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1.0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1

“ 這世上,最讓人惆悵的事莫過於,你曾經經歷的蓊鬱蔥蘢,都被時光的那隻小手,拂得乾乾淨淨,煙塵也沒留下一粒。某一天,你試圖循著從前的路,想走回去,卻早已物是人非。風還在吹,水還在流,你卻找不到你的過往了,彷彿你從未出現過。天地迢遙,山水長渺,你想憑弔,也無所附麗了。”出自丁立梅散文的這一段文字,讓我想起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書。我猜測,這就是楊絳先生寫下《我們仨》的原因。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溫馨單純的學者家庭”是對《我們仨》這本書最好的概括。讀《我們仨》時,總會感到親切而又溫暖,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楊絳先生對過往歲月的追憶與懷念。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楊絳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覺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著熱淚的眼睛”一樣生動形象;也可以像“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這種感覺值得品嚐,因為憂患孕育智慧”一樣富有哲理。

而《我們仨》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個溫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聰明能幹的阿園,和藹可親、學富五車的父母,構成了一個普通卻又獨一無二的三口之家。我認為,一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楊絳先生在書中記錄的日常瑣碎,其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們如同血液,和著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楊絳先生在面對女兒和丈夫的相繼離世時,心中充滿了痛苦與悲傷。但她選擇好好活下來,並以思念為筆,寫下了感人的《我們仨》。錢鍾書曾贊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絕對是有依據的,我單單從《我們仨》一書中就看到了一個善良體貼、富有智慧的楊絳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楊絳先生的一句話:“你的問題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麼睿智的一句話!

看《我們仨》一書,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樓,每天中午上樓時,都能聞到每一層樓裡不一樣的飯菜香,這樣凡塵中的幸福,不遙遠。進家門後,媽媽會為我端上美味的菜餚,在我吃完飯後,她會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習後,爸爸都會在路口等著我,本來就很短的一段距離,因為爸爸的等待而又縮短了幾分。在媽媽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著對我深深的愛,這一切,我都知曉。父母的恩情,做兒女的永遠報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錢瑗那樣,能幹而堅強,能在父母老去後,用自己的肩膀撐起整個家庭。

曾經我想過一個問題:這凡塵到底有什麼可留戀的?原來,正是自己的家人啊!他們是我最深的羈絆。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讓人格外恐懼的事情。

“人世間沒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一書的結尾處這樣總結道。這正是一個百歲老人一生的閱歷所化為的箋言,這值得我們每個人牢記。

最後,願楊絳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國,“我們仨”再次團聚了。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2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號,105歲的楊絳先生去世,於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先生以一種陳述的方式,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了一家三口的快樂與艱難,愛與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簡單樸實,卻更能讓人們體會到他們的家庭悲與歡,也更會讓人們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從而產生觸動,像我一樣。

這本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楊先生用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兒和丈夫先後病重去世,給我一種沉重的感覺,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腦中浮現的都是她臥病在床的身影,揮之不去;第三部分,應該說既是文章的結尾去恰恰也應該是故事的開始,用最平實的文字記錄自1935年伉儷二人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最後直至他們相繼去世。

楊先生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就這樣用文字的形式呈現給了所有人,我感動在兩人留學時的愛戀,感動在喜得愛女的激動,感動在一家三口困難時的互相鼓勵攙扶,也感動在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楊先生的悲痛後的樂觀。但我想,我最後其實最為感動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飯柴米油鹽的生活。因為那像極了我的家庭,簡單又平常。

5.25那天網友說“楊先生今天凌晨一點走了,一家三口終於在天堂團圓。先生一路走好!”往往擊中我淚點的不是愛情,而是無私的親情。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3

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三個人,兩個人,一個人,再後來就沒有再後來了。也許你現在還不明白這句簡單話語的意思,但你終究會明白的,難道不是嗎?

20xx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楊絳的《我們仨》。早就想看的一本書。文章對一家三口的'生活、學習、工作娓娓道來,通篇透著女人特有的細膩情感。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能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卻不多。這個家庭有錢鍾書這樣的文學大家,也有楊絳這樣出類拔萃的女作家,還有錢媛這樣盡職盡責的好女兒,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無論穿衣吃飯,還是遊戲打鬧,都是那麼的單純,那麼的快樂。也許無慾、不爭,方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快樂。

楊絳看似瑣瑣碎碎的記錄,卻字裡行間透露出濃濃的愛,有丈夫事無鉅細如實稟報的一往情深,有妻子為丈夫傾情奉獻的無怨無悔,有女兒對父母生活起居無微不至的照顧。人生道路上相遇相知是前世修來的緣分,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是婚姻的紐帶,更是上帝賜予的最好禮物。文中我們看到了這一家三口的悲歡離合,聚散分離。其實苦難算不了什麼,只要在一起就是溫暖的。一個人到兩個人是快樂的,兩個人到三個人是幸福的,三個人到兩個人是悲傷的,兩個人到一個人是無奈的,走著走著就散了!到哪兒去尋找你們,到哪兒去尋找你們、、、、、、也許我們無法知曉楊絳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可畢竟還有一個人陪著她繼續下一程,儘管時間是那麼短暫。到一個人面對一切的時候,回憶、記錄那些在一起的日子,就成為了陪伴楊絳的最好夥伴。

我們仨原本是錢媛從楊絳這兒搶去的題目,可錢媛由於疾病先於父母離開了。躺在病床上的她爭分奪秒的想完成這個題目,忍著病痛寫了幾頁,但總歸沒能寫完。作為母親的楊絳,為完成愛女的遺願,更為記錄下仨人的點點滴滴幸福,雖然年事已高,還是完美的完成了這個題目,把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展現給了世人。這或許是對先走人的最好紀念。

文中可以看到真實的文學大家錢鍾書,專業領域治學嚴謹、博學多才,不畏權貴,與世無爭,還能夠看到他日常生活的可愛,很有大智若愚的意思。能夠了解一個兢兢業業,聰慧過人的好女兒錢媛。也能瞭解楊絳相夫教子,不甘落後的好母親。對丈夫的依戀,對女兒的不捨,都讓人覺得那麼溫暖。

開篇我們老了。關於夢的記錄,我是相信人老了確實會是那樣的,就像人在臨終前的迴光返照,還像人們常說的第六感覺,親情是相通的,摯愛的人永遠在一起,什麼都分不開。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苦難是財富,不是包袱。無論現實多麼殘酷,多麼不公,只要仨人能在一起,能踏踏實實做學問,哪怕圍坐在有一間陋室三人也能其樂融融。還有什麼比一家三口一起吃飯,一起探險,一起做研究共開心的事兒呢?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也許楊絳一生都是幸福的,因為她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幸福。親情永遠那麼溫暖,只是有人感覺得到,有人忽略了而已,人生路上不要走得太匆忙,停下腳步,享受一下屬於自己的仨人幸福吧。

關於附錄。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些曾經屬於三人的小幸福。其實生活從來不缺少美,不缺少幸福,只是我們太匆匆,好多美、好多幸福都在不經意間錯過了。也許有一天,坐著搖椅在太陽底下,獨自翻看老相片時,如電影般的過去,會讓我們久久回味,因為那裡面有太多的回憶。

我們仨,在一起,相守相助。你呢?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4

妻子無意間給我提起他在《讀者》上看到的一篇有關楊絳先生的文字,令我想起七八年前讀過的先生的至情之作《我們仨》。只是記得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愛女錢瑗和錢鍾書先生先後病逝後,飽含著對丈夫、對愛女永世別離的痛苦和思念寫成的,具體內容已渺然不能記起。我便到書架上找到這本書。

僅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把這本不到二百頁的書讀完了。這一天的時間裡,我幾乎撇開了其他一切事務,專心致志地讀。我被書中所透出的作者真摯的情感和潔淨的文筆深深吸引著!

不得不承認,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機緣的,讀書也不例外!七八年前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感觸是極淺薄的,也許跟年齡和閱歷有關。想到這兒,很是愧疚,那簡直就是對作者及其作品的褻瀆。

《我們仨》共分三部。第一部《我們都老了》,寫的是一個夢境,大概是錢鍾書先生病逝後不久,情景悽婉。只有不到一頁半的文字。末一句是: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開首便是: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共有三十多頁,以夢的場景寫錢鍾書先生及錢瑗先後住院治病,楊絳先生以耄耋之歲奔波於家和醫院之間,伺候丈夫,牽掛愛女。境況之悽絕讀後不禁讓人潸然落淚。第三部《我一個思念我們仨》,寫的是一家三口波瀾起伏又恬淡寧靜的幸福生活。起筆於一九三五年兩人新婚燕爾,共同去英國牛津求學,止筆於錢鍾書先生和錢瑗先後住院治病。楊絳先生用她那散淡而又清麗的筆觸濃縮了從一九三五到一九九八六十餘年的生命歷程和人生感悟,共一百多頁,約計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二。

《我們仨》到處洋溢著對人性真善美的嚮往追求以及對人生際遇的莫測和無奈。譬如,書中寫錢瑗四歲時的天真無邪和伶牙俐齒,有一次錢鍾書先生和母女二人分別兩年,回到家中,小小的錢瑗已把錢先生當成陌生人,說: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還是你先認識?自然是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楊絳先生寫到讀書和待人: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生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板凳的書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楊絳先生在書的結尾處有這樣幾句話: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胡喬木曾誇讚錢鍾書先生: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也可以說:輕輕觸筆,盡得風流。

謹以此文,以表達長久以來對錢鍾書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並祝福楊絳先生幸福安康!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5

近來我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深有感觸。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時候,她與愛人在異國享受他鄉的樂觀;大半輩子坎坷飄搖的時候,她珍惜苦中作樂、忙裡偷閒的點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親情溫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楊先生堅持在法國留學的那一年時間是她最快樂的日子,我卻從阿圓來到家中之後深切體會到了一種溫馨的、踏實的情感,她每每寫到女兒,必是憐惜、喜愛的自豪語氣。

一對可愛的父女從她的筆下跳脫紙卷,學識淵博卻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腳”錢鍾書,聰穎懂事卻“隨父造反”的楊絳“平生之傑作”錢瑗。一家三口,從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後的相互依偎,他們心態平凡,只願相聚不生離便一切滿足。有愛人陪伴,有女兒承歡,這就是家,親人離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棧,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蕩著,在孤寂中充盈著。從質樸簡潔的語風中走過三人的一生,歷盡曲折卻僅存溫情。

楊先生在書中寫道:世間好物不牢堅,彩雲易散琉璃脆。單是書中的章節名稱就能夠字字印證此話: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們仨。儘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讀完卻沒有傷痛難抑、同情憐憫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羨慕不已。悲歡離合,動盪不安在她的筆下都如此順其自然地隨時光而過,甚至沒有留下什麼痕跡,更沒有怨恨,沒有自憐,沒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間只愛侶、女兒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學問,一同“探險”,一同把玩“石子”,其樂也融融。

二人的離世,令人悲慟,卻不招人絕望,這般年紀的先生,一路走來總歸會看淡。曾經的肝腸寸斷、心如死灰,如今卻是一番無陰無晴的平靜述之,平淡而不貧乏的文字懷念的是從前快樂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憶自家的氣息,用一顆百歲老人沉澱的心尋找至親相會的通途,無旁人無關,不為告白與揭露,更非寫與他人博取同情與圍觀。

語氣淡而情感摯,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夠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闔家團圓。先生毫不矯正揉造作地緩緩道來,叫人牽腸掛肚。讀一讀這本書,在還來得及之時,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6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本書為我們平靜地講訴著一個家庭的故事,兩個人,三個人,一個人,最後他們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總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歡;先生的為人更是讓人肅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愛情,更是讓人羨慕。

老爺子和先生於二十四五歲結婚後,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爺子去世,他們一同度過了六十四載的時光。過去人的愛情總是含蓄的,書中從未提及過“愛”字,但無一不傳遞著“愛”,他們之間的愛,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鍾書常自嘆拙手笨腳,我只知道他不會蝴蝶結,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那樣一把抓。我並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樣的笨,怎樣的拙”、“能和鍾書對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棄鍾書刻薄了。我們餓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鍾書和我就以此自解”。這些無不透露著,先生對老爺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賞他所擅長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長的,甚至偶爾他做下所不擅長的事兒,她便會大加讚賞,由衷的開心。誰不愛這樣的女人呢?這樣的愛,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這樣的尊重還體現在他們有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定,以後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遇事兩人商量。”在教育女兒方面,他們也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孩子自己決定,不予干涉”,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一位優秀的女兒。

她這麼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這就是,我們仨的意義。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7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對於失女喪父後的楊絳來說,家可能就是回憶和思念。回憶是動名詞,思念是現在將來進行時。

翻開書,合上書,我看見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樣,是楊絳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們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於楊絳先生在失去女兒後的那句:“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每每讀此,我只能無力地痛心,蒼白地悲涼。人走茶涼,曾經被楊絳視為“終於有了一個家”的“家”已經不復存在。

楊絳在書中苦心經營的這個家,處處都是溫情溫馨。那細碎微小的愛讓人暖心,三心連一體,所以“我們仨兒是不尋常的偶遇。”“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千千萬萬個平凡之家,平凡而平淡之中,每個人都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正因為這個樸實的家,“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回憶是美好的。“我們常一同背詩,我們發現,我們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個字準時全詩最欠妥貼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藍天碧海終有涯,你我之情無時盡,楊絳先生將濃濃長思念,化作一字一句的《我們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人間果真是沒有永遠。他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已經不知不覺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楊絳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8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個平凡的人,看著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也是真的體會到生活對任何人都是一貫殘忍的。

錢鍾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楊絳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娶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後,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於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麼東西,終將被習慣於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很喜歡楊絳先生在書末說的那段話: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這段話,飽含著人生以及歲月所帶來的真諦,頗有一種無奈嘆息之感。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9

昨晚看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著“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後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並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裡是滿著一種很溫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瀰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國小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裡面說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了根,心愛著樸實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裡,彷彿是要在血管裡流暢過的都是發了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是在國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著窗戶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著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很老了,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後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了。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著在做著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了。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裡自然是不願意的。

人生裡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10

最近一段時間,很喜歡看人物傳記型的小說,一本接一本停不下來,也許冥冥中有一種牽引吧,5月下很自然地選了這本《我們仨》。一直很佩服楊絳先生,還記得她在百歲生日時的感言: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們仨》深情地記錄了她和錢鍾書及女兒錢瑗在一起的日子,在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都是日常的枝節,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1997年,錢鍾書和楊絳的愛女阿瑗去世。1998年歲未,錢鍾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書的結束語中有這樣一段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讀到這裡,心就會抽動一下,忍不住潸然。

20xx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她曾借蘭德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如今她真的走了,再不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望先生一路走好,一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