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數學經驗交流演講稿3篇

文學 閱讀(2.13W)

數學在這些領域的應用一般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促成全新數學學科的發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數學經驗交流演講稿,希望對您有用。

數學經驗交流演講稿3篇

  數學經驗交流演講稿1

學習,對於所有的在校高中生而言,已經算不上是一件陌生的事了,畢竟大家都寒窗苦讀了十幾載了。今天,我所說的,說不上經驗,只是我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活中總結出的一點心得罷了。

我認為,學習的根本在於興趣。俗話說得好:強扭的瓜不甜。正是如此,我們才要發展我們的興趣,廣泛的愛好能夠使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對所學的內容熟練地掌握。有了興趣,學習自然水到渠成。比爾蓋茨的事例,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了吧,正是由於興趣,才有了今天的微軟,才有了今天的慈善家比爾蓋茨。,學習也是如此。所以,順其自然一直是我在學習生活中秉承的原則。

其次,積累必不可少。學習的過程就好比建一棟摩天大樓,須在地基牢固的基礎上,再一磚一瓦地向上蓋起。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拿屈原來說,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可見,成功不是必然的事,積累是一個大前提。因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完成一點一滴的積累。

同樣,它的方式,以及它是否是一個海洋為主題,或免費學習的追隨者的崇拜者,你對自己的學習方式反映了什麼?極端符合事實,我相信大家都瞭解,無論是在學習,或過於寬鬆的學習,是不適當的,我提倡的學習方法的工作和休息。我母親曾經說過:“學習一門實用學校,對比賽的享受比賽。”在這方面,我很同意,並只有張放鬆學習,人民為實現學習的最大潛力是最有效的。

該卡的結局是一個全面的總結方法,也許你沒有聽說過,但我認為這種學習方法是非常有效的。當您收到外界資訊,你的大腦會自動接收,但有時你不一定是一個用好,就是這方面的知識不屬於你,我不會是你的知識靈活運用被稱為死亡知識。但是,當您可以開啟從大腦到格格不入的,這將是同好轉觸控審議了知識自由轉讓死亡。只要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應用場合,你不把它堅決回落,您可以自由使用的。因此,我建議,學習的過程應該強調的是簡要的使用,即對這類知識網路為基礎的應用,總結,以便更好的學習。

學習是一個兩維的過程中,我們可能不明白三維人,但我們應該提前一點,畢竟,只要我們堅定地認為,自己的路線,沒有什麼可以絆住我們。

  數學經驗交流演講稿2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有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教學中的得與失,一起分享教育工作帶來的苦與樂。我內心非常高興、也非常激動。很榮幸在這次研討會上發言,在教學的道路上,我們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所以我的發言談不上經驗,只是將我對數學這門課程教學的一些體會和做法向大家做個彙報:

我發言的題目是《滲透整體思想,讓知識不再零散》。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很多新知識都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前面的知識是後面知識的基礎,後面知識是前者的發展,數學知識間是相互聯絡的,從而形成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和連續性。而國小生受年齡特點和智力發展水平的限制,理解新知和解決數學問題時的著眼點往往放在區域性而不能關注整體,長此以往將會影響學生深入感受和體會數學的本質、精神和精髓。因此需要我們根據合適的數學知識載體,適時引領,及時指導,幫助學生感悟和接受整體思想。

一、串聯數學知識,溝通知識的有機聯絡

數學知識有的相對獨立,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對區域性或單個的知識點進行教學,而對涉及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和知識點之間相互聯絡方面,缺乏必要的組織教學,造成數學知識間互相封閉,內在聯絡被割裂開來,使得學生無法及時掌握數學知識的連貫性,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忽視了讓學生經歷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突出對問題整體結構的分析和改造,引導學生把某類問題有目的、有意識地整體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連續帶了三年畢業班數學的我,第一次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時,每道習題,讀完題目我總是先問學生這題用什麼策略來解決,新課結束之後,感覺學生能夠理解且比較熟練地解答同類問題,可是進入綜合練習階段需要自主選擇策略時,我發現不少學生就無從下手。後來我深入解讀教材,上網搜尋後發現,本單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例1、練一練和例2三道適合選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題型:

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練一練”:在2個同樣的大盒和5個同樣的小盒裡裝滿球,這些球正好是100個。每個大盒比小盒多裝8個,每個大盒和小盒各裝多少個?

例2:全班42人去公園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隻大船坐5人,每隻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幾隻?

例1的題型結構是已知總量、份數以及份數之間的倍比關係,求每份數。解題的基本思路是“用大杯替換小杯“或者”用小杯替換大杯“,替換後總量不變,份數發生變化。”練一練的題型結構是已知總量、份數以及份數之間的相差關係,求每份數。解題的基本思路是“用大盒替換小盒”或者“用小盒替換大盒”,替換後份數不變,總量發生變化。例2的題型結構是已知總量、總份數和每個部分分量對應的份數,求兩個部分量。解題的基本思路是“假設都是大船”或者“假設都是小船”,總份數不變,總量發生變化。

通過仔細分析不難發現,三道題雖然結構不同,但解題思路卻有著密切的聯絡:“用大杯替換小杯”其實就是“假設都是大杯”,“用小盒替換大盒”其實就是“假設都是小盒”,而例2的“假設都是大船”也可以理解為“用大船替換小船”,因此,“替換”和“假設”實際是同一策略的不同的表達方式。教學時不要糾纏於分析某個問題到

底是用替換策略還是假設策略,我們應要求學生仔細分析:替換或假設後哪個量沒有發生變化?哪個量發生了變化?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如何調整這個變化從而尋找到數量間的相等關係?進行這樣的“整體解剖性教學”後,學生的思維也跟著清晰、明朗起來。

二、把握呈現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應是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積極探索、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老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但是,數學活動的經驗的獲得絕對不能僅僅依賴於“參與”與“經歷”,而應重視對於操作層面的必要超越,要組織反思性活動,努力實現活動的內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知識的呈現方式,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第4小節“圓錐的體積”這一知識點,教材呈現的學習思路是:先觀察、猜想,然後動手操作、驗證,最後討論、歸納得出結論。教材呈現的是嚴密的、演繹的知識體系。但不能反映新知學習時的思考過程和探究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疑難與困惑。因此我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先出示一個圓錐,讓學生說說:什麼是圓錐的體積?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測出圓錐的體積?然後集體評價同學所例舉的測量方法,最後指出我們需要探究到最普通使用的計算方法。接下來我讓學生開展小組實驗,我為每個小組提供了大小不等的兩個長方體 ,兩個圓柱,兩個圓錐,和一瓶水,其中一組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讓學生開展小組活動,合作探究。活動結束,通過彙報交流、對比發現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讓學生自己歸納推導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最後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活動過程,以便促進學生由“經歷”向“獲得”轉化。把握好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引導學生經歷

完整有效的探究活動,逐步揭開數學知識的神祕面紗,使學生最終獲得對研究物件本質屬性的直觀感知和深度理解。從而實現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迴歸生活實踐,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的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不斷的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數學的聯絡,使數學和生活融為一體。這樣才能有益於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髮展的重要動力和源泉。數學教學應遵循“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且用於生活”的理念,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會應用數學思維方式解決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並從中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學習數學的樂趣。那麼,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該如何通過迴歸“生活實踐”的方式,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呢?我個人認為選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現象作為“生活實踐”的研究物件能切實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校園的綠化面積》一課時,我先利用課件呈現學生在綠化旁邊歡快活動的場景,談話匯入:我們的校園真美啊,校園的美來自於雄偉的建築,更來自於各種綠色的裝點。接著出示我校整體搬遷的校園綠化規劃平面圖。你們看我們的新校園很美吧。接著讓學生實踐探究:(一)量量算算,各小組進行彙報,在學生彙報時指著學校綠化平面圖引導學生一起來研究;(二)想想算算,我用課件出示例題圖,這樣的一塊綠地,和我們前面見到的綠地有什麼不同?然後引導探索的過程採用畫的過程。我在呈現學生的討論結果時,只突出強化轉化的方法,而計算的過程改成找資料即條件,淡化計算過程。接著呈現教科書上的兩道練習加以鞏固。最後我設計了這樣課堂練習:1.出示學校平面圖:我們想把的綠化做得更好,校園裡還有幾塊空地,想在這些空地上建造一些花圃,你願意幫學校

設計幾個花圃的圖案嗎? 2.討論:動手設計前,先想一想設計時應該注意什麼? 3.每個組選一塊空地進行設計。4.同伴相互欣賞交流。

5.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草圖,討論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米。6.小結,並激勵設計優秀的學生。

這樣學生的所有實踐與參與都統一在“學校的綠化面積”這一主題之下。校園平面圖猶如一條穿珠的隱線貫穿全課。教學的整體性非常強。學生的思維在此展開了廣大的.空間。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盡情翱翔,把自己的個性融入創作之中,把自己的創意融入創作之中,把自己對校園的熱愛融入創作中。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用途,會應用數學思維方式解決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並讓學生從中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學習數學的樂趣。

以上是我的幾點淺顯的做法和體會,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數學經驗交流演講稿3

各位老師:

下午好!非常感謝鄭州市教研室給我們提供了這個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更感謝市教研室領導馮瑞先老師等對47中數學教學工作的肯定;同時,我也感謝47中校領導一直對我們數學組的關心和支援;還有我們高三數學組的各位同仁,正是大家辛勤的勞動和團結一心,讓我們在去年的大學聯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在我代表備課組談談我們的一些做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加強兩綱研究,緊扣課本複習,注意新課程與大綱之間的關係

備課組認真研究《考綱》與《考試說明》、大學聯考試題;仔細琢磨大學聯考試題的命題特點、變化趨勢;熟悉大學聯考命題的題型與要求,明確題型分佈,知識點的覆蓋規律.讓學生明確"考什麼"、"怎麼考"、"考多難".要讓學生把主要精力首先放在中檔及其以下題目上,要在"會、熟、快、準"上下功夫.

通過研析每年大學聯考試題,我們發現源於課本的考題總在100分左右.那麼怎樣研究教材,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呢?

1、鑽研教材,追根溯源. 一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話不斷在重複.事實上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延伸與交錯、再生與裂變,在教材中早有它的脈絡和雛形.這些課本上的例題、練習、習題就像散落的珍珠,只要經過老師的發現、打磨、提煉,它們就會變成學生所需要的項鍊.

2、就地取材,銳意開發.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考查學生的解題能力,也就是考查教師的研題水平. 研題一類是對他人試題的鑑賞,另一類是改題編題. 不懂得鑑賞,教數學就丟失了味道;不學會創新,教數學就失去了活力.

緊扣課本複習問題上,要引導學生做好以下四點:

(1)複習每一個專題時,必須聯絡課本的相應部分.不僅要讓學生弄懂課本提供的知識方法,還要弄懂公式的推導過程和例題的求解過程.

(2)在訓練中,如遇到障礙,要學生有查閱課本的習慣.通過課本,查明學生在知識和方法的缺陷;

(3)關於答題表述,要求學生以課本為標準,通過課本來規範.

(4)注意通過對課本題目改變設問方式,增加或減少變動因素,推廣題目的訓練功能.

複習中同時要注意對新課程中與大綱教材有結合點,有變化點的知識,以更好在把握複習的要點.認真研究全國已經實施新課程大學聯考的試卷特點,揣摩新課程卷的設計意圖,深刻領會"能力立意"的命題指導思想;準確把握新舊《考試大綱》的要求,對搞好高中數學教學和複習備考是十分有益的. 特別是對一些傳統內容的新的考查方式,有其獨特的複習功能.它既可作為複習課的例題、練習題、測試題,更可用作研究性教學的問題加以開發. 因此我們在高三數學複習中應研究新課程大學聯考和滲透新課程理念.

二、儘量幫助學生縱橫梳理知識和方法,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路化的利於提取的認知結構

良好的知識結構是高效應用知識的保證,對數學本質的正確認識是建構良好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體系的前提.狠抓基礎,以課本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識、方法;注意知識結構的重組與概括,揭示其內在的聯絡與規律,從中提煉出思想方法.

大學聯考數學試題十分重視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而這種能力是以整體的、完善的知識結構為前提的.這就要求考生把數學各部分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掌握,而不機械地分為幾塊.這個特點不但在解答題中突出,而且也在選擇題中有所體現.

(1)對重點知識與重點方法要理解準、透,如概念複習要作位:靈活用好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間的細微差別,提防誤用或錯用;全面準確把握好所用概念的前提條件,熟練掌握表示有關概念的字元、記號.

(2)要注意通性通法,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總結並反思自己在解題過程中怎樣靈活運用函式與方程、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化歸與轉化等思想;怎樣選擇分析法、綜合法、反證法、歸納法等邏輯學中的方法:是否熟練掌握配方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同一法等具體數學的數學方法.做自我診斷,會什麼?你是怎樣處理問題的?(成功、失敗)怎樣把新題轉化成為你熟悉的知識方法?掌握好數學思想方法,並發展成一種能力,在大學聯考時就能遊刃有餘,戰無不勝.

(3)掌握中學數學貫通的觀點,如在立體幾何中用平面圖形合成表現立體圖形的觀點;將立體圖形分解轉化為平面圖形的觀點;用關於形的邏輯思維統帥識圖,做圖的技能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的觀點,學生運用好這些觀點,就比較容易駕馭立體幾何的解題.

三、使學生從"模仿型"向"領悟型"的方向轉化

(1)注重雙基,突出重點.真正理解概念、法則、公式、定理、公理的來龍去脈,不死記硬背.

(2)提煉和運用數學思想,常能使解決問題事半功倍.因此,在複習過程中,我們應當努力挖掘知識內涵,提煉數學思想方法,逐步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3)嘗試發現方式、自主探索方式.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親歷發現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逐步啟迪智慧,發展思維,開發潛能,提高素質.

(4)倡導研究交流.包括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交流過程就是加強理解的過程.

(5)進一步強化自學能力的提高和自學習慣的養成.學會閱讀,學會正確獲取資訊、正確理解資訊、正確運用資訊,並將所掌握的資訊轉換成數學模型,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文化科學加以觀察現實中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加以分析、判斷,並將其解決.

四、注意強調學生書寫規範,合理運用答題策略

在平時考試閱卷過程中,很多教師都為一些學生的書寫不規範而失分感到可惜,大學聯考閱卷也不例外.因此,在解答題的答題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學生解答既要簡單又要準確,要緊扣關鍵步驟,當然也要思路清晰明瞭,養成規範答題的習慣.

要重視和加強解題策略的訓練與研究,在平時要多給學生應試策略指導.如:(1)先易後難;先熟後生;先同後異(即先做同科同類型的題目,這樣知識和方法的溝通比較容易,有利於提高效率);先小題後大題;先點後面(大學聯考數學解答題多呈現為多問漸難式的"梯度題",解答時不必一氣審到底,應走一步解決一步,步步為營,由點到面);先高後低(即在考試的後半段時間,估計兩題都會做,則先做高分題;估計兩題都不易,則先就高分題實施"分段得分");(2)審題要慢,解答要快,一慢、一快相得益彰;(3)確保運算、推理的準確性,立足一次成功,但也不放過檢查得分這一環節.要善於不斷積蓄解題經驗,回顧反思,不斷完善.

有人說高分是學生學出來的,不一定是老師教出來的.其實我們認為老師對高分學生所起的作用更大、更重要.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方式、思維過程、語言表達等方面都要經過規範訓練.學生要考出高分,老師就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嚴格要求: 適時調控"桃子"的高度,培養學生追求完美,不斷超越的學習品質.要想考150分就得用高於150分的水準要求自己.

2、規範表達: 不同題型和不同內容的題目都有不同的書寫格式.數學語言要嚴謹、準確、簡潔,卷面要整潔.因此我們在批改作業、評析試卷和上課板書時,要特別注意知識細節與表述細節.

3、挖掘潛力: 與學生交流,給尖子生心裡暗示;及時肯定,適時鼓勵,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同時適當加壓,另開小灶,讓他們的潛力得以開啟和釋放.

4、探求最優: 一般的難題都有多條路徑,都是值得欣賞、比較、玩味的.讓尖子生在不同解法中PK,尋找最簡最優的解法是件很有趣的智力活;也是讓尖子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激情挑戰的遊戲.應該說這與我們的充分備課、經驗積累、學養沉澱有很大的關係.

5、杜絕低階錯誤: 因為低階錯誤是導致失去高分的尷尬情景想必大家都熟悉.扼腕嘆息還是因為功力不夠,因為防範低階錯誤也是一種能力.它要求考生的注意品質、興奮點把握、追求完美的意識等方面都有上乘的發揮.這些都要來自於平時規範化的訓練.

五、明確複習計劃,側重階段提升

高三數學的複習要按計劃複習,階段提升,複習計劃根據《考試大綱》、《考試說明》、教材以及所選定的複習資料綜合分析認真修訂的.每一階段都有其不同的作用與功能,不可冒進,否則欲速則不達.所以三輪複習要有條不紊、不折不扣地進行.

第一輪:加強基礎,落實知識.這一輪複習重選材,側

轉載請著名來自:( 年終工作總結 )重訓練思維過程,總結、完善解題程式,滲透思想方法,突出規範、縝密、全面.本輪複習應以教師為主,教師的備課選材不能生搬複習資料,素材的來源有複習資料、課本以及老師的經驗積累.糾錯微型訓練題:要依據近期學生的錯誤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組編,加強變式題型訓練.

第二輪:專題複習,強化能力.這一輪複習重在提煉,重在通性通法,重在第一輪的薄弱環節和大學聯考的重點、熱點,以中檔題為主,點綴難題. 突出主幹、板塊、連結.本輪複習應以學生為主,通過對典型題型的分析讓學生歸納出解題規律. 綜合訓練卷,必須要模擬近幾年大學聯考試題難度,注重知識交匯,突出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

第三輪:綜合演練,模擬測試.這一輪的重點在於掌握知識的熟練性、準確性、經驗性,不做偏題、怪題,衝擊難題.突出穩、準、快.那麼具體教學中該怎樣操作呢?本輪複習應重組卷,以實戰為主.不同時期的組卷有不同的特點.第三輪的組卷要有整體性,兼顧知識點;要有側重點,重點知識,重點突破;要有前瞻性,研究上幾年大學聯考試題;要有時代性,廣泛採集資訊.客觀題的限時訓練:在第二、三輪複習中,要有意識地加入客觀題的限時訓練,以提高學生解答客觀題的準確度與解題速度.

六、重視集體備課,科學安排備考

在每一輪的複習備考中,我們注重加強集體備課以及與校際之間的交流,發揮集體力量,精選、精編每一輪複習資料,科學安排備考.依據第一輪複習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好第二輪複習的專題和編好練習題,力爭使每一套訓練題有針對性,有實用價值(說明:我們第二輪的資料都是組內老師編寫的).

每週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中,對每班內容上要講的內容,每週考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相互交流認真分析並制定措施,通過小專題訓練去解決學生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每週全組統一聽一位老師的課,通過聽課,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分層教學,培優補差,專題講座等.眾人拾柴火焰高,加強集體備課,真正使我們受益匪淺,從而能使我們的學生在大學聯考中從容發揮.個人單幹是向來沒出路的.

七、積極參加市教研室的各類教研活動,為複習備考把握方向

一年來,我們備課組積極參加市教研室和協作區組織的各類教研活動.能虛心聆聽各位主講老師的真知灼見和寶貴經驗,從中受益匪淺!尤其是一摸、二模後的高三複習備考會,我們能從發言的各個學校中,學習到各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市教研室馮老師和孫老師等在會上的總結,既高屋建瓴,又實實在在,為下一階段的複習指明瞭方向.例如馮老師屢次強調的"不等式考的很基礎","圓錐曲線解答題一般不考雙曲線","規範做題要從第一輪複習就要求","今年大學聯考要與寧夏卷結合,注意收集他們的試題,把握大學聯考的難度,一定不要做難題"等等.我們堅定的認為市教研室的方向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特別歡迎他們到學校對我們教學工作的指導.正是基於對上述精神的領會和落實,在複習備考中,我們才能有的放矢.

各位老師,2011年大學聯考的硝煙雖剛剛熄滅,2012年大學聯考的腳步即將來臨.面對挑戰,我們應滿懷信心,更要從容應對.自信應來源於我們聰明和睿智的備考計劃,應來源於我們堅持不懈的實踐和行動.47中備課組的點滴體會,如果能給你的工作帶來益處,我們將無比榮幸.今天,在各位老師和高手面前,舞刀弄槍、班門弄斧,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