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大綱

文學 閱讀(1.05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東坡傳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大綱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

讀《蘇東坡傳》是因為我想進一步瞭解蘇東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為我喜歡他,喜歡他“大江東去浪濤盡”的那份豪情氣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那份淡定從容,還有悉心鑽研留下美食“東坡肉”的那份熱愛生活。選讀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也是想進一步瞭解這位文人,看看這位文人如何下筆描寫東坡先生的。

作者林語堂是近代著名的學者文人,學貫中西,他在題記中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直言不諱對東坡先生的喜愛,再看文章,也很佩服作者,儘管喜愛東坡先生,但是以事實為依據,客觀的展現了東坡先生和他的家人朋友、“敵人”和那個時代。

務實——蘇東坡一入仕途,絲毫沒有文人的恃才傲物和誇誇其談,總是務實地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與水災饑荒戰鬥,解救難民;主政杭州時,解決杭州城供水問題,疏浚西湖,修建蘇堤、三潭映月,建立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蘇東坡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

重情義——蘇東坡對待朋友和親人,感情真摯細膩。東坡一生有三個妻子和一位暗戀的情人,他的詩詞裡透射出對每個人的深情,第一任妻子王弗在他28歲時去世,十年後悼念亡妻時,寫道:……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鬆崗。”他的第三任妻子朝雲在他被流放在惠州時不幸染病去世,蘇東坡寫了一首詠梅詞來悼念她,把她比做聖潔的梅花,月下梅花,白衣仙女,隱約朦朧,絕與塵世俗態不同其格調,痛之深,愛之深。蘇東坡的初戀(也是暗戀的情人)是他的堂妹,因為道德倫理,不能成婚,聞之堂妹離世的資訊後,對牆而泣;即便是到去世前一個月,還特地為初戀的堂妹寫了祭文,祭文注滿了他的情思。可見他如此重情重義。

豁達——對待迫害自己的政敵沒有恨,太息而已。章停原是蘇東坡的好友,後來成為政敵,章停得勢後,迫害蘇東坡,將他貶到惠州、海南,後章停失勢,章停的兒子章授想拜訪蘇東坡,探一探蘇東坡對他和他父親和他的態度。蘇東坡寫了一封回信,文中毫無憤恨報復之心,尚以己之遭遇可憐仇敵之境遇,困憊方筆,太息而已,林語堂譽之為“人道主義精神”的典範。由於仗義執言、烏臺詩案,屢受政敵打壓、誣陷被貶,面對逆境,面對挫折,依然是胸懷古今,傲然獨立,這種胸襟和態度沒有豐厚的知識、智慧和修養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

蘇東坡自我評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以此共勉。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2

《蘇東坡傳》裡提到過曾有一天飯後,蘇東坡捧腹踱步,問道:“我肚子裡是些什麼?”侍者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識見。而他的侍妾朝雲卻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就是蘇東坡獨有個性。

蘇東坡一生幾乎從沒做過大官,這絕不是他的才華不夠,而是靈感來的總是不合時宜。在宋朝那個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時代,像蘇東坡那樣,顯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麼能忍住自己的心裡話呢?明明有能力卻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貶再貶,縱然是蘇東坡也會對這個社會無奈吧?太多人的眼裡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隨手送給朋友的詩詞也會遭到別人的輿論。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隋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蘇東坡這樣說過。

“新進”一詞,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在朝為官的卻誤認為是蘇東坡不信任他們,認為他們必會在朝廷造反。(雖然是事實,但被人一語道破也沒面子。)於是,眾怒難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著那麼多人的抗議。蘇東坡的“不合時宜”終究還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們被牽連。對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後悔,但對他的知心朋友,他卻表示絕不後悔。對社會現狀作出正確評論的蘇東坡,有什麼理由要後悔?好在後來有兩首送給子由的詩傳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見子瞻措辭悲慘,這才使蘇東坡的案子雖有御史強大的壓力,但是最後卻判得很輕。這也許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幫了他。

蘇東坡總是受到歷代皇后的庇護。元佑年間,朝廷在短時間內使蘇東坡升至第三級翰林。不過蘇東坡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蘇東坡懇請之下,朝廷終於降了他的職位,讓他出任杭州太守。

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點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蘇東坡的兩個守護神相繼離世,自那以後蘇東坡的倒黴日子又開始了。直到他六十四歲去世的時候,一切才全部結束。

終了。世上再沒有第二個像蘇東坡這樣不合時宜的偉人了。再沒有了……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3

《歐也妮﹒葛朗臺》是我讀過的為數不多的外國文學名著之一,還是國中的時候看的。它的故事沒有駭人聽聞的事件,沒有絲毫傳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說,這是一出“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但對於它,我卻始終留有深刻的印象。

當初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喜歡那個美麗善良的歐也妮。她溫柔隱忍,對於自己吝嗇的父親,她始終是順從的態度。但為了愛情,她勇敢地把自己全部的金幣給了表弟查理,在父親例行要她展示自己的金幣的時候,她因拿不出金幣,被父親關進房裡,只給冷水和麵包。因為此事,她膽小而賢淑的母親被嚇得一病不起,而最終,她等來的卻是發財歸來的負心漢。

歐也妮是個讓人心疼的女子,她的父親,視財如命;她的母親,懦弱膽小,在關鍵的時候保護不了她;克羅旭一家和格拉桑一家把她作為繼承萬貫家財的跳板;而她深愛的表弟查理,在發財後,為得到新貴頭銜,日後擠進官場,和奧勃裡翁小姐聯姻,最終負了她。

那時候,覺得這樣一個女子,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為了愛情,敢於把金幣給自己愛的人、不怕因此同自己一直順從的父親起衝突,真的很勇敢。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我不再單純地因為喜歡這個女子而喜歡這本書,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更深層次的東西,能夠更為客觀地來評價書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老葛朗臺這個形象。

葛朗臺這個人物形象很特別。一般人的吝嗇,大多是對於別人,而葛朗臺卻不止如此,他對自己的家人吝嗇不說,對自己,也是吝嗇得很。葛朗臺稱雄一世,積累了萬貫家財,但他們一家人卻過著近似窮困潦倒的生活,“他從來不買肉、蔬菜和水果,這些都由佃戶替他送進柴房。他什麼都節約,連動作在內。每頓吃的食物,每天點的蠟燭,他總是親自定量分發;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裡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涼;他給妻子的零用錢每次不超過6法郎;多年來給女兒陪嫁的壓箱錢總共只有五六百法郎。”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4

今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是去年遺留了一半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一定不是因為小時候背了很多他的詩詞,所以對他一直抱有好感。是因為愛慕他骨子裡的豪放豁達,灑脫不羈。

過去對蘇東坡的印象,停留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細膩情感,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在“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邁。

通讀全書後,他的形象更立體了一些。

天縱奇才,這點毋庸置疑,在我心中,蘇東坡是繼李白之後中國第二位天賦卓絕的詩人。早上刷帖子看到一篇問為什麼寫詩很多人學杜甫不學李白,這簡直無需提問,因為形制好模仿,才氣難以複製。但是才華不僅僅是老天爺給的靈光一閃,更是博古通今後智慧的貫通。書中有兩處讓我震撼於蘇東坡的厚重積累。一為蘇東坡起復之後一度負責草擬聖旨,由他手中所出聖旨不少於七八百道,他用典嫻熟,辭藻優美,一時為人稱道。後又一官員任此職,自負也是才華橫溢,便詢問草擬處伺候過蘇東坡的老僕人,我比之蘇軾如何?老僕答曰,內容可能相去不大,但是蘇軾從不用翻書。高下立判。

二為蘇東坡已被貶謫到海南儋州,此時蘇東坡已約6旬,是個老人家了,陪在他左右侍奉的是他的三子過,三子在父親的教導下,也是學問大家,書法繪畫五一不精,常在父親身側背《唐書》《漢書》,蘇東坡在一旁聽,他讀過的每一行史書都記得。且不說人到晚年記憶力會衰退,又有幾個人能將這許多書倒背如流呢?

讀到此處不經慚愧,不論自己是否有才氣,但是確實還沒努力到,需要去比拼才氣的地步吧。

雖然一直從蘇東坡的詩詞裡感受到他是個灑脫的人,可更深入瞭解他一點點,就更為他這份樂觀豁達感到可愛。貶謫到黃州就做老農種地,和周圍的鄉里鄉親做好朋友。貶謫到廣東惠州,這時他也老了,自覺北迴無望,卻沒有沉浸在鬱郁不得的不快樂中,還在給友人的信中寫,我已經決定做個惠州人啦,我沒離開過惠州,出生在西蜀不過是夢一場。讀到這裡,雖然心酸他的際遇,但是又實在感嘆他的可愛。可此時的宰相章淳讀到蘇東坡在惠州所作的詩,說看來他在惠州過得很好?遂又把蘇東坡貶謫至海南儋州去了。豁達灑脫的他永遠不是他的敵人想看到的,他們希望蘇東坡鬱郁不得志而苦悶,但是一個人可以被拿走所有身外之物。地位,金錢,被迫與家人分離,充實豐滿的內在卻永遠不會被奪走,偉大的詩人會著眼於民生,沉浸於自然風光,追尋這萬事萬物的哲理。

浪漫灑脫是他的天性,可是他也有極高的人道主義的精神。不論他在何處為官,擔任多小的官職,他都在盡力改善民生,想方設法幫助在青苗法的壓迫下貧窮的百姓減免債務,設定古來第一所公立醫院,預防饑荒。任京官時候,他又想盡辦法讓皇上太后廣開言路,力陳王安石排他的弊端。在黃州做老農時,他發現當地很多窮苦人家有殺嬰的做法,特別是女嬰,他看到此心甚痛,雖然此時無圈職在身,他還是想盡辦法組建了一個慈善會,去救濟當地窮苦人家,只要不殺嬰,就可以得到一些撫卹金,幫助他們一起撫養孩子。很多傳奇話本子裡都有蘇東坡為官時候的小故事。如在杭州任上,一書生家中做摺扇生意,卻因故積累債務,求得蘇東坡幫助,蘇東坡在他摺扇上作畫題詞,讓他拿去變賣,蘇東坡是當時備受追捧的詩人,一下子就賣完了,還清了債務。

談到做官,他絕對是一個有能力有責任心的能吏,談到藝術,他又是才思敏捷,書畫均佳,談到哲學,他又參研儒釋道三家,胸中自有丘壑。

越是回顧這本書,回顧他的一生,發現越是喜愛欽佩這個人。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也在聽曾國藩的家訓,也曾暗暗的比較過二人,其實是沒什麼可比的。可也會忍不住想,如果他有一些曾國藩做人的隱忍智慧,會不會有更好的一生呢?可我想我是多慮了,正因為他的鋒利,他才是他,也許他的際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他。他便中國的大江南北,看遍自然風光,體會世情冷暖,卻還是那個他。

想到他那篇小品文章,長大後再讀卻覺得充滿著大智慧。“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5

看《蘇東坡傳》看到一半,忍不住要吐槽了。林語堂寫東坡寫到一半突然擱筆了,花了大量的筆墨,費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王安石及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直到把王安石貶得一無是處,終於倒臺,對政治和人生同感失望,這才罷休。林先生筆下的王安石與學生時代歷史書上介紹的王安石簡直有著天壤之別。歷史書上的王安石只不過是個悲劇的改革者,他推行的變法也是有利有弊的,可是在林語堂的筆下,王安石的變法不但百害而無一利,連王安石本人人品也極其低下,幾乎等同於一個千古罪人了。林因為崇拜東坡,極力為東坡辯護,連東坡的家人,他也一併使用的褒詞,極具性格。

林語堂是名人,跟林語堂同時代的名人也不少,梁啟超就為王安石寫了一本35萬字的傳記,當然是對王安石倍加尊崇了。在中學時代的歷史教材中,有關王安石變法的評價也是較為客觀的。

有資料說,林語堂本身是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作家,他知道寫什麼樣的文字容易吸引讀者,加上寫名人傳記,而且是為自己非常崇拜的名人寫傳記,很容易帶上個人情感,所以,林把東坡寫成神一樣的人物倒也不奇怪。而王安石與東坡是政敵,要捧其中一個,勢必要踩另外一個了。

但是,作為讀者,我們讀到這樣的文字就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沒有哪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哪個人是十惡不赦的,尤其是一個千百年來為人們廣為熟知的名人。就是林語堂本人,後人對他的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的。

所以,讀書令人思考,說得一點都沒錯,沒事還是要多看看書!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6

自從接觸語文,蘇軾這個名字就在國小課本中屢次出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書、畫在宋代登峰造極,但仕途上卻屢遭迫害貶官。公元1101年,蘇軾病逝與常州,享年65歲。但是僅課本對蘇軾的介紹,往往不多。於是,我翻開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認真讀起來。

這本書介紹了蘇軾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現了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和藹可親的一代文豪形象。讀罷此書,我對蘇軾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一、蘇軾從小刻苦努力學習,不斷攀登藝術頂峰,取得巨大成就。他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六歲入學後,每天回家,都要把課本上的古詩詞抄在筆記本上。這不僅讓他記得更加牢固,還可以練習書法,這為他後來的成就奠定了基礎。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蘇軾那樣從小勤奮刻苦學習,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二、蘇軾在人生遭遇重大轉折時,依然樂觀面對。在蘇軾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這樣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宋哲宗聽信小人讒言,將蘇軾一貶再貶,不斷流放。仕途上接連挫折,使他生活極其艱苦。但他從不怨天尤人,依然樂觀如故。因為樂觀,他縱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經》《尚書》《論語》的註解,寫出至今膾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蘇軾的同時,也反省了自己。從前,我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難、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對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歡失望,喪失堅定的信念。所以從現在起,我向蘇軾學習,像他那樣做個樂觀向上的人!

三、蘇軾始終做到心繫百姓,關心百姓疾苦。蘇軾擔任杭州太守時,他發現,杭州人口雖多,卻無一家公立醫院,導致一些病人還沒來得及治療就一命嗚呼了。蘇軾為了讓跟多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7

蘇東坡在擔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期間,共草擬了八百道聖旨,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簡練明確。往往引經據史,富有例證譬喻,寫來輕巧易舉。東坡去世後,一個姓洪的接替他的位職,對自己的文采頗自期許,問當年侍候東坡的老僕,他比東坡如何?老僕答曰: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蘇東坡非常敬重的朋友範鎮死了,先生這樣評價自己的朋友:“範景仁平生不好佛,晚年清慎,減節嗜慾,一物不芥蒂於心,真是學佛作家,然至死常不取佛法,某謂景仁雖不學佛而達佛理,雖毀佛罵祖,亦不害也。”比起那些“阿彌陀佛”不離口、驕奢淫逸掛在心之人,哪一個離佛心更近。

蘇東坡曾上朝廷奏章反映百姓疾苦:“臣自潁移揚,過濠、壽、楚、泗等州,所至麻麥如雲。臣每屏去吏卒,親入村落。訪問父老,皆有憂色,雲:‘豐年不如凶年。天災流行,民雖乏食,縮衣節口,猶可以生。若豐年舉催積欠,胥徒在門,枷棒在身,則人戶求死不得。’言訖淚下,臣亦不覺流涕。”苛政猛於虎啊。

蘇東坡是被貶謫到廣東大庾嶺以南的第一人,被罷黜的理由竟然是當年罷黜改革派王安石時,他奉太后之命代擬了罷免聖旨。太后死後,東坡失去了保護傘,宋哲宗小皇帝就在一幫反蘇派的唆使下給東坡安了個罪名:“乃代予言,誣詆聖考。乖父子之恩,絕君臣之義,在於行路,猶不戴天,顧視士民,復何面目?”

蘇東坡終於被貶謫到海南島去了。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日子。環視無邊的大海,先生也曾發出“何時得出此島”的慨嘆,但轉瞬就樂觀如初,“天地在積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他可以與身份高低的各色人交往,席地而坐,閒談為樂。

蘇東坡對事不對人,他曾對弟弟子由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宿敵章惇在哲宗死後被流放,他的兒子章援怕蘇軾像他父親那樣反過來報復,蘇軾則說:過去的事情,沒什麼必要再提了。……我自己也命不久,準備歸隱田園,等死呢。蘇軾心中化去了恨,放下了心牆,所以快樂、無所畏懼的,像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

蘇東坡被貶謫海南島時,海南還是蠻荒之地,哪象現在令人趨之若鶩,找個談心的朋友都很難。無聊時先生帶著一條大狗四處遊蕩,硬拉住路邊幹活的農民在檳榔樹下閒談,莊稼漢說:我們不知道說什麼。東坡說:那就談鬼,給我講幾個鬼故事。人家說:俺們不知道有什麼有趣的鬼故事。他就說:隨便說點什麼也行。

蘇東坡死前突然想開了很多,第一,他認為自己生平未嘗作惡,所以不會下地獄;第二,不去祈禱了,因為他知道祈禱也於事無補;第三,不去勉強自己,他覺得無論做什麼,勉強就錯了。解脫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死前未留遺教。他有個好友吳復古,在他之前死。死的也很簡單:蘇軾在復古死前問他有何囑託,復古笑了下,就閉上了眼睛。

蘇東坡的船偶爾駛過一個孤立的茅屋,只見那茅屋高高在上側身而立,揹負青天,有時看見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裡,足可證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貧無疑,小屋頂僅僅蓋著木板,並無瓦片覆蓋。蘇東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勞苦,忽然瞥見一隻蒼鷹在天空盤旋得那麼悠然自在,似乎絲毫不為明天費一些心思,於是自己盤算,為了功名利祿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銬鐐的夾鎖,是否值得?在高空飄逸飛翔的蒼鷹正好是人類精神解脫後的象徵。

蘇堤和西湖之與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雙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沒有蘇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島,一畫龍點睛增其神韻,那西湖該望之如何?幾百年來的中國遊客,春季到來之時,向西湖蜂擁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釣,或在垂楊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時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東岸上的柳浪聞鶯;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島上,由蘇東坡興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確是,湖的四周沒一個角落不使遊客覺得美麗出奇而感到蕩氣迴腸的,晴天也好,在與眾也好。

晚輩高聲朗讀經典,老輩倚床而聽,抑揚頓挫清脆悅耳的聲音,老輩認為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樣,父親可以校正兒子讀音的錯誤,因初學者讀經典,自然有好多困難。就好像歐陽修和後來蘇東坡都那樣倚床聽兒子讀書,現在蘇洵也同樣倚床聽他兩個兒子的悅耳讀書聲,他的兩眼注視著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個獵人射了最後一箭而未能將鹿射中,彷彿搭上新箭,令兒子再射一樣。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聲使父親相信他們獵取功名必然成功,父親因而恢復了希望。

蘇東坡在潮洲韓文公廟碑中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蘇東坡一生坎坷多舛,浩然之氣用盡。他的偉大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世間偶然呈形,曇花一現而已。他那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才是萬古不朽的。

經過無數個的案頭燈下,《蘇東坡傳》終於讀完了,彷彿完成了一次穿越,隨先生度過漫長又短暫的坎坷歲月。先生的吟哦聲於耳邊久久不去:“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8

有無數筆者寫過蘇東坡,但也僅僅是寫過,東坡只是在他們筆下一閃而過,卻從未活過。

而林語堂先生喜歡蘇東坡,到了迷戀的程度,他在這本書裡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所以,東坡先生,在他筆下活著。

有誰會不喜歡蘇東坡呢,除非他的內心盛不下這麼純粹的人。蘇東坡身上有著人們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語堂先生執著地喜歡著東坡,以致他筆下的東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們同樣熱情、幽默、豁達、真誠,也難免天真,並會為此遭受磨難。

雖時隔千年,林語堂在寫這本傳記時,仍無法冷靜,他把自己的生命體驗投射到蘇東坡的身上,牽動自己的悲喜,也讓這本書裡的蘇東坡活得更生動、立體。在這本書裡,林語堂是衝動的,富於想象的,他眼裡的東坡是一個神奇的綜合體:“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整本書裡,林語堂先生勾摹出一個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獨特細節的蘇東坡,官方簡介的“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慢慢隱去,從林語堂這裡復活的是一個“造酒師、人道主義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詼諧者”。這是密友嘴裡的蘇軾,是老友重逢。

林語堂和他的這本書,想要描述的是一個優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個不完美的時代,但葆有著幾近完美的人生。苦難沒有讓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邊界,這是林語堂渴望但無法企及的人生。

蘇東坡有一種自然的魅力,讓旁人無法抗拒,在平步青雲時,他心無旁騖,絕極詩、文、書、畫、詞的造詣。縱使後來身處海南的瘴雨蠻煙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鄉。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當年面對烏臺詩案,東坡被潑了一身的髒水,攜帶了二十多口家人來到黃州,生活從花團錦簇變成屋漏夜雨,悽悽慘慘慼戚。可他芒鞋短褂,親自動手開魚池、找菜種,經營苦難的生活,那些背後設計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卻是一碗“火候足時它自美的東坡肉”,還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這樣的名篇。面對苦難,蘇軾說“一蓑煙雨任平生”,生活賜我以苦難,我報之以哂笑,面對人生低谷時的樣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9

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對這種人的人品個性做解釋,一般而論,總是徒勞無功的。在一個多才多藝,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選出他若干使人敬愛的特點,倒是輕而易舉。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0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一點溜走,漸漸被淡去,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和撫摸它的時候,總有一些痕跡會讓我們記起某個人某些事,舊日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傳誦,為人所敬仰,為人所品味的名字——蘇軾。

讀過《蘇東坡傳》我對他的敬仰和崇拜油然而生,非常喜歡他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個個簡單的景色卻描繪了生動的早春圖;“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體現了他樂觀的精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表現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蘇東坡的一生波瀾起伏,他的一生坎坷而讓人敬仰,他身上有著樂觀曠達,率真孤傲,豁達超脫,有理想有抱負,有政治見解,性情耿直 為人坦蕩,勇於進言的性格特徵,正是這些精神讓我喜歡崇敬他。

蘇東坡,他是一個具有多種性格的人物,同時,被林語堂寫的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從他自幼說起,出生在書香世家,受著多人的文化薰陶,仙姿聰穎聰明伶俐,後又通過後來不懈地學習和努力被世人稱為“蘇仙”。他具有極強的政治抱負,能言善辯,獲得了後宮的親萊。仕途不順,被貶四次,四次的變遷並沒有使他垂頭喪氣,而是更加樂觀積極地去生活,飽含熱情地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佳句。對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常常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作者林語堂在加深我們對東坡的印象時,也加入了蘇東坡的反黨——王安石。但我們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說王安石為國家一大害。我聽過性不可以善惡論也,更何況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也有可取之處。

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觸,其實都能是一個真實情感的表現吧——只有最純真、最率性、最真實的人才能如此的可愛、如此的瀟灑、如此的熱愛生活、如此的令人感動。從東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種愛、喜悅、快樂、平和的力量,從他的詩中,從他的經歷中散發出來。在面對人生的坎坷的時候,我們自己的態度很重要,是笑對苦難呢?還是一蹶不振?有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開,不能釋懷,不能真真實實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難,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什麼,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從今天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