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890號的兵工廠經典散文

文學 閱讀(5.75K)

  01】

890號的兵工廠經典散文

從江城大道行到月湖橋下轉身的十字路口處,前行走過,是這座城市最引以為斑斕文化的琴臺舊道。月湖就是從梅子山下越過的,因著一山一水一路的風水學傳統,琴臺大道的美化,熱鬧因此格外鼎盛。

我是在這個年頭的一月走到琴臺大道上的,一月的風景有陌路,寒影,清吟的特點。我從漢陽走過的時候,大約也在懵懂的涼風中領悟到了,正是因為這個瀟瀟的季節吧,所以我的步子才能夠灑脫,我所看到的景緻也可以瀟灑。

琴臺大道,古琴臺,梅子山,在清冷的節氣裡瀏覽素雅的風景。aky說過,這大概也只有像我這樣的遊行之士才有如此雅興了。aky在談吐間還不忘用上“雅興”一詞,多少讓我覺得正襟危坐。其實,用一種旅行的心態觀賞周邊的風景,這本身或許就是一件瀟灑平淡的事情,至少aky認為是如此。

琴臺大道上的景緻很安靜純美,絲毫沒有給人類似於這個季節的頹廢感覺,臘梅,木槿,香樟有序點綴,給這條大道以美豔的搭配。行走其間的感覺是溫柔的,彷彿人世間的風雨慢慢消隱,找尋不到一個開始和可能的結局。木槿給人輕行簡裝素顏的衝動,香樟卻是墨綠的不動不弄,那種若有若無的氣息是恬靜的,夾雜在川流不息的車流外,熱鬧異常。

我開始被這些幼小的植被所吸引,差不多忘記了,所行的真正目的地。琴臺大道給人的感覺,或許容易讓人本末倒置,然而,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些曼妙的景緻,我反而相信,所謂目的地的絢爛,嬌羞,真實,殘酷,更佳動人心絃。

有光景的`地方總有不變的時光,我尋著時光而來,總是能悄悄的邂逅溫柔的漫長。我尋找過那麼多的地方,大概也只有琴臺大道所處的漢陽,她有依依的古色和古香。

  02】

琴臺大道的890號,是如今的漢陽兵工廠新址。晴天靜謐的時候,會看到仍有絡繹不絕的人群,車流從大道上經過,然後再行到十字路口,做蜿蜒的轉向,再進入兵工廠碉堡狀的大門。

漢陽兵工廠的大門外,沒有多少嚴格的界限標誌,沒有把守嚴密的站崗人,甚至連特別的交通管制都沒有。一處行道樹,乾乾的香樟,稀疏的路口,平常的就像某一處商鋪。誰也不會聯想到,就是這麼一處普通的地方,他曾經帶動過一個時代的輝煌篇章。

我找尋到這個地址的時候,意外的沒有遇到人群,在碩大的“漢陽兵工廠”幾個大字下的大門值班室外,一個老保安,一輛破自行車,定格成了我對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軍工老企最初的印象。

以前我總是在史料裡接觸漢陽兵工廠的,總以為在那個時代裡誕生的半中半洋企業,多半會有些與眾不同,至少也應該有種獨特的建築,物品,標誌。在走進這座工廠的剎那,我都有些難以置信,所有的獨特都不會存在了。

交易中心,置換市場,洽談商場,長路,矮樓,少的可憐的綠化植被,這些景緻構成了如今的兵工廠。在一步步的閒遊中,我慢慢的似乎讀透了些可怕的事實。這座在近代史上曾經風起雲湧過的小小工廠(興許在那個時候工廠一定不算小),角樓,碉堡狀大門,他的輝煌,已經煙消雲散,只留下了這個深厚的名字。

是那個時代,還是那個名姓,讓我們深深銘記,銘記的總是塵埃,而遺忘的才是不朽。漢陽兵工廠現在的樣子,如同一段散碎塵埃。有那麼一股重重的味道,縈繞於城市溫熱的泥土之上,數不開飄搖世事,撒不來安寧過往。

漢陽兵工廠的樣子一點也不美好,他固執的就像位老者,在城市的琉璃中,漸漸腐朽。除了少數人關心關注外,這個軍工企業沒有給這座城市任何的活躍。

這也是歷史返璞歸真後,最哀傷的模樣。

  03】

漢陽兵工廠的前身,最早是由那個洋務運動裡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張之洞這個人官運很好,他在湖廣當地的政績也相當豐富。晚清四大重臣名聲何其響亮,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張之洞或許就是少數幾個比較務實的勢力代表了。

這其中我叫的出來名字的寥寥無幾:漢口最早是由張之洞提出來升級為正縣級行政單位的,三鎮鼎力之勢自此形成;還有後湖堤壩,第一條現代馬路中山大道也是張公主持修築的。張之洞做了那麼多大事,較之洋務運動裡的“師夷長技”,倒也相得益彰。

實際上,在出任湖廣總督的日子裡,張公確實是給楚地人民辦了不少實事。張公首先做的就是大工程“漢陽鐵廠”,後來,鐵廠做得風生水起(在當時據說是整個亞洲最大的鐵廠),自然會催生與之相關的軍工企業。漢陽兵工廠最初的選址是在龜山之北的“大別山”,後來因故才遷移至現在的地方。

張之洞這個人在洋務運動裡表現是積極的,他的維新思想可以歸結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幾個字,這也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得益於這樣的眼光,所以,從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洋務派的創新改革之勢都是相當猛烈的。不說張公建立的眾多新式學堂,只以漢陽兵工廠為例,它當時引進生產的毛瑟槍,漢陽式79步槍(漢陽造)、陸路快炮,均是當時最先進的軍事裝備。

歷史似乎很容易記住1892年,也更容易翻到與之相關的一整個陰暗的十九世紀初,漢陽兵工廠的歷史和那個時代的歷史總是不幸吻合的。一面是大勢東流的帝國,一面是風聲鶴唳的維新,從兵工廠的盛衰裡,我們不得不承認時光的多米諾效應有多荒蕪。在那些倒塌的碎片裡,我們看到的也是一個帝國殘喘的風起雲湧。

於是,我們看到越來越脆弱的兵工廠,在顫顫巍巍的消匿:

漢陽兵工廠,原名湖北槍炮廠,於1892年動工,1894年建成;

1904年槍炮廠規模擴大,分廠林立,改名為湖北兵工廠,生產的步槍“漢陽造”,聞名全國;

1908年,湖北兵工廠改名漢陽兵工廠。該張之洞離開湖北前,兵工廠前共造步槍11萬支,槍彈4000萬餘發,各種炮985尊,各種炮彈98萬餘發;

抗日戰爭時期,漢陽兵工廠應國家需要進行拆遷,改組為兵工署第一兵工廠。為了有效率的內遷,工廠被計劃性的逐步拆遷至西南地區,至此元氣大損;

抗日戰爭結束後,兵工廠接受軍事工業重組停辦,所有裝置併入兵工署二一兵工廠,在中國近代兵工史上擁有重要地位的漢陽兵工廠於1946年成為歷史。

歷史上漢陽兵工廠的合併遷移固然有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然而,由此造成的元氣大傷也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穿過了百年歲月之後,我們突然離奇地發現,正是這座以軍工為名為盛的大工廠,一座曾經囊括了帝國榮耀的地方,到如今,只是安靜地駐守在世外。所有的威名凝結成了鑄鐵,所有的遺忘寫成了殘缺。

歷史習慣給所有人瞠目結舌的結局。

  04】

現在的漢陽兵工廠,一處靜謐的可以聽見風聲的地方。

槍炮模型,簡介文字,這是走近碉堡狀大門後我看到的第一處景緻。黝黑的炮裝,發黃的金箔字,和碧綠的行道樹以及新式的崗哨亭風格迥異。一位老保安神清氣爽的坐在大門下,給這座古老又現代的兵工廠若干的生機。Aky說,他對於這樣的景緻很熟悉,但以前他是不知道的,這個地方,就是悠悠的漢陽兵工廠。

兵工廠大門外的走廊裡,留有一幅連環畫,看年代並不久遠,畫上表現的即是張公當年創辦兵工廠的始末,簡明的畫面讓人浮想聯翩。再不會有“師夷長技以自強”改良運動了,再不會有身先士卒的孤獨吶喊了,一個帝國的年邁也早就過去,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漢陽兵工廠,新鮮的像是一個襁褓。

用歡笑去當下歡笑,用遺忘去放手推搪,用蒼老去印證無邊蒼老,歷史有時候就是這般,對待襁褓裡的孩童時候,他甚至會輕巧的發笑,將年幼的懵懂刻畫成老當益壯。

這是我們所有人在歷史長河裡看到過的漢陽,在這琴臺大道的8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