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音樂寂寞的時候聽得最懂傷感美文

文學 閱讀(7.32K)

追尋之路不厭長

音樂寂寞的時候聽得最懂傷感美文

─ 古典爵士樂,我的另類終生伴侶

今天一從樂器店回來,就立刻動筆,將過去數日來的感觸,做個抒發及總結。

七月初的澳洲東中部,氣溫十五度,不算冷的冬天。我和K陪B,去拜倫灣城裡選購電子琴。B主要試彈一臺山葉舞臺演奏型電子琴,這臺琴除了鋼琴聲外,還可做出教堂風琴聲、合唱一團一歌聲、吉他聲、絃樂聲及低音木管聲等。我們每一種聲音都試試看,一會兒像在教堂望彌撒的崇高感,一會兒又像窩在夜店裡沉醉。我們試完了還在猶豫,店裡的銷一售員,大概為刺激買欲,下場露了一手。他先外接了一臺重低音喇叭,然後就乒乒乓乓奏起爵士。老天,他那種自一由即興的駕馭,音符如數百個小精靈跑出來跳舞,令我無法抗拒地跟著搖擺起來。真的,爵士聽臨場的,你不愛上它我看很難!

長久以來,古典音樂一直是我的最愛,我對她深情不二,不大聽別種型別的音樂。包括很多人早已食髓知味的爵士,我也敬而遠之,覺得她老是重複,有點煩悶。

不過我自許不是故步自封的人,揣想爵士必有其獨到處,不然我的偶像村上春樹不會在他的「爵士群像」(Portraits In Jazz)中,說爵士是” 撼動靈魂”的東西。就這樣,我也擁有幾張爵士CD,.偶爾也認真放來聽聽,但總進不了狀況,直到最近的數度因緣。

一個月前我移居澳洲第一個週末,電視播出蓋西文傳,蓋西文幼年跟著雙親由俄國聖彼得堡移民美國,性格活潑豪爽,巧妙地將爵士與古典結合,成為音樂史上重要的一個里程碑。看完後隔天,我仍沉浸在他知名的爵士交響樂「藍色狂想曲」中,腦神筋好像隨旋律會轉彎似的,清醒的酒醉。此時B打電話來說他最近整理了儲藏室,有兩箱舊琴譜及老唱片,問我要不要聽,我求之不得立刻跑去。琴譜大多為古典樂,巴哈、莫扎特、門德爾頌、肖邦、李斯特及拉威爾,很多很多,尤其是貝多芬重要的奏鳴曲全有,包括了不起的第28、29號,令我開了眼界,因為並沒有學過音樂的我,只看過臺灣小孩學鋼琴用的譜,都是一些簡單的鋼琴小品,沒見過大師全本的協奏曲或奏鳴曲。唱片部分則古典爵士搖滾流行都有,Billie Holiday, Duke Ellinton, Benny Goodmanann, Oscar Peterson, Ray Charles, Beatles等。

令我眼睛一亮的是一張1925年蓋西文親自演奏藍色狂想曲鋼琴部分的原聲帶,因為1925年錄音技術根本尚未發明呀!原來這張唱片是1976年灌的,用蓋西文1925年彈紙捲鋼琴留下來的紙卷,以特殊鋼琴再現出來。紙捲鋼琴我早聽說過,但怎麼也幻想不出它是怎麼回事,這次終於明白了,因為這張唱片封面設計很有趣,他用黑白漫畫把蓋西文彈紙捲鋼琴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原來一個像大卷列印紙大小的'捲筒紙放在鋼琴裡面,每彈一個音就敲成一個洞,在紙捲上形成一排排不規則的小孔。如果你還是不懂,但你卻像我一樣,年歲老的看過甚至使用過電傳打字機(TELEX),你就明白了,TELEX紙片上的洞,是一個個英文字母,而紙捲鋼琴紙上的洞,則是一個個音符,都可傳到另一臺機器再現出來。多年的困惑得到解答,我興奮的不得了,立刻打越洋電話回臺灣,講給一個老朋友聽。她也很高興,說她現在想起來其實她以前遊歐時,在一個博物館看過這種鋼琴,只是當時沒有注意看,有看等於沒看,並沒有搞清楚直到我現在解釋給她聽。真的,人生有很多小事,你若不特別注意,即使它在你生命中出現無數次,也不會在你生命之潭中激起半點漣漪,遑論帶動更多生機情趣;但你若時時帶著好奇心去探究,生命歷程就會像讀哈利波特般,一頁比一頁精彩。

又隔了兩天K來訪,他喝了一杯咖啡,一抽一了一根我從臺灣帶來待客的長壽淡煙,聊了一會兒就走了,約好今天陪B去買電子琴。B是我認識好幾年的澳洲朋友,K是B多年老友,前年介紹給我認識後也變成我的朋友。三人有一共同嗜好就是音樂。我不會樂器純欣賞,B很會彈鋼琴但只是興趣,K不同,音樂幾乎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很年輕就離開家,過嘻皮式生活,會作曲,並在街頭自彈自唱,賺點盤纏。灌過幾張CD,想來沒有賣到什麼錢。如今中年的他仍單身,獨自租了一個小公寓住,繼續創作。寫的曲子賣不掉卻想被公開演奏,就免費送給其它樂手去彈奏。澳洲是福利國家,沒有工作仍可靠救濟金過活。但他不是故意不去找工作,一來沒有其它專長,二來主要是有嚴重憂鬱症。進出醫院多次,平時靠服藥維持。藥物使他不致發狂,但也使他總是沉一淪。但他活的有他的道理,他說:「我喜歡李斯特勝過肖邦。蕭比較直覺發洩,李比較謹慎架構。」正當我要抗議時,再改口說:「其實這樣說對肖邦是不公平的,只能說每個人不同吧!」

物質生活簡單的K,靠著具有品味細微差異的能力,活在知性的快樂中。

的確,音樂的共同性是他們都是人性的產物,然人性大同小異,創造出的音樂自然也大同小異。然而,無論古典、爵士還是其它型別音樂,音樂家們的共同點都是不斷追尋,用音符追尋那看不見、摸不著、不知在何方,卻又讓人渴慕的心靈歸宿,而每個音符就是追尋之路上的一步步足跡。交響曲為何經常忽大忽小,爵士為何經常反覆吟哦,怕也是起伏人生的寫照吧。而當這些音樂帶給我們慰藉、歡笑和鼓勵時,不也是我們勇往直前,奮鬥人生的一個個加油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