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青島版一年級下冊教學隨筆

文學 閱讀(2.96W)
青島版一年級下冊教學隨筆1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筆算加減混合的方法,能正確地筆算10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算式。

青島版一年級下冊教學隨筆

由於學生已掌握了連加連減的筆算,以及一年級上學期時對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的掌握,所以本節課學生在知識點的掌握上難度並不大。

“口算”的出現是在試一試中,這需要學生熟練應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的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口算,將口算與筆算兩者靈活應用於加減混合的計算。但是不難發現,部分學生經過一個漫長的暑假,對於這部分知識已經遺忘,學生在計算中對於口算的應用不靈活,不敏感。本節課,我是以展示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22+40”可以口算,這樣讓學生在筆算的思維固定區域面臨衝擊,更加深刻的記下了口算也可以來計算加減混合。

“解決問題”涉及了例題和書上第4,5題,本節課的解決問題不再是一步列式就能算出,當知道的條件變為三個,學生需要學會分析關係,找準關係,列式解決問題。一年級長期一步解決問題的訓練,學生的思維還被牽絆住,對於本節課的解決問題的理解是存在一定思維限制的。

在本節課的解決問題的教學上,我引導學生思考:知道了什麼資訊?問題是什麼?怎樣求?注重條理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表達。關於例題,在教學中兩個班就都有學生提出了與教材不同的解決辦法,其辦法是:38—33+42,他們認為可以從男生中拿38只送給幼兒園33只,最後把男生剩下的和女生剩下的再加起來就知道還剩幾隻。說明只要理清思維,學生的思維將是有著無窮廣度的,能夠給課堂,老師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青島版一年級下冊教學隨筆2

這節課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在這一點上真正有所體驗,我覺得動手操作這一環節不能少。在探索計算方法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用學具小棒擺一擺,用計數器算。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提供創新的機會。演算法的多樣化增加學生思維的活動量。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在新授知識的過程中,我通過學生自己擺小棒操作的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得到答案,並在小組中的交流談論,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筆算的注意點。充分發揮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口算的遷移作用,讓學生充分地擺小棒,說過程,動腦、動手、動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探索精神,體會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兩位數加整十數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在已經熟練的知道了兩位數加整十數是先算幾十加幾十,得數再加幾;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是先算幾加幾,也就是先用兩位數的個位加幾後得數再加整十數;在這個基礎上把新知識轉化成學生已有知識進行教學。

難易結合,突出重點。 由於本節課是一堂計算課因此我以複習,通過選用有針對性的口答計算的方式進行匯入,第1題中的口算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又是新舊知識的聯結點,為學習新知識理清思路。第2題複習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口算方法,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有利於學生把計算方法遷移過來。這樣不但重視了知識的回憶,而且重視了方法的遷移。

青島版一年級下冊教學隨筆3

表格列舉法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列舉法的基礎上開展的,通過對本節課的教學,我進行了如下反思:

1) 對教材的重難點把握不準:由於沒有準確把握學情,把“表格列舉法”的運用作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通過課堂教學來看,學生對於用“表格列舉”的形式解決問題並不是很難,而形如“每年比前一年多種1棵樹”、“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背2個單詞”等比較語句的理解,學生有些吃力。教學重難點把握偏了是對學生備的不充分的體現。

2) 學生課堂回答不積極源於對學生鼓勵做的不足。一年級國小生面對緊張的學習環境,教師適時的積極評價,會緩和學生情緒,激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

3) 對數學知識的教學,可以在簡單有趣的活動中開展。而本節課我有點拘泥於課本知識了,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巧設適合學生的活動,而是在沒有創設情景的前提下,跟隨課本例題。通過聽朱老師的這節“拍手掌”的示範課,我發現有趣的教學活動是讓學生最興奮的學習方式,玩數學,數學好玩。

4) 理論來源於實踐,實踐驗證理論。作為一名學習型教師就要不斷的學習新理論,新思想,不斷的充實自己。

5) 課堂教學重教學設計,而非教學課件。現代資訊科技的作用不能完全的代替原有的教學手段,其真正價值在於實現原有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甚至達不到的效果。課堂的完美與否,與課件的精良沒有直接關係,相反充滿學生質疑,充斥著思維碰撞的課堂,方可謂是一堂“好”課。

青島版一年級下冊教學隨筆4

《認識圖形》本節課比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內容設計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玩中學,樂中悟”是本課最大的特點。

本課我以複習舊知,匯入新課來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

本節課的設計中,我藉助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數學外在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這節課,我設計以“牧童圖”為主線來串聯知識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學生學得有趣、活躍、自然,使全體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我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面從體來”,通過活動獲取知識,教學中我注重從感知入手,通過“看、摸、描”和討論、交流、認識平面圖形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學生學習興趣深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長方形、正方形的四邊長來親自體驗感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區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這節課我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個別學生回答時,聲音小,緊張。

2)小組活動時,怕收不回來,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探討、研究。

3)原來設計的課堂練習是讓學生貼“牧童圖”,由於課前準備不充分,課堂上沒有進行。

就本節課出現的問題,我來說一下改進辦法:

1)課後重新演示課件,給學生指正。

2)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口語訓練,力求使學生達到會說、敢說、大聲說、說清楚的程度。

3)把課前教學準備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疑惑或隨機生成的一些問題,及時給予合理解答。

4)認真學習新課標,加強數學教學方法的學習,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青島版一年級下冊教學隨筆5

本節課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阿福的新衣——資訊窗1》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已經經歷了大量的數一數的基礎上開展的。我們知道,興趣是孩子們學習的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體驗現實生活,引領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究發現釐米的認識。我根據“怎麼會把衣服做小了?”這一主題設計了“量師傅、徒弟和自己的一拃長”以及“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這兩大學習環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在學習中,為了讓學生體驗到1釐米有多長,我創設了有趣的遊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估測物體的長度,奠定了基礎。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思考,小組合作,與學習夥伴進行交流。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初步掌握了測量方法。整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們喜學、樂學。如在教學環節“自主探究,合作求知”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釐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釐米的對比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1釐米、幾釐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通過對有0刻度和沒有0刻度兩種尺子測量方法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測量物體時,從0刻度量起比較簡單。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接著又實際測量,使學生頭腦中的釐米概念清晰起來。實現了教學目標。

注重情感的交流和過程的體現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個特點。時時以欣賞者的眼光看待學生,借師生間的愉悅全作、情感交流來調動學生的內部機制,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了,動起來了,自己去回顧、體驗、發現、構建,在有關效的研究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找快樂,體會到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的樂趣。在情境串與問題串的交融中,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多由學生主體或阿福的形象來提出問題。此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的個人探究,小組研討、合作交流,力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以及問題意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自主練習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通過量一量、認一認、估一估等活動對釐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其估測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自主解決了故事片中的懸念。同時增強了小組的合作意識。在基礎性練習中設計了“量課本”“量課桌”等練習;在拓展性練習中設計了“給阿福量領口、袖口”等練習。情景串與問題串的構建,使學生身臨其境,參與熱情高,全身心投入到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課堂總結部分,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物體測量長度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