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記敘性散文範文

文學 閱讀(2.13W)

記敘文在大學聯考作文中越來越受到青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相對於議論文來說,記敘文有其自身的優勢,因為考生受思維能力和閱歷的限制,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寫出有真知灼見的文章的;而記敘文則不同,只要把事情說清楚或者把人寫活就可以了。下面是記敘性散文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記敘性散文範文

  【篇一:遊江南烏鎮】

搖船者慢慢悠悠盪過河,乘船者觀賞景色——隔壁家的黃花大閨女提著個水桶挑水。小橋流水,紅顏在水一方,微微一笑走下橋,引人遐想。阿婆還天真地唱著那年的童謠,永遠也不會老。我走在淡水河畔,不知道該笑不笑,望著天的那頭,靜靜守望……

魚米之鄉——烏鎮

走進觀前街,這裡是烏鎮最熱鬧的地方了吧,沒有之一。人漫步街頭,看著自己喜歡的東西,買了下來,歡天喜地的回家,對烏鎮人來說,這一天就過得充實了。

“麥芽糖,麥芽糖。現做現賣呀!”店小二一邊吆喝著,一邊用棍子攪和著一團白色的糯米糰。“這就是麥芽糖吧。”我說罷,便拿起一塊嚐了一下,“麥芽糖是糯米和麥芽做的,恩!好吃!”嘴巴里甜甜的,甜而不膩,所以我喜歡吃麥芽糖,烏鎮的麥芽糖。

手裡拿著一盒麥芽糖,走上橋頭,放眼望去——青瓦築頂,苔攀牆上,斑駁了誰的時光?人來人往,說說笑笑,日復一年年復一日,何時結了?走下橋頭,青石鋪路,走一步,沒有腳印,但是,很有意義。

漫步走進水閣,小閣子雖小,卻能遮風擋雨。在雨中看景,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剛想著呢,雨點就毫不留情地落到湖面。哎,你別說,湖面上泛起陣陣漣漪,甚是好看呢!自己撐起一把油紙傘,油紙傘上畫著一朵盛開著的牡丹,在雨中很有意境,堪比畫中。真是“數盡人間繁華,江南戀雨為首。”

走出閣子,走進廊棚鄰水。船家穿著斗笠,拿著長長的竹竿撐著船,溼透了嗎?溼透了就下來歇歇吧,這裡的景色很美好,你呀,可別錯過了啊。不過人家船家經歷過大風大雨,這點毛毛雨算什麼呢,再說了,人家呀,心裡有美景,在觀賞觀賞外面的湖面,就足矣。

雨聲叮咚,滴答,嘩嘩。一去江南烏鎮,一曲江南撐船調,滿足,離開。

  【篇二:重遊晉祠】

不必說晉祠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周柏隋槐的枝葉披露殿宇之上,至今依然蒼勁挺拔,鬱鬱蔥蔥。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精美的宋塑侍女像,名傳千載。蒼鬱繁茂的古樹與晉水三泉交相輝映,大殿樓閣掩映在濃郁疏影中,隋槐老枝縱橫交錯,盤根錯節。生機勃勃,濃蔭四布。

也不必說西周至明清,幾千年來被塵封的歷史文化,展示著古代建築的繪畫、書法、雕刻和鑄造的精湛技藝,勞動人民建築了近百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在蒼勁蔥鬱的樹木陪襯下,相得益彰。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蜒穿流於祠廟殿宇之中,歷史文物與自然山水之美的園林建築融為一體,壯觀秀麗。

更不必說晉祠的牡丹園,芍藥園,西蕃蓮園……各種花兒競相綻放,謝了牡丹,紅了芍藥,蜜蜂在花下嗡嗡地鬧著,蝴蝶飛來飛去。此處,難老泉的水,歡快地從泉眼裡冒出來,穿過一條龍口,注入泉渠。泉水形成不大不小的水泊,水裡長滿了綠油油的睡蓮,那晶瑩的粉紅色的花朵,剔透瑩潤,滿池的散落的睡蓮,像輕盈的舞女旋轉的裙,給晉祠的美平添了許多嫵媚妖嬈。

單說晉祠的傳說就有無窮的魅力。魯班兄妹與魚沼飛樑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古往今來,世上橋樑多為一字形,唯有晉祠的橋樑是十字形橋樑,整個造型像一個展翅欲飛的大鳥,飛落在聖母殿前的魚沼上,巍巍壯觀。古人云有“圓為池,方為沼”,漫步於十字橋面上,觸控著雕工精細,優美大方的千年勾欄,感受著魚沼飛樑的莊嚴與華貴。此時,耳畔彷彿播放著魯班兄妹比高低的畫面。李白醉遊晉祠的美麗傳說也不時的回放在眼前。“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蕭鼓鳴,使我醉飽無歸心”當年李白眯著醉眼,端著酒杯,跌跌撞撞來到難老泉,只見他一手端著酒觥,一手捋著鬍鬚,頭一昂“咕”的喝了一口酒,激情高昂,吟唱詩詞。人們都說,醉倒李白的不是杏花村的美酒,而是如夢似幻的晉祠美景……

重遊晉祠,感情更濃。

聖母身下那清澈的泉水——難老泉,一直流淌了幾千年。柳氏坐翁,飲馬抽鞭的傳說會一直流傳下去……滋養著生活在這裡的百姓。

重遊晉祠,晉祠真的很美。

  【篇三:遊圓融寺】

桐花爛漫時節,去了趟圓融寺。

圓融寺即圓融無礙禪寺,創建於五胡十六國的亂世,是豫北地區的第一古老佛寺,有“太行小靈山”之美譽。其實,早就聽說它的大名,也知道如今的主持是果建大和尚,一直想去看看,只是沒有機會。

四月十八日,前往市裡參加焦作首屆馬拉松比賽,賽後,有幸遊覽了圓融寺,終於了卻了多年的夙願。雖說寺廟在修武縣,可離焦作市區倒挺近的。在朋友的陪伴下,從縫山針下來,沿著蜿蜒的山路,約莫三裡的樣子。一路上松柏鬱鬱蔥蔥,春風愜意,時有鳥鳴。

從寺後繞到正門,順坡而下走了一陣子,足見寺廟的巨集大。從一個側門進去,就來到了寺廟的正門。門前開闊,正前有一石鼎,兩邊各有一石獅虎獸,據說是唐朝的石雕。很雄健,不知何故,卻用長鐵鏈子拴著,想是讓它看家護院的,防止跑了罷。說真的,也曾去過別的寺廟,像月山寺,清涼寺,觀音寺、勝果寺,遊覽了圓融寺後卻發現它與別的寺廟不太一樣。一般的寺廟大都坐北朝南,而圓融寺卻是坐西面東,它也是全國唯一一處以佛教圓融思想而命名的千年古剎。所謂“圓融”,即“破除偏執,圓滿融通”,“無礙”,即“心無掛礙,行無所礙”。圓融寺在我看來,給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一是井,一是心經,一是大雄廣場。據瞭解,該寺廟有深不過丈的井泉計十七處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像藏經閣後老祖卓錫泉,古佛洞中龍脊泉、臥虎泉,觀音、地藏殿的甘露泉、起悲泉,碑廊南北之淨心池、洗缽池,大雄廣場之洗目泉,唸佛堂處極樂泉,龍亭庇護之龍泉,魯班井、智慧泉、藥師泉,鐘鼓樓旁乾坤井,古佛殿後聖僧卓錫泉,都深不過丈餘,且井井水盈。每個井上都有石欄和鎮水井石獸守護,雕刻精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佛教經典。全經只有一卷,二百六十字,為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文辭優美、琅琅上口。關於心經刻石,在別的寺廟沒有看到過,在圓融寺看到了有三處,地藏殿兩側各有一經幢,乃六角形石柱,大概兩米多高,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個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造型小巧精緻。該寺主持果建大和尚抄寫的心經被刻在幢身上,還有一面刻有“以法為鑑”四個大字,字跡娟秀。在地藏殿前南北各有一影壁,分別刻有康熙和乾隆手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委實難得,不知道從哪裡搜尋到的,看來果建師父真是用心良苦呢。由於近來自己空閒時也在抄寫心經,於是,分別在心經影壁前留影紀念。有人說抄寫經文,可以啟迪智慧,淨化心靈。康熙、乾隆兩位帝王,於日理萬機之暇,仍擇經而書,誦經刻典,這不僅是在增強其佛學修為,更重要的是在尋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大悟性。看著影壁上清麗灑脫、圓潤飽滿的書法,也是一種享受呢。康熙抄心經係為母延壽,有前款:“康熙歲次壬午十月九年級,為皇太后千秋節因閱河堤途中駐蹕景州薰沐拜手敬書恭進遙祝無疆之壽”,真乃孝心可嘉。

在圓融寺,沒有大雄寶殿,卻有大雄廣場,這也是與其他寺廟所不一樣的地方。大雄廣場位於寺廟中心地帶,廣場正中立有9。9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及阿難、迦葉兩位尊者,仰望佛像氣勢雄偉,法相莊嚴,此刻方知道自己的渺小。環顧四周,大雄廣場以天地為屋宇,又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別具特色。時有遊客焚香禮拜,一臉的虔誠。印象深刻的還有圓融寺訓——“四修”,即修行要訣:當勤精進,慎勿放逸;修身要訣:知止有定,自重則威;修心要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德要訣:慈航普濟,廣度群靈。讀來給人啟迪,發人深思。

不覺中已日薄西山,說真的,圓融寺之行收穫頗豐,不虛此行呢,當然,值得賞玩摹寫的地方還很多,只是時間匆忙,期待下次再好好細覽了。

回來的路上,“圓融無礙,圓滿融通,心無掛礙”,我在心底默唸道。圓融寺,真乃智慧仙境呢。

  【篇四:賞龍門石窟】

我是個遊痴,聽說有名的景點就想遊之。我還是個文化迷,對於文化景點特別鍾情。所以,那次游完少林寺後,馬不停蹄,就讓馮弟驅車西進,乘興遊賞了龍門石窟景區。

伊河、洛河從豫西山區各自流出,在洛陽附近交匯,然後注處黃河。龍門石窟位於洛陽以南,西為熊耳山餘脈龍門山,東為少室山系的香山,一條伊河從山缺處穿過,特殊的地理景觀,很象古代的一個門闕,所以,這裡也稱為伊闕。

這段伊河,水面寬廣,水勢平靜,一座大橋橫跨兩岸,很有氣勢。穿過大橋就到西岸了。石窟主要在西岸,面對伊河的山體,被削成沒有植被的崖面,成百上千的石窟遍佈山崖,大的小的,高的低的,深的淺的,無其不有,看上去簡直象一個巨大無比的蜂窩。低處的就在路旁,高處的修了石階或棧道,以方便遊客觀看。洞窟中要看的,主要是石佛像。這些佛像是做功德用的,自北魏到清代,歷代都有,以北魏和唐代為最,體現了佛教在古代的興盛。石窟各有特點,比如萬佛洞雕有一萬五千多尊佛像,蓮花洞洞頂雕有一個巨大的蓮花。最可圈可點的,還是那尊盧舍那佛像。半山腰開出一個巨大的石龕,一尊氣度非凡的佛像,在河對岸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此處佛像是唐高宗李治主建,武則天也捐出兩千貫銀錢。佛像高大,豐腴,帶有大唐盛世特有的氣息,據說帶有武則天的形象。佛像兩側,還雕有兩個尊者,兩位菩薩,比大佛身形小得多。我起初對佛教不太懂,疑惑這佛像怎麼稱盧舍那,心想,不會是佛也與我們盧家同姓吧,我有個妹妹還叫盧麗娜呢!經請教導遊,方知盧舍那佛其實就是如來佛。佛有三身,法身稱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報身稱盧舍那佛,應身則稱釋迦牟尼佛。除石佛像外,洞窟中還有許多刻字,多為記述雕佛之事,其中有不少是書法精品。比如被書法界稱為龍門二十品、三十品的作品。我喜書法,盼見碑刻真跡,但佛洞不讓進,在洞口往裡看,很難一睹古代書法的神奇。

伊河東岸的香山上,蔥翠的植被間,可以望見隱見其間的香山寺。該寺唐初為安放西域僧人遺體而擴建,後來大詩人白居易曾捐巨資修。登山入寺,登殿觀碑,懷古思今,倍感中國文化的深度。香山上另一個遊覽重點是白居易墓。白居易當過河南尹,晚年在洛陽住過十多年,名取“香山居士”,墓選香山之上,足見他對香山的鐘愛。白居易墓非常高大,下部有圓牆作圍。作為詩詞愛好者,來洛陽,登香山,能憑弔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當為此生一得。墓近處綠樹濃蔭間,有供人們休閒的園林,稱作白園,自然是為紀念白居易而建。

景區大門外,有不少旅遊紀念品銷售點,我們轉來轉去,相中了一件唐三彩馬,就不講價錢地買了下來。此馬至今擺放在我的書齋中,時常賞玩,同時,作為回想龍門之遊的提醒物。游龍門石窟,我還寫過一首五律:洛陽名勝地,伊闕好風光。照影青山俊,牽思碧水長。佛傳千載瑞,岸帶萬枝香。更覓白公韻,吟詩憶大唐。

  【篇五:筆架山遊記】

一九八七年,借單位組織考查之機遊覽了筆架山。

筆架山是遼寧省錦州地區的遊覽名勝,位於渤海之濱,遠遠望去,山的形狀酷似筆架,由此得名。

剛進入景區,一望無際的大海環抱著一座孤零零的大山,巨大的海浪一個接一個湧向山角,撞擊著礁石,似將大山移向別處,這大山就是筆架山。

一條用石子,不,好象有一半是用貝殼鋪成的唯一通向筆架山的小路,長約五百米,寬約兩米。在輕浪的湧動下,海水不斷漫過路面,留下白色的貝殼、海螺、小蟹等淺海生物。

我們一邊走,一邊揀拾好看的貝殼和捉海生小動物。約走了一百米,突然覺得小路逐漸變寬了,才知道海水正在落潮。聽當地人講,漲潮時小路被海水淹沒,落潮時顯現出來,為了保持這份神祕感,當地人沒有裝修這條小路,讓它自然存在。

人群中方言四起,簇擁著如潮水般往前趕。時而有彎腰拾貝殼者,阻住後邊人的去路,引起一陣嘻戲和喧譁。

潮退路寬,到了山根處,小路已變成寬約三米,路基也顯現出來,路基兩側的沙灘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金黃色。仰頭看,筆架山聳立在眼前,怪石嶙峋,奇陡無比。就在陡崖下設有售票口。每人兩角錢便可全程遊覽筆架山。其實,不用花錢在右側不遠處的亂石中繞過去也可登上筆架山。然而人們仍排成長隊購票。

筆架山石級陡峭,人們都吃力地彎下腰,爭先恐後,氣喘噓噓,似乎山頂有免費的午餐。稍一停頓後面的人就超過去。

山頂有諸多塑像,盡是頑石雕成。“子孫娘娘”、“如來佛祖”、“通天教主”、“大刀關公”、“釋迦哞尼”等,雕藝精湛,紋路細膩,令人讚不絕口。

偶有虔誠拜者,他們在自已信奉的神像前兩掌合攏,跪地有聲,扣頭三次,那表情是真誠的,似活佛在前,就地顯靈,吉祥是自然了。然後立起身從自帶的挎包中抽出很粗的一柱香,點燃,一縷青煙伴著紅黃色的火焰在佛像周身燎繞。佛顯露善良的笑面,或許是遇到善良人的緣故吧。

站在筆架山的最高處,騁目瞭望藍色的大海,水天一色,沒有盡頭。從地圖上看,筆架山地處只是渤海一角,現在看卻遙不可及。不覺日暮西沉,順陡峭的山崖回到山下,海潮已完全消退,來時的小路高出海平面許多。有不少的男男女女,身上挎著竹蔞,手裡拿著短釺,順著路基兩側追著潮水鑿拾各種好看的貝殼和留在沙灘上的淺海生物。他們蹲在石縫旁,用釺子翻開石塊,下面就藏著較大的螃蟹或烏賊魚。這兩種東西必須經過處理才能放進蔞內,否則它會偷偷跑掉。

離開筆架山,已是下午3點多鐘,已開始漲潮,海潮已漫過大半個路基。我們順著來時的小路往回返。這條小路也被這裡的漁民稱為“天橋”,他們會根據海水漲落潮情況來判斷往返筆架山的時間。來這裡旅遊的人很多,每天大約有上萬人走過這條小路。當我們慢慢走完這條五百米的小路後,海水已完全淹沒“天橋”,筆架山成了一座孤島,在餘輝的映照下更顯神密。

坐在返城的汽車上,我又回憶起那些曲膝跪在自已信奉的佛像前,頂禮膜拜虔誠的信徒們,他們將來肯定會事業有成,因為在他們扣頭膜拜時,我看到了佛身四周有“靈光”顯現。保佑他們萬事如意,平平安安。

遠遠望去,歡鬧了一天的筆架山顯得如此寂靜。

  【篇六:廬山行】

去的時候,天正下雨,淅淅瀝瀝。我對偉巨集說,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咱倆雨中登廬山。這兩座名山,皆屬三山五嶽,有幸遊歷,哪來淋漓之苦?偉巨集表示贊同,於是,攔下的士,從九江市九龍街出發。

二十分鐘的行程,便到了廬山東大門。奇怪的是,雨隨即停了。冥冥中,似有老天眷助。天雖灰濛而不陰暗,白白的,偶綴一朵兩朵陰雲。倆人相視而笑,心豁朗朗開來,購票,租車入門。司機是個中年人,善談,隨著車輪轉動,話也滔滔不絕起來,說路到山頂,一共396道彎哩,又說這路是專為毛澤東所修,又說山裡的各個景點,又說山中人的飲食起居……他對廬山的地理、歷史、民俗風情瞭如指掌,是個好導遊。

車一上坡,這路果然如蛇般七扭八扭,彎盡曲盡。車剛向左繞開,立即又往右轉,一彎接一彎,蜿蜒綿延,繞繞轉轉間,山腳已成萬丈深淵。風起雲湧處,鳥鳴,在空谷久久迴盪,偶見從某處樹叢飛出鳥兒,像一個移動的黑色標點符號。群山峰巒疊嶂,跌宕起伏,峁峁有云霧繚繞,林木茂盛葳蕤,鬱鬱蔥蔥。樹葉青綠得像抹了油般光鮮,水還在葉片間往下滑滴,溼漉漉的空氣,瀰漫著草木花香的味道,路邊的山體,不斷有清泉嘩嘩流出,讓人疑心這山是包著水的殼,隨便一捅,就能噴出一股泉水來。

正當悠乎閒哉看著窗外山林移動,車子忽就停住了,前面房舍林立。司機說,已到廬山會議舊址,可去參觀。雖非節假日,遊客卻不少,有組團的群眾,也有自駕遊的個體,皆興致勃勃,出入於廬山會議廳。廳堂建築不算恢巨集,也不富麗堂皇,但格外肅穆莊嚴。門外,人聲叨雜,進了門,鴉雀無聲。每個人,自覺約束著自己的言行,以一種神聖的心在默觀。我彷彿看見廳堂坐滿了人,他們正在開會。當我走出門外,踏著他們走過的地板,幾十年的歷史,恍若觸手之間。

往前行,不遠處是蔣故居,依山傍水,草木蔥鬱,樓閣綜合交錯,過道曲折環繞,又植芭蕉翠竹,間而團花簇錦,是個很幽雅別緻的地方。上得樓,房間還原昔年擺設,一應辦公裝置、居家用品赫然入眼。有一個美國製造的冰箱,渾樸厚重,表層鐵皮已鏽跡斑斑。想當年,這龐然大物也曾璨燦奪目,華貴無比,堪稱當今冰箱之祖。歲月磋砣,風華已逝,轉眼飲盡人間冷暖,彷彿蹲成歷史的一個句號。房有數間,除辦公、臥室、書房,還有民國時期聲名顯赫的官宦、將領、愛國志士的照片、書信以及歷史概述。泛黃的圖片字跡,斯人俱往矣,而情懷,灼灼在遊客心中。

據司機介紹,廬山瀑布有多處。因為時間關係,在他指點下,我們去了較集中的黃龍、烏龍瀑。沿石階走,只見山林杉木繁茂,直指雲端。枝枝葉葉的遮掩,使得小道幽寂逶迤,人踏在石板上,叩叩有迴響。走了半個小時,忽見前面松柏叢間,露出一角翹簷,走近去,發現是座佛寺,窩在半山腰。有梵唱響起,檀香嫋嫋,寺院旁邊的牆上,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寺前一古木,如擎天大柱,已有千百年的樹齡,腰粗得三四個大人手拉手方能圍抱。樹身青苔附生,愈顯滄桑。我想,這樹該是山之樹霸了,有王者之風,少雜枝,至遙遙頂端,四面撐出一片綠的大傘。

繞過樹旁,隱約聽見流水聲,往前走,水聲越來越大,似萬馬奔騰,未了,呼呼的溼風撲打得毛髮窩亂,身前衣凹背後衣凸,眼前,一匹瀑布從天而降。水白得炫目,至潭面水花四濺,白嘩嘩如粉似霜,翻滾激流。佇立在瀑布前,不由吟哦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心兒早已浸在這水聲水氣裡了。這是烏龍瀑,雖非廬山最大之瀑,其聲勢浩蕩,卻也蔚為壯觀。相對於烏龍瀑的奔放,黃龍瀑像被兩旁山林掬出,瘦小,孱緩,內斂,宛若謙謙君子。泉流經處,綠水迴環,游魚可數,草木被滋潤得青翠欲滴。

峰迴路轉,一階階石級,累得我氣喘呼呼。偉巨集笑說,鍛練啊,這山路是健身紐帶。我臉紅耳赤,平日雖跑業務,卻多以車代步。這當兒,方覺身體素質明顯衰退。偉巨集又說,身體健康,是第一位。失去健康,一切都是零。他說得不錯。接下來的景點,有心遊覽餘力不足,拖著沉重的腿,參觀了廬山博物館。司機見天色漸晚,把我們送到另一山峰,在大路邊停下,說沿左側小路步行五分鐘,可一覽九江全景。

這是一處紀念碑座落的地方。碑身高大恢巨集,矗立於蒼松翠柏間。來到碑旁,肅然起敬,我向著石碑鞠躬。英雄釀造歷史,這裡有無數先烈,為了革命事業,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生命。我向他們致敬。汪國真詩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他們的精神,已化為巍巍青山;他們的腳下,白雲迭起,獵獵長風,在傳誦他們可歌可泣的壯舉。我想,烈士的英魂是不會寂寞的。在這裡,冬有白雪披麻帶孝,春有花香鳥語為伴,夏有濃蔭鋪天蓋綠,秋有碩果流泉祭奠。

廬山由一百多座峰巒組成,難怪李白讚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半日之行,僅窺得一星半點,還有很多景點未能領略,只得怏怏下山。回到賓館,衝上一壺熱茶,飲啜間,我問偉巨集此行有何心得?偉巨集說,人生曲折如廬山之路,高處風光無限;朋友聚聚散散,且行且珍惜。言畢,哈哈大笑。

  【篇七:三郎洞遊記】

兒時的記憶總是那麼的美好,山川溝壑中玩耍,溪水樹林間嬉戲,那時的農村幾乎沒有工業汙染,那時的天是藍的,水是綠的,曾幾何時我們是那麼的天真快樂,而那種快樂是發自肺腑的,一切是那麼是自然。

概因來自農村,我對那種原生態的,沒有人工痕跡的景色情有獨鍾,五一休假,帶著家人叫上一二好友驅車自駕遊,從榆次跑到了百里以外陽曲縣境內的凌井溝三郎洞。

從武宿上了太原環城高速,轉太佳高速到陽曲境內,穿過近七公里的西凌井隧道下高速,感覺天也藍了,山也青了,完全沒有了都市的喧囂,心情也隨之放鬆,無論看什麼都是那麼的入眼,不多久便到了凌井溝三郎洞。相傳三郎洞是楊家將中楊三郎屯兵抗敵之所,據當地一位老百姓說,原來還有三郎廟的,但現在只剩下一塊模糊的石碑了,此時不禁讓人感嘆歲月的滄桑,河山依舊,英雄已故人。

順著三郎洞向上走不出百米,向西閃現出一道溝,此時的美景一下子映入眼簾,吊橋、跌瀑、流水、怪石、灌叢、古樹統統盡收眼底,你看那崇山峻嶺間,鬆海綿延,怪石嶙峋,松濤聲鳥叫聲不絕於耳,順溝而上,在南山的背影下竟然有大面積的冰雪留存,踏在冰上,再看看穿在身上的短衫,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冰火兩重天?但身上卻感覺不到一絲寒意,反而有一種“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感覺。

退出溝返回到剛才的入口處,北面迎來另一條河流匯集在此處,飛瀑擊石,河水更加的清澈見底,忍不住又向上走,河兩岸青山連綿起伏,植被也是鬱鬱蔥蔥。爬至山腰向下看,偌大的一個峽谷間,一條河流蜿蜒曲奇,河岸有牧牛的農夫甩著長鞭吆喝著走得不緊不慢的牛兒,一切都是那麼的和諧自然;向上看,山頂的白雲飄過,青的是山,綠的是水,藍的是天,青山間映襯著一片片奇形怪狀的石頭,此時你不由得呼吸一下令人陶醉的空氣,彷彿進入了一個天然氧吧,貪婪的嗅吸著來自大自然的味道,真的是醉了。

我們在一處岩石的背影下,支起了備好的燒烤架,各種肉類、菜蔬、水果,安營紮寨,煞有介事的烤起了各種美味,小孩子們在河中忘我的,專注的抓起了魚蝦、蝌蚪河泥鰍,興致更是高漲,烤好了的肉串都不急著去吃了,這時你吃的絕對不是燒烤,是心情。

這裡的景緻不同於別處,沒有亭臺樓榭,沒有刻意的園林設計,沒有“周到”的服務,連門票都沒有,甚至連一家像樣的餐館都沒有,但一切都又是那麼的倍感親切,象迴歸了過去,人們平和、恬靜、純樸,沒有世俗的功利,對!世外桃源,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我們兒時的'記憶,是我們久違了的企盼,是返璞歸真,是我們的追求和嚮往。

  【篇八:遊黃山之一翡翠谷】

四月是一個適合旅遊的月份,溫度適宜,春意盎然,一片生機。

於是,相邀了幾個朋友打算出去遊玩,選擇地點是黃山。說好了計劃後,第二天,我們幾個就報了一個旅行社。工作人員為我們安排好了旅遊日期後,我們就等著這天的到來,希望這天是個好天氣。

日期很快就到了,那天清晨,早早的起了床。洗漱一番,收拾早已準備好的旅行包。通過電話聯絡,很快幾個朋友也過來了,我們匆匆的吃過早飯,帶著興奮的心情,向著車站出發。

從安慶到黃山大約需要三個多小時的路程,全程高速,途徑池州。跟著團去旅遊就沒遊自駕遊的自由隨便了,車子上大約遊四十來人,我和幾個朋友相鄰而坐。剛開始大家還侃侃而談,不一會他們個個都酣睡起來,我則沒有睡意。靠著車窗,外面急速的風景歷歷在目。安慶與池州接壤,只是隔了一條長江,跨過了長江,就來到池州。池州市大部分都是丘陵地帶,還有少許平原。前面一段路都是寬廣的平原,這時候正式油菜花開的季節,一壟壟的油菜地,一片片的黃色相接,連著無窮的碧日。漸漸地,小山陵多了起來,路得兩旁高高低低的山包,松樹長得十分茂盛。隨著黃山越來越近,高大的山脈多了起來,都是1000多米的高山,兩邊的高山遮住了清晨的陽光,顯得陰朦朦的,遠處的山頂峽谷裡還有淡淡的雲霧繚繞。路兩旁一會兒是懸崖峭壁,一會是小山脈脈,高山流水,遠處都是青山的綠影,層巒疊嶂。再過一段路,一條長長的隧道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他像一個巨大血盆大口把我們吞噬,我們眼前一黑,彷彿進入了黑夜,裡面開著點點的燈。過了一會兒,前方出現光亮,一點點的接近,越來越亮,突然豁然洞開,猶如柳暗花明般。

大約過了三個多小時的跋涉,終於在十點多種到達黃山市。我們的目的地是一個叫湯口鎮的地方,導遊帶著我們進入一家二星級酒店,雖然是二性級,但比起外面的酒店可要貴上好幾倍,對於我來說,只要有一張床足矣,我的目的不是來住酒店的,我啊,還是把精力放在山山水水之間。

整頓安歇好後,吃過午飯。導遊急匆匆的叫我們收拾好旅遊的東西準備出發,我們幾個早已按耐不住興奮的心情,東西也早早的準備好了,也沒啥東西,個人揹包,一頂遮陽帽,一臺相機就行了。準備就緒,登上大巴,車子很快朝著我們的第一站—翡翠谷出發。進入風景區的路十分狹窄而且還蜿蜒起伏。車子緩緩地開著,忽而上下,忽而左右,山上滿是清脆的竹林。竹子杯口那麼粗,柱子之間緊緊的挨著,想站崗的士兵。竹子的枝葉長得十分茂盛,枝與枝相互纏繞,連日光都稀疏的照進來,形成一條條的光柱,還帶著竹子的綠,但總有些陰暗。

不大一會兒,車子到了售票口,由於我們是跟團來的,票當然由導遊幫我們買了。等了一會兒,我們陸陸續續的進入景區的入口。進入景區,首先看到的是一條蜿蜒的峽谷,峽谷中流著一條溪水,山上的溪水經過流淌最終匯入了這口碧潭。潭裡的水碧綠透徹,可以看到潭底石頭泛著的波紋,有時還能看到幾條小魚的身影,不過我們來時,他們好像一鬨而散不知去了何處。潭的邊上是一座小亭。小亭依潭建在突兀的石塊上,站在亭中,你可以看到整個潭水和對面的山石。順著導遊的路線,我們沿著這條溪水拾階而走,石階不太平整,總是突突兀屋的,雖然有護欄的保護,但一邊的小懸崖還是令人心驚膽戰。不一會兒轉個彎,眼前出現一座大山,山上沒有什麼植被,就一塊突起的岩石般矗立在那。本以為那座山沒啥奇特之處,沒想到導遊叫我麼仔細看才能看出一點名堂。於是我們盯著眼睛,仔仔細細的看著,這才明白,這山原來在他的表面有些凹凸的地方形成了一張虎虎生威的老虎頭了,我們都感到十分的驚奇,都讚歎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繼續走著,是一條綠蔭大道,上面還掛著許多紅燈籠,燈籠下是供遊客歇腳的凳子。怕耽誤時間,我們小憩了會,喝了幾口水,拍完幾張紀念照後就匆忙的跟在旅遊團後面。繼續順著小溪,漸漸的我們聽到泉水發出轟隆隆的聲音,轉過彎,是一個個小瀑布,由於地勢得得差異,在溪的中游段形成了一段段的小瀑布。瀑布順勢而下,帶著碧綠的清水俯衝進入下方的小潭,泉水急速的衝擊這下方的石頭形成一片片白色的浪花,浪花飛濺最後化作淡淡一縷霧小時的無影無蹤。站在旁邊,泉水偶爾飛濺過來,但又不那麼顯得溼露,只是一股帶風的涼意。這裡的瀑布雖沒有花果山瀑布和壺口瀑布那樣的雄偉壯觀,但它卻像輕柔的花香,纏綿的春雨般的細膩。潺潺的流水聲更像少女班的溫柔,好似仙女的一塊翠綠色的布懸掛在巖崖懸壁之上。瀑布的前方是一座橋,橋用木板做的索橋,經介紹,橋的名字叫情人橋,橋上有很多把鏽跡斑斑的鎖,相傳只要深愛的兩個人把對方的鎖所在一起的話懸於橋上,就會天長地久,相愛到老。走過情人橋,可以看到溪水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彩池,那些彩池形狀不不一,有的像葫蘆,有的像快翡翠,有的像玉盤。彩池最令人陶醉的莫過於他那碧綠的潭水,綠的如琥珀翡翠,綠的如仙子的瓊露玉漿。走到山的山腰,可以整體的看到小溪好似懸於天際,墜掉在山水之間。山裡的植被基本都是當地特有的桂竹和毛竹,也是當地人自己中的,這個時候,還能看到很多春筍,有很多采筍的婦女帶著筐蘿和鐮刀到無人的深山老林中砍竹筍來賣。

爬到半山腰,我們就累的氣喘噓噓,渾身無力了,這也許是平常缺乏了鍛鍊,於是我們不約而同的放棄了剩下來的旅行,把精力放到明天西遞巨集村的遊程上。

走下山的路輕鬆多了,他和原來的路相比,遊客少了很多,這裡的竹子也很茂盛,是不是還有很多鳥的叫聲,路也不在曲曲折折的了,還可以看到其他的植物,只是沒有了那條小溪,沒有了那潺潺的流水。

由於遊玩的太匆忙,好多景點都沒玩夠,沒玩盡興,期待還有下次,還有一群好友相陪來,到時候一頂好好的把玩著這碧綠的翡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