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實習>

攝影測量外業實習報告

實習 閱讀(1.25W)

篇一:攝影測量實習報告

攝影測量外業實習報告

一、 實習任務

利用自己所熟悉的一種程式語言,實現單像空間後方交會,解求此張像片的6個外方位元素 , , , ,ω,κ ,範文之實習報告:攝影測量實習報告。

二、 實習目的

1、 深刻理解單張像片空間後方交會的原理與意義;

2、 在存在多餘觀測值時,利用最小二乘平差方法,經過迭代,求的外方位元素的最佳值;

3、 熟悉VC程式設計方法,利用程式設計實現計算。

三、 實習原理

以單幅影像為基礎,從該影像所覆蓋地面範圍內若干控制點的已知地面座標和相應點的像座標量測值出發,根據共線條件方程,求解該影象在航空攝影時刻的像片外方位元素 , , , ,ω,κ共線條件方程如下:

x-x0=-f*[a1(X-Xs)+b1(Y-Ys)+c1(Z-Zs)]/[a3(X-Xs)+b3(Y-Ys)+c3(Z-Zs)]

y-y0=-f*[a2(X-Xs)+b2(Y-Ys)+c2(Z-Zs)]/[a3(X-Xs)+b3(Y-Ys)+c3(Z-Zs)]

其中:

x,y為像點的像平面座標; x0,y0,f為影像的外方位元素;

, ,為攝站點的物方空間座標;X,Y,Z為物方點的物方空間座標;

旋轉矩陣R為 ;

由於此共線條件方程是非線性方程,先對其進行線性化,利用泰勒展開得:

=(x)-x++++++++

=(y)-y++++++++

像點觀測值一般視為等權,即P=I;

矩陣形式:V=AX-L,P=I;

通過間接平差,為提高精度,增加多餘觀測方程,根據最小二乘平差原理,可計算出外方位元素的改正數。經過迭代計算,每次迭代用未知數的近似值與上次迭代計算的改正數之和作為新的近似值,重複計算,求出新的改正數,這樣反覆趨近,直到改正數小於某個限值為止。

四、 程式框圖

輸入原始資料

歸算像點座標x,y

計算並確定初值 , , , ,

組成旋轉矩陣R

計算(x)(y)和

逐點組成誤差方程式並法化

所有點完否?

解法方程,求未知數改正數

計算改正後的外方位元素

未知數改正數<限差否?

整理並輸出計算結果

正常結束

非正常結束

輸出中間結果和出錯資訊

迭代次數是否小於限差否?

五、計算結果

1、像點座標,地面座標

點數

像點編號 x y X Y Z

2像片內方位元素:f = 153.840 x0=y0=0

攝影比例尺:1:2500

運算結果:

六、 資料分析

選取第六張像片進行計算,迭代次數為2次。經過比較發現,計算出的6個外方位元素與所給參考值相比,相差很小,計算結果符合要求:線元素誤差小於0.5米;角元素誤差30秒。

計算其精度,可以通過法方程式中未知數的係數矩陣的逆陣(A)-1來求解,此時,視像點座標為等精度不相關觀測值。因為逆陣中第i個主對角線上元素Qii就是法方程式中第i個未知數的權倒數,若單位權中誤差為m0,則第i個未知數的中誤差為:

mi=

當參加空間後方交會的控制點有n個時,則單位權中誤差可按下式計算:

m0=

要求:線元素精度mx等,高於0.05米;角元素精度高於0.00003弧度。計算結果都達到標準。

在此次計算中,我運用了所給的全部控制點,而空間後方交會所運用的控制點,應該避免位於一個圓柱面上,否則會出現解不唯一的情況。選點時,還需要避免選擇的點過於聚集在一起,或位於一條直線上,所選控制點最好分佈在像片的四角和中央。並且數量充足,這樣有利於提高解算精度。

迭代時,所選擇控制條件不同,迭代次數略有不同,所以最後結果也會略有不同。一般設定為線元素改正數小於0.01m,角元素改正數小於0.1’。

所提供X Y Z為地面測量座標,帶入共線方程時,需要轉換為地面攝影測量座標,最簡單的方法為互換XY的數值,即可達到轉換座標目的。並且其單位為米,而像點座標的單位為釐米,需要統一座標單位。

這次實習持續時間很長,經歷了幾次資料的更改,所以程式也幾經修改,由最初的直接輸入資料到後來可以以自行讀入資料,並且可以選擇計算的像片,功能有所完善,我也在實踐的過程中,對空間後方交會有了更深的理解。深刻理解了共線條件方程的運用,各個量的意義,受益匪淺。

篇二:攝影測量與遙感實習報告

攝影測量實結本學期的最後一週, 我們開始了攝影測量學的實習。 通過實習我認識到攝影測量學是 通過獲取立體影像來研究和確定被攝物體的形狀、大孝空間位置、性質和相互關係的一門 資訊科學與技術。攝影測量教學實習是“攝影測量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實習將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深入掌握攝影測量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加 強攝影測量學的基本技能訓練,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動手能力。 通過實際使 用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瞭解數字攝影測量的內定向、相對定向、絕對定向、測圖過程及方 法;編制數字影像分割程式,使學生掌握數字攝影測量基本方法與實現,為今後從事有關應 用遙感立體影像和數字攝影測量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本週實習的是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的操作,數字攝影測量系統是基於數字影像與 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應用計算機技術、數字影像處理、影像匹配、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的理 論與方法, 提取所攝物件用數字方式表達的幾何與物理資訊, 從而獲得各種形式的數字產品 和目視化產品。 數字攝影測量系統是攝影測量自動化的必然產物。 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為使用者 提供了從自動空中三角測量到測繪地形圖的全套整體作業流程解決方案, 大大改變了我國傳 統的測繪模式。VirtuoZo 大部分的操作不需要人工干預,可以批處理地自動進行,使用者也可 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作業方式,提高了行業的生產效率。它不僅是製作各種比例尺的 4D 測繪產品的強有力的工具,也為虛擬現實和 GIS 提供了基礎資料,是 3S 整合、三維景 觀和城市建模等最強有力的操作平臺。 本次實習是採用 VirtuoZo 數字攝影測量系統(教學版) ,實習目的:瞭解數字攝影測 量系統,掌握操作過程。

實習主要內容:

1.資料準備,包括攝影比例尺、相機內方位元素、航高、航帶數、像片排列、 控制點分佈等;

2. 建立測區、設定測區引數;

3. 建立模型、設定模型引數;

4. 模型定向,包括內定向、相對定向、絕對定向方法與步驟。 其基本步驟是:建立測區、引入影象、建立模型、檢查(修改)影象引數、建立相機 引數檔案、建立加密點檔案、設定成果輸出引數、模型影象內定向、模型的相對定向、模型 的絕對定向、核線影象生成、匹配預處理、影象匹配、匹配結果的編輯、DEM 生成、DOM 及等高線影象生成、疊加影象生成、向量測圖、圖廓整飾等。 通過本次實習使學生掌握攝影測量的內涵、攝影測量的基礎知識、解析攝影測量原理 與方法、雙像解析攝影測量,瞭解並能夠理論與實際相聯絡,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 在完成以上的內容後,我們緊接著要做的'是編寫 K 平均區域分割程式,其基本原理是 將影象初步分成 K 個區域, 計算每個區域的灰度平均值, 將影象中每一畫素分別與 K 個區域 灰度平均值進行比較,差值最小的區域與該畫素最為接近,該畫素分配給對應區域。

整個影象掃描完成,重新計算每個區域的灰度平均值,重複上述比較. K-均值演算法是迭代演算法,每完成一次影象迭代,區域灰度平均值就重新計算一次,經過 多次迭代,使區域灰度平均值趨於穩定。 K 平均區域分割演算法步驟: (1)任意選擇 K 個初始區域,計算每個區域的灰度平均值。 Z1 , Z 2 , ?,Z K (2)使用最小距離判別準則,將影象全部畫素分配給 K 類區域; i j 即對所有的 則判該畫素屬於第 i 類區域。 (3)用步驟(2)分類結果,重新計算各區域灰度平均值,並以此作為新的區域均值; (4)比較兩次區域均值之差,若小於某一閾值,則類中心穩定,終止演算法;否則返回 步驟(2) 。 引數設定:影象初始分割區域數 K=2*2,兩次區域灰度平均值之差(閾值)=10 。編寫 與除錯影象 K 平均區域分割程式,輸入影象名: ‘’ 。 完成以上步驟後, 我們的攝影測量的實習就算告一段落了。 實習雖然只有短短的一週時 間,但我學到了很多東西,讓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攝影測量學,把平時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更 加真實的呈現在我面前,希望以後還會有這樣的實習。

篇三:航空攝影測量實習報告

一.實習目的:

1.聯絡水準儀的安置、整平、瞄準與讀書和怎樣測定地面兩點間的高程;

2.掌握經緯儀對中,整平,瞄準與讀書等基本操作要領;

3.掌握鋼尺量距的一般方法;

4.練習用經緯儀配合小平板儀測繪地形圖;

5.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測量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土建施工放樣中一般問題的能力。

二.實習要求:

1.掌握水準儀、經緯儀、平板儀等一些主要一起的效能和如何操作使用;

2.掌握資料的計算和處理方法;

3.掌握地形圖測繪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測繪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工作能力;

4.掌握測設的基本方法。

三.實習任務;

1.控制點高程測量;

2.導線長度測量;

3.水平角度測量;

4.閉合導線內業計算;

5.測繪地形圖;

6.建築物放樣,道路中線測量和管線測量。

四.實習專案與程式:

1.外業測量:

(1)測量控制點高程;

(2)測量控制點間距離;

(3)測量閉合導線內角。

2.內業計算:

(1)計算控制點間高差,推算各點間高程;

(2)計算個控制點間距離及相對誤差;

(3)計算個內角閉合差及內角;

(4)根據以上計算資料推算個點座標。

3.測繪地形圖:

(1)將座標範圍內的控制點標定到圖紙上;

(2)根據控制點周圍的地物地貌測量某些點的高程,再標在圖紙上。

4.施工測量:圓曲線,緩和曲線測量。

五.實習方法:水準儀、經緯儀、平板儀的使用。

1.測量的方法:

(1)水準儀架在兩個控制點的中間,距離兩點大致相等。在前後兩點各立水準尺一把。

(2)望遠鏡對準水準尺並推動,再將水準儀調平,調節三個腳螺旋,使得圓水準器旗袍居中,然後微調傾螺旋,從左邊的視窗看到水準管的氣泡閉合。

(3)調水平微動螺旋,使得十子絲在水準尺上測得後視讀數和前視讀數並記錄下來。

(4)三腳架架腿抬高或降低,重新測量後視讀數和前視讀數並記錄下來,測得高差不得超過5mm,否則重測。

2.角度測量的方法:

(1)經緯儀架在控制點上,用腳螺旋進行對中,再伸縮架腿調節圓水準氣泡居中,然後調節腳螺旋使得水準管氣泡也居中。通過對中器觀察是否對中,否則反覆調平。

(2)望遠鏡調成盤左,對準左面的目標並制動,調節微傾和微動螺旋,使得十字絲瞄準目標,把配置度盤的按鈕拔出,記下讀數。順時針轉動照準部,對準右面的目標並制動,讀出右面的讀數,記錄讀數。

(3)望遠鏡調成盤右,對準右面的目標並制動,調節調節微傾和微動螺旋,是的十字絲瞄準目標,把配置度盤的按鈕拔出,記下讀數。逆時針轉動照準部,對準左面的目標並制動,讀出左邊的讀數,記錄讀數。

(4)兩次測量角之差不能超過40秒,否則重測。

3.距離測量的方法:

(1)用前面的方法將經緯儀對中整平,再進行定線。

(2)然後用鋼尺沿著路線測出導線長度。

(3)往返各測一次,兩次距離的相對誤差不能超過三千分之一,否則重測。

4.平板儀的使用:

(1)立上三腳架,將平板固定,把圖紙也固定在平板上。

(2)將平板儀的一邊靠在兩個控制點上,瞄準地面上的點,然後進行對中整平。

(3)整平後進行測繪。量出控制點到某地物的距離並且緊靠建築物立標杆,通過平板儀瞄準標杆則確定了這個方向。根據比例尺換算成圖上距離,將地物地貌畫在圖上。

(4)將所有座標範圍內的地物地貌全都畫在圖上,並用規定符號表示。

六.測量精度:

1.距離往返測量相對誤差不超過1/3000;

2.水準儀高差測量中高差閉合差在容許值±12vnmm或±40Lmm範圍內;

3.測內角時一測回中上、下半測回角值之差不得超過±40``。

七.計算成果和示意圖見測設資料計算表。

八.體會:

通過本次實習,鞏固了以前所學知識,掌握了水準儀、經緯儀的基本操作,還有怎樣施工放樣,學會了地形圖的繪製方法。從而積累了許多經驗。(1)、立標尺時,標尺除立直外還要選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選點就非常重要,點一定要選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時要注意並點非越多越好.相反選取的無用點過多不但會增加測量,計算和繪圖的勞動量和多費時間,而且會因點多而雜亂產生較大的誤差。(2)、要先將道路和主要建築物確定下來,然後在新增其餘次要方面,這樣不但條理清楚,利於作圖而且更有利於作圖的準確和隨時進行實物和圖形的對比從而檢驗測量資料的準確與否.但這兩週實習也給了我們不少教訓:由於某個資料的讀錯、記錯及算錯都給我們帶來了不少麻煩,從而讓我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認真。還有一個組的團結也是至關重要的,他關係到整個組的進度。先前我們組由於配合不夠默契,分工也不夠合理,整體進度受到極大的影響,後來通過組內的交流,徹底解決了以上問題。實習進度有了很大的改觀,進度和效果自然就提上來了。這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以後工作的時候也是一樣,只有團結才能把事辦好。

篇四:攝影測量實習報告

一、實習目的

攝影測量與遙感實習是攝影測量學和遙感技術相應用的綜合實習課。本課程的任務是通過實習掌握攝影測量的原理、影像處理方法、成圖方法,掌握遙感的資訊獲娶影象處理、分類判讀及製圖的方法和作業程式。從而更系統地掌握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通過實習使我們更熟練地掌握攝影測量及遙感的原理,資訊獲取的途徑,數字處理系統和應用處理方法。進一步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我們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工作認真、實事求是、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為以後從事生產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素質基矗

二、實習內容

1)遙感影像圖製作;

2)相片控制測量;

3)航空攝影測量相對立體觀察與兩側;

4)航片調繪、遙感影象屬性調查;

5)相片及衛片的判讀及調繪

6)調繪片的內頁整飾

7)撰寫實習報告,提交成果。

三、實習裝置與資料

1)攝影測量與遙感書本上的理論知識。

2)通過電腦查詢有關這門學科的實踐應用及其它相關知識等。

3)電腦上相關的攝影測量的圖片資訊資料及判讀方法。

4)現有的實習報告模板及大學城空間裡的相關教學資料。

四、實習時間與地點

時間:20XX年6月19日——20XX年6月26日。

地點:學校圖書館、教室、寢室及蒐集攝影測量與遙感這門學科的資料等相關地方。

五、實習過程

5.1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的發展情景

攝影測量與遙感是從攝影影像和其他非接觸感測器系統獲取所研究物體,主要是地球及其環境的可靠資訊,並對其進行記錄、量測、分析與應用表達的科學和技術。隨著

攝影測量發展到數字攝影測量階段及多感測器、多解析度、多光譜、多時段遙感影像與空間科學、電子科學、地球科學、電腦科學以及其他邊緣學科的交叉滲透、相互融合,攝影測量與遙感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型的地球空間資訊科學。由於它的科學性、技術性、應用性、服務性以及所涉及的廣泛科學技術領域,其應用已深入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

5.2單張像片測量原理

單張像片測圖的基本原理是中心投影的透視變換,而攝影過程的幾何反轉則是立體測圖的基本原理。廣義來說,前一情況的基本原理也是攝影過程的幾何反轉。20世紀30年代以後,攝影過程的幾何反轉都是應用各種結構複雜的光學機械的精密儀器來實現的。50年代,開始應用數學解析的方式來實現。圖1就是用光學投影方法實現攝影幾何反轉的示意圖。圖中假設兩張相鄰的航攝像片覆蓋了同一地面AMDC,它們在左片P1上的構像為ɑ1m1d1c1,右片P2上的構像為ɑ2m2d2c2,兩攝站點S1和S2間的距離為基線B。如將這兩張像片裝回與攝影鏡箱相同的投影器內,後面用聚光器照明,就會投射出同攝影時相似的投影光束。再把這兩個投影光束安置在與攝影時相同的空間方位,並使兩投影中心間的距離為b(b為按測圖比例尺縮小的攝影基線),此時所有的同名投影光線都應成對相交,從而得出一個地面的立體模型A'M 'D 'C '。這時, 用一個空間的浮游測標(可作三維運動)去量測它,就可畫得地形圖。

5.3航空攝影測量的內外業技術要求

航測外業工作包括:①像片控制點聯測。像片控制點一般是航攝前在地面上佈設的標誌點,也可選用像片上的明顯地物點(如道路交叉點等),用普通測量方法測定其平面座標和高程。②像片調繪。是影象判讀、調查和繪注等工作的總稱。在像片上通過判讀,用規定的地形圖符號繪注地物、地貌等要素;測繪沒有影像的和新增的重要地物;註記通過調查所得的地名等。通過像片調繪所得到的像片稱為調繪片。調繪工作可分為室內的、野外的和兩者相結合的3種方法。③綜合法測圖。主要是在單張像片或像片圖上用平板儀測繪等高線。

航測內業工作包括:①測圖控制點的加密。以前對於平坦地區一般採用輻射三角測量法,對於丘陵地和山地則採用立體測圖儀建立單航線模擬的空中三角網,進行控制點的加密工作。20世紀60年代以來,模擬法空中三角測量逐漸地被解析空中三角測量代替。②用各種光學機械儀器測制地形原圖

5.4像片的內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

內方位元素用以確定攝影物鏡後節點(像方)同像片間的相關位置。利用它可以恢復攝影時的攝影光線束。內方位元素係指攝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