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蜀山深處訪陶中-抒情散文

文學 閱讀(1.8W)

蜀山蒼翠,蠡河悠悠,一條長長的、悠閒的、被歲月浸蝕的明清老街,塵封了宜興人太多的往事,見證了這座文化名城的千古風情。被神祕籠罩的黃龍山,深藏“富貴”,遍地泥土“黃金甲”,五彩斑斕的紫砂土,膏脂豐潤,富甲一方,陽羨溪頭獨佔地理優勢而驚豔天下。

蜀山深處訪陶中-抒情散文

萬物相生,神龍吐焰,陶都薪薪相傳的窯火,冶煉了江南不朽的紫砂文明。在這條陶藝長河中,有一串長長的、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金沙僧、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邵大亨、顧景舟等陶藝巨匠,他們把紫砂工藝推向極致,開宗立派,器若鐘鼎,光燦燦在長天上畫出了一道絢麗的彩虹,彪炳春秋,紫砂文脈代代傳承。

當我深入陶都蜀山,如約走進葛陶中先生宅第,心生無限的喜悅。院中花木石泉別有景緻,客廳掛的幾幅寫意書畫,山水秋遠,茶熟菊開,空谷幽蘭,彰顯出主人的文雅與志趣。工作室整潔而充滿故事,展櫃裡各式各樣精美的紫砂作品,造型之美,工藝之精,讓人眼前猛然一亮,訪談還未開始,早已心悅誠服。葛先生的親和與儒雅、夫人李慧芳老師的熱情爽朗,讓人頓感似曾相識,如柔風拂面,驚喜中又平添了幾分輕鬆愉快。

一把小小的紫砂壺,深蘊國粹內涵,同茶文化一道,沁入中國人複雜的情感之中,揮之不去。情感來自文化的認同,來自千年真善美的感染,來自內心的真誠交流,來自種族血脈的傳承,陶中先生正是憑著對中國文化深深的愛,對藝術文明的虔誠膜拜,對前輩師長由衷地敬重,作為顧老的關門弟子,十八年貼身侍奉追隨,在顧老,口授身教,細心指導下,啟迪智慧,苦練修行,三十多年矢志不移一路走來,坐住了冷板凳,練就了紮實的制壺功夫,執著而倔強地堅守著“全手工”這方紫砂文化淨土。陶中先生製作的鼎盛壺、掇只壺、恆圓壺、六方雲棕壺、螭龍壺、九頭提壁壺等紫砂藝術作品,以以恩師的嚴謹規矩,刻畫自己的內心方圓,構建著自己“清淨”的美學思想。六方雲棕壺規矩到位,螭龍壺俊秀灑脫,九頭提壁壺氣度傳神,掇只壺尺度毫釐不差。每一把壺,無不準確體現著紫砂光器的圓、穩、勻、正,點線面過渡自然,舒展;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腳步走出了一條令人羨慕,卻難於企及的藝術之路。打泥條節奏分明,不多不少扳扳奏效;拍身桶聲聲清脆,上百次的`拍打一氣呵成;上底片、開口、裝嘴把、上明針、做壺蓋、推牆刮底、到最後列印成型,約上百個制壺環節,成竹在胸,眼到手到,乾淨利索,各部位分寸虛實恰到好處,氣韻生動。觀其傲壺如觀書家作畫,鋪紙、提筆、沾墨,意動情生,既而走筆,動之以旋,潤之以轉,瞬間精神燦然躍然紙上。紫砂與書畫同根同源,做壺者的境界莫不如此?壺是藝術品,工具是藝術品,製作的過程也是一種藝術。創作一把得意之作,作者都會如飲甘醴,淋漓酣暢。作為當代制壺精英,中生代實力派的代表,陶中先生對顧老的做壺要“拿得住”的教誨,已是心領神會,傳承有佳,壺精器美,以“純手工”個性鮮明的藝術特色,穩立藝壇,聲譽遠播,成就著一名真正紫砂人的藝術人生。

時代需要藝術的滋潤,文化的涵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陶中先生堅守正統,承宗念祖,崇師銘訓,不僅用技藝和境界,更用自己良知與品德,完善著自己的藝術人生, 陶中先生在紫砂藝上,所獨有的“純粹”與“精美”,已經成為陶都名片上的一種特一殊標記,無愧先輩,無愧後人,無愧當代。面對來訪者,他曾經動情地說:顧老是我的恩師,

不管是藝術還是做人,他對我的影響已經無法改變,他那“智欲其圓,行欲其方”的為人處世之道是我永遠的追求。紫砂是我們的國寶,把手工制壺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作為紫砂人應該盡責,我問心無愧。

陶中先生似乎不太喜歡言談,但是一旦 觸及紫砂話題,尤其是談起做壺工藝,就會判若兩人.情緒激動,興致大發。說起紫砂如數家珍,有問必答。對於每一位探尋者, 陶中先生都會真誠相待,當和大家共同分享素樸、中庸、親和的紫砂之美時,他會感到極大的快樂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