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2023年通用周國平的語錄錦集53句

文學 閱讀(2.04W)

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這另一個自我,彷彿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於它的視野之內,隨時準備把我召回它的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只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為我守護著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致無家可歸。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周國平的語錄53句,歡迎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年通用周國平的語錄錦集53句

1、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2、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重感情就難免會軟弱,求完美就難免有遺憾。也許,寬容自己這一點軟弱,我們就能堅持;接受人生這一點遺憾,我們就能平靜。

3、人們的心理可能是這樣的:一方面,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竟然有人做了,於是嫉妒之情便化裝成正義的憤怒猛烈噴發了。當然啦,決不能讓那個得了便宜的人有好下場;另一方面,倘若自己也做了類似的事,那麼,堅決向法庭認同,與罪人劃清界線,就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彷彿譴責的調門越高,自己就越是安全。因此,凡道德法庭盛行之處,人與人之間必定充滿殘酷的鬥爭,人性必定扭曲,愛必定遭到扼殺。

4、雖然沒有根據,但我確信每個人的壽命是一個定數,太不當心也許會把它縮短,太當心卻不能把它延長。

5、那些沒有立足點的人,他們哪兒都不在,竟因此自以為是自由的。在今天,這樣的人豈不仍然太多了?沒有自己的信念,他們稱這為思想自由。沒有自己的立場,他們稱這為行動自由。沒有自己的女人,他們稱這為愛情自由。可是,真正的自由始終是以選擇和限制為前提的,愛上這朵花,也就是拒絕別的花。一個人即使愛一切存在,仍必須為他的愛找到確定的目標,然後他的博愛之心才可能得到滿足。

6、人當然不能不活在社會上和世界中,但是,時時記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會的紛爭和世界的喧囂中沉淪。

7、與人相處,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輕鬆,在輕鬆中又感到真實的教益,我敢斷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類,哪怕你們從事著截然不同的職業

8、我們無須去探究自己的靈魂之杯的容量究竟有多大。

9、過去的時代出偉人,今天的時代出偶像。偉人功垂千秋,偶像曇花一現。這是媒體時代的悲哀。

10、必須說假話的場合是極其稀少的。

11、創造力無非是在強烈的興趣推動下的持久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良好的工作習慣。通俗地說,就是第一要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第二能夠全神貫注又持之以恆地把它做好。在這過程中,人的各種智力品質,包括好奇心、思維能力、想象力、直覺、靈感等等,都會被調動起來,為創造做出貢獻。

12、對於自己的經歷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一是儘可能地誠實,正視自己的任何經歷,尤其是不愉快的經歷,把經歷當作人生的寶貴財富;二是儘可能地超脫,從自己的經歷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看它們,把經歷當作認識人性的標本。

13、在大海邊,在高山上,在大自然之中,遠離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包括"文章千秋事"和千秋的名聲。

14、一個人熱愛人生便不能不執著,洞察人生真相便不能不悲觀,兩者激烈衝突又達成和解的結果就是超脫。所以,超脫實質上是一種有悲觀約束的執著,有執著約束的悲觀。仔細分析起來,其中始終包含著悲觀和執著兩種因素,只是兩者之間已經形成一種恰當的關係,不再趨於一端罷了。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勞永逸徹悟人生的"無上覺者",如果有,他也業已涅槃成佛,不屬於這個活人的世界了。

15、我心中想:這麼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著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16、有時候,我們需要站到雲霧上來俯視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人們,這樣,我們對己對人都不會太苛求了。

17、人在孤身逆旅中最易感懷人生,因為說到底,人生在世也無非是孤身逆旅罷了。

18、真實不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地方,而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態度,是我們終於為自己找到的一種生活信念和準則。

19、人與人之間有同情,有仁義,有愛。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慈悲和捨己救人的豪俠。但是,每一個人終究是一個生物學上和心理學上的個體,最切己的痛癢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在這個意義上,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他最關心的還是他自己,世上最關心他的也還是他自己。要別人比他自己更關心他,要別人比關心每人自己更關心他,都是違背作為個體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特性的。結論是:每個人都應該自立。

20、我不相信生活環境的變化能徹底改變一個人,改變的只是外部形態,核心部分是難變的。

21、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時候我會突然感到多麼陌生,多麼不真實。我思念被這一切覆蓋著的永恆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鄉。

22、人,棲居在大地上,來自泥土,也歸於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恆家園。如果有一種裝置把人與大地隔絕開來,切斷了人的來路和歸宿,這樣的裝置無論多麼奢華,算是什麼家園呢?

23、人生的意義,在世俗層次上即幸福,在社會層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層次上即信仰,皆取決於對生命的態度。

24、智慧有點兒像是謙虛,不過這是站在很高的高度才具備的一種謙虛。打個比方說,智慧的人就好像站在神的地位上來看人類包括他自己,看到了人類的侷限性。他一方面也是一個具有這種侷限性的普通人,另一方面卻又能夠居高臨下地俯視這侷限性,也就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它。

25、人是不能只靜不動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體儘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儘可以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於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就能夠成為你的奔波的身體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26、尋求心靈的寧靜,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個心靈。在理論上,人人都有一個心靈,但事實上卻不盡然。有一些人,他們永遠被外界的力量左右著,永遠生活在喧鬧的外部世界裡,未嘗有真正的內心生活。對於這樣的人,心靈的寧靜就無從談起。一個人唯有關注心靈,才會因為心靈被擾亂而不安,才會有尋求心靈的寧靜之需要。

27、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佔有,漸漸誤以為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後真的只剩下熱鬧,沒生活。

28、每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一定有一個對於他最適宜的位置,只等他有一天來認領。一個位置對於他是否最適宜,應該去問自己的生命和靈魂,看它們是否感到快樂。

29、假如某人暗中對你做了壞事,你最好佯裝不知。否則,只會增加他對你的敵意。他因為推測到你會恨他而愈恨你了。

30、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嚮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稱作"幸福"。

31、世上有一個天才,就有一千個自命天才的瘋子。有一個奇人,就有一萬個冒充奇人的騙子。

32、庸才比天才耐久。庸才是精神作坊裡的工匠,只要體力許可,總能不斷地製作。創造的天才一旦枯竭,就徹底完了。他沒有一點慰藉,在自己眼裡成了廢物。他也的確是一個廢物了。

33、有時候,天才與普通人的區別僅在於是否養成了嚴格的工作習慣。

34、其一,級差承認:二等才智承認一等才智,三等承認二等,以此類推,至於普通人,使天才終於在民眾中樹立起了聲譽。當然,僅僅是聲譽,其代價便是誤解的遞增。

35、天才未必是強者,例如凡高。性格的強弱決定塵世的命運,天賦的大小決定天國的命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把天才死後享譽看作天國的榮耀。

36、其二,連鎖承認:在眾多天才中,某一天才因為種種偶然性的湊合而被承認,於是人們也承認他所欣賞的一系列天才,這些天才中每人所欣賞的天才,就像滾雪球一樣。

37、文化和歷史的星空何嘗不是如此?

38、怎樣確定一個職業是否適合自己?我認為應該符合三個條件:第一,有強烈的興趣,甚至到了不給錢也一定要乾的程度;第二,有明晰的意義感,確信自己的生命價值藉此得到了實現;第三,能夠靠它養活自己。

39、我的野心是要證明一個沒有野心的人也能得到所謂成功。

40、與自己談話的確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罕見的能力。有許多人,你不讓他說凡事俗務,他就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他只關心外界的事情,結果也就只擁有僅僅適合於與別人交談的語言了。這樣的人面對自己當然無話可說。可是,一個與自己無話可說的人,難道會對別人說出什麼有意思的話嗎?哪怕他談論的是天下大事,你仍感到是在聽市井瑣聞,因為在裡面找不到那個把一切連結為整體的核心,那個照亮一切的精神。

41、真正的悲劇是愛的節奏出差錯,一個人走了,留也留不住,等他後悔了,回來發現另一個人已經走掉,喚也喚不回。

42、魂的相知來說,最重要的是兩顆靈魂本身的豐富以及由此產生的互相吸引,而決非彼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

43、幽默有兩個要素,一是健康的生命,二是超脫的眼光。

44、唯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能成為愛的藝術家。

45、不外,深入更在於,無論取得多大成功,也打消不了心坎儲藏的悲觀,因此終能以超脫的目光對待這成功。假如一種達觀能夠容易被外在的勝利消除,我敢判斷那不是悲觀,而只是浮淺的懊惱。

46、一萬部小說也不能填補《紅樓夢》的殘缺。

47、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者都不承認現實中有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於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作生活的智慧。

48、一切外在的欠缺或缺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只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

49、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保護生命是法治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50、有錢的窮人不是富人;有權的庸人不是偉人;有學識的笨人不是聰明人;有聲譽的壞人不是好人。

51、意義不在事物之中,而在人與事物的關係之中,這種關係把單個的事物組織成了一個對人有意義的整體。

52、高質量的活動和高質量的寧靜都需要,而後者實為前者的前提。

53、信仰就應該是每個人靈魂中的事情,不應該是社會統一規定的事情。不過,我並不因此就認為儒學對當代中國人的信仰無所貢獻,它可以成為我們確立信仰的思想資源之一,同時如果有些人自願把它當作自己唯一的信仰,當然亦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