說說:“這封信最打動你的是哪些地方?從中你對巴金爺爺有了哪些瞭解。”他們在朗讀句子“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比維持我們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要為別人花費了它們,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時,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談感受等,體會巴金爺爺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我們的殷切期望。

2、三個維度教學目標有機結合,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如讀書建議: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你最想讀哪一句話?這樣的話語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讀書的要求,還使學生想參與、想表達他最喜歡的內容,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再如:在交流讀書體驗時,根據學生的讀書感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讀、去想;再讀、再體驗,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樂趣,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錢學森》教學反思

《錢學森》一課生動地記敘了我過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以及回國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及發射作出了卓越貢獻,讚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教材有兩個突出特點:

1、通過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是本篇的重要寫作特色;同時,文中還有多處側面描寫,也能夠烘托人物的特點。

2、本文的寫作思路較為清晰“留學、回國、貢獻”,但是作者採取的是倒敘的寫作順序,設定懸念引人入勝,有別於一般文章。在教學中還有一條主線就是寫作方法的指導教學,“語言描繪表達人物特點”“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特點”“倒敘”等,順著這條主線,文章“坎坷回國路”的處理就可以換個方法,這也是側面描寫,這也是烘托人物的愛國品質的,如果抓住了這點,那就完整許多。

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動人心絃。課堂上,我緊緊抓住錢學森所說的話,結合補充資料,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錢學森的愛國情懷。在教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寫:當錢學森雙腳踏上祖國土地的那一刻,他會說些什麼,做寫什麼呢?在寫後交流時,學生們各抒己見,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一個同學以詩歌的形式呈現,並且在朗讀時,是那麼地

有感情,真可謂是聲情並茂。看到學生那麼的動情,我知道學生們真正的走進了文字,與主人公的愛國之情產生了共鳴,達到了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

《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中刻畫了“在惡劣的環境中,成為一個成功者,一個英雄”的魯濱遜的形象:“身著羊皮短衣短褲,腰間別一把小鋸、一把斧子,肩上掛著**袋子,背上揹著一個筐子,掛一支鳥槍,頭頂撐一把又醜又笨的羊皮傘??”儘管這是小作者的想象,但卻是"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精神的人"的形象代表。他的想象來源於魯濱遜在艱難困境中的種種表現,來源於對魯濱遜不屈靈魂的.深深敬意,來源於對探索、創造精神的追求。

《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通過魯濱遜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突如其來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腳,要努力樹立起戰勝困難的信心,要善於觀察和思考,尋找一切有利生存和發展的因素,進行創造性勞動,同時還要努力排除孤單情緒,要看到希望,要樂觀向上。儘管我們現在不太可能會碰到魯濱遜的境遇,但是他積極的人生觀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這也就是《魯濱遜漂流記》能代代相傳的原因。

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去關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艱難和挫折,這對他們的人生起了什麼影響,以此來體會主人公在逆境中奮起的崇高品質。

我以為這篇課文最重要的一個功能是,課文不僅是一篇日記,而且是一篇非常優秀的讀書筆記,學習了課文我們不能不引導孩子說說,這篇讀書筆記主要是圍繞哪些方面來展開的?我們也可以嘗試讓孩子選擇一本書,認真閱讀,圍繞這三個方面嘗試寫一篇讀書筆記。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後,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著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詞義以及學習課文呢?本次教學設計,我在教學時作了如下嘗試:

一﹑整體感知課文

本課以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作為課題,比較接近學生生活,所以,我先讓學生就課題暢談自然界中這兩種事物的特徵。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從形象方面

不難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樹則很高大。隨後,我質疑:如果小草和大樹分別表示兩種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麼你們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樣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徵著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樹則象徵著高貴顯赫的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通的,這樣設計,便於學生產生興趣,並且為下文學習鋪墊。

二、聚焦“文學”,思索小草和大樹的含義

在學生對小草和大樹在身份上有了整體認識後,我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讀課文,並概括全文內容,隨後聚焦“文學”一詞,隨後我總結質疑:從課題上我們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樹則可以代指身份高貴顯赫的人。如果從“文學”這個角度上來看,“小草”和“大樹”分別可以代指什麼樣的人呢?這樣的設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在課堂上對小草和大樹的內在含義的枯燥講解。並且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總結結論,也易於調動學生的的思考。就內容而言,也為下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質疑:是小草還是大樹?

理解含義後,再提出“她們是小草還是大樹”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做能養成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並且由這個問題,讓學生對本文內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為下文學習奠定基礎!

四、“小草”到“大樹”所受挫折

以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近人物內心。這一部分內容,學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內心的期待,他們才能真正理解詩人羅伯特騷塞的回信對她的打擊的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學生對文章內容分佈有了瞭解之後,師質疑引導:一個人的成功,背後總要經歷很多挫折與磨難,三姐妹從文學界的“小草”變成“大樹”,她們經歷了那些挫折與磨難?邊讀課文邊化出相應的句子,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對於騷塞的回信這部分內容,首先我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騷塞這封信的真正含義。理解信中騷塞所說話時的那種傲慢與訓誡。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指導學生讀出信中的那種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後,在學生能夠有感情的讀出這段文字之後,我再創設情境:夏洛蒂滿懷信心的將信寄了出去,沒有想到卻收到這樣一封回信。此時,夏洛蒂的內心會想些什麼呢?她會怎樣對待這封信呢?讓學生就此問題暢談,在此基礎上學習下文,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詞語、句子,體會她們三姐妹的堅定的決心。

《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采用第一人稱,敘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之間動情有趣的故事,表現了“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姥姥的剪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靈手巧、勤勞善良”這條線索,帶領學生走進姥姥與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通過引導學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中感悟姥姥的話是經驗

之談,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勤練不止!姥姥為什麼如此熟練,下面的“總剪”二字透露端倪,因為老是不斷地剪,豈能不熟練?手都有準頭了,因為總剪,再熟練不過了,日久天長,剪起來就心中有數,從哪兒開始,到哪兒結束,要注意什麼,剪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豈不是有了準頭了。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很容易明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說話練習還需老師進一步引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紙那樣,因為不斷地練習,反覆地實踐,達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從而進一步體會姥姥的話中寓意!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9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在我不到兩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有過困惑,有過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現把自己平時的一點心得拿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能給予指導與幫助。

一、讓課件成為渲染課堂氣氛較有效的武器

課件圖片能發展人的思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聯想,並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潛移默化地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新增些圖片,或配樂課件,甚至一段錄影,不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鬆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桂林山水》一課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影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二、讓學生積極參與故事的發展意識.

當今,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交流構成課堂主陣地,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對國小生來講,如果能採用一種調動其積極性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東郭先生和狼》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課文的真諦,同學們將課堂上學到的動作將課文進行表演,課堂的內容以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靈.

三、適當安排繪畫,增添課堂情趣.

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而且美術在啟發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例如:在《荷花》這一課中,我先自已畫一幅白色的素描荷花,讓學生通過圖,先了解荷花是什麼樣子的,對它有一個初步的瞭解,要不然單從課文上簡單的文字來理解,他們對此還是茫然。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

把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從傳統模式轉變過來,溝通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學科的聯絡,把語文學習中的讀與唱,畫,演等有機結合,讓語文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能培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鑑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10

今天和一個老師交流,《七色花》一課,談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義。當時她的學生思維非常活躍,說了很多種,有的說第一片花瓣最有意義,沒有這一片,她根本回不來,後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說倒數第二片有意義,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這片花瓣幫助了全城的人。……老師逐個引導分析,最後讓孩子們得出統一的結論,最後一片花瓣最有意義,確實這也是編者的意圖。

我說,看出不少孩子並不服氣,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他不得不認為最後一片花瓣最有意義,但是在內心,他們不一定接受。這位老師說,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一方面,不等於不引導,他隨便瞎說也不管。我說,是的,尊重是一方面,價值引導又是一方面,不能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們應有的價值引導。但是這一課從孩子們的角度看,孩子們對其他幾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無道理,就說到北極去吧,這一難忘的經歷對她來說就能說沒有意義嗎?關心他人確實是美德,是應該引導學生去感受,但是我們不能過於強調語文的教化作用,把我們的體驗強加給孩子。這樣做導致的後果是什麼呢?

請看這位老師跟我說的她做的這樣一個小實驗。她說,昨天給學生髮了一個通知:“告家長書家長同志:您好!為迎接十六大的勝利召開,教育局黨委定於十月三十一日下午組織全系統聽黨課,我校為大會主會場。因此,我校根據上級要求,週四中午12:10分放學,下午不上學,在家裡完成作業,請家長監督孩子完成作業並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國小* 月*日”讓學生找認為最重要的話,學生找了好多條,諸如十六大勝利召開;組織聽黨課;家長監督完成作業等等,就是找不到最主要的資訊——下午不上課。

為什麼會這樣?對孩子來說,下午不上課是非常振奮人心的訊息,值得為這個訊息振臂高呼。想想我們大人如果有半天意外的休息那種感覺吧。為什麼孩子們都找不到這一句,老師覺得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獲取資訊能力太差了。

我說,不完全是這個原因。主要是孩子們沒有從自己的角度來找,他們是在揣摩老師希望我們找什麼。老師希望我們找的肯定是最有意義的`,至於我自己最喜歡的怎麼能找出來,那不是意味著我不愛上學嗎?那位老師頻頻點頭。

長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讓孩子們從小養成了說假話,空話的習慣,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很難聽到孩子們真實的聲音,你們要聽什麼,愛聽什麼,我就說什麼。這是多麼悲哀的現象。語文教學應該儘量避免這種悲哀,讓課堂呈現她特有的生機和活力,讓語文教學真正煥發生命的色彩。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11

我們如果細心不難發現,新課改的每一篇課文在學習目標中都有一點,那就是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要強化朗讀能力的基礎訓練,逐步提高國小生的朗讀水平。如何培養國小生的朗讀能力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1. 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要求學生達到愛讀、善讀、自己照著讀的境界。2、教師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學生朗讀的慾望。3、 採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4、 經常進行各種朗讀比賽

二、經常進行朗讀基本功訓練

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打好朗讀基本功。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複,不唱讀,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麼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三、範讀領略,模仿入境

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老師範讀,當然,範讀是隨機的,要選擇好時機,我一般不再初讀課文前範讀,而是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我才範讀。

四、採取多種朗讀形式,使學生願讀,樂讀

朗讀的形式有:齊讀與知名讀;輪讀;男女輪讀、小組輪讀等。配樂讀;分角色朗讀對話 較多,故事性較強,語言生動的活潑的課本可以分角色朗讀。比如:《松鼠和松果》的教學中,我讓同學們自己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我讀旁白,這樣反覆讀了兩遍,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起到了示範作用。接著我又讓學生換角色讀課文,這樣學生的興趣更濃,讀的投入,對課文的理解也很有幫助。

五、注重朗讀評價

我們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多給恰當的.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微笑和鼓勵,少一些單一的評價。學生們樹立了能讀好的自信心,會讀的更精彩。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愛說的是:“你讀得非常好。”“你讀的真不錯”之類的話。其實,我們應用心聆聽學生的朗讀,切實發現他們朗讀中的優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都給與肯定。學生們在我們的鼓勵中會樹立自信心,讀的興趣就會高。

六、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初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品讀

在教學中要充分給予學生讀書時間,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把課文讀熟。邊讀邊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帶著對文章的情感讀文,讓自己的情感在讀書中流淌。

總之,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正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恆心,採取科學的訓練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那麼,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12

三年級對孩子們來說是個過渡期,是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對於教師來說,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尤其是閱讀方面,是每個語文老師面臨的問題。通過一學期的實驗摸索,我在教學過程中有了一些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了一點收穫。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新課程中最大的角色變化是教師,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髮展的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國小語文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讓學生自主制定詳細的預習方案,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提高課前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互讀、小組討論和一些朗讀遊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建立性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二、建立趣味、和諧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現在用的教材是部編版新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這對教師也是一個新的挑戰。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總是覺得孩子不是那麼認真的聽課,常常會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後來看了一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才有所感悟,這位老師在裡面寫到“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因為她有足夠的自信自己的課孩子一定會願意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學生多讀多看,同時開設班裡圖書角、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資訊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永珍,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裡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著直接的聯絡。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13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師,轉眼間已經工作快13個春秋了。回首這13年來的從教之路,我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壯舉,更沒有值得稱頌的大做為,可是平淡的教學生涯卻賦予我寶貴的課堂教學經驗。從事語文教學一直是我的一大樂趣。我愛我的學生,我愛看著我的學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滿足的笑容。

每一節語文課下來,我總不忍心立即離開教室。因為我總是被孩子們的一句“老師,

等一等---”給拽住腳步。有時候是為個別輔導留下的,有時候是被待解的疑難給拌住了,有時侯是找某個課堂上有心事而沒認真聽課的學生談心,諸如此類。有趣的是,經常被重重包圍的我反而很樂滋滋地傾聽著、享受著師生之間的這種其樂融融的情景。下面我想將自己在教學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件平凡小事與老師們分享。

記得我踏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年,教的四年級一班的,在課堂教學上,我不厭其煩地一一指出及糾正學生所犯的各類錯誤。一堂課上,幾乎每一個學生我都為他們糾正過錯誤。當時班上有幾名男生,由於接受能力弱一點,糾正的次數甚至達到四、五次。有時候心裡一焦急,還免不了批評幾句。一段時間後,我開始覺得課堂上哪裡不對勁,怎麼氣氛越來越沉悶。回想著課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陷入了沉思,找了學生談話後才知道原因:是我過分“周到”的糾錯挫傷了他們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和信心。試想,若是自己在學習時,老師也是不停地打斷、糾正,那怎麼不會感到氣餒和受傷呢?那怎麼還能積極愉快地學習呢?比如說,如果人的心理壓力很大,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時,他們所學的知識是不會被吸進大腦。相反,當你的心理壓力小,學習的效果就好了。

在痛心我的教學失誤後,我不禁思索著補救的`方法。最後總結到,對於學生學習實踐的任何嘗試,我們都應該採取鼓勵的態度。同時也告訴學生:“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這沒有值得害臊的地方。我也喜歡你們的錯誤。”從那以後,我常常微笑著、耐心地聽完學生回答,而且及時制止其他同學的嘲笑,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不再吝嗇對學生的表揚和激勵,因為我越來越體會到: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是每個人的天性。一句積極的評價就是鼓舞孩子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對待各種事物的態度就會越加積極。現在,從學生們渴望上數學課的期望中,從課堂發言積極熱烈和表演會話爭先恐後的活躍氣氛中,我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這是發生在我課堂教學上的一個真實的事件,在教學活動中它非常普遍。但它就這樣存進了我的記憶庫,每一個時刻,每一處細節,都覺得有儲存的價值。

自從我當上語文教師,就一直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大家都知道,“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的確,更是難點。為了改變以往教者枯燥,學者乏味的教學模式,我決心大膽嘗試,讓豐富多彩的識字遊戲、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走進我的課堂。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和不斷地反思中,我的識字教學也在不斷地創新,逐步地完善。下面,我就針對《稱讚》一課的識字教學,談一談我自己的教學經歷。

近三年,我一直擔任二年級語文教學,其中,《稱讚》一課的教學讓我有了三次不一樣的教學經歷和體驗。在第一年教學這課時,我引導學生用已學過的識字方法進行識字,如:“板、但、背”等字用了加一加的方法來識記,“消、清”等字用了換一換的方法來識記,還有一些生字用編順口溜的方法,如“椅”編成“奇怪的木頭”;“傍”編成“旁邊有人來”等。多種識字方法並用,使一部分學生當堂就掌握了這些生字,而且學生對編順口溜這一環節很感興趣,但我覺得這節課的效果還不是很理想,因為在檢查識字情況時,好、中等的學生掌握的較好,但一些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學得就不如我意,因此,當第二年再講這課時,我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了遊戲識字法。在識記生字前,我邊往事先畫好的蘋果樹上貼帶字的蘋果,邊說:“我們的好朋友小刺蝟可喜歡吃蘋果了,你願意摘下這些蘋果送給它嗎?”這一情境的引入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後,我再提要求:既要讀準字音,還要說出識記方法才能摘下蘋果。果然,在這個遊戲環節中,學生識字很主動,課堂的氣氛也很活躍。有更多的學生能在課上就掌握了這10個生字,第二課時複習時,我發現學生的回生率也降低了。他們的積極表現,讓我感受到識字教學的樂趣,也讓我品味到了“嘗試”的一絲甘甜。

去年,是我第三次拿起這冊書,在組內評優課選課時,我反覆挑選,還是選擇了這課。雖然上一年的教學方法效果不錯,但是我更希望我的課堂教學形式能夠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高,所以,在備課時,我設計了一條全新的思路,課備完後,我跟組長張老師說了我的想法:我發現本課所要識記的生字都可以在課文的插圖中出現,所以,我想讓學生在完全沒有接觸課文時採取看圖識字法。如:(出示課件簡單講解)讓學生說出在圖中你看到了什麼,教師隨機出示生字或詞語,同時讓學生介紹識字方法。我認為,這種方法既符合“低年級識字教學要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的教學理念,又能使學生在看圖識字的過程中簡單的瞭解了課文內容,看似脫離文字,卻正是為課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講了這麼多次課,張老師第一次為我設計的思路感到擔憂,她說:“像這種完全脫離文字的識字教學思路咱們還沒人嘗試過,行嗎?”聽了這話,我也猶豫了,但我想起有一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在已成的事業中逗留著!所以,我最終還是決定試試。張老師也很支援我的做法。課講完後,我的反思中總結到:課講得很順利,學生的積極性也高,識字的效果也很好,在去掉拼音讀詞語時,只有極少的學生讀不上來。但這節課也給我留下了一些遺憾:如:1、我還可以讓學生用已有的幾個詞語說一句或幾句通順的話,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讓他們更加接近課文內容,為閱讀打好基礎。2、前面的識字部分花去了太多時間,以至於讀書不夠充分,在文中再次識字的環節就顯得倉促敷衍,沒有達到很好的鞏固效果,因為時間把握不當,沒有完成第一課時的閱讀任務。這也是這節課的一個不足之處。雖然這節課沒有達到我預想的成功效果,但我也沒有因此而鬱悶,相反,我卻很開心,是因為我覺得:嘗試,就是在挑戰自我,只有在失敗中不斷的反思,才會有進步、有創新。我想:在領導的指點和鼓勵下,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在我自己不斷地努力下,我的挑戰,我的創新,終有一天會結出甘甜的果實!

常常聽到有些老師在這樣抱怨“這語文課沒法上了,學生一個個都不說話,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我也是個語文老師,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抱怨,抱怨學生不愛發言,抱怨課堂氣氛太沉悶,抱怨為什麼會教這樣一群孩子。看了下面的案例也許你的看法會有所改變。

上課的是一群一年級的小不點,天真、可愛,看見有許多人聽課也不會顯現出高年級學生的緊張,反而更加活躍了,一次又一次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看來表現欲都很強。他們稚嫩的童音,可愛的咬舌兒,天真的答案,營造出了輕鬆而活躍的課堂氣氛。整節課下來,聽課的老師覺得輕鬆、有趣,上課的學生就更是樂在其中了。

看到他們精彩的表現,我不禁會想:為什麼他們就那麼愛舉手,愛發言,愛表現呢?難道他們就不怕錯,不怕被笑話,不怕挨批評嗎?

細心回顧整節課的教學我注意到了這樣的細節:老師讓學生用“香”字組詞,一名學生手雖然舉得很高,但站起來說出的詞卻是上一個同學剛剛說過的,可老師沒有直接指出來,而是問“你能再說一個詞嗎?”,學生想了一下說出了另一個詞,老師立即豎起大拇指表揚他“你真棒”。還有的學生起來發言時興致勃勃,但說了半天和課上的問題竟沒一點關係。老師雖然也努力地在聽,可看得出來她和我們一樣不知道學生要表達的是什麼。可老師沒有著急地逼問學生,更沒有訓斥他,而是溫柔地說“你要是願意的話,下課可以把剛才的話再和老師說一說”。還有的學生老師剛一提出問題,他立刻就舉起手來,可真讓他回答時,他卻說不出來什麼,或者乾脆說不知道。這種行為看起來似乎都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不能原諒的,可老師卻很親切而大度地讓他坐下再想想。

想到這兒,我終於知道這些可愛的孩子為什麼那麼愛舉手,愛發言,愛表現了,就是因為他們不怕出錯,即使說錯了,也沒有人會笑話他們,更沒有人會批評他們,所以他們才敢那樣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

新的教學理念總是強調師生之間要進行平等的對話。可怎樣才能平等呢?如果老師總是站在一個評判對於錯、是與非的評判者的位置上去和學生進行對話,可想而知,這樣的對話又怎麼會有平等可言呢?

希望那些和我一樣愛抱怨的老師從中能有所感悟,從現在開始,丟棄我們的抱怨,放低我們的姿態,收起我們挑剔的眼光,去和學生進行真正平等的對話吧!畢竟敢說才是交流和對話的基礎,不要讓我們高高在上的教師身份和威嚴抹殺了學生自由表達的積極性。改變,先從我們自己做起!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篇14

今天我們學習《雨點兒》一課的生字。其中“飄”和“問”兩個字學生記得特別巧妙。我有興趣記錄下來,以便來年再教時借鑑。

當出示生字後,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住這些生字,看誰想的辦法好,誰的辦法巧。經過小組討論交流後,指名在班上交流。說起“飄”字時,有的用換偏旁的方法,把“漂”的三點水去掉,右邊加上“風”字就念“飄”,老師表揚了他能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記生字。接著,又有人說,老師,有風吹的時候,操場上的紅旗就飄起來,所以,“飄”的右面是風。我又表揚了這個學生能根據“風”,來理解“飄”的意思。老師的表揚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紛紛說起了自己看到的“飄 ”的情景:風把我的裙子吹得飄起來了;秋天,風把黃葉吹得在空中飄;國慶節,教育局樓上的彩旗隨風飄著……這個字的教學,不僅強化了換偏旁的識字方法,還使學生領悟到有些字從它的`某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字的意思,也就是形聲字的形旁表義這一知識。為以後形聲字的學習打下基礎。

當學“問”字時,學生的記法更是巧妙。有一個學生說:“每天上學,一進校門口,我就問老師好。所以門裡一個口就念問。”還有一個孩子,說:“有一天在家裡做作業,有一道題不會做,就去問鄰居家的哥哥。到了哥哥家,我進門就開口問哥哥題怎麼做,哥哥就告訴了我。”多好的孩子,他能把“門”、“口”、“問”三個字運用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甚至編一個根本沒發生過的小故事巧妙地記憶字形。孩子的想象力遠比我們豐富,可別低估了一年級的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