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傳奇大石橋》經典散文

文學 閱讀(5.64K)

萬古長青秀河山,乾坤妙筆寫山河。

《傳奇大石橋》經典散文

江山萬世幾多情,傳奇成長大石橋。

空山鳥鳴水洞天,魅力江南好風光。

鄉愁情思遠震天,時光輾轉歸故里。

柔情似水的地方,養育了一方兒女。這裡的山山水水,古風民俗,傳遞了千年萬載,把傳奇的故事、真情的流露演繹的栩栩如生。大石橋,一個土生土長的地方,到處瀰漫著鄉土氣息,古風神韻。正是這裡的感情,這裡的氣息,這裡的水土,這裡的衣食父母,把我養育。這裡的傳奇故事,就像放電影一樣,穿越二十年的光陰,依舊曆歷在目。

二十四年前,來到了這裡,恍惚間什麼也不懂;但彷彿又明白了些什麼。知道這裡的環境,這裡的傳奇,這裡的季節,這裡的情深意切。。。。。。這裡的太多的感動,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真情流露,太多的細水長流,太多的洶湧澎湃,吸引著這個剛剛被天帝降生的小娃娃。就這樣,我慢慢的開始瞭解這片熱土,熟悉這片故鄉土地,深深的愛上了這片黃土地。

輾轉反側,思考這片人間樂土;依稀之間,整顆心開始跌宕在神州大地上的美麗鄉間樂土。一片片磚瓦土木結構的建築群體,在記憶深處沉澱;一座座新型樓盤建築群,在新時代裡面拔地而起。恍若一夢的時光,把當年的記憶、滄桑,記錄下來。

走進這裡,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大石橋”的由來以及美麗的神奇之處。於是,記憶的閘門把我們帶進了那座有幾百年歷史的石拱橋。5米寬的石拱橋,堆砌在一起,把幾百年的歷史積聚;不知有多少代的鄉鄰從這裡走過,已經腐朽的石孔、石洞、石橋、石墩,儘管再次經過,依稀可以見到先輩們的身影(老農民在橋上來回走過)。我們這一代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大石橋的典故與傳奇故事。只是依稀記得童年時光軸線裡,小夥伴們在石橋下面玩耍,大人們總是編纂著神鬼故事(仙人洞和妖魔窟在這個平凡的石橋下面,上演著不平凡的際遇)鎮橋樑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所謂鎮橋樑,是一根25釐米見方的鑄鐵方柱。相傳,該柱靠立在大石橋西側橋欄外,位於橋中部,高度有6米以上,頂端有一中空鼻鈕。為了驅邪避凶,掃除橋洞裡面的妖魔鬼怪。當地人們,世代相傳把柱子叫作“鎮橋樑”。傳說,姑娘媳婦們去摸一摸大石橋的鎮橋樑,心靈手巧,數伏天拿針線做活,手不出汗。當地的姐妹妯娌們就都去摸鎮橋樑。還別說,回來後,果然做起針線活來,又快又好。即使三伏天在白綢子上繡花,也弄不髒。天長日久,人們摸得多了,鎮橋樑鼻鈕上的圓頂都摸亮了。很多年過去了,人們都被這個美麗的傳說所吸引,沉浸在一種美好的想象之中,看仙人美姿,和仙人對話。儘管太多的神話傳說太過的玄奇奧妙。但是,大石橋的民風習俗,樸實自然的風尚,已經在向鄉鄰們的內心紮根發芽。曾記得孩童經常在石橋下面玩耍,嘻嘻。例如:鬥蛐蛐、捉青蛙,成了童年的另一種情調。

順著石橋向著集鎮走去,看到的琳琅滿目的商品與各式各樣的現代風格的服裝,與往昔的記憶已經迥然不同了。整條街市,鋪設著瀝青路,陽光照去,散發著幽幽的清香,把過去的土路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楊柳依依,垂青百尺;往昔悠悠,史冊千載。

今天,我們再次回到大石橋,家鄉的變化如日中天,現代化氛圍逐漸改變了傳統的思維模式,一切在變化著。詩曰:在跨越千年的伏牛之山,在穿越百年的大石橋,依稀聽見歷史的足跡在穿越時間的丹水之畔,瀰漫的是遠去的足音;在庫區的水流聲不止的地方,移土培肥工程的訊息,傳遞新的使命。聆聽你那些過往的事蹟,挖掘機的酣暢淋漓與工人大叔的呼兒嘿呦;黃土地上的辛勤耕耘,固執的守望、期盼,或思念、或隱喻、或寄託。

守望什麼?守望故鄉的明月與鄉思;

期盼什麼?期盼故鄉的豐收與發展;

思念什麼?思念故鄉的鄉土與親人;

隱喻什麼?隱喻故鄉的變化與風情;

寄託什麼?寄託故鄉的希望與未來。

思來想去,既然來到了大石橋,為什麼不去親近農村風光、田園山色、古樸民風呢?來到這裡,沒有大城市的車水馬龍的宣洩,沒有商業競爭的你死我活,沒有爾虞我詐的欺騙,沒有繁華都市的熱鬧氛圍。有的只是最淳樸、最厚德的民風,最善解人意、兢兢業業、恪守本分的老農民。他們起早貪黑的忙碌在田野裡、山莊裡、高山上、水流中、溪水旁,到處都是他們辛勤耕耘的背影和勤於農耕的大手。在他們眼中,糧食是最珍貴的活命的東西。人活著,離了它,再多的金錢、金條都沒有用的。這就是大石橋的精神---淳樸善良與自娛自樂的農家樂精神。

沿著大石橋的石拱順流而上,穿越一道溝,曝露在眼前的是另一番別緻的境界。春天,綠油油一片的是稚嫩的農作物和黃澄澄一片的油菜花;夏天,青松古木、龍鬚仙草,滿山遍野,一大片,看得眼花繚亂;秋天,金黃的山林,碩果累累,黃橙橙的是金柿子與鮮亮的大紅棗;冬天,雪神來了,覆蓋了整個原野和山林,到處純潔的像姑娘的童貞,美玉無瑕。

經歷了四季的輪迴,大石橋依舊透析著原有的風貌。幽靜的山,和諧的人與動物,充滿生機的萬物生靈,在這片充滿傳奇特色的地域裡,演繹著傳奇的故事。

於是,我握筆疾書,寫下了洋洋灑灑的一行字:

執著耕耘、忠於生命的奮鬥精神;勤于思索、甘於奉獻的志願精神;樂於助人、笑傲滄桑的樂觀精神;淳樸善良與自娛自樂的農家樂精神。情依依兮相思愁,淚眼嫋嫋兮故鄉風。持社稷以恍惚兮,歌詠黃土。雲山環繞兮,石橋風光也。

圍著整個大石橋轉了一圈,從石橋東穿越橋洞,過街市,走山林,越深溝,翻石頭山,把大石橋的地理風情、民風民情記錄下來。看著老農民的蒼勁有力的大手和帶著皺紋的臉頰,思緒萬千。

時代賦予了大石橋新的使命與新的傳奇。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古老的大石橋文明也在開闢新的希望之路。

作者簡介:冉郭鑫,字子凌。筆名:凌風軒凝、紫玉檀香。男,1990年生,河南省南陽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祖籍,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大石橋鄉。現任職大石橋鄉政府通訊員,系中國網路詩歌學會會員。當前有作品發表於國內雜誌刊物《北方詩刊》《中國文學聯合協會主辦當代校園文藝》等,並獲得多種獎項。熱衷於詩歌寫作,熱愛書法藝術。作品散見於百度“冉郭鑫貼吧”、中國原創、江山、大河論壇會員、詩中國論壇會員、鳳凰論壇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