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數學教學隨筆(通用15篇)

文學 閱讀(8.52K)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教學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教學隨筆(通用15篇)

數學教學隨筆1

一、《小數點搬家》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數學讓學生掌握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借用小數點搬家這一情境解決相關的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我一改計算教學的枯燥,從學生們喜歡的猜數遊戲入手,以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以教材為主線,重點引導學生髮現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原來的1 /10;半扶半放完成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小數就縮小到原來的1 /100。

2、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在發現小數點向左移動的規律後,我讓學生猜想向左移動四位、五位……原來的數會怎樣變化,進而讓他們大膽猜想向右移動原來的數會出現什麼變化。然後放手讓學生與小組內的同學合作去探索發現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擴大的變化規律。

3、巧設了題材,讓數學到生活中去。對在探索中有困難的學生,我給予適當的點撥與幫助。在個別學生說出規律後,我還讓學生舉例來說明,讓結論變得有理有據,讓全體學生有一個認識過程。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只是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曾一度出現了好多問題。首先課堂上孩子們表現得比較拘謹,我想這與平日的訓練及教師課上激勵性的語言較少有著直接的關係。其次,整個教學設計過多地關注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缺少書面練習。以上這些問題也正是我今後教學工作中應該改進的地方。

二、《精打細算》

《精打細算》是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下冊數學第5單元的第一課。本節課教學重在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通過自主探索與交流,發現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在實際情境中體會感受小數除法的意義。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課前複習除法和小數的相關知識雖然學生經歷過整數除法的學習過程,但由於時間相隔太久,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知識上的遺忘;而通過複習小數的意義,有利於學生對小數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的探究。因此,從課堂上學生學習過程來看,新課前的複習是很有必要的。

2、注重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現實生活既是計算教學的源頭,更是計算教學的歸宿。通過創設去學生所熟悉的百佳超市和供銷商場購買牛奶的場景,由此引出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突出精打細算的的主題,自然的引入小數除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體會小數除法的意義,激發學生探究小數除法的興趣。

3、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課標要求學生應當經歷數學的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當中學習知識,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算理,掌握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應對齊以及小數部分有餘數添零再除的過程中,將課堂充分的交給學生,而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讓學生自己探索,組織學生相互質疑,合作討論。但學生經過努力後,依然對小數除法算理的理解有障礙。這時候,教師就應該轉變角色,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通過“元角分”知識和小數意義的提示,學生看到了前進的路標,快要停滯的航船再次展開風帆,破浪而行。老師此時就悄悄退居後臺,欣賞學生的智慧的碰撞。

4、迴歸生活,鞏固提高本課設計了2個練習題,第一個是果醬題,緊扣精打細算的主題,鞏固剛學的知識。第二個是關於今年雪災的開放題,既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又能夠達到愛心教育的目的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特別在調控課堂和深挖學生的思想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提高。

三、《誰爬得快》

在北師大的《誰爬得快》一課中,其實就是迴圈小數的教學,我個人認為內容很簡單,可以不用一節課的時間就可以解決,可是事實不是這樣,在教學中,卻遇到很多不同意外,還有練習未落實,我給自己總結一下自己,學會總結,或許使自己有所進步:

1、自己或許太羅嗦了,有時候話太多,導致學生厭煩,沒興趣。、

2、自己選擇的例子,內容或許不新穎,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3、自己的教學心態不好,應擺正自己的心態才行,對於新教師出現疑惑和困難是難免的

4、自己對有些數學概念,整個北師大國小數學教材的系統不瞭解。內容前後的銜接不清楚。

四、《天平遊戲(方程)》

本節課教學目的是通過天平遊戲,讓學生髮現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讓學生能利用所發現的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數;而現行北師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理解解方程的方法。由於第一次接觸這個教材,這種設計到底怎麼樣,自己心裡實在沒底。在教學中我在兩節課嘗試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第一節課按照教材設計的走,第二節課又按照以前人教版的方法,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對比發現用現在的方法學生覺得淺顯易懂、用起來方便。在教學過程中,剛開始幾個好學生馬上想到求未知數和減去一個加數的方法,但大多數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的方法,而且反應靈敏的學生能用一步計算完成。學生們活動的有滋有味,從活動中悟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加上適時的點撥和歸納,感覺還是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數學教學隨筆2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過從學生喜歡的課本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然後通過組織學生實踐操作,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為了使學生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統一長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準備好了要用的學具,曲別針和一角的硬幣7個。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用不同的長度作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的長度,接著又用不同的長度做標準去測量不同的物體的長度。在這一個活動中有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直尺去測量課桌的長,然後再用曲別針去測量數學書的寬。顯然教材設計者充分考慮教具的實用性,讓孩子能夠比較方便。而且是為了讓學生的比較容易進行比較,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的。但是孩子在測量課桌的長的時候,由於學生用的尺子長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測量的結果也不一樣。但是這一活動恰恰又讓學生體驗了用不同的長度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

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不輕鬆。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不認真聽操作要求,這也是個問題。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數學教學隨筆3

數學作為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匯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啟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絡以前知識,為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

一、用懸念匯入

在匯入新課時,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建立“憤”、“緋”情境,使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能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學生回答:“能!”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裡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巧用遷移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巧用舊知匯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 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遊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著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後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後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麼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麼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裡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遊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三、借用教具匯入

兒童的世界是獨特的.。教學伊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在教學“比的意義”時,老師出示一面國旗,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今年10月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週年。這是一面國旗,它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然後再引出比的意義。這裡,既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共同營造出無比自豪的“愉悅”氛圍,同時,美麗的國旗也使學生受了藝術美的薰陶。

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數學教學隨筆4

1、本課以觀察學生熟悉的教室、書包等物體為線索,實物與電教化的手段使用作為必備的。引導學生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一致的。因此,本課教學的著眼點主要放在“趣”“活”三個方面。首先,“趣”體現在我用故事“盲人摸象”匯入,從一開課就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摸象,從不同方向摸到不同樣子,觀察物體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產生求知的.慾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願意提出問。活”還體現在觀察書包、舉手遊戲、分享同學的照片,看圖找位置微課等多個環節,這既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又充分展現了數學的魅力,使學生主動觀察後,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後使這節課的知識技能目標落到實處,是本課教學所極力追求的目標。

2、在側面觀察中,有的時候學生忽視了面對面相反性的特點,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這一點做為本課的難點,我通過讓學生先說說,再結合上學期左右相對性的知識進行了遊戲活動,並根據物體的形狀對方向進行判斷製作了微課,這樣去突破難點,通過學生資訊反饋,我發現部分學生的空間觀念很薄弱,讓他們正確快速的說出正面、側面存在著問題,還需要教師的進一步的引導和幫助。

數學教學隨筆5

《平行與相交》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幾種平面圖形及各種線和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基礎。在設計教學時,我通過“畫一畫、想一想、議一議、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動,力圖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調動學生自己去探究、去合作、去判斷,去分析,去表達,促使他們在學習中,親身體驗,理解、構建平行與相交的概念,體會數學源於生活,拉近了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距離。

一、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索空間。

新課標中指出“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設計教學環節時,我主要注重引導他們動手做數學,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意識。讓學生藉助兩支筆代表兩條直線擺著可能出現的位置關係,並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然後以“分類”為主線,讓他們合作交流、小組彙報。當出現了不同分類結果時,就讓同學之間互相質疑,互相辯論,在質疑的過程中引發思考,在辯論的過程中引起思維的碰撞,最後辨明道理,達成共識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相交和平行兩種。本節課的概念都是在思考辯論的過程中揭示的,融洽的對話氛圍讓學生學得很輕鬆。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質疑、辯論,讓學生對平行與相交的含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我們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精心營造一個學生熟悉的`空間,引導他們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規律。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找教室裡的平行線,然後找操場裡的跑道、雙槓、雲梯等等,更是學生在活中能看見的,通過課件對這些圖形的形象演示,讓學生直觀看到真實世界中的“平行與相交”,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音樂課本上的平行與相交等等更是讓學生再次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

三、教學難點處理比較到位。

對“同一平面”的理解是本節課的一大難點,因此,我讓學生先找長方體一個面上的兩條對邊,摸摸它們在的那個面。然後再體會不同平面的邊,通過電腦演示,加深認識。當然,由於自身水平的不足,這節課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主要表現在:一、有些地方處理不夠細膩,比如說互相平行時,沒有在後面加更多的誰是誰的平行線的練習。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沒有再讓學生展示畫法也是遺憾。二、應變能力還需磨練。可能過於緊張的關係,本節課對於預設與生成的處理不夠到位,沒能很好地把握兩者的關係。當出現與預設不同的情況時,被預設縛住了手腳,致使對生成的處理有些主觀和急躁,不夠大膽、靈活。

數學教學隨筆6

蘇教版《數學》第十冊“分數的基本性質”單元有這樣一道思考題:“寫出一個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並在小組裡說說是怎樣找到這個分數的。你還能找出這樣的分數嗎?”當時,筆者的做法是:給足時間,讓學生在週末思考,並寫成數學日記,下週一再回到課堂上講解。部分學生寫在數學日記裡的思考方法如下──

冉某: 先找出4和5的公倍數有20,40,60,80……然後將1/5和1/4分別轉化成4/20,5/20;8/40,10/40;12/60,15/60;16/80,20/80……最後找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9/40;13/60,14/60;17/80,18/80,19/80……

李某: 先分別把1/5和1/4轉化成小數:0.2和0.25,只要找出比0.2大又比0.25小的分數就行了。還真不少:兩位的、三位的、四位的'……有無數個啊!叭如,在0.2和0.25之間的兩位小數:0.21,0.22,0.23……又分別把它們化成分數是:21/100,22/100(11/50), 23/100……所以就可以推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21/100,22/100(11/50),23/100……

週一課堂講解後,學生鄒某又交了另一篇數學日記:

其實,這道思考題不算難,可老師今天要我們想出不同的方法,還真有點為難我這個”數學高手“(同學們給的美稱)。”除了課堂上同學們的方法──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用化小數的方法解決,還有其他方法嗎?“我一番思索,突然想到了”假設“:先假設這個未知分數的分子和1/5、1/4的分子相等(都是1),那麼它的分母就一定要比5小而比4大。這樣,分母就不是整數,而是小數。比如,分母是4.1時,這個分數就是1/4.1,但理論上沒有這種分數,我便把它們的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10倍,成為10/41。4和5之間的小數有無數個,所以,可以用這種方法推出在1/5和1/4之間的分數也有無數個。於是,我列出了其中一個算式:

1/5<1/4.1<1/4,1/4.1=10/41,1/5<10/41<1/4。

課後,筆者整理學生們的數學日記,想試著給他們發表。寫著寫著,學生們的方法,尤其是鄒某的”根據假設的結果倒推“的方法給我很大啟發:這道題還可以這樣做──

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1/5和1/4的分子轉化成一樣──分子是2,3,4……可以找出在1/5和1/4之間的分數有無數個:1/5=2/10=3/15=4/20=……1/4=2/8=3/12=4/16=……

在2/10和2/8之間的分數有:2/9;在3/15和3/12之間的分數有:3/14,3/13;在4/20和4/16之間的分數有:4/19,4/18,4/17;……從而可以推出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數有:2/9,3/14,3/13,4/19,4/18,4/17……

當我把學生給我啟發後的這種做法又啟發學生學習時,學生們十分欣喜。

數學教學隨筆7

大數的寫法,一直以來都是大數教學的難點問題,不少學生無論教師怎麼講,就是不能領會寫數的要領,寫出來的數總是錯誤百出。比較典型的錯誤主要有:1. 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寫零,寫幾個零,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數位順序;2. 錯誤的認為寫數就是簡單的把每級的數全寫下來,拼成一個數,如:二十五萬三千,寫成:2500003000。學生一旦出現這方面的錯誤會給二次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如何解決寫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呢,今天課堂上學生髮現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案例]:

學生先自主探索大數的寫法。

師:同學們已經會寫大數了,你們能將寫數方法交流一下嗎?

生:先分級。

師:數都沒有寫出來怎麼分級呀?

生:不能把漢字分級吧!

生:我是先寫億級的數,再寫萬級。

生:在讀法裡先找“億”字,它前面就是億級,寫下億前面的數,再找“萬”字,寫下萬級的數,最後寫個級的數。

師:找一個數試試看。

生:三百零五億四千萬,先找到“億”字,億級就是三百零五,寫下305,“萬”前面是萬級,再寫下4000,最後寫個級的4個0。合起來就是30540000000。

師:如果是二十五億零九萬零三百,按照這種寫法,先寫的億級的25,再寫萬級09,最後寫個級的0300,合起來就是20090300。

生:不能,這個數是二千零九萬零三百。

生:老師萬級寫錯了,萬級應該是四個數位,你只寫了兩個數位,還有千萬位和百萬位的零沒有寫。

生;每級都有四個數位,沒有的要用零來佔位。

……

緊接著,我和學生嘗試著用這樣的方法寫了不少的數,學生髮現這個方法真管用:在寫數時只要找到每級的數,再把各級的數從高位依次排列,就組成了要寫的`大數,只是在寫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每級都有四個數位,哪一位沒有就用“0”來佔位。

過去教學寫數都是藉助數位順序表,但學生仍舊不能一一對號入座,時常出錯,可今天用學生髮現的這種“找級”的方法,效果真的很明顯。通過作業的反饋發現:全對的佔了近一半,大部分學生的有些細小的失誤,但不影響他們正確的寫數,58人中,只有三、四個學生需要進行二次輔導。

與教材上介紹的方法相比,可能這種方法還不夠完美,還有許多需要補充、完善的地方,但這畢竟是學生自創的,代表了他們自己的智慧,同時這也是最適合他們、最易被他們接受的方法。“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四】

數學教學隨筆8

國小國小數學教學隨筆國小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國小數學的價值。力求做到國小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國小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國小數學,必須認真學好國小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國小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國小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國小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國小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領略國小數學風采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裡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國小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數學教學隨筆9

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於過於注重教學邏輯和知識的傳授,而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乏味無趣,教學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實上好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聽得有趣、學得輕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的開頭匯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課堂的開頭匯入好了,就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求知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整個課堂非常的活躍。那麼怎樣匯入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為數學課的匯入最好是走近國小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定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數學匯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

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國小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數學教學隨筆10

[片斷一]:烙餅問題

(師生共同整理出烙2——10張餅的時間和烙法。)

師:看到這張表你有什麼發現?

生:我發現每多1張餅時間就會多3分鐘。

生:我發現烙餅的時間是餅的張數乘3。

生:1張餅不是這樣的。

生:只要把1張餅除外,其它的都是這樣。

生:這個規律不包括1張餅。

師:你們真了不起,能發現烙餅的時間和張數的關係,還能發現1張餅是一個特例,真不簡單。

師:烙法與餅的張數有什麼關係呢?

生:單數張餅都要先烙個3張,剩下的2張2張的烙。

生:1張除外。

(師生觀察列表,驗證學生的發現)

生:單數張餅,先用3張餅的最佳方法烙,剩下的2張2張的烙最節省時間。

生:雙數張餅就2張2張的烙。

生:計算烙單數張餅的次數,只要先減去3,再用剩下的數除以2,就是2張2張的烙的次數。

生:雙數張餅用張數直接除以2就是烙餅的次數。

……

[片斷二]:排隊問題

(學生列舉輪船排隊卸貨的各種可能情況及等候的總時間)

生:有6種可能。

生:按船1——船2——船3的順序,共等候33小時。

生:按船1——船3——船2的順序,共等候30小時。

生:按船2——船1——船3的順序,共等候29小時。

生:按船2——船3——船1的順序,共等候22小時。

生:按船3——船1——船2的順序,共等候23小時。

生:按船3——船2——船1的順序,共等候19小時。

師:按怎樣的順序卸貨三船的等候總時間最少?

生:按船3——船2——船1的順序,共等候19小時,是最少的。

生:如果先卸時間多的,等候的時間總和就多些。

生:應該先卸等候時間少的,等候的時間總和就少些。

師:按怎樣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最少呢?

生:按從少到多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就最少。

生:按從多到少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就最多。

[反思]: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否真正得到落實,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除了教師的精彩預設和課堂應變能力外,學生的課堂機智也影響著一節課的目標達成度。

每節數學課,教師和學生都會花很多時間去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和體驗都得到了豐富,但如果只侷限於這一過程,學生的認知猶如一盤散沙,無法上升到更高的'層次,要想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使學生的認知由感性向理性轉變,最好的方法就是啟發、引導學生髮現探索過程所反應的規律。這一過程是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呢?我的認識是既然學生經歷的前一個階段的體驗,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學生是可以完成這一任務的。正是抱著這一想法,每當教學中出現這樣的環節,我都將主動權交給學生,經過無數次的訓練後,班上的不少學生現在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探索活動,將探索與發現結合起來,以他們獨有的眼光和智慧發現精彩,領悟精彩。

數學教學隨筆11

近二十年的中學數學教師,經歷了不同版本的數學教學工作,就應說每種教材都體現著不同時代的特點,完成了這一時代的使命。現就我個人對數學新課程下如何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1.傳統的教材過分的強調了數學的單一性、工具性等特點。

傳統數學教學認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學習過程中學生感覺理論性太強了,且有部分資料沒有實用價值性,忽略了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絡,人為的編制一些飄渺的、沒有實際好處的偏題、難題、怪題、導致學生耗掉了超多的時間,結果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卻喪失了,部分學生的思維停滯在閉門造車的水平上。另外由於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數學課程的本來面目,數學被認為就是做題,題海戰術是教師和學生應付考試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數學原應有的過程:經歷、體驗、探索等。這樣反而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2.《新課程標準》(以下稱標準)的理念以及人教版教材的特點。

《新課程標準》在教育理念上迎合了時代的特點。首先學生是人,是知識的載體,過分枯燥乏味的單一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的中學生,他們需要的是合作、民主、開放式的教學,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參與探究意識。《新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上就體現了時代性,可用性實用性的特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就體現了數學的實用性,使數學不再脫離實際,而和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數學因材施教,真正有數學天賦的學生會有與眾不同的作為。具體目標中增加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同時也指出數學不單純是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新數學中教師不單純教,學生不單純學。新數學教材上增加了各種練習形式和超多精美的插圖,生動形象的語言,顯得圖文並茂,直觀形象,情節生動。如做一做、聽一聽、說一說、試一試、想一想、練一練等,個性是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現,更貼合孩子們的口味。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用心的成分,也是

學習活動中最基本的內驅力因素,如教材中“遊戲是否公平”、“跟我學”、“試試看”等極富情趣和創意的字詞會令我們身不由已的進入數學的世界。新課程的實施像一場及時的春雨,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一接觸新教材,我們能夠立即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新數學、新氣息、新思想、新理念,不僅僅給教師很大觸動,也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學習的渴望,更為廣大教師、學生帶給了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3、教師教學形式及教學方法的轉變。

以往的教學是教師的表演舞臺,教師是策劃者、實施者,有著說一不二的權威。學生則是被動的理解者,一個裝載的機器,機械的理解著指令。而《標準》下的教學方法以及形式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和學生的主角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在是單一的教,學生也不是單一的學,師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共同探究,有著一種潤物無聲的意境。恰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潛力、計算潛力等得到了發展,同時合作意識、參與意識也增強了,師生關係也得到了改善。試問,這樣的教學模式又怎能不被人理解呢?

當然,任何一種新的事物的出現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有些教師認為新的人教版的教材過於凌亂,知識不繫統。我粗淺的認為這正是新教材的又一特點,它將國中的數學知識資料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人們的認知規律,分年段來完成,是可取之舉。

數學教學隨筆12

驀然回首,一年的時間馬上就過去了,但我記憶優先的是,剛進七小的那一刻,學校領導讓我擔任一年級數學課。我心想一年級數學對我來說太容易了,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年級好難教呀。”

你們可知道,那天真可愛一年級孩子,剛開始上課時,根本不知道課堂上所應該遵守的紀律。上課鈴響了,老師進到教室,他們也不知道該把書拿出來,坐好準備上課,而是需要老師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等大家都坐好了,時間不覺已過了七、八分鐘。上不了幾分鐘,又有學生開始動了。然後又需要整頓紀律,剛開始我會批評搗蛋的學生,“某某同學,你在幹什麼?上課不許講話,你知道你不但自己沒聽到課,還影響了別人嗎?”聽了我的話,我想如果是高年級的學生,一定會不好意思,馬上坐好了,可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學生來講,這句話簡直是對牛彈琴,一點作用也沒有,他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裡。我氣極了,叫他站起來聽,他卻用很無辜的眼神看著我。而這時,別的學生又坐不住了。。。。。。就是這樣在整頓紀律和教學知識相間的過程中度過的。一節課上下來,真是腰痠背痛,一個字“累”!想不到一年級這麼難教呀。

於是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握好一年級的課堂紀律,通過向我們的組長趙彩梅老師和其他老師討教經驗以及多次試驗,我覺得一年級的`孩子特別喜歡被表揚,同樣是有同學不遵守紀律,如果我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評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還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糖果、獎狀等,用來獎給表現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有時做題目我會用小組比賽的方法來調整課堂紀律,效果也不錯。不論是紀律方面,還是發言方面,哪個同學表現得好就給他所在的這一組加一顆星,如果哪個同學不遵守紀律就給他這組打個叉,下課後,一個叉抵一顆星,看哪組的星最多,這組就是勝利者。我會在黑板上畫一個禮物送給他們或者給他們一些小獎勵,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非常光榮,學習的積極性當然越來越有所提高。上課紀律一天天好起來了,我上課也覺得輕鬆多了,教學效果也不斷提高了,不知不覺中,我的收穫漸漸的多起來了。

此時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一年級的孩子是天真可愛的,作為老師,我們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他們,要用讚美的眼光去看他們,讓他們充滿自信地學習。

數學教學隨筆13

“探索規律”作為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滲透函式思想的主要體現之一,是隸屬於《標準(20xx)》中“數與代數”領域的正式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能夠“發現給定的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國小數學“找規律”第一課時,這是找規律的起始課,主要讓學生自主學會尋找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為後面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較為容易。但是一年級學生特點:有效注意力時間短,舊知遷移能力弱,語言表達不完整。因此,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數學學習趣味性,注重為新知搭建“梯子”,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強化語言表達訓練,是本節課教學中我較為注重的學習策略。

我的教學意圖有三個:一是讓學生學會找規律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規律;二是能夠用規律解決實際的問題;三是讓孩子充分感受規律的美。圍繞著這三個教學意圖,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分別是:1、遊戲匯入;2、感知規律;3、發現,總結規律;4、應用規律;5、延伸規律。

在設計“遊戲匯入”環節時,我給出兩組電話號碼,男孩記一組,女孩記一組。女孩記得那一組有規律,很容易記,男孩記得一組沒有規律,不容易記住,引出問題衝突,讓學生了解學習找規律的必要性,揭示課題——找規律。第二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感知規律”,通過找“熊大、熊二”和“小羊們”的規律,充分調動小朋友的學習慾望,激發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初步感受規律中“一組”和“重複出現”的含義。為學生學習新知搭建梯子,讓學生在心裡感受規律的特點。第三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發現、總結規律”。這一環節,出示“例1”主題圖,通過彩旗的規律讓學生髮現規律,並總結規律,引導學生用完整簡潔的話說出發現的規律。利用彩花、彩燈和小朋友進行鞏固。第四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應用規律”,這一環節,我重在強化訓練孩子用較清楚、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發現的規律,鞏固練習中我採用的是“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孩子獨立完成。

通過本次賽課我的收穫是:

(一)深刻體會備課從“厚”到“薄”的過程。

這次賽課讓我真正明白了備課要從厚到薄的含義。在開始磨課時,教案中詳細到課堂上的每一句話,甚至還要想出多個預設,在一次又一次的推翻和調整中,初稿教案終於寫成,一共有13頁,但第一次試講還是失敗告終,需要從頭再來,又進行了第二次備課的過程,過程是痛苦的,這次定稿也有十頁,進行了第二次試講,又因為一些細節,需要調整,終稿確定時是七頁,最後一次在學校的試講時,整個教學流程已經爛熟於心,最後登上比賽場時,教案只剩兩頁。通過這次賽課,讓我明白,厚就是做最充分的課前準備,薄就是將這些備課內容爛熟於心,完全內化吸收,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做到遊刃有餘,處變不驚。

(二)教學中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

在第一次試講中,我就忽視了孩子的認知規律,沒有任何鋪墊就開始講例題,不管怎樣引導孩子的思維都打不開,而且課堂氣氛也很沉悶,本來可以動手實踐的數學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最後的效果確是孩子一張張茫然的小臉,李老師對那節課也只說了一句話,“不行,重來”。這讓我深刻的明白了,遵循孩子認知規律的重要性,如果在教學中能夠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課堂教學目標才可以水到渠成的完成,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總是直觀的、感性的、形象的。本課開始通過兩組電話碼號的記憶比賽,引出問題衝突,讓孩子直觀、形象的發現規律的存在,再通過兩組有規律的卡通形象,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讓學生漸漸明白,規律是一組一組出現的,為孩子們攻克本課難點(一組,重複出現)搭建了扶梯。當進入例題新授時,只需簡單的點撥,就可以引出規律的表達方法。這時找規律孩子們已經內化成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而乘勝追擊,丟擲找規律的學習目的是用規律。在應用規律的環節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規律,解決問題。

(三)教學媒體的使用要合理恰當

第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主動性。利用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熊大熊二”等動畫元素,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顯得生動、活潑,孩子們學起來興趣盎然。正所謂:學中樂,樂中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快樂氣氛包裹著整個課堂,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第二方面,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突破新授難點。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把知識更多、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大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能把教材中抽象的東西具體化,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弄懂教師難講明白的內容,突出了教材的'重點,從而突破新授難點。本課多媒體課件中涉及到形狀、顏色、人物、數字等多方面的規律。如果沒有多媒體的配合,根本無法完成這麼多類規律的展示。如:本課“一組”和“重複出現”學生不是很容易發現和理解,在出示熊大、熊二時,用虛線將一個熊大和一個熊二圈出來,讓學生明白什麼是一組,再一個一個的出示虛線畫出的圈,讓學生明白,什麼是重複出現。利用多媒體功能成功突破了本課新授的難點。

(三)課堂注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在鞏固環節中,孩子們需要用畫筆塗一塗,塗出自己喜歡的規律,孩子們畫出很多漂亮的作品,有兩種顏色一組的,也有三種顏色一組的,甚至有孩子畫出了變化的規律,讓我很是驚喜。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有的學生髮現老師的衣服是有規律的、班級桌椅的擺放是有規律的、斑馬線是有規律的、聲音和動作都可以是有規律的。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注重數學課堂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可以培養孩子思維的延展性、靈活性。如果孩子的數學思維打開了,以後的數學學習也會更輕鬆。

數學教學隨筆14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學生學數學,就是教他們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數學,把數學同生活融為一體,緊密地聯絡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那麼,現行的數學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體現在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聯絡?教師應該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數學教學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現將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絡具體體現在那些方面?

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主,而是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素材,著眼於小問題,昇華出科學性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使得學生融入其中,其樂無窮。如國小低年級課改課程中,開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機靈狗、淘氣、笑笑等作為主人公,貫穿於整冊教材,學生和活靈活現的主人公一起,暢遊數學這個充滿智慧的王國,寓教於樂。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幣》、《觀察物體》、《統計與猜測》、《時分秒》等直接聯絡生活實際的課題,使得學生能夠寓學於用,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直觀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處。課堂練習的設計,摒棄了枯燥的寫寫、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賽一賽等遊戲形式呈現,學生在情境中充滿激情的完成知識練習和個性形成,高質、高效的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一、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主要包括:

1.新課匯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枯燥而又幹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匯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可愛的企鵝》一課時,可以以談話匯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海爾兄弟》嗎?海爾兄弟經常和爺爺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春暖花開的這一天,海爾兄弟和爺爺又登上熱氣球出發了,不一會兒,熱氣球飄到了南極,在這裡他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企鵝(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這是,海爾兄弟又發現了新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小組互相說說,看哪一個小組發現的問題多。”這樣,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投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中去。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直觀化,使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直觀的像學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體圖形,學生通過看、想,交流,更加具體直觀的瞭解物體的方位特性。

3.教學例題簡單易懂 創設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師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麼教什麼,不能夠靈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數學教學要求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要求在簡單的知識框架和結構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如在一節三年級的《鐘錶的認識》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加菲貓這個孩子們熟知而又非常喜愛的卡通形象帶到課堂上來,生動而又形象地給學生展示了加菲貓一天中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們主動說出主人公每個活動的準確時間,藉此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時間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瞭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反應是積極的、熱烈的,充滿興趣的,這就使得學生把生活和知識融會貫通,對生活和學習產生了熱情和濃厚的興趣。

4.模擬生活 創設情境

既然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因此,如果在課堂上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上來,那麼,就真正實現了生活和學習的統一。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可以真實的感受到實踐的細節,合作的樂趣,而且還能夠學習到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等生活經驗,切實地在課堂上學會生活。

5.動手操作 創設情境

好動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操作、合作與交流,各種感官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與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鉛筆擺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6. 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

直觀具體的圖和物是學生最為感興趣和最能調到學生積極性的,生動的圖畫和具體的形象可以很讓學生快樂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時,可以準備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動多彩的形象圖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動物園裡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教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試著自己貼出圖片,說出理由。

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戰性的。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真正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不單單是為了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髮現知識及規律產生的過程,長一雙充滿智慧、善於捕捉問題,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眼睛。所以,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採擷生活數學例項,提煉生活中的實踐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

1.指導學生髮現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以幫其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徐錫數學的最佳途徑。低年級的學生數一數路上的交通燈、家裡的凳子、家用電器的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知道中高年級學生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美、結構美等。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習慣。

2.挖掘生活素材 豐富教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課本上所展示的知識相對來說是非常單一、靜態的,那麼,如果把學生的生活經歷拿來作為素材,就可以豐富課堂氣氛,使課本知識和生活經歷更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整體、客觀的感知數學,在生活中靈活的用數學,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時的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價格資料,如一枝鉛筆、一塊橡皮的價錢,或者一條毛巾、一斤蔥的價錢是多少,在課堂上把這些資料展示出來作為題目資源,學生自然會覺得非常親切、真實,培養其熱愛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課堂這個小小的空間裡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3客觀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原形

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蒐集資料,瞭解生活,提煉生活。例如在教學《計程車上的數學問題》時,教師沒有自己把資料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課前自己蒐集搭乘計程車的有關資料,如出租成的起步價,每公里幾家及等待時間與價格之間的問題,熟悉瞭解這些問題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課堂成為師生、生生之間生動交流的平臺,種種生成性的問題在交流與研討中產生。學生藉此走進了生活,又瞭解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真誠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見解,使得課堂成為生動交流的平臺,產生很多生成性的問題。學生藉此瞭解了生活中的數學,真正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三、數學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可以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實際行的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實踐活動、生活問題相結合。

1.具有生活化、應用性的練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應該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因此可以設計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喜歡主動地完成。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佔優勢,喜歡生動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過關遊戲、兒童樂園和數學王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高年級學生可以進行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改變學習和練習是學生負擔的狀況。

2.數學練習的合作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自主完成

現行的數學教材使得教師不斷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合作性。為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個性和品質,可以定期讓學生以班或組等為單位,製作內容豐富多彩又充滿生活樂趣的《數學手抄報》或《數學牆報》,學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過圖書、網路等發現的數學問題或數學常識,通過交流、研討,製作出趣味性、綜合性、啟發性的報紙,學生易於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自主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

3.學科生活結合 綜合發展

學生可以在已有基礎上,把生活中發現的已解決或尚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道聽途說的或充滿趣味的數學問題,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不限制內容和形式,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獲取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練習更具有時代性、自主性和個性。學生對發現和探索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更加深入。

4.評價生活化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以往的數學評價往往只是單一的等級評價,只是起到了調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對主體的激勵作用。而生活化的數學評價,恰恰彌補了這些。在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作以評價之餘,從學生的解題思路、能力、習慣、情感、品質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表揚優點,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學生在真實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學習的資訊,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對認真踏實、書寫工整地的學生評價:你的作業書寫的真漂亮,批改起來可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啊!繼續努力吧,相信你一定會更加優秀!對聰明而又馬虎的學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錯,但是卻出了問題,好好查一查,看看問題出在哪裡?希望你告別粗心,和細心交朋友,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讓學生更愛學數學,更會學數學。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數學教學,需要靠教師積極的為學生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儘可能的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問題情景和練習,把生活例項融入數學,數學問題迴歸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人人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貼近生活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學會用數學。

數學教學隨筆15

學在原教材中是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很多孩子往往一遇到應用題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我想這不僅與原有教材的編排思想有關,更與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與教學方法的使用有很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原有的國小數學教材在每個學期都分門別類地安排了一些應用題的學習內容,並且各內容之間既相互銜接又各成一個模組。很多學習的內容都是以某一模式為代表展開的,學生在學習這些應用題的過程中與其說是開發他們的思維,不如說是讓他們在模仿中學習解題的技巧。因而,在整個的編排中很突出解題技巧的運用與學習,這樣一來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傳授最多的是如何解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想掌握的.也是如何解題,雙方的教學重心由發展思維轉向到掌握解題技巧上來了。

可能正是由於我們對應用題這種理解,我們不斷地演繹著教材中的解題技巧,把教材中的每一個與解題有關的技巧吃透、用透,而我們教師在這樣的整個環節當中,都是以一個成人的思維在進行思考,從數學這一科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沒有想到我們教育物件的年齡特徵。可能正是在這種潛意識的驅動下,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寫出計算時的想法(小標題),理清每一步的數量關係(畫線段圖),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理性地認識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以為這樣一來孩子的應用題就學好了。

然而,事情的結果恰恰與我的出發點相反,雖然一部分孩子初步掌握了線段圖的畫法,但也就是個依葫蘆畫瓢,變化一下數量關係還是不會。還有一部分孩子本來能完整地理解題意並能解決相應的問題,給我這樣一折騰,反而出現了許多不該應有的錯誤,自己原有的思維給擾亂了,沒有收到我預想的學習效果。

面對孩子們出現的這些情況,我想在下一環節的應用題學習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誘導和鼓勵學生學習一些科學的思考方法,但不對學生的解題策略進行一些強制性的統一,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思路會更寬一些,想法會更多一些,或許學習的效果會好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