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熱門】清明節隨筆

文學 閱讀(4.26K)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才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清明節隨筆

清明節隨筆1

又是一年清明時,起風了。思緒隨著風兒愈飄愈遠,或許談不上傷感,或許談不上離愁。只是在這懷念的季節裡,想起了已故的人跟已逝的往事。於是,淡淡的哀愁隨著清波盪開,盪開……

清明時節雨紛紛。瞧,飄飄灑灑,悽悽冷冷,絲絲細雨,溼潤了心頭,也喚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雜亂,又似乎很有律動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輕輕地走在這林間小路上,享受著這難得的安靜。低頭沉思,想起了那個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好像我一樣,沉醉於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是細雨紛紛,讓人感受到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於是,他寫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時節雨紛紛。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裡,我理所當然地想起了已故的親人。他們走了,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但是卻免不了多愁善感幾回。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杜牧或許與我同樣的心情。看那春雨溼衫,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複雜。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又平添了一層愁緒。於是,他寫下了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覺小了,我的愁緒彷彿收斂回來了。人生自古誰無死,何必傷感離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許明白人世間分分離離,故寫下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絕句。行人也不願繼續哀愁下去,或許想散散心頭愁緒,於是借問酒家何處,而遙指杏花村卻令所有人豁然開朗。或許人生總有那麼一些死結,需要別人幫我們解開,而杜牧這句,寫得實在深得人心,一語驚醒我這一個夢中人。

喜歡,很是喜歡。喜歡寫這首詩的高明的詩人,寫得自如之極,興味隱躍,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喜歡清明,那種感覺,很是輕鬆很是愜意。楊柳拂過心頭,悄悄地盪開了那顆憂愁的心……

清明節隨筆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那一首《清明》,寄託給我們以思念,相隔數千年,在那落雨的春日之中,寂寥無聲。——題記

我常想:清明,大概是個不太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在這時,想起已逝的親人、朋友,許多人多會不禁潸然淚下——這情,這景,可有誰會開心高興呢?可至少我是為他們高興的。

清明,掃墓,除盡那墓前的灰塵,放上作為供品的水果,點心。焚上幾根香,嫋嫋煙霧升起,籠罩在墓碑前,寂寞而憂傷。也許,那是一座無名的墓,墓碑孤獨地矗立在野地上。然,那是,一個鮮活生命長眠的地方。那不是無主之地,那是他們的,庇佑親人的最終愛念;最後的篇章。

清明時節,細雨綿綿,清風瑟瑟拂過面頰,好像葬禮上的悲涼樂章。親人們,朋友們長眠於這廣袤的大地之中,也許數百年後,也許數千年後,他們終究會歸於塵土。而這裡,是他們最後的歸宿,他們人生路途的終點站。可人生沒有最終篇章,那清明中的一抹微笑,是親朋好友對他們最後的悼念……

在清明時節踏青,不知是誰提出的,我想,在清明時,走過那一片青翠的草地;走過那一片晨露中的草地;走過,那一片溫暖的草地。尋找著永遠離開的人,他們在這裡留下的痕跡;——帶著對已逝之人的思念,帶著他們對這世間的最後一絲眷戀……清明,掃墓,是對已逝之人的悼念;清明,落雨,是自然對親人的勸慰;清明,踏青,是對已逝之人的懷念。

清明這一個節日,是我們對已逝的親人朋友在這世界上最後一點留存痕跡的證明——證明他們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曾活在這世界上。

試問:那“路上行人”為何“欲斷魂”?因為,他們,在懷念在思念,也在想念啊!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多長?它也許很短,在不經意間逝去,可它同樣也很長。在即將逝去的那一刻,留在了在很多很多人的心裡,永不泯滅。

謹以此文,記清明。

清明節隨筆3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我掬起春天第一片思念,捧送您永遠的寂寞,在這個無雨的清明時節。一副宣紙點綴出眾多景色,卻再也喚不回那一縷幽魂。

山一程,水一程,走一程,停一程,在我撕心裂肺的哭喊聲中,您那顆普通的靈魂早已走得很遠很遠,再也沒有歸期,也再也沒有回程。

沒有人知道,生與死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時光輕飄飄匆匆飛逝,沒有誰能成為誰的永久。柳已抽綠,春已來到,只有那顆滄桑的心還在尋尋覓覓,無處釋懷,無處寄託。

清明節隨筆4

很小的時候,我並不清楚清明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只是覺得這一天沒有國慶節、兒童節那樣歡慶熱鬧。人們的臉上少了一份歡笑,多的卻是一份沉重與憂傷。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後,我才對清明節有所瞭解。婆婆三年前離開了我們,還記得婆婆的棺木被黃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嘩嘩直流。我也說不出當時是怎樣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長這麼大第一位親眼目睹離去的親人,我傷心,的是不捨。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人像往年一樣到鄉下祭祀掃墓。穿過開滿金黃色油菜花的農田,我放眼望去,山還是那座山,婆婆的墳孤零零地立在那兒,只是墳頭又多了些雜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爺爺的帶領下用鋤頭等工具把雜草清理乾淨,並把它們掃到一塊空地用火燒,聽說是為防止起山火才選擇在空地的。我看見爸爸在角落燒一種黃色的紙,便好奇地問:“燒這個幹什麼呀?”爸爸回答說:“這是紙錢,燒給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點點頭再也不願多問,因為我知道,他們心裡很難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嗎?

爺爺點燃了香蠟,伯伯鋪好了墊子,我們長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墳前磕頭。我跪了下來,望著隨風搖曳的燭火,彷彿看到了婆婆那張佈滿皺紋的臉和充滿愛的眼神,回味著婆婆多年對我的愛護與唸叨,也似乎聽到了她用微弱的聲音呼喚著我的小名。記憶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聽爺爺講,她年輕時是位生意能手,那時她家因為做布匹生意成為當地的一戶富裕人家。後來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變得一無所有,並逃亡到桃源鄉下定居,一家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堅強地生活。婆婆在我還沒出生時就因為舊疾癱瘓了,從我有記憶開始,她幾乎就沒出過門。婆婆雖然手腳不方便,但還是很關心我們,聽爺爺講,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孫後代。

灰濛濛的天依然下著細雨。燭火熄滅了,鞭炮聲震耳欲聾。婆婆,清明節到了,我們又來看您啦!知道我們有多想念您嗎?您聽到我們正在向您問好嗎?您一定也在天上關注著我們吧!這樣您就不會寂寞了。

站在墳前,我一邊感受著四月春雨的那一絲寒意,一邊胡思亂想,忽然記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不覺,我的臉頰溼溼的,分不清是雨還是淚。

清明節隨筆5

每當我想起清明節,總會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首詩來。似乎每當清明時節,朦朦朧朧的小雨就會籠罩著整個長沙城。今年似乎天公不作美,沒有了那充滿著詩意的小雨,而下起了大雨。我望著那滂潑大雨,聽著遮雨板上那滴滴答答的聲響,思緒漸漸飄向了遠處……

又是一年清明時,此時的雨似乎更能夠寄託我們哀思。故人已逝,我們似乎也無能為力。於是,清明節祭奠已故的親人和烈士,便成了中國人民的傳統,每到清明,墓前總會出現祭奠的人的身影。可似乎人們的生活水平越是提高,有些時候就越會忘記老傳統。人們總會因為各種理由而不能去祭奠已去之人。但是過後,也會去看望。

其實這種習俗似乎也是人們心靈上一種安慰罷了,為了讓自己心裡好受一些,好像如果燒了紙錢,放了鞭炮,行了三拜九叩大禮,就能看到已故的人們在天上生活得很好,並一直注視著我們,關注著我們,一切的事情都和原來一樣。

可是即便是這樣,這些習俗仍然這樣傳承下去,每到清明,墓前總會有人站在那裡,然後在“噼啪”的鞭炮聲中,在敬給已去之人的繚繞的香霧裡,在燒紙錢的火堆旁邊,行上三拜九叩大禮,在心中祝願,希望已去之人能在那個世界一切安好罷。

“滋——滋——”手機震動起來,我忽的從我的思緒中收回來,接起了電話:“喂,你好,我是

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

清明節隨筆6

清明節自己能幹什麼的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也是有個期待吧,我們清明節的話這邊的志願活動也是很多,比如說掃墓啊計劃啊什麼的,但是因為我都很多都是在今天就必須去完成了之後,很多都是提前完成到清明節那一天的話,大家也有自己的事情做,所以就只能去安排出現假的時間去完成那一些志願活動吧,但是因為我們今天是滿課嗎,有課比較多排不出來時間,雖然說晚上也是可以去做的,但是因為你好像找不到時機,最後就只能是不了了之,自己的朋友他也有在抱怨說為什麼我們的課就這麼忙呢?在今天到其實自己現在想一想就會覺得他雖然說口頭上說很積極很向上的,希望說可以去做更多積極向上的事情,但是其實等他真正有機會去做這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又行動不起來,反正他現在就給我這種感覺,但是自己又覺得還是比較幸運的。找他口頭上還是比較積極的,這也是能夠從側面去推動自己過更加積極向上的生活。

但是他也確實是很忙的,就本來我們星期六也是要去做志願活動的,那是因為我們最後他因為要開會嘛,很多時候就是自己現在都屬於那種比較閒的狀態,但是他就因為部門上的事情啊以及加入的那一些活動,就她也加了一個潮劇,就我們那邊的本來也是自己要加入的,可能是因為自己錯過了報名的時間,但也覺得還行吧,就雖然說錯過了,但是自己就也因此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畢竟他現在很多時間都花在這件事情上了,雖然說最後也有搞頭,但是自己也覺得他其實確實是有從這件事情中得以成長吧,但也佔據了他太多的時間了。

但只要他樂在其中就行了,就是他要是沒有太多抱怨的話,那也行也沒有關係的,只要他覺得做這件事情她有所收穫,然後他也不會覺得這件事情浪費了他太多的時間,那其實這件事情對他來說浪費再多的時間也是有意義的吧,反正自己是有這麼去想的,就一個方面是替他覺得不值得,但是另一方面又為她感到感悟性,所以自己又覺得自己也應該是去找一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去做吧,畢竟大家的日子都那麼有規律的進行著,就只有自己的日子是那麼的想嗎?然後毫無計劃,一天天的也不知道究竟完成了哪一些事情,雖然說自己也很享受這樣子的生活,就你不需要去計劃說需要去完成一些什麼事情,但每一天又好像有一些小成就感,自己也很喜歡這一種狀態的,但是又覺得看著大家都是這麼過日子的,自己又覺得不甘心,自己就這麼散漫的過日子。

清明節隨筆7

清明節那天,是個真正天清地明的好天氣。

這是國家法定節假日製度實施以來的第一個清明節,單位按照規定放假3天(含週六、週日),有新鮮感;在清明節這天為故人掃墓,於我來說也是首次,有喜悅感;帶著二子趁此節日同老家的人一起為故人掃墓,有團聚感。

走去掃墓的路上,兩旁是翠綠的麥苗,如氈、如毯;遠處有一兩畦油菜花,黃花鮮豔的耀眼,放眼望去,宛如金線鏽在浮動的綠氈上。和煦的春風送來陣陣果樹的花香和新鮮的泥土氣息,讓你真正體會並欣賞“沁人心脾”一詞的妙處。真正讓我興奮不已的是,路兩旁的溝渠新來的.春水,綠波盪漾,賞心悅目,不僅為春景增添了生命,尤其是油然喚起了兒時的記憶。小時候,每塊田邊都有不深的溝渠,作用有兩個,一是夏天排澇,二是春天送來灌田的春水。一到清明前後,渠渠溝溝來滿了水,就是這春水給農民、我和我的夥伴們帶來了難忘的快樂。每逢此時,大人們便要忙著把春水灌到田裡,看著綠油油的麥苗“呵呵”的笑個不停;我們小孩子或疊了紙船放到水裡比速度,或揀起土片打水漂,或去水邊挖起泥土作泥人、摔“泥碗響”,常常因此弄溼了手做的布鞋和少鈕釦的小褂前襟,得到大人們的訓斥,但夥伴那輕快的身影和我們無忌的笑聲,猶在眼前,似在耳邊。此後更有趣的是這一溝溝春水被大人們用汗水灌到田裡後,溝裡剩下淺淺的水底,這其中必定有魚,大多是白鰱、泥鰍之類的小魚,如果趕上好運氣也有紅脊背的鯉魚和大肚子的鯽魚,每到此時,逮魚就是我們雷打不動的活動,倘若能逮到一條鯉魚,便會得到同伴們的欣賞和讚歎,並有可能博到大人們的誇獎。但不知從何時起,這水就不來了,田邊的溝渠條條素面朝天,恰如老農民臉上滄桑的皺紋。春水來不了,農民只能用機井水澆麥田,廢柴油、費力氣,不停的抱怨:“唉!咋不來水哩?”孩子們也就少了這方快樂的天地。

“中央政策真是管用,多少年沒用上的春水,今年來了;種田還有補貼…”弟弟見我看著春水微笑,打斷了我的思路。

“種地不交稅,國家還給錢,國家真是富了!嘖嘖!”

“聽說農民貸款利錢也少了哩!嘖嘖!”

“農民以後日子好過了…”

“來水了得省多少力氣,怪喜人的水…”

在水邊交談幾位老大爺言裡話外透著喜悅。

掃墓歸來,幼時熟悉的路竟然陌生起來:村頭一座二層的小樓挺出如煙的柳枝間,四五座新蓋的“北京式”似乎是從地下冒出來的,連村的小柏油路像是又剛剛鋪過,平坦二順直。

是啊!溫總理說:“農民富、國家安”。近幾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農民實實在在的得到了實惠。老百姓能不稱讚嗎?農村能不發展嗎?國家能不安定嗎?

好美的清明節!

清明節隨筆8

大班孩子去掃墓,早上孩子由家長護送到戚家山山腳下,接著由老師和保育員帶領,孩子們沿著臺階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走著走著,覺得有點累了,可孩子們懷著崇敬的心來到戚繼光烈士的雕像前,緬懷革命先烈。在莊嚴肅穆的烈士碑前,孩子們沒有了往日的喧鬧和嬉笑,認真和嚴肅起來。首先老師介紹了戚繼光,讓孩子瞭解這個革命先烈,然後在哀樂中鞠躬默哀,3分鐘後,孩子們緩緩前行,向烈士獻上自制的小白花。

這次掃墓活動,孩子們瞭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激發了孩子們對英雄的崇敬,也讓他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些英雄用生命換來的。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愛國的種子,使幼兒接收了一次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節隨筆9

記得古詩說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講的是清明節雨天、人們傷心的情景。可是,在今天清明節的第二天,天氣十分的晴朗,外面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到處是春暖花開的景象,我、爸爸、媽媽、外婆、哥哥、舅舅一起去南北湖掃墓。

我們乘著開往南北湖的公交車,來到了我們海鹽縣的旅遊景點——南北湖,湖邊到處是行人,有來掃墓的,來旅遊的……我們無心欣賞南北湖的美麗景色,直接來到半山腰,來到了外公的墓前,外婆依次擺好拜祭的物品,媽媽、舅舅獻上了鮮花,爸爸點著了蠟燭,接著舅舅第一個拜,第二個是外婆拜,第三個是哥哥拜,第四個爸爸拜,第五個是媽媽拜,第六個當然是我了,因為我最小了。接下來外婆就給外公燒紙錢了,希望外公在下面有更多的錢花,日子過得好一點。望著外公的墓碑,我們心裡都有一種痛苦的感覺。

拜祭完後,媽媽打算帶我到處走走看看,我們先來到了湖邊的木製長曲橋上,只見橋下的湖水水平如鏡,沒有一絲波浪,湖水清的能看到湖底的水草。走過木橋,我們來到了長堤上,堤的兩邊盡是桃樹,我走進桃樹看了一下,發現有的花是含苞待放的就像是一個個害羞的少女,有的花是爭奇鬥豔的像一個個哨兵展現著自己的魅力。

走著走著,爸爸說起他小時候來英雄紀念碑掃墓的事,於是,我向爸爸提議,也帶我一起去向英雄掃墓。接著,我們就爬上山峰來到了新四軍北撤澉浦之戰紀念碑,原來是在1945年10月4日,新四軍北撤至澉浦時,遭到國黨10倍於自己軍力的包圍,在戰鬥中,新四軍有223名戰士犧牲了。看著紀念碑,想到犧牲的新四軍戰士,我心中感到無比崇敬,於是,我向英雄們獻上自己做的花環,爸爸為我在紀念碑前留了合影。

走在下山的路上,想到有兩百多位戰士犧牲在這兒,我覺得我們不能忘記先輩的事蹟,是他們創造了中國,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覺得今天收穫真多。

清明節隨筆10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他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因此,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根據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的就是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節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5日,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打馬球、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的習俗。

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所以,這個節日既有祭掃祖墳生別死離的悲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隨筆11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此時故鄉已是萬物復甦,麥子吐穗,柳樹吐芽,草長鶯飛,到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面對此情此景,我總會想起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也時常回憶起兒時的清明節……

兒時的清明節習俗豐富多彩。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期間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也有踏青遊玩的爽朗歡笑聲,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富有特色讓人難忘的節日。

在故鄉,清明節當天每家每戶都有在大門兩側插柳枝的習俗,聽娘講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辟邪,讓家家戶戶圖個吉慶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們顯得異常興奮和激動,因為家裡安排採摘柳枝的任務,通常是由我與哥哥去完成的。柳樹長在離家不遠的西灣邊,下午放學後,我們便急匆匆地放下書包,如同放飛的小鳥蹦蹦跳跳,唱著不知名的歌兒來到了目的地。望著一排排舒展著嫩綠色枝條的楊柳,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蕩去,像一群身著綠裝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啟發,讓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在哥哥的慫恿下,我如同靈巧的猴子,不出三下兩下,便一溜煙竄到了柳樹杈上,開始攀折柳枝,不一會便夠了滿滿一抱,哥哥負責帶回家中,由母親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門兩側。此時,我依舊鑽在樹杈上去攀折柳枝,開始了我下一項做哨子的遊戲。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能夠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壯的樹枝,最好透著青色,沒有一點疤痕,是柳樹中長得最旺盛的枝條。因為只有這樣的柳枝,做出來的哨子,聲音才會響亮耐久。當我看中一根柳枝後,迅速攀爬過去,將枝條握在手中輕輕折斷後,用靈巧的雙手不斷扭動柳枝皮,讓皮和幹脫節後,然後從大頭往下慢慢抽下……此時假若用嘴輕輕地吸一下潔白的枝幹,有一種青青的、甜甜的、略帶點苦澀的滋味。我從柳樹上下來以後,把柳皮用刀子割齊,稍微一壓,這樣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裡,嗚嗚的吹著,走在大街上,被圍觀的人注視著,那份愜意,那份舒心,如同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一樣,真是幸福極了!

清明節吃雞蛋是我們那兒多年來一直不變的習俗,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兒時,清明節早上的飯是最值得期待的,因為母親要給我們煮雞蛋吃了,這對於一年裡難得吃上一次雞蛋的我們來說,似乎從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開始期盼這一天了。清明這天,母親起個大早,把家中積攢多日老母雞下的雞蛋,從罈子裡小心翼翼的拿出來,用清水洗乾淨,放在鍋裡給我們煮著吃。此時,我與姐姐哥哥趕緊從被窩裡爬起來,圍攏著母親……當藍色的火苗舔著鍋底,鍋內的水早已沸騰,雞蛋散發出的香氣也隨處四溢。此時我們的口水幾乎就要流出來了……這不,雞蛋剛一出鍋,我們便每人一個拿在手裡,不停地上下翻動著,還沒等到雞蛋完全冷涼,便搶先在桌子上磕開,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完早飯後,我留一隻感覺皮特別硬的雞蛋,用大紅紙把雞蛋皮染紅,便拿著出去,在人群中開始炫耀,找同伴們開始參加碰雞蛋的遊戲。當然碰蛋也是有學問的,因為蛋的兩頭硬,特別是最尖的那頭最硬,中間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頭來碰,再說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動出擊,這樣才會把對方的蛋碰碎機率就大。勝利者,當然會得意洋洋,失敗者,臉上面帶沮喪,只能無奈的把碰破的雞蛋由自己解決掉了……勝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對手來“決鬥”。當然,我也碰上過不厚道的小夥伴,他用家中的鵝蛋來碰我的雞蛋,當然鵝蛋一定會勝出;還有慌亂中,故意用食指骨節碰雞蛋的,當然是雞蛋要破了。但“伎倆”被識破後,都是一致被譴責的。譴責歸譴責,事情過後,我們依然還是好朋友。事後,我也曾帶著疑問和困惑多次跟問母親,詢問清明節吃雞蛋、撞雞蛋的意義,母親告訴我,這不僅是當地的一種民俗,其中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不解的搖了搖頭……

清明是寄託哀思之日,是人們對先烈的緬懷、對先祖的追思之時。在我們農村,掃墓的習俗都是趕在清明的前一天進行。小時候我依稀記得,父親總愛帶上我去上墳的場景。在母親的囑託下,我第一次極不情願的尾隨在父親身後,帶上祭品,慢騰騰地來到了兩個土丘面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從遠處看樣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問。此時我靜靜地注視著父親,看著他仔細地把土包上的雜草拔乾淨以後,用鐵杴漫上新土並逐一拍實,接著用磚塊壓好墳頭紙。並將帶來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兩個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專注地點燃了香火……伴隨著燃燒的黃表紙,和升起的嫋嫋煙霧,父親嘴裡不知在小聲嘀咕著些什麼。但見他表情嚴肅,氣氛凝重……看著父親一本正經的動作,不懂事的我總覺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聲。可是不知為什麼,父親生氣地看了我一眼,還讓我也跟著蹲下,並對著土包磕了兩個響頭,“為什麼呀?”我當然不樂意,再說“這是什麼東西呀,又為什麼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問。只見父親神情嚴肅地看了我一眼,接著輕輕地對我說道:“星兒,這兩個小土包裡埋著你的爺爺和奶奶,他們為了咱們家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我心裡頓時覺得非常難過。卻始終不明白爺爺奶奶去世後為什麼會埋在這裡呢?年幼的我,彷彿什麼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後,我還是聽從父親的安排學著父親的姿勢對著墳墓拜了兩下。因為我從父親的言談舉止中看出,他的心裡非常難過,我這樣做的目的或許是對父親最大的安慰吧!

記得上國小時,每年清明節學校會經常組織去烈士墓祭掃,這對我們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節一大早,我們以班為單位,列隊從學校出發。班長打著少先隊旗在前面帶路,我們則雄赳赳氣昂昂在後面跟著,大家一路高歌唱著《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隊歌,此時路兩邊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開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們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歡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為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軀,歡快的是我們走出校園可以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期間向烈士墓獻的花圈,是我們頭幾天用買來的紙在老師的指導下做成的,花以白色為主調,間隔置以黃色和藍色的花,花的形狀有菊花、玫瑰花和細條葉狀花,這些做法至今我還記得清楚楚。每次祭掃活動都有介紹烈士的先進事蹟及老師對我們的鼓勵,接著是我們學生的宣誓儀式,每隻高舉過頭頂的小手下是挺得筆直的胸膛,每顆小小的心靈滿懷著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紅色接班人”,堅定了我們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清明節期間,盪鞦韆也是我們那裡的習俗之一。作為大人和小孩都能娛樂的活動,鞦韆受到人們的喜愛。我清楚記得村裡的鞦韆高七米左右,大人們可以站在踏板上蕩,也可以坐著蕩,單人蕩也可,雙人蕩也可以。對此我們只有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們站在鞦韆上,腿一曲一直前後擺動,衣服隨之舞動就像蝴蝶紛飛。那時因為我們個頭小,力氣也小,只能在家中讓父母找兩棵相鄰的大樹,綁上一根結實的木棍當橫樑,橫樑上放兩個結實的大鐵環,繩子中間穿上一塊木板,兩頭連在鐵環上,這樣就構成了童年時我們簡單而喜愛的鞦韆了。清明期間,我在姐姐的幫助下,一屁股坐好,兩手攬住繩索,便晃了起來,並一邊唱著“盪鞦韆,盪鞦韆,一蕩蕩過柳樹梢,摘朵白雲懷中抱,送給爺爺把背。鞦韆鞦韆高高,蕩呀蕩過樹梢,樹梢點頭微笑,誇我是勇敢的寶寶。”的兒童歌謠。是啊,童年的樂趣隨著鞦韆的盪漾而不斷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時節,有明媚陽光相伴,鳥語花香作陪,在這充滿生氣的季節裡,大都數人都按捺不住內心的出遊渴望,兒時的我們同樣也是如此,平日裡,我們利用放學的時間結伴去山裡或者小溪邊玩耍,那時候大自然是我們的親密玩伴,雖然大家沒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樣也挺多挺有趣。記得村子裡有一條小溪淌過,我與小夥伴們放學後,挽起褲腿,常常一塊去捉螃蟹、撈蝦米。如果不去溪邊玩耍,就是在大山裡遊逛,當自己置身於青山懷抱中,頓覺空氣清新,鳥鳴山澗,每一處風景都那麼賞心悅目。有時候,春雨過後,我與村裡的小夥伴們拎著籃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筍,偶爾也會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饞。除了這些,我們還會和山間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騎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晒太陽,就能打發掉春天裡一整個下午的愜意時光。等太陽下山了,就帶著晒得通紅的臉蛋,趕著牛兒回家了。當然最有趣的還是三年級那年,我跟著老師參加的踏青活動。大家揹著書包,繫著紅領巾,一列隊伍歡樂地走在春遊的路上。隊伍在路上行進的時候,老師通常會喊班上某個歌喉好的同學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歡樂無比。到達目的地以後,大家分頭坐下,全班圍成一個圈,玩著丟紅領巾、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或者三五圍城一個小團體,大家彼此交換著各自帶的零食。現在想來那份歡樂、那份真情,那份友誼,真是讓人難以忘懷啊。

現在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清明節已經上升為國家法定節假日,裡面不僅融合著文化元素,同時更多地的包含了經濟元素,缺少的卻是兒時的那份溫馨、純真、和諧與快樂,看來這些美好的場景溫馨的故事只能在記憶中尋找罷了……

清明節隨筆12

記得古詩說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講的是清明節雨天、人們傷心的情景,可是,在今天清明節的第二天,天氣十分的晴朗,外面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到處是春暖花開的景象,我、爸爸、媽媽、外婆、哥哥、舅舅一起去南北湖掃墓。

我們乘著開往南北湖的公交車,來到了我們海鹽縣的旅遊景點——南北湖,湖邊到處是行人,有來掃墓的,來旅遊的……我們無心欣賞南北湖的美麗景色,直接來到半山腰,來到了外公的墓前,外婆依次擺好拜祭的物品,媽媽、舅舅獻上了鮮花,爸爸點著了蠟燭,接著舅舅第一個拜,第二個是外婆拜,第三個是哥哥拜,第四個爸爸拜,第五個是媽媽拜,第六個當然是我了,因為我最小了,接下來外婆就給外公燒紙錢了,希望外公在下面有更多的錢花,日子過得好一點。望著外公的墓碑,我們心裡都有一種痛苦的感覺。

拜祭完後,媽媽打算帶我到處走走看看,我們先來到了湖邊的木製長曲橋上,只見橋下的湖水水平如鏡,沒有一絲波浪,湖水清的能看到湖底的水草,走過木橋,我們來到了長堤上,堤的兩邊盡是桃樹,我走進桃樹看了一下,發現有的花是含苞待放的就像是一個個害羞的少女,有的花是爭奇鬥豔的像一個個哨兵展現著自己的魅力。

走著走著,爸爸說起他小時候來英雄紀念碑掃墓的事,於是,我向爸爸提議,也帶我一起去向英雄掃墓。接著,我們就爬上山峰來到了新四軍北撤澉浦之戰紀念碑,原來是在1945年10月4日,新四軍北撤至澉浦時,遭到國黨10倍於自己軍力的包圍,在戰鬥中,新四軍有223名戰士犧牲了,看著紀念碑,想到犧牲的新四軍戰士,我心中感到無比崇敬,於是,我向英雄們獻上自己做的花環,爸爸為我在紀念碑前留了合影。

走在下山的路上,想到有兩百多位戰士犧牲在這兒,我覺得我們不能忘記先輩的事蹟,是他們創造了中國,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覺得今天收穫真多。

清明節隨筆13

幼時的我對清明節的印象是模糊的,現在想來是因家庭條件還可以,不少吃少穿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無憂無慮的童年隨著父親的去世而定格。清明節變得清晰起來,那時的我明顯的感覺到生活的艱辛,還沒到清明節,就數著指頭盼,為了吃上兩個平日吃不到的雞蛋。等到了那天,母親便早早的煮上為數不多的雞蛋,我們姊妹四個便不分大小地搶那個大的雞蛋,往往會爭執不休,最後母親只好出面協調,我們這才高高興興地捧著兩顆熱雞蛋跑到小樹林裡盪鞦韆,霎時樹林上空便盪漾起孩童們的歡聲笑語。快到中午了,“回家吃飯了—”母親那悠長的聲音在村子裡迴盪,我們便隨著這聲音跑回家。午飯過後,母親便領著我們姐弟四人去上墳,路上十歲的我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弟弟妹妹們還小,打打鬧鬧的。到了那裡,幫母親把雜草拔出一片空地,把要祭奠的碗碟擺上,倒酒和上香,過一會,燒紙錢,然後母親盤腿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起來,我們幾個也都哇哇地哭,那時候不知道勸說母親,直到喉嚨哭啞了才做吧,收拾好東西一步一回頭地回家。現在想起來都感覺好悽慘,經常淚流不止。

彈指一揮間,我已進入中年,生活逐漸富足,清明節感覺就是為了懷念親人而設,家人和孩子都不喜歡吃雞蛋,煮雞蛋這道程式也省去了,最近兩年,國家對民族的傳統節日重視起來,放小假幾天,清明節過得有滋有味了,老早就聯絡兩個較遠的妹妹,希望清明節那天歡聚孃家。到了清明節,我們姐妹幾個邊聊家常邊包水餃,四個孩子在周圍跑跑跳跳,母親更是高興地合不攏嘴。飯後我們一塊去上墳,一路上,麥苗青青,果樹發芽開花,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美不勝收。對親人的悼念不再那麼傷心,好希望父親九泉有知,能看到現在的好日子。回來的時候,順便挖些地裡的薺菜、苦菜、菊花芽之類的野菜,成為晚上餐桌上的美食。孩子們更是像放飛的籠中鳥,歡呼雀躍,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寬廣和美麗。

清明節隨筆14

濃烈的油菜花充斥著我的氣息,花香並不曾迷離我的心智。麥浪一層搞過一層的春風裡,清新從來都不遠離我的心靈。

今天,都有哪些人來過我們的心靈,之後又匆匆離去。我們除了身邊熟悉的,或者與生命體相關連的思念外,時間所有的靈魂,我們是否都該一一寄上哀思?

清明時節正是新茶上市的時節,在淡淡的茶香中,泥土的氣息從哪裡品來?青綠的茶水中無論包含多少顆粒微塵,屬於那新泥的味道。如果我們的心麻木了,還能品出那萬千的味道來嗎?

新墳前的繁華總比舊墳的淒涼要更覺得溫馨,可是哀思誰更重?那新墳所牽動的疼痛將超過舊墳多少倍哦!這樣來說,時間就該是一劑化解傷痛的良藥。存在過的,一切都會被時間給沖淡,所謂的存在也就是一種虛無,可虛無不就是實際的存在嗎?

這樣的節日,對於沒有紙張的焚燒,跪拜的儀式,心靈的哀思在用哪種方式表達?對於每個生活在自我意識中的個體?

清明節隨筆15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如:緬懷祖先思念親人的清明節;全家團聚、歡聲笑語的春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端午節;張燈結綵的元宵節等等,蘊含了我國人們尊老敬老、愛國愛民、團結友愛的優良品德。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也是民族發展的基礎。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它寄託了人們對整個民族的憧憬,也是弘揚與傳承民族精神的一種有效表現形式。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獨特的淵源。

幼兒園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對孩子進行傳統節日的教育:

1、加強教師傳統節日教育水平的專題培訓

2、保證傳統節日教育在教學活動中的開展

3、傳統節日教育滲透於一日生活中

4、區域活動中開展傳統節日教育

5、環境創設中滲透傳統節日教育

6、家園結合中強化傳統節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