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點絳脣詩詞賞析

文學 閱讀(1.45W)
點絳脣詩詞賞析1

點絳脣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點絳脣詩詞賞析

周晉

午夢初回,捲簾盡放春愁去。盡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8.捲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請結合詞句賞析。(5分)

9.此詞寫春,有人讀出了愁,有人讀出了喜,請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6分)

參考答案

8.(5分)

此句採用了比擬(擬物)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動。

9.(6分)

答案一:此詞主要表達了春色惱人的孤獨憫悵之感。上片抒發了捲簾放愁愁仍在的無奈、缺少詩朋酒侶而自對鳥語的寂寞之情,下片抒發了大好春光無人欣賞的惋惜、吟詩而未成的遺憾、梨花飄落如雨的惆悵之情。

答案二:此詞主要表達了春景無限的欣悅自得之情。上片抒發了捲簾放去春愁的暢快、雖無友人卻獨時鳥語的悠然之情,下片抒發了飄飄絮影脈脈蘋香春在無人赴的驚喜、梨花飄落如雨詩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賞析:

周晉的詞大多描寫的是清逸自然之趣。從調下詞題可以看出,此詞係為訪問一友人而作,矣子才,字存叟,其先井研(今屬四川省)人,因為愛好吳興山水清遠,遂家居湖州的南門。南漪小隱是矣存叟家花園的名字,園中有碩果軒、元祐學堂、芳菲二亭、萬鶴亭、雙李亭、桴舫齋、岷峨一畝宮諸景。

午夢初回 ,捲簾盡放春愁去 。春天的天氣,催人慾睡,詞人午後醉入夢鄉,醒來後,又覺室內異常清靜,空氣似乎凝滯了一般。這種環境,使人愁悶。於是詞人打起簾子,明媚的陽光伴隨清新的空氣湧入室內,心情為之一暢 。捲簾盡放春愁去 。春愁乃無形之物 ,簾兒一卷,它竟象鳥兒一樣被放了出去。這句寫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賦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覺。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寂寞的詞人,只有與黃鸝相對而語 ,將寂寞之情緒卻寫得趣味悠然,惱人春色日初長,在長長的白天裡,詞人沒有詩朋酒侶,極感無聊。黃鸝而可與語,真奇想也。這一是烘托出無侶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閒愁之仍在,前面所謂 盡放春愁去 ,其實並未放盡。詞情宛轉,妙在含蓄。

由於春愁難排 ,更由於無人與語 ,詞人遂移舟訪友 ,很自然地過渡到下闋。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 。詞人已離開室內,融入大自然的懷抱。暮春時節,柳絮紛飛,在陽光映照下,境界極美。在那飄著絮影、沁著蘋香的地方,自然充滿了春意。著意尋春春不見,原來春天卻在這裡。詞人一腔喜悅溢於言外。至此,那無盡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結筆寫出訪矣氏花園。移舟去,寫得閒婉。詞人只抓住園中一個景物碩果軒旁的大梨樹一株;只寫一樁雅事樹下題詩。正當他和園主人醞釀構思,可是詩句未成 ,突然下起雨來。杜甫有《丈八溝納涼》詩云:片雲頭上黑 ,應是雨催詩。辛棄疾有《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詞雲:詩未成時雨早催。他們是如此相似,又是如此不同。相似處是都寫以雨催詩;不同的是,杜詩辛詞均已明點此意,而周詞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特別是借寫梨花滴到墨汁之中,使得寫出的文章也帶有梨花之香 ,這一結尾給人以美的遐想。詞人雖雲未成新句 ,實際上新句已躍然紙上。這難道不讓人嘆贊嗎?

點絳脣詩詞賞析2

【年代】:

【作者】:吳文英——《點絳脣》

【內容】:

卷盡愁雲,素娥臨夜新梳洗。

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

輦路重來,彷彿燈前事。

情如水。小樓薰被。

春夢笙歌裡。

【作者】:

吳文英(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翁。四明(浙江寧波市)人。終生不仕。曾在江蘇、浙江一帶當幕僚。他的詞上承溫庭筠,近師周邦彥,在辛棄疾、姜夔詞之外,自成一格。他的詞注重音律,長於煉字。雕琢工麗。張炎《詞源》說他的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而尹煥《花菴詞選引》則認為“求詞於吾宋,前有清真,後有夢窗”。吳詞多寫個人的身世之感,較少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在藝術技巧方面有獨到之處。詞作有《夢窗詞甲乙丙丁稿》四卷。

【註釋】:

試燈夜:農曆正月十四夜。

素娥:月。

輦路:帝王車駕經行之路。

【賞析】:

此詞抒寫燈夜感舊之情。上片著意寫試燈之夜的景色。愁雲卷盡,月明如洗。以擬人手法,描摹精巧傳神。下片寫輦路笙歌,回首舊遊,恍如夢境,無限感傷。全詞意境清新,端麗溫厚,頗具特色。

《譚評詞辨》譚獻雲:起稍平,換頭見拗怒,“情如水”三句,足當咳唾珠玉四字。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亦紀燈市之遊。雨後月出,以素娥梳洗狀之,語殊妍妙。下闋回首前遊,輦路笙歌,猶聞夢裡,今昔繁花之境,皆在梨雲漠漠中,詞境在空際描寫。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賞燈之感。起言云散月明,次言天街無塵,皆雨後景色,換頭,陡入舊情,想到當年燈市之景。“情如”三句,撫今思昔,無限感傷,而琢句之俊麗,似齊樑樂府。

點絳脣詩詞賞析3

  《點絳脣·閒倚胡床》

宋代:蘇軾

閒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麼。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

  《點絳脣·閒倚胡床》譯文

閒著無事就靠坐著胡床,從庾公樓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見諸峰如千朵鮮花開放。和哪個一同倚坐?明月、清風、我(或他)。

別駕通判一來,有唱自然有和,酬唱贈答。你還了解嗎?深悉嗎?自從你的到來,那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點絳脣·閒倚胡床》註釋

點絳脣:詞牌名。

閒倚胡床:閒著無事坐於胡床。閒:指辦公之餘。倚:坐靠。

庾公樓:杜甫《秋日寄題鄭盟湖上亭》:“池要山簡馬,月靜庾公僂。”用東晉庾亮(公元289-340年)在武昌乘月登南樓典故。

別乘:漢朝稱郡守的副手為別駕,別:另外。郡守乘車出行。副手乘另外的車跟隨,所以叫別駕。“乘”也是駕車之意,宋代通判(知州事的副手)相當漢代別駕。這裡“別乘”當指袁轂。

風月平分破:享受美景,你和我各一半。

  《點絳脣·閒倚胡床》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自述遊山玩水的.寂靜心態。“閒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從室內視角攝起的兩個鏡頭,一為詞人自己的閒適倚床的風姿。“閒”字突出了東坡的寂靜舒坦的心態;“倚”字描繪了坐靠“胡床”的美姿。二為朝窗外望,只見“庾公樓外”的山峰重疊美景。山外青山樓外樓,宛如花開萬朵,全部微縮在“窗含”的鏡頭中,美麗極了。這是杭州的典型山光。

“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鏡頭轉到室外。開句用設問的方式,強調無有同玩、同坐的生活空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問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東坡《赤壁賦》),遺憾的只能陪伴著“我”。整個上片人格化、自然化和諧統一,突現了東坡那種身心幽閒、曠然天真、瀟灑自然,與大自然為伍的綽綽風姿。“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不僅富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的神韻,而且為下片的“吾與子之所共食”風月的意境作了對襯性的鋪墊。

詞的下片,特寫與袁公濟暢遊湖山的獨特享受。“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敘述賓主唱和贈答。是時詞人知杭州,袁公濟悴杭州。正當詞人獨自“閒倚胡床”時,這位副使駕著車子來了,打破了詞人孤寂的沉悶世界,同遊杭州湖山,“相得甚歡”,唱和詩詞。“還知麼,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進深一層,與上片對應,道出湖山之樂就在於袁公濟的到來,打破了東坡的沉寂感,獲得了情感上和語言上的共鳴,凝聚到一點就是:清風、明月,我們平均地享受吧,是畫龍點睛之筆。整個下片,詞人與袁公濟的遊山玩水、唱和贈答,濃縮了人生之精華,大地之靈氣。遊玩之樂,其樂無窮。

全詞,運用了敘述與描寫、寫實與用典、對襯與渲染之筆,盡情抒發了東坡知杭州時與友暢遊湖山之樂。那“樓外峰千朵”,“明月清風我”,“風月平分破”,如畫一般,沁人心脾。凡是與大自然打成一片,永葆自然青春的,大自然將賦予他藝術的美妙的人生。

  《點絳脣·閒倚胡床》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秋。是時,詞人正在龍圖閣學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州事任上。袁轂(公濟)春夏間來為杭悴,詞人與他、劉季孫(景文)登山玩水,賦詩唱和。此詞亦是詞人和袁公濟詞作之一,概括為“風月平分”詞。

  《點絳脣·閒倚胡床》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