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心遠地自偏隨筆

文學 閱讀(5.68K)
心遠地自偏隨筆1

幾個企業高管,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他們一路攀登,一路微博直播。殊不知,這只是一場虛偽的形式,他們的心靈依舊沉浸在都市的生活定式中,肉體雖然遠離紛繁,可靈魂卻被一條名為“網路”的繩索牽絆。

心遠地自偏隨筆

當他們身處山頂時,仍然不忘擺弄手機,這說明他們根本沒有從都市中“逃離”出來,逃不出心靈的禁閉,又怎麼能算真正的逃離?縱使風景莽莽蒼蒼,他們也領略不到大自然真正的風光,那是獨屬於淡泊者的風光。

真正的“逃離”不應該僅僅是口頭上的,更應該是心靈上的。那無關乎地點環境等一切外在因素,只源於“心遠地自偏”。內心嘈雜,即使身處山林,亦不能平靜,因為內心對外界的牽絆依然沒有斬斷。內心安靜,即使身處鬧市,亦可以自成一片清淨天地。“逃離城市”應該是一次全身心的放鬆,忘記外界的俗世塵埃,脫離社會的層層迷霧,當自己站在什卡山巔,舉目仰望四方的無垠白雪之時,便可找到自己心靈的安寧,領略天地之浩大。

我們即使身處俗世,但卻萬萬不可做俗世的奴隸,否則即使我們是肉體的主人,可心裡卻被一條名為“習慣”的鎖鏈所禁錮。無論何時,我們都要記住保持自己心中的純然與寧靜,人生道路還長,只要守住心中信仰,即使環境再為混亂也不會迷失自己。

陶淵明伴隨著一園菊花,周敦頤守護自己的一池白蓮,蘇軾遙望天邊的皎月。即使前路迷茫,狂風暴雨,可他們卻巍然屹立,只因為內心的安寧,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能堅定的踏出腳步,穩步前行。

旅行,給自己壓抑的神經放個假,忘記那些不快與煩惱,痛苦與壓力,紛繁與緊張,想著自己是一個遊俠,獨行與天地之間,仰視日月山川,聆聽風嘯雷鳴,從鋼筋與水泥的世界中解脫出來,真真正正瞭解這個廣大的世界,感悟自己的人生。

心遠地自偏隨筆2

我很喜歡陶淵明詩中的這幾句“結廬在人境,而我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我們做為群居性的人,都在人境中結蘆。但是能做到而無車馬喧的地步就很難了。就更不要說頗具禪意的心遠地自偏了。

而無車馬喧,它不是從車水馬龍到門庭冷落的反差寫照,而是一種心靈平和裡的寧靜。對於很多人而言,有時厭倦了喧囂,卻又害怕獨對寂寞。但我們又無法在兩者間找到一種臨界的境界。於是我們只能在這兩種極端裡來不斷變化的調劑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達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也領略不了“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的心境。

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裡,他把人生分為三層境界,第一層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層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層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一種境界,一種人生。我不知道自己該位列那種境界,因為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怕喧囂,又懼怕寂寞。

在城市裡待久了,聞不到田間的花香,整日映入眼簾的,不是高樓大廈,就是如潮的車流。匆忙的身影,只在公交車的上下間,只是為了生計忙碌著。偶爾有暇去公園,或與妻小坐片刻,或與好友盤腿而坐論古談今,於是積蓄多日的勞頓得以釋放。然而浮躁的內心,並不曾因為這偶時的釋放而歡快、平和。我知道這並不是解壓和釋放自我的最佳方式。然而逛書店卻是我的另一種喜好。那是因為我喜歡讀書,喜歡買書。

有一天閒暇,去圖書館,走進大廳,清淡而高雅的民樂飄落耳朵。去向不同的人們,在那不同的樓層、不同的區域裡攜書而出、帶書而進。我進了文學區,書架井然有序的排放著,每個書架上面醒目的貼著文學史、散文、詩歌、小說、戲曲、評論等字樣。找書的男女老少,在書架與書架間的過道上小心的避讓著,或者在長桌短凳上看著、寫著,或者在某個角落裡席地而坐。每個人都在尋找著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一群人,就這樣在安靜中翻閱著書頁,品讀著文字。這時候,你不用擔心誰會大聲驚嚇你,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

這兒的肅靜是神聖的,這兒的安寧也是自然的。因為這浩瀚的知識海洋可以滿足我們求知的慾望,因為這浩瀚的知識海洋足以洗掉我們靈魂深處的喧囂、疲憊和汙垢。

我喜歡這人們自然本真的面目,我更喜歡這兒的安寧,也許安寧有時候就是對勞頓的一種洗禮。因為這是我們在浮躁間的避風港,也是我們修養身心的王道樂土。我喜歡這兒的謐靜,因為那一城的喧囂,被一牆劃開。

我更渴望這兒的知識,因為那一卷書香讓我們的心沉醉,讓我們的目光更廣闊,讓我們的思想更聰慧。人在這是善意的,人在這也是純樸的,人在這更是美麗的。我們因為無欺而善意,我們因為單一而純樸,我們又因為求知而美麗。時間在這裡是短暫的,我們常因為投入而忘我。讀書需要平和的心態,讀書更需要一種無需言傳的氛圍。

在圖書館讀書是一種享受,儘管有些書可以買回去去讀,可以借回去取讀,甚至這些書還可以在網上讀,在電子書上看,但是感覺不一樣。這就象看電影一樣,網上可以看,電視上也可以看。但是我們在電影院裡,感覺不一樣。也許我們看得不是影片的本身內容,而是我們自身的心靈中的愜意。更或者象寫信,我們可以在網上發郵寄,也可以在手機中發信息,但是卻永遠沒有稿子上的墨香傳給我們的感覺深刻,因為那是一種很親切的感覺。

對於世界而言,不是什麼事都可以走捷徑。也許有些事情的處理方式雖然過時,但是它往往帶給我們的視野震撼力卻是巨大的,甚至處理的結果比那些憑藉先進手法而捷足先登的結果更符合人的情理。這就象動物繁衍後代那樣,我們不能因為有了人工受精的出現,就去隨意的改變動物的生理天性。保持自然而然的態勢,也許是我們人類在試用科技手法後的一種自然迴歸。

我們有時候,可以改變自身的習慣,但是我們未必可以改變人的自然本性。我們在人境中結廬,素養使然,境界使然。我們達不到心遠地自偏的境界,只能在勞頓中去逃避喧囂,在片刻的寧靜中享受那“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性”的書中趣味了!

心遠地自偏隨筆3

五柳先生在《飲酒》中開首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雖然對於他的歸隱與淡泊,歷來頗多議論,但是其於汙濁之地潔身自好的心懷還是值得學習的。

現在看看我們身邊的社會,充滿了種種急功近利的浮躁,沸騰著擾亂心智的喧囂,何去何從,如何“心遠”令人苦惱。

寒假正值春節,耳根難得清靜,小區裡,無論是黎明還是至夜半,噼裡啪啦之聲不絕於耳。我不能評價各種家鄉風俗的雅與俗,指摘別人慶祝春節的`方式,也無法阻止那震天動地的一波又一波糾纏不止的嘈雜,可是面對著繼之而來的霧霾與空氣汙染指數的直線上升,心裡還是莫名地煩躁。

過年探親訪友,拜年本是一件敬愛親友,溝通感情的良好時機,每一年卻都淪為一種敷衍,禮尚往來最大的功效即是疲憊不堪,神倦心乏。酒喝得酩酊也許是酒量不足,茶水也喝得腹脹頭暈,就是奇蹟了,大有彰顯“茶亦醉人不須酒”哲思今日之功效的意味。油膩食物淡而無味,食而無香,大有食之如雞肋之感。怪不得,有瀟灑人士喜歡旅遊過節,真是大拋陋習,安心養性之妙方。

當然,這得有充足的資金支援,不是一般的工薪階層消費得起的。有沒有一種躲避傳統陋習,凌駕於物質之上的靜心安神良方呢?

放假時,我買了三本書,像當年坐在教室裡等著放假的日子,心裡卻早已迫不及待地計劃著回家要如何如何看書補習功課的激動興奮,也期望自己在這個將近三十天的假期裡充充電,汲取一點精神的營養。計劃很美好,現實很粗糙。書著實看了幾頁,不足一半,就在風風火火的奔波中,在觥籌交錯,嬉笑玩耍中消磨了時光,書還是閒著蒙塵,心還是荒著麻木。

如果心真的麻木了,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對一些如塵埃般的瑣事俗事,充耳不聞,熟視無睹,躲之避之,也可以減少一些煩惱,多些快慰。至於身邊上演的一幕幕勢利刻薄,冷漠尖酸,似乎也只有阿Q式的近視失聰才少些忿忿不平,按捺得住心臟異常激烈地跳動。“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情局上每天都在上演著令人心寒的對弈方式。

對於幫過的人,人家當了白眼狼,氣憤不過;運勢的跌宕起伏,身陷囹圄將自救放一旁,將希望寄於外人而不得,心裡也是難以平靜的。至於工作中的坎坎坷坷,名利的得失之惑,更讓人愁腸百結,情鬱於中,自損心智。

人事人情上對心的修補是最難的了。

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司馬遷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實是可以商榷甚至原諒的。在城市裡打拼,租房交租金,買房交房貸,衣食住行價格攀升,沒有錢是無法生活的。於是在乎了錢,一定會有患得患失之惑。如何心遠呢?

古人在誘惑面前是有很多潔身自好,仙風道骨的典範的。比如於女色方面坐懷不亂,生活作風不為人譏笑詬病。相較於此,很多人的外遇,貪腐其實是未養心,造成了道德的滑坡,原則的缺失,人性的淪喪。在詩文方面亦崇尚“人淡如菊”,而非追求泛泛之輩口中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卷氣到底不能為銅臭氣張目,為地位榮華添彩。在名利的態度上,學子們現在依舊朗朗吟誦著諸葛孔明先生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並在人生的道路上躬行親受其振聾發聵之效。心如止水,是心的感知能力有限,是應對誘惑的抵禦智慧有限,還是真正的超脫了名利和七情六慾的蠱惑?

回到現實,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願意在和諧社會裡感受幸福的生活,創造人生的價值,誰願意為求心靜剃度入寺,或者隱居避世呢?

這兩年的元宵節,受群眾路線教育和反腐倡廉大勢的影響,縣城裡統一的煙火晚會取消了,清靜了許多,但還是有些村巷小區街道,個體或企業燃放煙花爆竹,除了粉飾這喜慶的節日,嚇一嚇襁褓中的嬰孩,汙染一下環境,實在沒有多少意義。在有錢就任性的浮躁面前,我一個忙於生計的人只有噤聲。

熟視無睹,充耳不聞,固然可以“心遠”,但畢竟有些狹隘。既然“結廬在人境”,想要躲得掉“車馬喧”,只有認真學習靖節先生 “心遠地自偏”的深意了。這樣想來,“心遠”也絕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