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關於回憶父愛的日子的經典散文

文學 閱讀(2.04W)

每當回憶起父親的身影,都如一座大山一樣的想象不完。很少寫關於父親的文字,不是不想寫,父親這個詞語的重量,可不是我們想說就能說完的,哪怕只是一個片段,也一樣充滿著厚重的深意。

關於回憶父愛的日子的經典散文

在每一個子女的記憶中,對父親都有著那樣特別的情誼,那樣特別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父親一直在印象中留不下太多的感情,因為父親很少給兒女們帶來溫馨。他的嚴肅,他對生活的重壓,也許只能是那個時代的父親才有的忍耐力。

因為在高原的農村,父親擔當著一家人的重任,過多的溫情,很小就沒有感覺到,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親,過多的生活重擔,讓這個男人成了又黑又瘦的模樣。

在記憶裡,父親經常為生活汗流浹背,在父親的臉上,很少寫著笑意的容顏。

有時候想,父親和子女為什麼總是隔著這麼一種氣氛。

子女不知道生活的另一面,有著更多的複雜和難忍的重壓。

逐漸長大,開始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原的發展,是一種與著黃土聯絡緊密的生存,那時的山,那時的水,都是一種與著童年回憶分不開的,就像父親每天在村裡穿梭,在田地裡往來的樣子。

因為那種生活,不是一種文學,不是一種詩。只有文人才能編織,也只有詩人才能想象。

在父親的記憶裡,永遠都沒有這樣美好,父親所要做的,就是讓子女們能夠生活得輕鬆,儘量讓子女們能夠不要像他們這一代一樣的悲情。把生活當成了生存,把發展當成了記憶。

過去,一直都想為父親寫一篇文字,可提起了筆,充滿著情感的內心,真不知如何表達。

對於父親,兒女一直都有種敬而遠之的深邃,因為父親不苟言笑,也很少言談,只知道的是為生活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偶爾為子女們生存發展出謀劃策,也都是帶有命令或者期盼的語氣,所以一直以來,在我們的記憶裡,自己每天走的路,都充滿著一種責任和要求的意思。

但是父親之愛,也算得上細膩而仁慈,有種平淡而樸素之感,這是與農村的習慣,與家庭的清平有著太多太多的聯絡。

即使我們上了高中,進了大學,還是一樣的感受著父愛的平淡無奇,父親即使很高興的時候,也是埋藏在心裡。唯有一次,真正看到了父親的笑容,那就是哥考取中師的時候。

那時,在農村能夠讀書有一點出息,在當地就是一種無法企及的光榮,有種否極泰來的無限美好。

記得那一個夜晚,父親喝了很多酒,在黑黑的屋子裡,給我們還在讀著中學的幾兄弟講授著過去的故事,有老輩的傳奇,也有外人的`輝煌,那種教導,在我的生活中,感受是最深刻的一次。

但從父親的心裡,我們感受到了父親從未有過的驕傲與付出回報的喜悅。過去,因為農村清苦,因為家窮,父親辛辛苦苦送子女上學,就是盼望著有這樣的結果。

父親雖然是農村人,可對文化的研究,有著根深蒂固的一面,父親寫出的一手毛筆字和對文字的表達,在我們村裡上上下下,可以說無人能夠匹敵。

只可惜,沒有更好的條件能夠讓父親抒發自己的內心。這是我們幾兄弟,考取大學,每個都走出家門,踏上工作崗位之後才慢慢意識到的。

我們知道,和父親,雖然一直沒有走到一條文化背景的道路上,也沒有因為一種文化的思考爭執得面紅耳赤。那是讀書之前聽父親的,讀書之後父親聽我們的。因為沒有一個兄弟因為成長的事情,讓父親從未放心不下。

雖然很多時候,父子之間並不像母子那樣溫情和牽掛,是因為父愛與母愛有著不一樣的區別。但有一點,與父親的默契,絕對是在一種樸實無華中而又心靈相通的建立著。

記得村裡人都叫父親“文化人”。是因為父親樂於助人,付出也少有回報,哪家需要涉及到文字的東西,比如寫祭文,為兒女遠方寫信,那些鄉里鄉外的人都會到我們家跑。

父親幫助完別人,還要送上一頓飯,如果山路太遠的,乾脆留下住宿,時間久了,父親也就慢慢成為了地方文化的“代言人”。

可父親的憨厚,還是逃不過地方風俗的影響。隨著子女的增多,家庭慢慢走上了貧窮的邊界,可父親為了子女能夠讀書上學,堅持著生活再苦再累,也不要讓一個子女失學,這一點上,直到現在,從農村來到城市,從城市到了發展,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變化,無不與父親的堅強和忍耐有著更大的關係。

記得哥上師範的時候,我也正在進入高中,哥讀師範的縣城,隔著家裡的路程100餘公里,父親為了送上一件像樣的衣服給哥,省吃儉用了很久,為了節約15元的車費,獨自一人走著路,差不多走了兩天,才把這件衣服送到哥的學校。這件事,對我們觸動非常深。

在我上高中那幾年裡,也是家裡最為困難的時期,兄弟幾人一年的書學費達到了上千元,這對於一個農村家庭來說,已經不是一種輕而易舉就能解決的負擔。

而改革開放已經很多年,市場經濟的氣息已經在整個中國傳遍,農村年輕人基本出去打工掙錢,在我們村裡,家家都有了樓房,唯有我們家,還是破爛不堪的房前屋後。

村裡人也不是過去的模樣,有些人富了。很多人家都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只要有年輕人在外打工的,都逐漸走上了富裕的路,唯有讀書人家卻感覺越來越窮。

於是,很多如我們家一樣的家庭,也慢慢放棄了子女的求學思想,一個個往沿海奔撲。唯有父親,常常用那種“酸酸的文化”教育著我們幾個,我們也只得按照父親的訓誡重複著這種在村裡人眼裡沒有“發展前途”的讀書生涯。

也許是我們兄弟自古受到教育的堅守,也或許是父親對教育信任的堅定感動了我們,從2000年開始,我們兄弟都陸續考取了大學,就連哥師範畢業之後也沒來到農村繼續著求學,如今已到了領導崗位,我們幾兄弟也逐漸走上了工作崗位,有了自己的歸宿。並且都在自己的領域生根發芽了。

回憶著這一切,就會想起這個固執而堅定的男人,這個男人就是我們的父親,從一個頂天立地的樣子,現在也是白髮蒼蒼的老人。

可就是因為這個人,改變著我們的前途和命運,讓我們不僅懂得生活的苦,也知道如何獲得生活的快樂和甘甜。

父親一輩子做人堅持自己的原則,他的堅強常常是我們的後盾,哪怕生活再艱苦,也從未看到過他流淚。可當最小的弟考取大學的那一晚,我們看到父親流淚了。父親只說了一句話“其實當看到別人都富裕起來的時候,我真怕你們讀書還不如人家,可我就是喜歡知識,原來我們家窮沒有機會讀書,真的希望你們不要像我一樣永遠荒廢了自己的人生,我相信知識永遠都是有用的。”

這句話,一直深深的印在我們心裡,直到現在,也儲存但得很深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