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悄悄變化的拜年習俗散文

文學 閱讀(2.78W)

舅丈家的內弟進城來給我們拜年。見了面,他便來了個九十度大彎腰,行了鞠躬禮。跟著一句:“姐夫,過年好。”讓我覺得心裡熱乎乎的,一股親切感油然而生。

悄悄變化的拜年習俗散文

拜年這個傳統習俗由來已久。“繡轂雕鞍來往鬧,閒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後。”歐陽玄的《漁家傲》詞句,描寫出元宵節前繁忙的拜年景象。自古以來拜年都是有規矩、有講究、有次序的。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按序互拜。

我小的時候期盼著過大年。因為過大年我們就會有黏糖瓜、炒花生、蒸豬肉吃,會有新棉衣、新棉鞋穿,更主要的是能得到翹首以待的大紅包。要得到紅包,就要依照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拜年。那時候,吃過了年夜飯,看過了扭秧歌,早早就上炕了。心裡惦記著紅包,躺在炕上卻難以入睡。熬到了大年七年級,天一亮,我們就穿好了新衣、新鞋,準備給父母拜年了。父母端坐在炕上,哥哥、姐姐先給父母拜過年,才輪到我,我匍匐在地,“蹦蹦蹦”雞叨米般給父母連叩了三個響頭,問過:“爸,過年好!”“媽,過年好!”忙起身拍打掉膝蓋上的塵土,伸出小手,等著父親發紅包。當父親從懷裡取出紅紙包的時候,我立刻兩眼放光,急不可耐的搶過紅包,取出兩張一碰嘎嘎響,一模板板硬,散發著濃濃油墨香味的一毛錢紙幣,欣喜若狂,歡呼雀躍。

拜過了父母,再規規矩矩地給哥哥、姐姐們行鞠躬禮,說上一句:“哥哥,過年好!”“姐姐,過年好!”哥哥姐姐會從兜裡抓出幾顆炒花生、幾粒糖球放到我手上,算做對我拜年的獎賞。

七年級在家裡拜完年,還要去給叔叔、嬸子拜年,進了屋,也要匍匐在地三叩首。八年級是女兒回孃家的日子,無論天氣冷暖,母親都要帶領我們到鄉下去拜年。見到姥姥和舅媽,我們都要不厭其煩地跪下三叩首,問聲:“姥姥過年好!”“舅媽過年好!”叩完頭,姥姥開啟緊鎖的櫃子,取出一包“槽子糕”,我們這些孩子一哄而上,只給姥姥剩下兩張油漬漬的包裝紙。舅媽站在炕上,摘下懸掛在過樑上的“氣死貓”,從裡面抓出幾把自己晒的幹棗分給我們,苦笑著對我們說:“給舅媽拜年了,舅媽卻拿不出壓歲錢。”其實,小孩子嘴裡有了好吃的,就覺得還是過年好,就覺得姥姥給的“槽子糕”特別香,舅媽給的大棗甜到了心裡頭。

歲月流年。沒想到,從我記事起就堅持做的傳統拜年方式,竟然在我為人父之後的某一年春節戛然而止了。那年春節,我攜妻帶子去給父母拜年,正要依規矩行叩首禮的時候,父親說:“從今年以後,就不用這麼拜年了,你們回家裡來,問候一句,看看我們就可以了。”八年級去岳父家,見我正要跪下,岳父一把將我拉起來,他對我說:“孩子都這麼大了,別再磕頭拜年了。”老人們的.觀念轉變,使我減輕了跪拜的辛苦。跪拜叩首、鞠躬行禮拜年的禮節成為了歷史

後來我發現,不僅我從傳統拜年方式中解脫出來,整個社會的拜年習俗都在悄悄發生變化。很難見到跪拜鞠躬的拜年方式,就連扭著秧歌走街串戶去拜年、單位團體集體團拜也偃旗息鼓、銷聲匿跡了。一些新的拜年方式悄然興起,取代了傳統拜年方式。先是電話拜年、簡訊拜年成為時尚,接著又添了新寵,微信拜年流行全國。還未到除夕夜,一條條微信拜年貼子接踵而至。其中的拜年詞語詩意優美、輕鬆浪漫、溫馨幽默,帖子裡輕音樂舒緩溫婉、行雲流水、餘音嫋嫋。這種視聽享受讓人歡愉,彷彿已經聽到了款款而來的新年腳步聲。遠離家鄉的子女通過微信視訊的方式給祖輩拜年,老人家說:“這東西神奇,能看到人,還能聽到拜年。”放下手機後,轉過身,偷偷地抹了一把眼角,嘟嚷著說了句:“這就是拜年了?”

這就是拜年了。形式變得簡單、平淡。禮節性、感謝性都濃縮於那一句“過年好!”中,都蘊藏在那條拜年微信帖子裡,都體現在手機螢幕那看得見摸不著的大大紅包上。

拜年的習俗在改變,但“以聯年誼,以敦鄉情”的主題內容沒有變,發自於人們內心深處的美好祝福和良好祝願永遠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