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國小科學老師教學隨筆

文學 閱讀(1.97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科學老師教學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科學老師教學隨筆

國小科學老師教學隨筆1

探究式學習強調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識如何獲得的過程更為重要。為此,學生須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現象,建立起來的科學事實、科學原理、科學定律,使之認真思考,進而提出問題,並尋求理解。

科學課主要通過發散思維,創造獨創性的特點,引導學生自行探究、討論。如《各種各樣的葉》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兩片不同植物的葉子,讓學生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找出了形狀、顏色、大小、小蟲子、葉脈、邊緣、葉柄粗細、長短、含水量、光滑、毛多少等不同時老師啟發學生,你還能用什麼方法去找不同。學生找出了薄厚、葉尖、品種、氣味、聲響、味道等不同。從看、聞、聽、摸、嘗等各種方面來觀察葉子。鼓勵學生多想些方法來解決問題,從不同角度來看問題,在不斷的討論、思考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在科學活動中,常常需要分組制定工作計劃,分組實驗和調查,需要討論合作學習。由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差異性,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各不同。小組式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看到事物的不同側面,吸收和學習別人的觀點,並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思考和質疑。從而得到深層次的理解,使合作的意識得到發展。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探究式學習作為科學課的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實踐著。我們要有效的運用探究式學習進行科學課教學,使學生能主動的不斷髮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國小科學老師教學隨筆2

有十多年不進課堂了,現在再次走上講臺,似乎有些害怕的感覺:害怕一,六年級的學生會很調皮,他們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裡。害怕二,課堂教學結構生怕出差錯,因為六年級的孩子是能夠判斷老師教學的好與差。害怕三,這些學生不是我帶上來的,一來就接六年級,他們對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我對他們也需要更多時間的瞭解與磨合。

經過半個多學期的時間與六年級孩子在課堂上的接觸,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害怕,讓我感到欣慰的是班裡有一小部分的學生紀律非常好,我藉助多媒體的教學,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這樣上課也輕鬆多了,能夠將知識點挖深擴寬都更深一層,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另外大部分學生並沒有我現象中的差,不過學生僅僅在課堂上學課堂上感知是不夠的,我發現學生根本沒有認認真真去鞏固所學的知識,有些逢場作戲。

教師要有十分的耐心,顯出自己一點智慧和威信使學生折服,當然還要更多的情感交流。在一次製作《紙拱橋》的教學後,有一部分學生能夠在課後積極製作一個紙拱橋,還有幾位在課堂上拿出來展示,有一位同學的作品還送給我做留念。學生是天真可愛可教的,對他們要有一顆理解寬容包容的心,畢竟學生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發展時期,在教學中還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特別是在組織教學這塊還不能很好的控制課堂,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的參與課堂學習上來,培養他們自己學,我能學的境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善於總結善於發現,善於改進課堂教學,儘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科學老師教學隨筆3

通過幾十年的科學教學與探究,我覺得上好科學課應該抓住這幾點:

一、重視課前預習,學生產生興趣

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的任務,每個小組都有明確分工,此時,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幹勁十足。他們在課前準備試驗材料時,在查閱相關資料時,會發現許多有趣的、搞不清的問題或者許多新奇的事,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很想知道個究竟。學生天生就好奇、好動,這些實踐對他們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課前預習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

二、重視實驗過程,學生會學學懂

實驗過程前對教學資源的篩選、加工、處理,能反映出一個老師駕馭課堂的基本功。

什麼是科學?恩格斯說:“科學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而學生的現狀是掌握的“理性的方法”不多,層次不高,往往是簡單地用經驗去對待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我們的教學任務就是在他們現有的基礎上、通過探究的實踐養成他們用“理性的方法”對待生活、解決生活中面臨問題的習慣,逐步豐富和提高他們的“理性的方法”。我們的教學實踐,包括設計每個環節,選擇每種材料,採取每一種教學方法,都要從這裡出發來考慮,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實施,這就是教育觀念的轉變,是解決“怎麼教”這個問題的出發點。特別是我們科學老師,有時我們要的材料沒有,只能自己用土辦法解決,只能自己在生活中隨時注意處處留心,有時辦法簡單,學生容易找到身邊的材料,實驗效果反而更好,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個範本,一個載體,只要能過濾,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實驗方法分離,只要有效,就能達到我們所要的目標。

三、重視典型觀察,學生快樂學習

前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活動內化的理論和皮亞傑等的建構理論都指出學生基於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進一步昇華,這就要學生親自去觀察、操作、記錄……學生必須親身經歷、才能得到他應該得到的東西。

看來,科學課究竟怎麼教,具體方法固然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中:緊緊抓住學科的基本目標去設計教法。最關鍵的要把握兩條:根據學科和內容的目標確定教學的基本思路,思路一偏,整個課就錯了方向;根據教學的基本思路找準訓練重點和最有訓練的內容。沿著這個路子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一定能收到滿意的,理想的效果的。

國小科學老師教學隨筆4

古人云:“舉手之勞,何足掛齒。”意思就是說,這件事很小,沒有多大的功勞,不必掛在嘴上。可這舉手之勞,究竟有多小呢?在三毛國小聽課的過程中,我就碰到了這樣的一件小事,而正是這件小事卻讓我感動至深。

當我們走進三毛國小五樓多媒體教室時,已經有好多早到的老師坐在座位上低聲交談著,交流著各自的資訊,一股濃濃的學習氛圍撲面而來,而教室裡那一排排擺放整齊的課桌椅更讓人賞心悅目(椅子插進課桌下面的空間裡),便懷著一份期待坐到了靠窗的位置上……

不一會兒,二年級的學生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教室,迅速地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下來,一切都顯得那樣井然有序。在周老師熱情的引導下,師生們一起演繹著《雷雨》的精彩,感悟著“雷雨前”的悶熱、不同尋常,在聆聽中收穫,在朗讀中體驗,在思維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當課一結束,就在學生們忙著整理學習用品準備離開的時候,周老師輕聲提醒著:“想想看,你來的時候椅子是怎麼放的?”幾乎所有的'學生同時做出了相同的動作——把自己坐過的椅子插進了課桌裡面,然後帶著學習用品排好隊出去了。沒有學生對此有異議,也沒有學生需要別人的再次提醒,更沒有學生大聲喧譁,似乎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給我的感覺就是訓練有素。看著依然整整齊齊的教室,簡直讓人感覺不到這裡曾經有學生來上過課。這是一件小事,可從這件小事中又說明了什麼呢?

接下來是三年級的課,上課的老師來自實驗國小,我在想著她會不會也提醒學生要讓課桌椅保持原樣呢?但學生們的做法讓我再次湧起了對他們的敬意。當學生即將離開時,並沒有老師的提醒,可他們卻一個個主動地把椅子插進課桌下面。有一個女生可能是一時忘記了吧,當她已經走過一個座位時才猛然醒悟過來,於是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輕輕地把椅子放好後才滿意地離開。如果說二年級的學生還需要提醒的話,那麼到了三年級,學生顯然已經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這需要怎樣的持之以恆呀?

離開時把自己坐過的椅子恢復原樣,這真的只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可就是這些不需要我們花很多精力就能做好的小事,我們的學生又有多少人願意去做呢?

作為教師,我平時也總是這樣對學生說:如果看見地上的垃圾,你可以彎彎腰,把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如果看見有小同學摔倒了,你可以主動把他扶起來,安慰他;如果看見風把窗簾吹散了,你可以把窗關好或者把窗簾重新整理好;如果看見教室裡的課桌歪了,你可以把它們排得整整齊齊;如果看見有人的紅領巾掉下來了,你可以出聲提醒他或者撿起來幫他戴好;如果看見掃把倒地了,你可以把它“扶”起來,再讓它靠牆“站”好;如果看見窗臺髒了,你可以拿抹布把它們擦掉……這些事都是小事,卻因為你做了,而使許多人解決了煩惱,這不是一件好事嗎?三國時期劉備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善事雖小,卻能讓別人解決了許多煩惱,你又何樂而不為呢?可是,總有那麼多人不怎麼願意去做,地上的垃圾可以視而不見;別人的困難可以置之不理;學校的財物可以隨意處置……舉手之勞,可又有多少人願意“舉手”呢?

如果說兩位年輕漂亮的老師給這美麗的春天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的話,那麼,學生們的舉手之勞讓這迷人的春天更具魅力,並煥發出無窮的活力。

生活中的小事,需要人去做;花園裡的花,需要人去栽培;社會的安寧,需要人去維護;心靈中的枯地,需要我們怎樣去澆灌呢?假如人人擁有如這些學生般的心靈,相信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國小科學老師教學隨筆5

學生們紛紛舉著小船來上課(這是《沉與浮》單元的最後一課《造小船》)。課前我已佈置好造一艘小船了,這節課是要來比一比各自的小船:哪艘運得多。

我把裝的物體分發到每個小組,先小組裡比一比,選出一艘船來代表小組比賽,看著學生興致勃勃地試著小船,我也觀察到幾個細節:

“不行,不行,船漏水的。”這是第八小組裡的學生在喊道。“把它用透明膠粘一下。”說完,小組裡其他成員早就幫起了忙,小船一下子改進好了。

“你放慢點,兩邊都要放,要不船會倒了,水就會進去了。”這是第五小組在試小船。“為什麼要在船的兩頭一起放貨物?”我問道。“因為放了一邊,小船容易倒,要進水的。”“是啊,我們剛才就是這樣,小船沉下去了。”原來他們是經驗之談。

“老師,借塊幹抹布。”“用來幹嗎,是不是不小心把水濺開來了?”我邊問邊把抹布交給第七小組的同學。“不是,我們小組的男生放小船的時候太重太快了,把小船翻了,全溼了。”“溼了沒關係啊,我們的船是用鋁片做的,不怕水。”我有點好奇,因為其他小組放的時候也有學生會不小心弄翻了溼掉。“但是船艙裡溼了,有水滴,貨物也全溼了。這樣有水的,就比原來要重了,可能會有影響的,船更容易沉了呀。”哦,原來這樣,看他們小組是求勝心切了,不過還真夠細心的。

看著學生們試小船、改進小船,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親自動手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科學探究的過程是一種實踐的過程,是一種體驗的過程,也是一種發現和創造的過程,看學生造小船,我也深切體會到:科學不是一個定論,只是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