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國小生清明節隨筆

文學 閱讀(4.04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生清明節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生清明節隨筆

國小生清明節隨筆1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今天是清明節,我又想起唐代大詩人杜牧的經典名句。今天沒有像往年一樣下雨,暖暖的春風吹在身上,給人絲絲暖意。

寫完作業,我和媽媽去逛商場,到了買飲料的地方,看到許多人的推車裡、籃子裡都放了許多罐頭,我十分不解,問媽媽。媽媽說:“應該是罐頭降價了吧!”我點了點頭。但問了服務員阿姨後,知道媽媽的回答是錯誤的,罐頭根本沒降價,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只聽有人說了一句:“媽媽給閨女買罐頭!”我高興極了,心想:以後每逢清明都可以吃罐頭了!

第二天,我們回了老家——去給奶奶上墳。走在墓地裡,一陣陣悲涼湧上心頭。我看到大人們將買了的紙錢用手劃開,呈一個花形,紙紙上印滿了金幣、紙錢……,在奶奶的墳旁,看著燒掉的紙變成灰被風吹到了天上,我想:為死去的親人燒紙,就是要給他們送錢,將自己的哀思化為美好的祝願,將祝福帶給死去的親人,這就是人們美好的遐想吧!

我站在奶奶的墳旁,望著遠處的桃花、杏花、梨花……都含苞欲放,光禿禿的柳樹枝上也長出了嫩綠的柳條,無不迸發出春天的活力!深吸一口氣,如同吮吸著春天的甘露,沁人心脾!!

這個清明節,使我懂得了許多,想起了許多……

國小生清明節隨筆2

放假第一天,我和媽媽、爸爸在路上顛簸了5個小時才到了老家羅山。一進到家門裡,就聞到了飯菜的清香。爺爺、奶奶從屋子裡迎了出來。中午12點吃的飯現在已經被消化的空無一物。吃完飯再看一會兒電視就上床睡覺了,爸爸和媽媽的哈欠已經接二連三的出來了,而我一點兒也不瞌睡。老爸說我是夜貓子一點兒也不假。

第二天早上,媽媽對我說了清明節的由來:重耳流亡的時候,因為沒有食物而暈倒在半路上,介子推從他大腿上挖了1塊肉給重耳熬了一鍋湯。後來,重耳為了感激他請他做官,但介子推為了奉養母親而不願意做官。重耳手下的一位大臣為他想了一個辦法,可以放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重耳就按照他說的話做了。等到火把整座山都燒盡了,介子推還是沒有出來,原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早已被大火燒死在一棵柳樹的樹洞裡。重耳知道後傷心欲絕,於是就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相差的天數不是太多,後人就把它們統一叫做清明節,大家就在清明節這天懷念和祭祀祖先。

第二天上午,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大伯,還有幾個親戚一起去給祖先上墳。放炮的時候出了一點小意外,火星將墳前的枯草燒著了,當時風很大,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火越燒越大。爺爺、爸爸和大伯趕緊一起滅火。幸好火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沒有燒到旁邊的農田裡。火滅了之後爺爺還一直守在墳前,防止死灰復燃,再次起火。回來的路上,還看到好幾起因為上墳而引起的火災,有一處因為火勢太猛,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把小半個山坡都燒著了,只好撥打119來撲滅大火。看來,我們在懷念祖先的時候,也要注意防範火災,保護環境啊。

國小生清明節隨筆3

在路上,我不停地追問著媽媽:"媽媽媽媽,爺爺是長得什麼樣子呢?"媽媽總是和藹可親地說:"就和媽媽一樣啊!"我的外公在媽媽讀四年級的時候就去世了,也沒留下一張照片。每當其他同學提起外公對自己怎樣好的時候,我總是又羨慕又傷心。

到了外婆家,向我們迎來的便是年過六旬的外婆。我來到房間裡,折起了紙花,也把一個個思念折進了紙裡。下午,太陽當頭照,我、媽媽、大姨和外婆頂著烈日到山上給外公掃墓。一到山下抬頭仰望,就看見滿山一派翠綠的景象。大姨扛著鋤頭一會把這叢草給除了,一會又把那根刺藤給割了。不一會,一條小路就被我們給"開闢"出來。

來到外公的墳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滿青苔的陶罐,封得嚴嚴實實,只露出地面一小截,那裡面裝著外公的骨灰。大姨和奶奶開始除雜草,她們一會把墳墓上的小山竹給鋤了,一會又把雜草給割了,不一會,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乾乾淨淨的墳墓。

我麻利地從袋子裡取出紙花紙帶,灑在了外公的墳墓上,最後把一束美麗的菊花擺在陶罐,聽媽媽說,菊花代表對去世親人的思念。這時,墳墓像變魔術似的變成了一座大花椅子。奶奶也在墳墓前擺上圓鼓鼓的鴨蛋、香噴噴的肉、紅通通的蘋果、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餞……

我們把香點著,雙手舉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隨後,我們燒起了紙錢,放起了鞭炮。"啪啪啪……"那炮聲好像是外公在我們表示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哇哇大哭了起來:"外公,外公,我要外公!"媽媽對我說:"孩子,你別哭!人死了不可能復活。你外公雖然不在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孫很健康、很乖巧,他一定會很欣慰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就是對外公的思念。"我懂事地點點頭。隨後,媽媽拉著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外公,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國小生清明節隨筆4

很小的時候,我並不清楚清明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只是覺得這一天沒有國慶節、兒童節那樣歡慶熱鬧。人們的臉上少了一份歡笑,多的卻是一份沉重與憂傷。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後,我才對清明節有所瞭解。婆婆三年前離開了我們,還記得婆婆的.棺木被黃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嘩嘩直流。我也說不出當時是怎樣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長這麼大第一位親眼目睹離去的親人,我傷心,的是不捨。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人像往年一樣到鄉下祭祀掃墓。穿過開滿金_油菜花的農田,我放眼望去,山還是那座山,婆婆的墳孤零零地立在那兒,只是墳頭又多了些雜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爺爺的帶領下用鋤頭等工具把雜草清理乾淨,並把它們掃到一塊空地用火燒,聽說是為防止起山火才選擇在空地的。我看見爸爸在角落燒一種_的紙,便好奇地問:“燒這個幹什麼呀?”爸爸回答說:“這是紙錢,燒給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點點頭再也不願多問,因為我知道,他們心裡很難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嗎?

爺爺點燃了香蠟,伯伯鋪好了墊子,我們長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墳前磕頭。我跪了下來,望著隨風搖曳的燭火,彷彿看到了婆婆那張佈滿皺紋的臉和充滿愛的眼神,回味著婆婆多年對我的愛護與唸叨,也似乎聽到了她用微弱的聲音呼喚著我的小名。記憶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聽爺爺講,她年輕時是位生意能手,那時她家因為做布匹生意成為當地的一戶富裕人家。後來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變得一無所有,並逃亡到桃源鄉下定居,一家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堅強地生活。婆婆在我還沒出生時就因為舊疾癱瘓了,從我有記憶開始,她幾乎就沒出過門。婆婆雖然手腳不方便,但還是很關心我們,聽爺爺講,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孫後代。

灰濛濛的天依然下著細雨。燭火熄滅了,鞭炮聲震耳欲聾。婆婆,清明節到了,我們又來看您啦!知道我們有多想念您嗎?您聽到我們正在向您問好嗎?您一定也在天上關注著我們吧!這樣您就不會寂寞了。

站在墳前,我一邊感受著四月春雨的那一絲寒意,一邊胡思亂想,忽然記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不覺,我的臉頰溼溼的,分不清是雨還是淚。

國小生清明節隨筆5

清明,我們老家那裡有給故去親人的墳墓添土,掃墓的習俗,也有踏青,盪鞦韆的習俗。

清明節的早上,我們還要吃餅卷雞蛋和餅卷生菜的習俗,寓意我們在新的一年圓圓滿滿和發財。早上,我們全家早早地吃過早飯,先去壩東山腳下,給太爺爺的墓地添土掃墓,我們再去山腳下的小河邊盪鞦韆。

清明家鄉的小河邊可熱鬧了。久居城市的人們都回家團圓,都去小河邊玩耍。那裡漂亮極了,一棵棵小草都早已從大地母親的懷抱中調皮地伸出小腦袋,接受陽光的滋潤和春風的愛撫。

最顯眼的要數大壩上的迎春和楊柳了,那盡歡的迎春花是那樣的漂亮,那嫩綠的楊柳枝條在微風中隨風飄蕩,人們用楊柳枝條和迎春花編了花環,戴在頭上,非常可愛。還用柳條做成各種哨子,吹出各種美妙的聲音,好聽極了。

在我們老家最有意思的要數盪鞦韆了,各家各戶都為自家的小孩子吊鞦韆,像我們大一點孩子們都願意玩大秋千。大秋千有兩種,有一種是一人或兩人玩的,有一種是圓形的座位可以坐十多個人,要好幾個年輕的小夥推動才能轉起來,坐在上面不可以說害怕,讓推的人聽見,他們就可勁地推,根本不讓鞦韆停下來。但是玩的人還是很多,還要排隊。這也是人們消除壓力的好辦法。

我們老家的清明節是不是很有意思,有時間你們也去我的老家玩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