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借景抒情的美文:望龍門望去

文學 閱讀(8.51K)

望龍門並不是重慶真正意義上的門,重慶十七門不包括望龍門。據說在望龍門街能看到長江對岸龍門浩壁立於江中一塊叫龍門的巨石,因而得名。望龍門街不長,只有三十六個門牌號碼,街道蜿蜒曲折,宛如一條靜臥於江邊準備下潛的蛟龍。

借景抒情的美文:望龍門望去

下半城中段好大一片區域就叫望龍門地區,但凡是老重慶人,幾乎沒有不知道望龍門的,這裡有重慶第一條爬坡軌道交通線——望龍門纜車,還有通往南岸的重要渡口望龍門碼頭。我是認同這個門的,我的童年、青年就是在望龍門街一號大院裡度過的。這裡承載著太多歷史的記憶,這裡有我和兒時玩伴生於斯長於斯的熱土,這裡有我的歲月、我的悲歡,往昔的點點滴滴記載在這個院落,仿若過往雲煙。

自清代至二十世紀初重慶也伴隨工商業的發展而逐漸興旺起來,望龍門轄區曾是重慶的行政、金融、貿易中心,是遠近聞名的繁華熱鬧去處,有著百多年曆史的湖廣會館、古城門之一的東水門舊址也在這一地區,商貿活動格外活躍。

望龍門其實名氣不小,因為它是連線東水門到下半城朝菜大馬路(朝天門到菜園壩)的主要通道。望龍門街到東水門之間有一條當時非常熱鬧而有名的街道——芭蕉園,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活動的交通主要靠水路。

朝天門是兩江交匯的地方,水勢險惡灘塗太長,東水門水勢相對平緩便於泊船,卸完貨的船都停於此,同時東水門也是到南岸的重要渡口,過往客人和扯船子(縴夫)都在這裡起坡。後因灘塗太長渡橫江的碼頭移到望龍門。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從南京移師重慶,定重慶為陪都,重慶又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芭蕉園也因此非常熱鬧繁華,販夫走卒雲集,達官顯貴往來,商賈活動頻繁,這條街道為首的是一間道觀,只有一個道士,面目清癯,銀鬚冉冉,高高束起的髮髻間插一根銀簪,道士常對太陽一望就是兩三個時辰,目不轉睛,因而練得兩眼炯炯有神。

這條街上有百貨商鋪、五金鋪、油臘鋪、鐵匠鋪、裁縫鋪、麵包坊、茶館酒肆、自來水站、老虎灶、生產五金雜件的手工作坊,出售建築材料的石灰倉,歷史悠久的湖廣會館禹王宮也香火鼎盛,還有應新生活而修建的官茅廁。這裡每天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當時的繁華景象可想而知。這一切都隨抗戰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陸路交通的發展而逐漸式微。

我家是五十年代初搬到望龍門街一號大院的,這個院落從前是無錫旅川同鄉會,查閱資料鮮有記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院落曾有一段非同凡響的`輝煌,從它的建築形式和內部格局可見一斑。一號大院的大門叫朝門,是三四米高的雙開大木門,進門一塊空地,左右兩套房間,然後是五米寬一坡水門汀磨石石梯,拾級而上是一塊院壩,正對面有一個水門汀磨石舞廳,院壩右側有一單上木樓梯,到中間又分左右木梯,上至各自的走廊,其後是廂房。院壩左側有一小門,過小門有一排二層小樓的建築,我家當時就住在二層小樓的一套房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