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2.25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1

“有些人就是生錯了地方。造化弄人,他們被拋到某處,卻惦念著一個隱約朦朧的故鄉。出生地則是異鄉,從小熟悉的綠蔭小巷、曾經玩耍的擁擠鬧市,都只是沿途風景。他們在親友中也許一輩子都落落寡合,對自己唯一熟悉的環境淡然疏離。也許正是這種陌生感促使他跑遍千山萬水尋覓自己永恆的歸宿。也許有某種根深蒂固的返祖欲,促使迷途者返回祖先在鴻蒙初闢時離開的故土。有時一個人偶然來到某地,會有莫名其妙的歸屬感。這就是他尋找的家園,他將融入自己從未見過的環境,與從未謀面的人相伴,似乎生來就和這一切相熟,在這裡他終得安歇。”

“他是終生跋涉的朝聖者,永遠思慕著聖地,那心魔對他毫不留情。有些人渴望真理,為追求真理,他們寧願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

毛姆的筆觸極為細膩,對人物、對環境的描寫相當出彩,很多段落甚至可以當作散文來讀。據說主人公是以高更為原型,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形象,主人公特立獨行為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對惡劣環境的超強耐力和對名利的淡泊,以及對世俗的蔑視和傲然,都極其令人震撼!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2

相愛需要情,相守需要懂。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生活了17年,女主人公卻從未懂他。

男主人公在有了兩個可愛的小孩,還依然離去追求他的月亮,真的很不負責,即使他樂意讓妻子改嫁也改變不了不負責的事實。

人物的情感層次豐富細膩,他知道自己對她們的愧疚,但不會流露在行色,更不會因為這個而放棄追尋。普通人做不到為了夢想拋棄一切,掙脫人性的枷鎖,但也並不代表這是高尚的。

那麼,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引用一段話:“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毛姆 《月亮與六便士》

看了這段話我相信能幫助很多讀者去思考,悟人生的價值。

其實,年輕的時候人就應該去追求,並找一個愛自己真正意義支援自己的人相伴一生。相信我,這並不是奢求。這只是為了防止自己成為思特里克蘭德。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擁有主人公這般美滿的家庭,安安穩穩,歲月靜好。若要去追求,請務必不要做思特里克蘭德,或許可以塑造一個更適合你的角色......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3

故事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結局是什麼。

直到最後一部分一口氣讀完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徹頭徹尾地錯了。作者將大放異彩的最後一部分放在讓人意興闌珊的倫敦篇和巴黎篇之後,確實很容易失去大部分讀者。實際上作者採用的是“雙行體撰寫的德育故事”,仔細推敲之後,我才發現之前被我猛烈抨擊的斯特里克蘭的行為的矛盾之處是如此不值一提,因為在整本書的主題之下,這裡的所有角色皆是主角。斯特里克蘭有時候只是一個活在人們記憶碎片中的線索,但有時候他本身又變成了重要角色。他不僅僅串起了這些類似命運的人的軌跡使其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種有代表性的社會現象,同時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也是“月亮與六便士”之間選擇的結果。

契訶夫說:“如果在第一幕裡邊出現一把槍的話,那麼在第三幕槍一定要響。”在讀到小說的最後一部分時,我意外的發現作者對於那些只出現了一兩章的人物都進行了過於詳細的人物描寫。這彷彿就是在暗示讀者:看啊,這個人與眾不同,以至於“我”在周遭一大群人當中只願意和他聊天。伊迪絲·華頓的小說理論三原則中提到:“任何值得一讀的小說都是‘有目的’的…

任何一幅嚴肅的生活圖景都包含論點。”小說中提到的所有的人物,都在精神與物質上面臨著一項抉擇:查爾斯在安逸的經紀人生活和追尋藝術夢想上面臨著抉擇,布蘭琪在愛自己的丈夫和斯特里克蘭之間面臨著抉擇,亞伯拉罕在如花美眷、年入百萬與貧窮但風光旖旎的亞歷山大港之間做出了選擇,凡此種種,不勝列舉。我們最後看到的是這些人選擇了內心激勵自己的慾望。

布魯諾船長說:“只不過他表達那種慾望的方式是繪畫,而我的則是生活。”能過上自己神往的生活,能實現人生最大的願望,除了強大的意志和堅毅的性格,還有另一個因素——“對上帝的信仰。如果沒有信仰,我們早就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船長如是說。作者:代諾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4

月亮,遙不可及的理想;六便士,唾手可得的金錢,地位,名譽等。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斯特里克蘭,在看見月亮之前,他擁有大多數人羨慕的生活,愛他的妻子,可愛的一雙兒女,體面的工作,不錯的收入等等,可是突然有一天,毫無徵兆的,他給妻子留下一張紙條,毅然決然的開始追求自己的理想。到了法國,他過的並不容易,那些生活的苟且,從來沒有讓他有一絲退縮的心態,一句話,who care。好像只要能畫畫,別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外人異樣的眼光,吃不飽穿不暖,對他來說都不是問題。真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所以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嗎[捂臉][捂臉][捂臉]。

不過,人為了追求理想,到了無情的地步,還是人嗎?雖然可能我理解有誤,布蘭奇追隨斯特里克蘭可能是一廂情願,可還是傷害了斯特洛夫啊。

後來,斯特里克蘭去到了塔希提,和阿塔一起幸福的生活。他需要的就是阿塔這樣的一個女人吧,無怨無悔,一心一意,甘願做背後的女人,自己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剩下的一切都交給背後的女人。從這個方面講,阿塔也是偉大的吧。在這裡,斯特里克蘭創造出了舉世無雙的名作,可是在他臨死前卻要去阿塔毀了他的作品。真是個倔強又奇怪的老頭。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有人問我月亮喝六便士尼選擇什麼?我說我選擇六便士[捂臉],是不是自己沒有魄力呢?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有理想,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必然是要捨棄一些東西的,可是同時也放下肩上的責任與義務,是不是太自私了呢?[皺眉][皺眉][皺眉]

所以吾等註定是個普通人咯[皺眉][皺眉][皺眉]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5

迄今為止,《月亮和六便士》仍是我最喜愛的小說,喜愛毛姆作為一個敏銳的洞察者對人性的理解,喜愛書中思特里克蘭德追逐夢想與噩運,卻心甘情願深陷其中的姿態。毛姆洞察出夢想的貶值,世俗的汙濁,月亮高懸於空,便士乃生活必須,他不批判手握便士的人生贏家,卻也分外讚賞腳踩便士意欲奔赴蟾宮的夢想家。我們不必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判一些選擇,卻也要守住一顆赤子之心。

思特里克蘭德,性別男,中年,職業股票交易員,生活單調,朝九晚五。你能想象這樣一個扔進人海都難以被揪出的,再再普通不過的人,在自己40歲這一年離家出走了嗎?思特里克蘭德拋家棄子去巴黎當一個畫家。離家時,他只寫了一張紙條提醒家人晚飯準備好了,然後他只帶了100元錢,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畫畫。

這種橋段不是應該出現在英俊帥氣的20歲小夥身上嗎?然後他勇敢追尋夢想,最終美夢成真,愛情事業雙豐收,如同當今市面上出售的成功學書籍,讀罷便讓人熱血沸騰。但毛姆卻沒描寫這樣的一個人物。毛姆筆下,40歲的思特里克蘭德早已過了衝動的年紀,別人都在追尋穩定,他卻在追逐噩運。正如作家劉瑜所說:“被夢想俘虜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運。”在他眼中,他的人生價值所在,就是疾步如飛,捨棄一切慾望,追上自己的夢想——畫出一幅好畫。

他在巴黎貧困交加,身患重病,險些一命嗚呼。後來,他淪落街頭,成為一名碼頭工人。幾年後,他自我放逐到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雙目失明,最終還把自己最偉大的繪畫作品付之一炬。就是這樣瘋狂的一個人,看穿城市,看穿慾望,看穿階級觀念,看穿命運,最終掐住夢想的火苗,放了一場盛大的煙火。

毫無疑問,毛姆是極力讚美這個人物的,但他又充分暴露出這個人物的自私之處,達到極端。書中的“我”問思特里克蘭德,“難道你不愛自己的孩子不愛自己的妻子嗎?你不想要愛情嗎?”他回答道:“我對他們沒有特殊的感情,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對他而言,畫畫是一日三餐,是生命的全部,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干擾,所以他一層層剝下父親,丈夫,職員等等身份的外衣,剝下這些束縛,像一個溺水的人只能抓住身邊的浮木,他就抓著繪畫,無論如何不肯放手。思特里克蘭德無疑是一個圓形人物,自私、毫無責任感,卻執著於夢想,並且勇敢無比。

毛姆有千萬種方式去讚美為追尋人生的意義而付出的人,卻選擇了這樣一種對比鮮明的,極端的方式。可能他已然預見到,今天的許多人已然折服於身份、年齡、慾念,被夢想的鋒利妖冶刺傷,成功的判斷划向名利,夢想的價值得到質疑,穩定、舒適成為公眾的訴求,人們沉醉便士的海洋中無法自拔,少有人能看到月亮。所以他用思特里克蘭德這個極端的例子來警示眾人,便士固然是生存之必須,但人總要抬頭看看月亮。

不知其他人對這個人物有什麼看法,我讀到他時,是駭然且敬畏。隨著文章的程序,羞愧一點點將我吞噬,在結尾,思特里克蘭德將自己創世紀的著作付之一炬時達到極點。我彷彿看到了火光中,高大的雙目失明的他是怎樣將一切名利權情踩在腳下,踩著無數無數人伸向名利的手,踩著噩運這匹野馬,全然是一個勝利者的姿態。我感覺到在他面前,自己在懦弱地奔逃,逃向一個儘可能讓自己舒適的港灣,即別人口中的穩定生活。因為我深刻地知道要多用力才能抓住夢想的衣角,或者說,抓住它不是最難的,一直抓住它才是困難的。正如毛姆自己所說:“只有詩人同聖徒才會堅信,在瀝青路面上辛勤澆水會培植出百合花來。”

毛姆在這部作品中以第一人稱敘述,可以體味到一個大作家,因為看清人性而表現出的寬容。文中出現另兩個次要人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年輕醫生阿伯拉罕放棄了醫生崗位,在畢業旅行中偶遇一個希臘周圍的小島,他感覺自己就是為這個地方而生,便在那兒度過了一生。而另一個頂替他上崗的“幸運者”卻因此平步青雲,成為了一位爵士,地位崇高,生活安逸。爵士對阿伯拉罕的選擇嗤之以鼻。

文中的“我”作了如此評價:“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毛姆就這樣淡淡地用一個“選擇”的概念帶過了這兩個人物。的確,一個人生存的方式、夢想、價值觀,哪一樣不是自己的選擇?爵士也好,在荒島度過餘生也罷,也許二者都不是社會主流價值觀中最有價值的活法,但從生活意義的角度看,都是一個完整個體的自我選擇,而這種選擇只要不危害他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因此,寬容的毛姆又給我以這樣的安慰,也許我無法拋棄手中的便士,單純地仰望月亮,但這是一個人的選擇,因為在我眼中,生活不只有妖冶的夢想,還有責任,以及生活本身。生活本身便要求我們關心柴米油鹽,尋得一處心安,享受天倫之樂。但月亮總是要有的,沒有月亮的人會淪於便士的銅臭,而放棄便士的勇士也有可能像思特里克蘭德那樣,與自己的噩運偕行。我無比敬畏那樣的人,卻依然選擇好好生活。

這是我的選擇,想必有同學完全崇拜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也有人批判他的自私無情,正如老師品讀其他作品時所說的.那樣,這正是經典作品的魅力。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6

  【摘記】

雖然我們沒有明確意識到,說不定我們還是非常重視別人看重不看重我們的意見、我們在別人身上是否有影響力的;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視,我們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對這種意見絲毫也不理會,我們就討厭他。我想這就是自尊心中最厲害的創傷。

  【感悟】

人生來就是群居動物,這就意味著我們天生需要與別人建立聯絡,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接受別人的尊敬和愛戴,而這一切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別人的注意,以及對於你言行的關注和在意。每一次交談的開始都是基於對方意識到你在講話並且對此投入必要的熱情和精力為前提,如果一個人對於你的言談毫無興趣,並且也不願意投入精力假裝自己在聽,那麼你的一切言語和行為都將毫無意義。因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基於以對方為物件的前提,而對方並沒有按照你的期待居於他適當的位置上,於是現實與理想的誤差便會使人惱怒。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讓人生氣的並非分期和對立,而恰恰是漠不關心、毫不在意,面紅耳赤並非真的憤怒,真正的憤怒往往來自於毫無預期的冷漠。我們不能要求自己和他人對事事都報以興趣和熱情,但我們至少能做到的是傾聽和理解,報以尊重。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7

40歲的斯特里克蘭特突然放棄了在倫敦擁有的優渥生活,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兒女,隻身一人跑到巴黎開始了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繪畫生涯,他突然之間再也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在意任何物質世界,像是被魔鬼附身了一般只追求將他所看到的美描繪下來。而斯特里克蘭的太太看似善良單純,卻在自己的丈夫拋棄她後暴露出了只在意他人的看法,窮盡一生追求物質虛榮的本質。

你也許以為這是一部歌頌理想的書,將追求夢想的人襯托得無比高尚,諷刺現實的虛假,但毛姆卻到處反套路,真真實實地呈現了主人公的性格缺陷和現實的殘酷。人性並不分對錯,即便是偉人,一個傳奇的畫家也並不是傳統道德意義上的好人。

而故事的結尾,也絲毫沒有按照傳統的名人傳記將其不幸的死亡一筆帶過,只是著重強調他帶來的精神財富,而是花了大篇幅,通過不同人的視角,拼湊出他從找到自己精神家園到不幸的發生再到死亡的一步步過程,讓讀者慢慢地瞭解了斯特里克蘭特的精神世界。

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刻就是,斯特里克蘭特恩人的妻子布蘭奇背叛了自己的好丈夫只為了和斯特里克蘭特一起生活,但最終卻在被斯特里克蘭特拋棄後自殺了。當作者評論到她的死去時,卻這樣說到:“這並沒有真正影響到除她以外的任何人,最殘忍的是它發生了和幾乎沒發生一樣,世界已然繼續,並沒有誰因為這件事而活的更慘,她的丈夫雖然當時悲傷,但不久後就會走出陰影,而斯特里克蘭特根本不會在乎,至於布蘭奇,無論她帶著怎樣的光明和夢想,死了就跟沒來到世上一樣彷彿一切都很空虛,沒有意義。”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禁讓我思考了好久,在自殺率高居不下的現代城市,如果我們來過和沒來過一樣,那麼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

斯特里克蘭特本來是一個長相平凡,個性平凡的銀行家,不善言辭,但卻出乎意料地突然丟下一切,窮困潦倒,隻身去巴黎學畫,已經是四十歲的年紀,而且也並看不出任何繪畫天賦,而當作者以現實質問他時,你有繪畫天賦嗎?即使你有也並不一定能成為一名著名畫家,他說:你真是個傻瓜,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一個人掉進水裡,無論他遊的好不好,都要奮力掙扎,不然就得淹死。

斯特里克蘭特並不是一個負責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毫無遮攔地展現著自己的慾望,極度自私的人,歧視女性,藐視現實,一點都不在乎物質生活的男人。但他唯一可貴的是,他忠於自己的內心,他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且從未放棄掙扎,即使很少有人認同他的作品,但他也根本不在乎,對於這樣的人,社會也確實拿他沒辦法,但他也因此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

而在遠離西方文明的殖民地小島上,他終於可以被人接受。塔西提島與歐洲本土,一個是標準化,格式化的世界,所有人都要按道德標準生活,即使違背自己的內心,而在殖民地的世界,斯特里克蘭特從未被當做怪人,因為這裡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中國人,土著,白人,環遊世界的水手,見到這裡的第一眼,他就覺得自己像是回到了未曾謀面的家鄉。

他在那裡娶了崇拜他而且不會對他有任何要求的當地女子,有一片可以維持經濟的土地。沒有人再視他為異類,只是把他當做一個不同尋常的人。每天面對碧海藍天作畫,正當你為他舒了一口氣,慶幸他也許可以這樣終老時,被他藐視的現實最終還是找上門來,他得了病,情況越來越糟,在用盡最後的精力完成最後一副奇蹟般令人震撼的壁畫後就悽慘地死去了。而那幅用生命描繪的奇蹟居然被他的妻子根據他的遺囑燒掉了。也許在外界看來很可惜,但站在他的角度,他才不在乎,對於他來說,一生的繪畫並不在於完成,而在於追求的過程。

戲劇性的是,在他死後,他的畫作出名後,他曾經拋棄的夫人也自豪地向傳記作者介紹他的生平,絲毫忘記了過去怎樣痛恨他。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8

最初聽到這本書時,是在自己喜歡的一個青年作者--尹沽城那裡聽到的,他向讀者推薦這本書,建議我們讀讀毛姆的作品。

毛姆,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一生創作長篇小說二十多部,短篇小說一百多部。小說特點: 最大限度保持作品內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不揚善,不隱惡,讓讀者自己去觀察和判斷人物的善惡,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各具風采。小說關注焦點: 瞭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點。

初次聽到書名《月亮與六便士》時,就覺得很有趣,月亮?六便士?這麼不相關的兩個東西作為標題有什麼用意?看到這兩個詞你又會想到什麼?

抬頭,你便會看到月亮,月亮是遠方的朦朧美,它那麼高高在上,令人無法企及,但當你在夜晚看到它時,內心還會充滿嚮往與憧憬,它是你心中的理想,是你內心的衝動,是你那不被人支援與理解的夢想。

低頭,你便可以看到六便士,它是天下人熙熙攘攘,來來往往想獲得的東西,沒有它,你就無法生存,它是你的世俗生活,是你的物質生活,是你在旁人看來活的體面的必需品。

無數人曾在這二者之間做過鬥爭,多數人選擇了六便士; 少數人選擇了月亮; 而很少有人能二者兼顧。而本書要講的則是那選擇月亮的少數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9

故事中的主人公斯朱蘭確實讓人又愛又恨。他在中年拋妻棄子,說走就走,對家人沒有一絲留念,我們會說他冷漠自私,沒有家庭責任感。

但他的出走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我們又會為他的勇氣讚揚,一個人選擇離開自己生活了半輩子的地方而去追夢,不管別人的流言蜚語,勇氣可嘉,精神可敬。

他在朋友家生活時卻和女主人陷入戀情,女主人死後他沒有一點遺憾心痛之情,只覺得是女主人自己的錯。我們會覺得他無情,蠻不講理。

他在巴黎漂泊期間遭受的種種苦難,只為追夢,可在鉅作完成後又讓人一把火燒了。他是個古怪的天才。

毛姆筆下的這個主人公,一人兼具了多種性格,為了藝術而放棄家庭,古怪,冷漠自私,冷淡,殘酷粗野,卻又執著追夢,有時讓人敬佩,有時讓人同情可憐,有時讓人恨的咬牙切齒。

而德克這個人物形象,卻是個善良懦弱,溫良慷慨,很講義氣,很欣賞別人的才華,畫作平庸,審美力非凡的人。

布藍琪卻是個外表平靜,臉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令人難以捉摸的烈性子,她精心料理家庭,她還渴望冒險。

毛姆人物塑造相當成功,看完你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其中的人物。這其中沒有一個人是特別讓讀者敬佩的,也沒有一個人是特別讓讀者痛恨的。每個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想,這正是小說的偉大之處,也更接近現實,比起一些作者單純塑造身上全是優點或全是缺點的人物形象更飽滿和立體。

書中雖主要講斯朱蘭為追求藝術放棄現實的故事,但其中還穿插了德克和一名醫生的故事。

德克在小說中最後帶著巨大的悲痛回到了故鄉,他如果不追畫家的夢,也許會和父親一樣,成為一名木匠,然後娶了隔壁馬鞍匠的女兒,在自己的故鄉安穩地生活著。就不會遇到布藍琪,不會看到自己最愛的女人和自己最欣賞的畫家背叛了自己。他離開了傷心之地,也許經歷過大風大浪後的平靜才是他最終的選擇和歸宿。

書中一名叫亞拉伯罕的醫生,是個外科手術方面的天才,他放棄了可以名利雙收的職業道路,而選擇了自己衷情的一個美麗的城市,他在那裡紮根生活,職務雖然很低,生活很拮据,但他的內心安寧,富足,快樂

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

這取決於你對人生意義的看法,對社會和個人的要求。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毛姆說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10

發現近期很多人在看這本書,又恰巧在書店看見有賣,便買下了。看完後,有所思考,故作此篇。不太瞭解毛姆,若有疏漏之處,還請見諒。令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

故事簡單來說,是一個平凡的證券經濟人為追求藝術,拋棄他在之前所擁有的一切,孤身前往巴黎,在巴黎生活,尋找他的藝術,最後在一個名為塔希提的島上實現他的藝術追求,同時也結束了他的生命。

這種為夢想不顧世俗的眼光的故事對於還是個少年人的我來說,應是比較鐘意的型別,但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即使其中有些句子我很喜歡。

本書以一位旁觀者的第一人稱視角來描寫男主斯特里克蘭的生活,其中夾雜對一些現狀的評論,總體來說比較有趣。粗看下來並無不妥之處,但總結書中出現的四個女性形象,竟只有斯特里克蘭的最後一位妻子——一個對藝術一竅不通,每天負責柴米油鹽和教子的女性得到了作者的正面稱讚。而對於其他三位,作者表面稱其好,暗諷其愚蠢。反觀男性形象,一個是為藝術的斯特里克蘭,另一個是哪怕被戴綠帽依舊老好人的施特羅夫,這樣看來,恐怕作者是對女性有些意見:髮妻的拘於世俗,女作家的八卦心理,施特羅夫的妻子布蘭迪,後來拋棄丈夫,戀上斯特里克蘭,最終悲慘死去,可謂這三位佔足全書最不好的部分,難說作者不帶偏見。

回到文字,前期的有些語句我還是挺鐘意的,例如第二章、第三章中關於對文藝界故作姿態、強行深刻、高高在上的風氣的批判,我還是比較認可的。

例如十一章的“人性是多麼矛盾,不知道真摯的感情中會有多少矯揉造作,高貴優雅中會有多少卑劣低賤,也不知道罪孽中會有多少良善仁慈。”和二十章的“我不會想起過去,最重要的是永恆的現在。”

例如布蘭奇與斯特里克蘭戀愛時,說“在愛情之中,存在柔弱感、保護欲,陷入愛情的人急於做好事,以便給予對方快樂——這即便不是無私,也是巧妙隱藏起來的自私;愛情會讓人缺乏自信。”及後文的“作為情人,男女之間的差距在於,女人可以不停地愛,而男人只會偶爾去愛。”

例如“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上都是孤身一人。每個人都被封閉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通過符號與同類進行交流。這些符號沒有共同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十分隱晦和不確定。我們痛苦地向別人傳遞我們心中的珍寶,可他們沒有能力接受這些珍寶,於是我們只能孤獨前行,雖然我們和別人並肩而行,卻並不能彼此相伴,我們不能瞭解我們的同伴,他們也不瞭解我們。”

例如“誰又能徹底瞭解難以捉摸的人心呢?那些認為人心只是具有高尚情操和正常情緒的人自然做不到。”

例如“魔鬼為達到目的總是會引用《聖經》。”

說完詞句,再來看一看主題,文中主角追求藝術並無不妥,但這樣從世俗中逃離,從安逸逃向未知,這樣逃跑的姿態不僅稍顯狼狽,也有些不負責任——曾經的責任。若是心懷藝術,不堪浮華的喧鬧,尋個寂靜處便可;即使要離開,也應體面(對於自己來說)地與過去道別,從容離開;而不是作出受害者的姿態,對世界嘲諷。追逐內心的熱情與理想不止有離開這一條路,熱情與夢想的烈火燒掉的應該是無用的道德標準與社會羈絆,而不是內心的良知和感情,但主角的烈火似乎燒了太多。

只追逐腳下賴以溫飽的六便士的人,只追逐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名為夢想的月亮的人,都是傻子。活著是追逐夢想的前提,而夢想是活下去的動力,兩者相伴相生,怎可擇其一者存活,更不用說踩一捧一了。

總體來說,這本書名不副實,讓我後悔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