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生活是每個人自己的感受散文隨筆

文學 閱讀(4.72K)

關於旅行的意義說的人已經太多。歌手陳綺貞唱:“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瀰漫著淡淡的憂傷而哀愁。另一個男歌手陳昇憂傷深情地唱著:“你說要一個人去旅行,眼裡藏著一朵烏雲,知道你藏不住祕密,天空就會飄著雨 ,你說你帶著一本日記,卻不想再擁有回憶。”也許旅行是為了尋找自由,為了遺忘愛情的傷。還有另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所謂旅行,無非是從你活膩了地方去別人活膩了的地方。

生活是每個人自己的感受散文隨筆

這本書是一個85後的姑娘獨自行走74天的旅行故事。在這74天裡,她看到以前從未看到的美麗風景,和萍水相逢的人結伴走過好幾千裡,遇到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當這些風景、人、故事逐漸遠去,黯淡,變為她的人生背景時,留下了更為珍貴的東西:在旅行中她回望自己在北京的都市生活,解決了物慾的迷思,反思與父母的溝通模式,認清了自己迷茫,確定只要不斷往前走,看不到未來的樣子,也沒什麼好怕的,並且深深明白旅行只是成長的方式之一,在生活中修行也可以獲得成長。旅行帶給她心靈的感悟、成長與改變,我想這是獨屬於她的旅行的意義。

旅行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屬於每個個體的感受,因此旅行對每個人來說感受不同,意義也不同。因此,千萬不可模仿他人生活的熱情,也千萬不可模仿他人旅行的意義。現在有不少年輕人受一些旅行觀和傳媒導向的影響動不動就休學、辭職去旅行。他們覺得西藏騎行簡直就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夢想和追求,覺得完成了這件事才牛逼;他們覺得不搭車旅行走個十天半月,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路上,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他們用向父母、朋友借來的`錢去旅行,然後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炫目的照片;他們並不是真正需要旅行,僅僅是因為盲目跟風,需要刺激與不平凡,以及渴望獲得他人關注、稱讚的虛榮心理作祟,他們只是在模仿他人的生活。

作者劉笑嘉最初選擇旅行是因為不希望被工作、被家庭,被他人的目光和世俗的價值觀牢牢粘住才選擇上路,她在路上的時光讓她重新變得敏感,將目光轉向自己現實的生活和內在的心靈世界。她去的這些地方大多我都去過,我看的時候感覺既熟悉又陌生,因為旅行是每個人自己的感受,同樣的地方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就像電影《心靈印記》中那對到印度蜜月旅行的夫妻。兩人手持一臺攝影機在同一輛人力車上,攝影機在女人手裡,看到的都是美麗的鮮花,色彩絢爛的紗麗;但攝影機一到男人的手裡,鏡頭裡盡是垃圾、肢障孩童——在同一條路上,過著一樣的生活,兩個人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事實上印度的全貌是鮮花,紗麗,垃圾、肢障孩童的總和。

書中,劉笑嘉講了不少類似的故事。在大理,她和朋友在沿河西路騎行了許久都未見洱海的容顏,迎面騎過來的一個遊客,勸她們掉頭得了,因為再往前騎也看不到洱海。她們沒聽人勸,繼續前行沒多久,豁然開朗,看到碧波如鏡,煙波浩渺的洱海。這讓我想起自己在雲南梅里雪山自然保護區雨崩村的徒步。我們離開村子時選擇了一條與進村時不同的路線,有不少人勸我們不要走這一條路:路面寬不足半米,崎嶇泥濘,旁邊是萬丈懸崖,還有飛沙走石,而且容易迷路,沒有嚮導走不出去等。我們幾個人還是打算試試,結果看到的完全不同:一開始林間羊腸小道眾多,但我們選清晰可見的走,即便走錯一次路也能很快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況且路邊風景秀美,紅花綠樹,溪澗飛瀑,連綿不絕,後半段雖然走在懸崖邊上,但是路被修整過了,鋪平加寬,懸崖下的大江波瀾壯闊。也許我們該慶幸去的時候不是雨季,路才這麼好走,但我只能確信我徒步的那條路就是如此。事實上,那條路的全貌是所有去過的人描述的總和。

我曾在微博上說過:“生活就像穿在身上的內褲,縱使它鑲滿鑽石,閃閃發亮,你如超人一樣將它穿在外頭,別人看到了流露出的羨慕嫉妒就算能滿足自己人性中的虛榮,但那也只是暫時,終究不能抵消它時時硌肉的疼痛,而且這種疼痛還是最私密難言,旁人難以理解的,所以不要活在他人評價裡,生活說到底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每個人走的路都是不同的,感受也完全不同,經歷過和道聽途說往往差距很大,所以不要活在他人的目光中,也不可模仿他人的生活。無論旅行的熱情還是人生的道路,最好、最真實的體驗是直接去咀嚼生活,而不是過他人讓你過的二手人生,因此去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吧,讓他人開車、打車或坐飛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