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高中關於毛筆文化的隨筆

文學 閱讀(3W)

相傳南北朝時梁元帝有一種很特別的獎勵功德的手法:朝中制有金、銀飾筆和斑竹筆三種,忠孝兩全者用金管書之,德行精粹者以銀管書之,文章美麗者用斑竹筆書之。而這些金、銀飾筆和斑竹筆正是毛筆的嫡傳弟子。

高中關於毛筆文化的隨筆

為什麼毛筆在古代帝王和文人眼中如此珍貴,又備受恩寵呢?

毛筆起於北方,漢時盛於中原,毛筆文化根植於中華沃土,生長了數千年,它的胴體早被撫摸個精光透亮,獨特的中國方塊字,如同溫馨的風景、握筆人從中得到沐浴,不管是今人還是古人,漢字如同月照千秋。“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個寧靜的港灣,恆久地停著一艘文化的船舶,不管毛筆之外的天地多麼廣闊,自我的精髓是始終捍衛著的。

毛筆之於文人是一種耕具。當我們看到王羲之書寫的“天下行書第一”的《蘭亭序》時;當我們聽到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怒吼時;當我們讀到蘇東坡“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如此哲理般的思考時。我們能否感受到他們當時手執筆桿,一揮而就時的那種豪邁與灑脫呢?文化人的理性使命,連同身前的孤傲與身後的空名,橫溢的才華和鬱憤不得志,都在那一杆毛筆上汩汩流淌,傳世的檄文,慷慨的遺恨,須經一杆禿筆,運作起歷史的震顫。

毛筆之於社會是興旺發達的象徵,茫茫大地上有過太多的圓目怒睜的時代,人類只有在戰場上低頭徘徊後才思考文明,才摒棄荒蕪,才回到書齋,才操起筆墨,屍體無法換取道義,報復無從面對結果。能在人類心靈騰出空間,騰出地盤的,還需依託筆這個橋樑,孔子刪定春秋,亂臣賊子及昏君無不恐懼;司馬遷直書無隱,漢室不敢竄易一字,正是執筆書史的文化人的凜然不可冒犯的正氣維護了筆錄的權威,捍衛了國家的尊嚴,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毛筆之於人是祝福的信物。《詩經·靜女》中有“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悅懌女美”一節,“彤管”即紅漆管筆,毛筆還是愛情的信物。

僅僅是一杆毛筆,撐起無數文人的那份傲骨與氣質,也載負起千年文人的幾許無奈與無常人生。

因為有筆,歷史得以延伸,神話不至殘缺,詩心不再泯滅。

因為這筆,屈原將此化作一副傲骨,李白化作一柄長劍。

緣於毛筆,中華民族的所有沉悶與不沉悶都被冷漠地一筆帶過,華夏河山一切的生命之火的燃燒與熄滅,都無情地被化作白紙黑字。

緣於毛筆,人類對自己居住的山間的庇佑力與日俱增,對生命走向主宰的把握,不再是懸念。

一個民族所有的興衰與榮辱,歷史與文化都凝聚在毛筆的筆鋒上,一揮筆桿就可以書寫整個中國。

點評:文章用文藝隨筆的形式,娓娓道來,將毛筆與文化以及與文人的關係富有情趣揭示出來,筆隨意走,文隨意合,語言雋永,極富韻味,有極強的表現力,體現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