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秋風蕭瑟華嚴寺散文

文學 閱讀(2.39W)

金秋,陰雨初晴,踏上了樊川之行。站在距西安城區15公里許的長安區韋曲東南的少陵塬上,俯瞰淡霧瀰漫的樊川,面迎盡染綠波的神禾源,田野歷歷,綠蔭排排,終南遙遙,矞水潺潺,時聞雞鳴犬吠之聲,又見牛黃羊白之色,自然環境非常優美,秀色宜人,自覺是登高遠眺的絕佳去處。

秋風蕭瑟華嚴寺散文

華嚴寺位於少陵塬的半坡上。來到僅存的雙塔下,腳步已很沉重,原因是泥巴給黑色的皮鞋鑲上了肥實厚重的黃邊。望著三角型小平地上皸裂有寬深縫隙的古塔,心情也很沉重,自問道:這就是華嚴宗的祖庭麼?真想不到華嚴寺敗落至如此淒涼的地步。

樊川在唐代有八大名寺,北邊有牛頭、華嚴、興國、興教,南邊有云棲、禪定、洪福、觀音,兩兩互對,隔岸相望。華嚴寺是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華嚴宗歷代祖師為杜順、智儼、法藏、清涼、宗密,故又有五祖之說。華嚴寺始建於何年?一說是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0年),一說是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

華嚴寺歷史上遭遇多次塬體滑坡,宋、元、明雖多次修葺,規模已非舊觀。特別是清乾隆年間,少陵塬發生了一次大的崩塌,寺內殿宇全毀,四祖清涼國師塔因塬崩塔斷,便在殘塔上續建五級。現寺院已沒,僅存有搖搖欲墜的華嚴宗初祖杜順法師塔及四祖清涼國師塔二塔,東西並峙。時光荏苒,歲月無痕,曾經輝煌的流金歲月已逝,讓人陡增幾分幽思,幾分惆悵。

佇立在涼涼的秋風裡,心裡酸酸的。東面是華嚴宗初祖杜順禪師塔,磚砌方形七層,高約13米,上層刻有“嚴主”二字,第三層刻有“無垢淨光寶塔”六字。西面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塔,磚砌六角五層,高約7米,塔上刻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十字。兩塔下層均有磚築龕堂,內有石刻影像及像贊。原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石刻的《杜順和尚行記碑》,今移西安碑林博物館存。碑文記載:初祖杜順法師(公元557年—641年),俗姓杜,人稱杜順和尚。今西安市人。少年出家,在因聖寺僧珍禪師門下受業,後遊歷關中、慶州等地講經弘教,門下弟子眾多。隋文帝敬重其名望、學問,下詔供他月俸,禮遇甚隆。唐太宗常召他入宮談論華嚴經旨要,稱他為“帝心”,故曾被人稱為“帝心尊者”。杜順是中國佛教八大派之一華嚴宗派的.創業者,對中國佛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著有《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等佛學論文。他為華嚴宗在觀行方面的“無盡緣起說”和判教方面的“五階次等說”奠定理論基礎。被尊為華嚴始祖。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十二月(公元641年)圓寂於長安南郊的義善寺,終年84歲。葬於華嚴寺。

也有人說創宗人是西域康居國人三祖法藏大師(公元643—712年),他17歲從智儼大師學《華嚴經》。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受詔為武則天說《華嚴經》。他還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薩戒,被封為國師。法藏以《華嚴經》為依據,吸收了玄奘新譯理論,完成了判教,充實了觀法,建立了華嚴宗風。

現在的祖庭很寂寞的,寂寞至無一人影。眼睛在尋尋覓覓時,發現了三角狀平地上另一角有幾間一半瓦一半草的房子,牆體是用黃土夯成的。推開輕掩的大門,空蕩蕩的屋裡有人潛心佛理。華嚴寺居然也有主持,叫明圓法師,30多歲的樣子,不是剃了光頭,燙有戒疤,樸實的更像農民。環顧四周,連個祖師掛像也沒有,因沒有香火,生活清苦自不必說。明圓法師對祖庭的破敗訴說起來,哽咽悲愴……如此恬淡寡欲的苦行僧,我雙手合十深深對他鞠躬。

覺悟的人不一定遁入空門,悟道的人當然可以青燈坐禪。青山偏野,絕少喧囂。沒有貪婪與紙醉金迷,沒有傾軋與倦怠的靈魂。浩月瀉銀,明星點燈。也只有此時此地,心身才能徹底放飛,釋放在這恬靜而悽苦的世界裡。人貴在有一種精神,有了信仰,有了寄託,就不會放棄。修行之人原本皆有大情,這也使我想起了佛祖釋迦,二十九歲時放棄王宮舒適的生活,進雪山修道,苦修六年的故事。

離開華嚴寺時,天又淅淅瀝瀝下起雨來。在雨霧中奔走,身心被淋得透溼。登上少陵塬頭再回首,眼前已是煙雨迷離,風起綠波,暮鴉明滅,秋聲寒色。車開了,我的心在顫動,明圓法師,但願因緣和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