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彼岸花》的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5.42K)

第一次接觸到所謂的讀書筆記,源於國小三年級時候的作業。那時候還叫做摘抄,每週老師都要檢查字數。每學期開學時我都會精心挑出最美的本子仔細謄寫,但往往到了期中便開始筆走龍蛇,內容雜七雜八,期末考一結束,本子便被扔在角落成為歷史了。

《彼岸花》的讀書筆記

第一次真正因為興趣而摘寫文字,是在高一。深深愛上那些美麗文字描繪的世界,始終想不明白,那麼簡單的文字,是如何搭建起一個如斯美麗的世界。那時我最喜歡的是柏邦妮的《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和王灜的《姥姥的端午》,瘋狂地喜歡。還曾上網尋找他們的作品集,無奈總以失敗告終。

那段青春年少的似水年華里,摘抄是件充滿幸福感的事情。我和好友還偶爾會交換摘抄本閱讀,小心翼翼地翻閱,遇到喜歡的,就如獲至寶地將其抄到自己的本子中。那時候,好友極喜歡三毛,我則偏愛席慕容和顧城,曾滿心歡喜地抄過好友摘下的《彼岸花》的詞句,因為喜歡那清冷的文字,甚至還不知道《彼岸花》原是一部小說。也曾一度愛上那清美的婉約詞,為那“只應天上有”的詞句痴迷,卻無奈於模仿不能。

後來上了高三,繁重的`學業覆蓋了對摘抄文字的熱情,直到上了大學,才慢慢地重拾往日情懷。但或許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一代又一代之文學”,摘錄文字這種事情,竟也是“一時有一時之風貌”。其實還是對魯迅類“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犀利文風欣賞無能,但卻開始慢慢地讀懂那看似“不美”的文字背後恢巨集澎湃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我還是偏愛於溫婉清美的情感與詞句,但這卻似乎無礙於我對犀利深刻文字的崇拜。摘抄本里的內容慢慢變得熱鬧起來,哦,不,或許到了這個時候,摘抄本確實應該被改名為讀書筆記了。那裡已經不再單純是我對於語言文字的崇拜,還有對於書中思想的嚮往了。

上次假期回家時叔叔翻閱了我從高中到現在累積下來的讀書筆記,他看完後很是感慨,“這本子可以當做是你這幾年成長變化的記錄冊了。”

“記錄冊?記錄我的字由醜到美的發展過程嗎?”如果是,我個人覺得照片的記錄效果比較好。

“哈哈,也有啦。”叔叔笑著回答說,“不過更多的是一些在照片中也看不到的東西哦,例如思想認識什麼的。”

如今我沒有再一年換一本摘抄本,我曾經以為是因為不捨,但現在仔細想想,也許更多的是因為那在文字背後還記錄著的一些東西,一些連照片都無法描繪的東西。中山大學中文系 方璲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