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世間所有的內向,都是因為無法忍受別人的無趣優秀美文摘抄

文學 閱讀(2.92W)

我以前帶過的一個實習生問我:“我很內向,是不是不適合在媒體工作?”

世間所有的內向,都是因為無法忍受別人的無趣優秀美文摘抄

我反問他:“是誰告訴你,內向就不能勝任了?你這麼說,是因為,社會上對內向的人有偏見,這種偏見,讓你對自己的內向感到不自信。”

內向,真的就那麼差勁嗎?

我記得,曾經有人說:你之所以認為我內向,是因為我很少說話,而我之所以很少說話,是因為我覺得你是個傻X。。。呵呵。

我對他說:你不是內向,而是有語言潔癖。你不願意聽別人說那些無趣的話,也不屑於自己說那樣的話,因此,沉默不語。但那些“別人”,因為智力的侷限性,無法洞察到你不說話的真實原因,便會認為你有“性格缺陷”。

“外向”與“內向”,本來只應該是兩個中性詞,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性格傾向,這兩種性格本無所謂孰優孰劣的問題——只存在誰更適合哪種工作或出現在哪種場合的問題。

然而,在現實中,“外向”往往以褒義詞的面目出現,“內向”則淪落為貶義詞;外向者往往被認為“更優秀”,個別自認為外向者往往有種優越感——他們喜歡居“高”臨“下”地同情內向者;被貼上“內向”標籤的人則容易有自卑感——我曾經或一直是一些外向者們居“高”臨“下”地同情的物件,他們的憐憫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曾經為此自卑過,故而才對這個問題格外敏感。

至於需要處理太多人際關係的事只能由外向者來幹,這已是常識,故出色的政治家和商人只能是外向者;但也有例外,如李彥巨集、張朝陽、尹明善就是很內向的人。過於外向、對交際依存度較高的人,往往缺少獨處的能力,不敢面對自我,也更容易浮躁,很難靜下心來做事;故而,最出色的科學家、學者、作家、思想家及藝術家大多(如果“大多”一詞用得不太準確的話,最起碼也不算荒唐)為內向者——也有很多原本很出色的學者/思想者因過分熱衷於社交而變得“泯然眾人矣”。

說句有點兒過分的話:社交,天然具有膚淺的本性;我見過很多深邃的人因把精力過多地耗費在社交上而最終變得膚淺,卻鮮見一個膚淺的人在社交中變得深刻——除非他進入了一個高質量的、人數又較少的社交圈子,並且他自己也勤於沉思。當然,我並非要將所有的社交和所有的外向者一棍子打死,畢竟,現實中的所謂“winner”大多為外向者,並且外向與沉思和知性並不必然衝突;我想說的是,從字面意思看,“內向”更側重於同自己的靈魂交流,因而內向者便更容易有思想的深度。

通常,人們鑑定一個人外向還是內向的依據是看他“愛不愛(跟別人)說話”,而不是看他所說之話的內容和質量;話多的人為“外向”,沉默寡言者為“內向”。“普通的”外向和內向就不必在這裡說了,說了也沒意思,我下面重點談一下兩種“極端”現象-事實上,這兩個“極端”,絕非極少數。

我所遇見的那些對自己外向的性格充滿優越感、對自己的“健談”和“出色口才”充滿自信心的人,往往是一些只要幾秒鐘不說空話廢話套話就能憋死的無話找話者、“交際愛好者”——實則可能是“獨處恐懼症”患者,即沒有勇氣獨自面對自己空虛貧乏的靈魂;我所遇見的內向者,幾乎個個都有語言潔癖,只在必需說話的時候才說些有實際內容的話,而不說廢話空話套話——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還是既沉默寡言又妙語連珠,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前者的“愛說話”,本質是重視數量而忽視質量、愛講沒質量的廢話;後者的“不愛說話”,本質是不愛講沒質量的話。

(注意,我在這裡所提到的外向者與內向者都是“我所接觸的”,而非這兩類人中的全部;倘若你所接觸過的外向者及內向者跟我所接觸的這兩類人中的“大多數”的外在表現有很大不同,那隻能說明你我的人際圈子不同,卻不能說明我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太差。)

周國平說:“我天性不宜交際,因為在社交場合,不是別人覺得我乏味,就是我覺得別人乏味;可是我既不願意自己在別人眼裡顯得乏味,也不願忍受別人的'乏味,於是逃避社交。。。我害怕說平庸的話,這種心理使我緘口不言;事實上,當我被迫說話的時候,所說出來的話的確往往是平庸的,只有在我感到非說不可的時候,才能說出高質量的話來。”雖然大部分內向者都不可能是周國平這樣的作家學者,但我確定絕大多數被稱為“內向”的人都有這樣的心理;在我老家方言中,往往用“這人言貴的”來描述那些不太愛說話的人,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部分外向者的所謂“健談”只不過是愛說些毫無意義的廢話,那麼,他們那種因外向而產生的優越感就不過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既然部分“內向者”的“不愛說話”只是語言潔癖,是害怕講平庸的話,那麼,他們的“內向”就只能是一種傲慢。

上述的外向者們既然有“交際飢渴症”,那麼,與內向者們相比,他們必然擁有更多數量的朋友;但同時,由於交往中的“飢不擇食”,他們所結識的朋友的大多數必然只可能是泛泛之交,而深交者的比例很低。而內向者,儘管他們所擁有的朋友的總量比較少,但通常,他們的這幾個為數不多的朋友卻幾乎個個堪稱為知己——精神潔癖使然也。

有了這個“自知之明”,我便不再為自己的內向感到自卑。於是乎,當那些絕對不能忍受絲毫孤獨的人對我的內向表示同情、並且在我面前炫耀他們性格上的“優越性”時,我先是竊笑,繼而便居高臨下地對他們的缺乏自知之明表示深切哀悼。當然,我卻也不得不佩服他竟能夠有本事在虛假的優越性上面建立起真實的優越感!

從上面的分析看,我似乎是在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一部分外向者;也許真是這樣吧,誰叫我自己是個內向的“膚淺社交厭惡者”呢?——注意,我所厭惡的只是在數量上佔優勢的膚淺的社交,而非所有社交。

此外,要補充一點:在一定意義上講,所謂“外向”與“內向”都不過是個偽概念而已。一個人是否愛說話,不僅僅取決於他的性格,更加取決於他所面對的物件、所處的場合及當時的心境——一個作家在文章中風趣幽默妙語連珠,但他也可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顯得很木訥、不善言辭;這一點,可能大多數人都不會覺得意外,因為這位作家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內向”的人。一個教授或學者在課堂上或百家講壇上激情飛揚滔滔不絕,但他也可能在大多數被迫參加的無聊飯局上都“呆若木雞”;這個,你信不信?一個講起廢話空話套話來充滿偽激情的、很”外向”的人,如果你要跟他談論一個需要有一定知識儲備和思想深度的問題,他可能立馬就變得“內向”了,這個,你信不信?

再說我自己吧,寫起某些命題作文來無從下筆,有時半夜爬起來寫某些文章卻文思泉湧;跟某些人說話半天吐不出一個字,做某些演講卻是妙趣橫生才華橫溢——儘管有點兒結巴,但總體來說還是“瑕不掩瑜”;在大多數飯局上都沉默不語枯燥乏味,在個別宴會上出現時卻出口成章談笑風生魅力四射……你說,我究竟是個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

連周星馳這樣的幽默大師,在私下場合裡都是很內向的、沉默的,你能想通這是為什麼嗎?在舞臺之外的地方,觀眾太少,激發不起他的表演慾,他便做回了最真實的自己。

世間所有的內向,都是因為無法忍受別人的無趣。

如果要我列一個“你最不願搭理的人”的清單,毫無疑問,榜單上的冠軍肯定是“無趣的人”。我寧可喜歡一個有趣的壞人,也懶得搭理那些無趣的好人。遇到無趣的人,我總是裝聾作啞,我不僅不主動跟他們說話,而且,在他們主動跟我說話的時候,通常也是,他們說幾十句,我才說一句。我的“內向”,就是這麼來的。

最後,阿Q一下:內向,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一種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