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國小低年級語文童話教學經驗交流論文

文學 閱讀(1.69W)

 【內容摘要】:童話故事神奇曲折,內容淺顯生動,能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結合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教師要帶領國小兒童挖掘字裡行間背後的含義,引導兒童思考並討論童話內容,使他們通過語言、透過形象,認識到童話所傳達出的文學意蘊美。與此同時,逐步養成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地認識生活的習慣。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讀、析、悟、演、編這五個方面入手,來揭開童話教學的神祕面紗,讓學生愛讀樂讀童話,教師易教樂教童話。

國小低年級語文童話教學經驗交流論文

  【關鍵字】:童話 童話教學

  【正文】:

“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增進兒童思想性格的成長。一般故事情節神奇曲折,內容和表現形式淺顯生動,對自然物的描寫常常用擬人化的手法,能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

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心理髮展建立在學齡前兒童的基礎之上,因此他們的心理必然還保留某些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點。首先,他們的感知有明顯的隨意性與情緒性,少受目的控制,較多的受興趣控制;其次,他們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動的、鮮豔的、新穎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再次,他們想象力豐富,在學習過程中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與想象展開聯想。然而,童話中神奇的的語言,生動的形象,有趣的插圖,與國小兒童的這種心理特點密切相關。

  童話文體與國小兒童的學習存在以下幾種對應的關聯:

1.童話中對自然物的描寫常常用擬人化的方法,而國小生的注意常被有趣的、新穎的、活動的事物吸引。因此,童話的寫作方法正好適應了兒童的接受能力,吸引了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閱讀童話的興趣。

2.童話的故事情節神奇曲折,內容淺顯,而國小生的思維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有明顯的隨意性與情緒性。童話簡單的文字可以幫助小朋友讀懂句子,培養了國小生的語文基礎能力。

3.童話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這就需要孩子們有足夠的想象力,由文字展開聯想。低年級的國小生感性思維強烈,因此十分適合閱讀童話,在閱讀童話中細細回味,訓練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結合國小生的閱讀能力與童話故事的特點,為了使國小生不僅能讀懂童話,感受童話,更要理解童話,領悟童話,演繹童話,我做了如下探討:

 一、讀——體會童話的語言美

新課標指出,閱讀應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對於國小低年級兒童來說,他們還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只能讀到童話的表層含義,那麼他們怎樣才能讀出經典的童話中內含的豐富的寓意呢?

首先,教師可以用生動活潑、飽含情感、富有兒童色彩的語言為兒童讀童話,充分展現文學的語言美及其蘊含在語言之中的情感美。這樣不僅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牽引情感,以情感激發想象。

其次,教師在將學生引入童話情境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讀,讀比聽更能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它讓學生動口、動眼、動腦,調動多種感官進行思考。只有通過充分地讀,才能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從而體會到童話的語言美。通過讀那些語言優美、情感豐富的段落,讀出《狐狸和烏鴉》中狐狸的狡猾語調,《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蘑菇該獎給誰》中小白兔的活潑,《三個小夥伴》中老牛的善良等,達到語言、情感與思想相互交融的過程。

通過這樣足夠量的言語實踐,可以更好地幫助兒童品味文學語言的`情感美與形式美,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二、析——剖析童話的文字美

童話故事短小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特徵明顯。童話教學以學生讀懂故事為表,理解寓意為裡,聯絡實際為真。因此,引導學生正確揭示寓意是童話教學的核心。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寓意,讀懂、讀通童話是關鍵。可以用以下方法來分析:國小低年級語文童話教學經驗交流

①.從分析故事情節中揭示寓意

《螞蟻和蟈蟈》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螞蟻們在烈日下辛苦搬運糧食,蟈蟈們就在樹陰下唱歌、睡覺,可是冬天來臨了,螞蟻躲在充滿糧食的洞裡過冬,而蟈蟈就又冷又餓。教學時可以通過整個故事的展開讓學生明白要像螞蟻那樣辛勤勞動、未雨綢繆,不能像蟈蟈那樣先行享樂,不顧後果。

②.從分析關鍵詞語中揭示寓意

《蝸牛的獎盃》這篇文章中通過“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這些詞語生動的表現蝸牛得獎後不思進取,滿足現狀的心態,導致最後由天上的飛行冠軍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蝸牛。通過分析這些關鍵性詞語來揭示成績只能代表過去,不進則退這個激勵人心的道理。

  三、悟——感受童話的情感美

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有效地激發兒童的情感,使兒童在情感的促動下牽引想象,進而在飛揚的想象中產生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我們正是要通過“悟”的過程去點燃兒童心靈的火種,決不能以抽象瑣碎的分析替代個體體驗、感悟的心理過程。

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時,我通過語言描述匯入:同學們,一隻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青蛙經過艱苦的跋涉終於看到了嚮往已久的大海。“青蛙終於看到了大海,大海是什麼樣的?”“它會說些什麼?”教師通過優美的語言描述、動聽的音樂薰陶、形象的媒體再現等形式,誘導學生進入故事的藝術境界,讓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進行看、聽、想一體化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直觀的感受文字,使其獲得更加立體的語言資訊。

教完課文後,可以設定複述課文這一語言訓練點,讓學生複述課文,再引導他們配上自己的動作,邊演邊說,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語言與動作上生動地再現出來,使教學達到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的目的。

  四、演——體驗童話的形象美

如果前面的讀,學生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話,那麼,“演童話” 可以為學生提供無限廣闊的思維、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演”,會促使兒童更主動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話文學的形象美,同時又在故事所創造的情境之中進行了生動的言語訓練。在童話教學中,我適時抓住學生的熱情,讓他們試著把童話演出來,揣測表演技巧和理解角色心理的過程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心理髮展、社交能力和創造力,還能使兒童產生豐富的美感體驗,在積極嘗試中學會欣賞自己,感受成功。

在《螞蟻和蟈蟈》這一課中,螞蟻和蟈蟈是無聲的,沒有動作神情的,而我在這一課時讓孩子們分角色去演螞蟻和蟈蟈,使學生沉浸在角色讀的遊戲中。在整個課堂上,教師調動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發了孩子內心的情感,並且深化了學生的情感。為學生的情感發展打通了一個通道,一個人與螞蟻,人與蟈蟈,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通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學生在這個童話的世界裡,在真實的背景下,獲得了精神的愉悅,獲得了情感的飛躍。

《螞蟻和蟈蟈》教學片斷:(師提供螞蟻和蟈蟈的頭飾)

生1:(滿頭大汗)嘿咻嘿咻搬食物

師:你是誰?

生1:我是螞蟻。

師:你是螞蟻,那麼課文中的“螞蟻”就應改變成——“我”(學生回答),你把課文變成了你的話,這是你的創造,再請你再來讀讀。

師:這時候,幾隻蟈蟈看到了——

生2:哈哈哈,你真是傻瓜……

分角色讀,情思交融。教師要充分利用分角色讀,把學生引入童話的角色中

去,體驗童話中的形象,通過語言、情感、思想的交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朗讀能力。

  五、編——發掘童話的弦外音

“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今天,我們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教學中可以根椐低年級兒童愛想象的特點,不禁錮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續編或改編故事,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兒童在閱讀童話故事時,有的對文字的主人公打抱不平,也有的對其行為有疑議,還有的對故事的發展所“期待”,所以學生往往會有這種改變結局或續編的慾望。教師在教學中可因文字而異抓住這種教學機會,讓學生改編故事的結尾或續寫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這樣的活動還可引導學生體會童話的情節美,也有助於學生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小松樹和大松樹》一文中結尾是這樣的:小松樹聽了,慚愧地底下了頭。這是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結局,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我們何不讓學生深省一下,想象一下,小松樹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大膽的想象編排,從更高角度去領悟故事所要帶給學生的啟示。很多童話的結尾是言盡而意不盡的,讓學生編寫故事結尾既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象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寫話的興趣,培養了寫話能力。

以上就是我對低年級童話教學模式的一些初探。

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要答案,而是要發展。正如皮亞傑所說:“智慧訓練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儲存記憶;是培養出智慧的探索者,而不僅僅是博學之才”因此,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童話教學亦是如此,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就是,“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世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況,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是啊,孩子們簡直是極富浪漫主義的童話作家,在他們眼中的各種事物都是童話故事中的主角。教師就更應該利用這一點,從童話出發,開啟他們夢幻般的精神世界,從經典童話中獲取營養,從而為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而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