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實習>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合集6篇

實習 閱讀(2.08W)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然地理實習報告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合集6篇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1

陝西自然地理綜合實

習報告

姓 名: 王士華 專 業: 地理科學

班 級: 20xx級教本3班 學 號: 20102613642 指導老師: 杜國雲 孔祥生

20xx年XX月XX日

目錄

前言

實習地點1:咸陽師範學院 實習地點2:口鎮

實習地點3:咸陽乾縣大北溝

實習地點4:張家山

實習地點5:咸陽歷史博物館

實習地點6:南五臺國家森林公園

實習地點7: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引言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專業中的主幹課程之一,它是一門實踐性、區域性、地方性很強的科學,並在國民經濟與生產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自然地理學研究的許多內容、資料、許多程式、環節、許多方法、手段,需要進行大量地實地調查、考證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自然地理學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這一重要環節。自然地理實踐教學既是自然地理教學內容的基本組成部分,又是開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時、空方面的思維等方面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其目的是通過野外實習與實踐活動,驗證、落實課堂和書本上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擴充套件學生的實踐科學能力和整體素質,讓學生初步掌握野外調察和研究的方法。為了更好地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配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教學,以及適應省級試點課程“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的需要,結合我院21世紀教改專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方式及其考核指標體系研究”,根據地理學科特徵和教學的具體要求在野外實踐。

一、 實習目的

實習目的是對野外教學工作的總的目標和具體任務的敘述。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目標是要使我們得到綜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訓練。實習內容包括了地質、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關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使我們在較短的實習時間內,能夠接觸比較多的和比較典型的自然地理內容,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野外教學突出實踐教學的特點,尤其是野外調查的方法和步驟。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圖的判讀,地質羅盤的作用及地質測量,地質地貌現象、植物等的觀察與描述,上述這些方法與野外技能的訓練對我們從事該專業的工作將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礎。

二、實習時間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 實習地點

陝西省西安市。按實習的先後順序,實習的地點依次為:口鎮、冶峪河;乾縣大北溝、水土保持所;張家山、涇惠渠;咸陽博物館;南五臺;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等。

四、實習工具

羅盤,捲尺,GPS,地質錘,植物標本夾等。

四、 實習區自然地理概況

陝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族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後,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曆,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七大奇蹟。 當今的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 4 -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

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陝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陝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臺山(南五臺)、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紅鹼淖。 當今的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五、 實習路線

咸陽師範學院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2

翠華山野外實習報告

姓名:______

學號:______

院系:化學與生命科學院 資源與環境

專業:09級 地理科學

指導教師:_____

日期:20xx-XX-XX

目錄:一 實習目的

二 實習地點

三 實習地區簡介

四 實習內容

(一).自然地理

(二).人文地理

(三).旅遊開發

五 實習總結

一 實習目的:

(1)掌握野外實習觀察的一般方法,觀察描述實習地區常見的地質地貌、岩石解理等特徵。

(2)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象,並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如:堰塞湖、崩塌等地質現象的分析。

(3)通過實習,培養直接觀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現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團隊合作意識。

二 實習地點: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三 實習地區簡介:

翠華山位於西安市以南23公里處的秦嶺北脈(長安區太乙宮鎮),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國內罕見的山崩地貌使翠華山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旅遊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 這塊終南山的遊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歷代帝王祭祀神仙和遊樂避暑之所。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峙,碧波盪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聖母行宮等。位於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蹟,由巨大花崗岩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

四 實習內容

(一)自然地理

1.

整體地貌:翠華山與太華山系,在構造上屬於北秦嶺復背斜構造帶,始出於震旦紀

早期,基本上形成於下古生代中期,東西緊密的線狀構造伴隨著強烈的斷裂和岩漿侵入,經過多次造山運動,發生了撕裂和斷塊及隆升。由於南北兩側斷裂下陷,中間因受擠壓而形成北仰南傾的褶皺斷塊之山——翠華山山體的巖性為太古片麻岩與花崗岩,其高峰峻嶺均由古老的變質岩系和後期岩漿組成,堅硬而抗蝕力強。經長期雨水剝蝕侵襲,河谷多呈V字型,整個地貌特徵為:峻嶺高山、疊障挺拔,陡崖峭壁、峰脊波狀起伏,河谷狹窄,水流湍急。

2.山崩地質景觀

(1)翠華山山崩景觀概況: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積物的總量可達3億立方。大塊礫石以山體崩裂處向下,堆積成巨大的崩積體。有一塊巨礫的長、寬、高分別達60米、40米、30米。山崩時,巨大的礫石在崩落過程中,有時會沿節理斷開。風洞下面的玄關,是兩塊高30餘米的巨礫之間的一道狹縫,縫寬僅數米。這也可能是巨礫斷開所形成的狹窄通道。翠華山山崩形成的'各種特殊地貌在中國十分罕見,因而被地學工作者譽為:“山崩天然博物館”。

山崩地質景觀

(2)成因:崩塌體受地震力脫離開母巖時,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其基本運動方式有自由落體、跳躍、滾動和滑動4種。翠華山山體巖崩運動以滑崩為主。潛在崩塌體在孕育發展過程中,受巖性、構造、地貌、風化等諸因控制,當受到強大地震力作用時,潛在崩塌體順著結構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崩。崩塌體在崩塌壁前整體沉陷,形成約20m寬的陷落帶,堆積有墜落巖塊。潛在崩塌體向河谷運動的過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約,大約分為兩個整體運動:一是十八盤堵河的巖崩體,因河谷狹窄,崩積物水平運動距離較小,大部分物質填充在河谷裡,形成200m高壩堆積;二是環湖西岸山崩堆積體,河谷較寬,沿傾向河谷結構面滑崩,潛在崩塌體各部位因滑移速度不同,形成不規則次一級滑崩階梯狀或臺塊狀地形。由於崩塌體沿著傾鈄結構面作近似弧形運動,故滑崩階地面或臺塊面多傾向崩塌壁,並有多級破裂面,這些現象都是滑崩體運動遣留的證據。潛在崩塌體受斷裂與節理影響,巖體破碎,當受到強大地震力作用,順著結構面運動時,由於崩塌體內各岩石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造成塊體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和撞擊,使巖塊進一步破碎,故崩積物塊石大小混雜,沒有分選,稜角明顯,孔隙大,基本無細顆粒物質填充。因堆積塊石大小不一,往往受較大完整塊石支撐或巨大塊石震裂,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巖崩洞穴。山體在巖崩運動過程中,地表面的巖塊受地形高差影響,勢能很大,快速向下衝擊力較大,因下墊地面起伏不平,受反彈力作用,地表面巖塊震動發生彈性破裂,有的順節理面破裂,有的猶如刀劈斷裂,有的發生震動破裂,形成各種形態的山崩裂石,隨處可見,巖面震動裂縫交錯如畫,構成了山崩地貌奇異的景觀。

3. 奇洞——冰洞與風洞

山崩時,巨大的礫石相互碰撞、擠壓、壘疊,在巨礫間留下許多幽深的縫隙。冰洞和風洞就是這類縫隙中最特殊的兩種。冰洞和風洞位於翠華峰崩積體的上部,海拔約1200米,外洞陰冷,內洞結冰常年不化。風洞是由兩塊巨大礫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撐而形成的狹長縫隙。洞呈狹長的三角形,長30餘米,高15米。洞內常年不見陽光,氣流經過時,速度加快,風力變小。形成原因:冰洞位於崩塌地貌中間的一個盆地狀地形內,四周高中間低,並且四周有巨厚岩石環繞,陽光終年不能直射盆地內部,洞內地勢低陷,由於缺少與洞外進行冷暖空氣交換的條件,因而洞內外夏季溫差可達到23℃以上,外洞陰冷,內洞結冰常年不化。風洞內部狹窄,常年不見陽光,氣溫低氣壓高於洞外氣壓,氣流經過時,速度加快風力變小,所以有涼風襲來的感覺。 圖表3 風洞

4.奇湖——堰塞湖

翠華山堰塞湖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磧物或由地震活動使山體岩石崩塌下來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後貯水而形成的湖泊。翠華山天池的形成是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體滑落堵塞河道,河谷被堵塞後,流水聚集並且往四周漫溢,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即現在的天池。

5.流水侵蝕

翠華山地區山高谷深,植被覆蓋率較高,土壤蓄水能力較好,河谷中流水終年不會斷流,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由於這樣的特點,以下蝕和旁蝕為主。河谷是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與發展的:水流攜帶泥沙侵蝕使河谷下切,由於水的流動,帶走了地面的沉積物,下蝕是指流水及其挾帶的砂礫等對谷底的侵蝕,其結果使谷底加深。旁蝕是對谷地兩側的侵蝕,其結果使谷坡後退,谷地展寬。在日積月累的流水侵蝕下,就形成了翠華山現在的河谷地貌。

6.山地垂直自然帶氣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聯絡形成的自然帶,隨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帶,山地自然環境比低平地區複雜,以山地垂直自然帶比水平自然帶複雜得多。北半球北迴歸線以北地區的山地,南坡(陽坡)比北坡陰坡)要獲得更多的熱量,因此,儘管南北坡海拔高度大致相同,但南坡氣溫高於北坡;暖溼氣流如果與山地延伸方向相垂直或斜交,那末,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夏季因暖溼氣流來自東南方向,所以秦嶺南坡降水量多於北坡,以致南北坡相同海拔水熱狀況不一,所以南北坡垂直自然帶有明顯差異,秦嶺南坡坡麓屬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北坡坡麓則屬於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秦嶺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秦嶺以南河流不凍,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土壤多酸性。秦嶺以北為著名黃土高原,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凍結,植物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土壤富鈣質,偏鹼性。秦嶺北坡自然基帶是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北坡自下而上自然帶依次為:暖溫帶常綠林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山地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山地寒溫帶常綠針葉林帶、山地溫帶灌叢草甸帶、高山草甸。這樣隨高度變化的自然帶,反映了山地氣候水熱條件隨高度的垂直變化,即山地垂直地帶性。

7.山地降雨與雲霧

下雨天山地多雲霧。霧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蒸發霧、上坡霧、鋒面霧、混合霧、煙霧。這次在翠華山野外實習中遇到的雲霧,主要是因為降雨引起的,有以下兩種。上坡霧:這是潮溼空氣沿著山坡上升,絕熱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產生的霧,這種潮溼空氣必須穩定,這種霧在雨天山地最為常見。

在天池湖面見到的霧為蒸發霧:下雨天氣溫降低,湖水的比熱較大降溫慢,水溫高於氣溫。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種霧的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範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但山地氣溫低,所以在夏季也可見到。

(二) 人文地理

翠華山即終南山,在這裡流傳著許多神話傳奇故事和名人故事,人文景觀極其豐富,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3

姓名:李夢

學號:101441017

院系: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資源環境系

專業:10級地理科學

目錄:

一 實習時間

二 實習地點

三 實習目的

四 實習儀器

五 實習內容

(一)實習區概況

(二)地質羅盤的使用

(三)3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四)山地土壤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五)山地水文特徵及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六 實習總結

一 實習時間

20xx年XX月XX號

二 實習地點

翠華山

三 實習目的

1、複習地質羅盤的使用,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岩層的產狀和確定目標物的方位角;

2、觀察山崩地貌,解釋各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3、認識山地土壤的特點,分析山區土壤的形成原因;

4、瞭解山地水文特徵,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四 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手持GPS、數碼相機

五 實習內容

(一)實習區概況

翠華山位於西安市以南23公里處的秦嶺北脈(長安區太乙宮鎮),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國內罕見的山崩地貌使翠華山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旅遊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 這塊終南山的遊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歷代帝王祭祀神仙和遊樂避暑之所。翠華

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峙,碧波盪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聖母行宮等。位於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蹟,由巨大花崗岩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

(二)地質羅盤的使用

(1)羅盤儀的構造:羅盤儀的種類很多,但其構造大同小異,都是由磁針、度盤和照準裝置等主要配件組成。地質工作中常用的八角羅盤(下圖),磁針用人造磁鐵製成,其中心裝有鑲著瑪瑙的凹圓形軸窩,以便支於度盤中心的鋼頂針上,並可靈敏地自由轉動。當磁針擺動靜止時,其北端即指向磁北方向;在停止使用時應利用制動器把磁針托起,使之固定,在使用羅盤時,由於受磁傾角的影響,磁針並不水平,而是磁針北端向下傾斜,這是由於我國位於北半球的緣故。愈靠近兩極,磁針下傾就愈大。磁針的下傾對實際操作很不方便,所以,在北半球的國家都在羅盤儀的磁針南端繞以銅絲,以使磁針受力平衡,位於水平狀態。

羅盤的刻度盤是銅或鋁製的圓盤,一般最小分劃值為1°,按0°~360°逆時針方向刻劃,以便於直接讀取磁方位角。此外,在度盤上

還附有改正螺絲。若轉動它,刻度盤就隨之而轉動,可以起到改正度盤讀數的作用(用於校正磁偏角直接顯示真北方向)。

照準裝置為裝在0°~180°方向上的一對摺疊式覘板,與裝在盒蓋上的反光鏡配合使用。底盤上還裝有圓水準器、管水準器和傾斜指示器。圓水準器供保持度盤水平之用。羅盤盒的底面裝有操縱測斜指示器的手把,轉動手把可使管水準器與測斜指示器同時轉動,供測傾斜角時使用。羅盤的矯正由於地磁南北兩極與地理南北極不完全重合,因此地球上任一點的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地理北方存在一定得夾

角 。在使用前要根據當地的磁偏角大小校正羅盤:旋轉羅盤的水平刻度向左或向右移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育水平刻度盤0°~180°連線間夾角等於磁偏角。經校正後測量使得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2)岩石產狀的測量:斜面的產狀要素測量(傾斜的岩層、斷層):包括斜面的傾向和傾角、走向、傾向

1岩層走向的測量 ○

岩層走向是指岩層層面與水平線交線的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向兩端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的讀數都可以用來表示岩層的走向。

2岩層傾向的測定 ○

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與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內容

1.實習時間:2x14年10月26日--2x14年10月31日

2.實習地點:桂林旅遊風景區(包括桂林市旅遊區、灕江旅遊區和陽朔旅遊區)

3.指導老師:魏新玲、張傑雲、劉曉莉

4.實習目的:

①調查桂林及周邊地區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氣象、人文等狀況,分析其旅遊資源現狀、優勢、存在問題,並提出建議。

②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並能把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的感性知識結合起來,進一步理解、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野外獨立研究與考察的能力。

5.實習安排:

10月26日 中午十二點從學校出發至信陽火車站,乘坐k457次火車前往桂林

該車次是從鄭州開往湛江,我們會跨越湖北省和湖南省,途經孝感、武漢、岳陽、長沙、株洲、衡陽、永州等地方到達我們的實習地點--桂林。在這漫長的十幾個小時的乘車時間,我們不時的把我們的眼光放在外面,觀看沿途的風景,有的同學還在打牌,睡覺等。

10月27日 遊覽灕江,南溪山公園,義江緣風景區

凌晨五點多我們到達桂林,在飯店用完早餐後,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乘坐旅遊觀光大巴車來到碼頭。之後我們乘坐輪船遊玩灕江,觀看到桂林的城徽山--象鼻山,是桂林旅遊的標誌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形似一頭鼻子伸進灕江飲水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如明月浮水。在遊船上,我們觀看著灕江兩邊桂林這座城市,一座富含文化底蘊,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旅遊城市。

下船後,我們徒步參觀南溪山公園,在那裡我們品嚐多種茶葉,點心。聽那裡面的服務人員講解有關這座城市的小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給我們普及茶文化,讓我們再次對中國茶藝加深瞭解。

之後我們去乘車去飯店吃飯,到達旅店安頓休息。下午兩點半我們出發前往被譽為“桂林風情第一村”的義江緣景區。我們乘竹筏遊覽風景如畫的義江風光,可以乘船領略壯族歌仙的曼妙歌聲、紅瑤傳奇的長髮表演、激情四射的苗家花鼓,觀賞沿岸特色鮮明的桂西北少數民族風情景觀(木樓群、風雨橋、水車群、穀倉群、瑤山吊橋、高空溜索、古渡碼頭等等)。之後我們還在這裡吃晚飯--美味的“風情百家宴”。

10月28日 前往桂林陽朔,遊玩聚龍潭,遇龍河,夜逛西街

八點起床,半小時後樓下就餐,之後乘車出發前往桂林陽朔縣城。歷來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這麼一句話,這也說明陽朔山水的秀美和重要地位。

十點左右,我們到達聚龍潭景區。在景區前我們這個浩大的集體合照留念。聚龍潭巖內鐘乳石琳琅多姿,有石巧似游龍戲水;巖外青山隱隱,綠水悠悠,宛如群龍駕霧,故名“聚龍潭”。巖內無數條鐘乳石如臥龍、盤龍、游龍、飛龍、舞龍、金龍、玉龍、青龍、黃龍、龍王、龍女、龍子、龍孫,數不勝數,形態逼真,惟妙惟肖。由此形成了“龍女迎賓”、“龍宮玉柱”等景緻。

作為地理專業的學生,都會知道廣西桂林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聚龍潭作為它的典型標誌,在這裡一般溶洞所有的石芽、石花、鍾乳、穴珠、瀑布、落水洞、地下河等,皆可見到,美不勝收。提到喀斯特地貌,不得不想起老師給我們講解的有關知識。它的形成條件:1,地表附近有節理髮育的緻密石灰岩 2,中等到較大的降水量 3,地下水迴圈通暢。當達到這些條件後,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於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澱。這些沉澱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線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我們邊看邊照相留念,很快就到了吃午餐的時間。我們就在附近的飯店就餐。我們還留有時間在那裡觀看月亮山,很多同學都登上望月臺,擺出各種的姿態留影紀念。之後由於大榕樹景區在修建,我們無緣一見歌仙劉三姐和阿牛哥定情的地方。

緊接著我們來到遇龍河,在那裡我們兩人一組乘坐竹筏,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彷彿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樸歸真的自由天地。我們在竹筏上與河水親密接觸,我們還互相用水槍來噴射其他夥伴,一片歡聲笑語的場面至今留在腦海。

在陽朔縣城的最後一點時間,我們夜逛了西街這條久負盛名的街道。西街夜景,來到陽朔不可不去領略的專案,這裡街道整潔,店鋪林立,古老與現代的結合,而且隨處可見慕名前來的外國友人。哪怕過了十一黃金週,街上仍是人滿為患;哪怕此處已被高度旅遊商業開發過,但她的美依舊能讓人覺得不虛此行。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5

  一、引言

20xx年6月24日—20xx年6月28日,我們班同學對青島市部分地區進行

了為期一週的實地認識實習和紀錄片觀看的教學生活。在學院領導和指導老師的關懷指導下,我們度過了一個非常充實有意義的實習生活。通過這幾天的實習生活,使我們對自然地理學有了一個全新的、直接的的認識,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二、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

(1)瞭解自然地理學概況,掌握地質、地貌形成原理,學習土壤、植被及水資源的利用等有關知識;

(2)認識青島著名景點中的顯著地貌,瞭解我國土地資源和地貌現狀以及土地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參與科研活動,學會自然地理學儀器如GPS、羅盤的使用,培養學習興趣和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奉獻精神。

  三、實習記錄及分析

1、青島及嶗山的地質基礎:

本區大地構造單元為華北地臺魯東地盾的一部分,作為地盾的基礎是前震旦紀變質岩系(經呂梁運動變質而成),主要為花崗片麻岩,角閃片麻岩、黑雲母石英片麻岩、白雲母片岩、雲母石英片岩、蛇紋大理岩、石英岩等。這些最古老的基底層在嶗山灣沿海一帶(下宮至王哥莊)由陸續出現。呂梁運動後,本區地殼基礎即成為地臺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殼基本穩定,但仍以上升運動為主,所以在本區缺少古生代的岩層。到中生代,構造運動強烈,岩層發生深大斷裂,產生斷塊。本區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發育中生代砂頁岩系(萊陽層,在下宮東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證明在中生代,地殼曾有下降,部分地區接受沉積。 在中生代,由於構造運動導致岩漿的侵入和噴出,本區廣泛分佈的嶗山花崗岩就是白堊紀燕山運動晚期岩漿多次侵入的產物。嶗山花崗岩按由老到新的順序分為四個階段:①粗粒斑狀花崗岩②鉀質白崗巖④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岩。嶗山花崗岩大都呈脈狀沿節理或斷裂方向貫入到新老各期花崗岩中。屬於噴出巖的有青山組的凝灰角礫岩、凝灰岩、安山斑岩、流紋岩、粗石巖等,分佈在青島市區和石老人等處。

嶗山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於中朝古陸膠遼地盾的南部,構造體系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構造部位。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岩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湧的熾熱熔融的岩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岩”,但在它誕生時,並沒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著的岩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以來,才開始呈現為現在的輪廓。而今我們看到的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大自然雕鑿而成的秀麗景色。

嶗山經過漫長歲月的滄桑鉅變,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鑿中,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山脈以巨峰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為巨峰支脈、三標山支脈、石門山支脈和午山支脈。嶗山東部和南部緊逼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獨特景觀。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小島嶼星羅布。海上看山,群峰攢簇,雲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每當風疾波湧之時,驚濤裂岸,濁浪排空,迸珠濺玉,咆哮轟鳴。古往今來,皆以“山海奇觀”稱頌嶗山。

2、嶗山北九水的地貌特徵:

午山四條支脈。花崗岩地貌獨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態,比比皆是,被人們譽為“天然雕塑公園”;山海結合處,岬角、岩礁、灘灣交錯分佈,形成瑰麗的山海奇觀。 嶗山北九水在嶗山白沙河上游。白沙河源出山頂北麓,河水經山腳而折流,有九折;人行河畔小路,轉折處須涉水而過,亦九涉;每涉一次為一水,故稱九水。九水又分內九水、外九水(即北九水)和南九水三路,其中以北九水的景觀最為著名。一水至九水是從水的下游上數的。白沙河的上游為北九水,北九水又有內外之分,自大嶗至太和觀(即北九水村)為外九水。北九水旅遊路線以九水十八潭著稱,這裡奇峰怪石、懸崖幽谷、深潭激流、飛泉瀑布融為一體,形成了一處大自然的山水畫廊。北九水地處巨峰之陰,空氣溼潤,氣候清涼,適於生長遼東半島的植物,素有“小關東”之稱,是全國有名的療養、避暑之地。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內九水的盡點靛缸灣亦稱“潮音瀑”三個大字。泉水隨山勢三折而落,最後傾入靛缸灣。灣內水深石壁上,刻有葉公綽寫的“潮音瀑”三個大字。灣內水深石碧,呈靛蘭色,水味甘冽。在夏秋之交雨水充足時,瀑布寬數米,以排山倒海之勢傾入灣中,水沫飛濺,有如細雨,蔚為奇觀。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儲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地層:

零星出露最早的為前震旦紀的變質岩系,主要分佈在王哥莊鎮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宮、港東、嶗山頭及中韓鎮的石老人一帶,分佈範圍小,零星出現雲母片麻巖、絹雲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閃角巖、黑雲母巖、變粒巖等。以前金—夏莊—大棗園東北、西南向為界線,其東為嶗山花崗岩的侵入體。其中第四紀地層分佈較廣,自東部山區向西部平原逐漸加厚,1~2米厚的殘積層分佈最廣。

構造:山區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向的大斷裂特別發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性及壓扭性斷裂為主。山區地質構造分三類:

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育在東部山區,控制了嶗山花崗岩及其岩脈的分佈,多次性活動,規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夏莊—大棗園斷裂、浦裡—北宅—浮山斷裂。新華夏系構造,發育在山區東部及

南部,多為北東向,區域性為北西向,屬以扭性為主壓扭性斷裂,主要有源頭—羅圈澗斷裂、鐵家莊—前埠頭斷裂、溝崖—枯桃—朱家窪斷裂和下河—漢河—南窯斷裂。東西向構造,分佈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坎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後金—樓金石斷裂等,由於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岩石節理裂隙比較發育。

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篇6

一、實習目的:

通過溼地和灕江上游貓兒山的調查,瞭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二、實習時間

實習時間:第十八週

20xx年6月15日,實習動員以及實習準備——瞭解本次實習是主要任務注意事項;

20xx年6月20日(星期三),貓兒山調查,於下午三點左右驅車返校,

20xx年6月21日(星期四),會仙溼地調查,早上八點半乘車出的出發,於中午12點左右返校;

20xx年6月22日—20xx年6月24日,在校書寫實習報告。

三、實習成果

3.1貓兒山簡介

貓兒山,位於興安縣西北部,距興安縣55公里路程,離桂林市區81公里路程。廣西貓兒山自然保護區跨興安、資源2縣,面積5.3萬公頃。是五嶺之一的越城嶺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僅是廣西第一峰,也是華南第一峰。因山頂峰酷形似蹲伏的貓兒而得名。貓兒山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型別,主要保護物件為典型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鐵杉,水源涵養林。1976年秋,國家在這裡建立了貓兒山林區保護站,劃出1.7萬公頃為絕對保護範圍。整個保護區地勢呈葫蘆形,中部高,四周低,向東南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為山間盆地,其餘均是山巒連綿的峰叢地帶。貓兒山自然保護區是廣西主要的水源林區之一,是灕江、資江、潯江三條江的發源地,連線珠江、長江兩大水系。發源於此的河流有39條,其中流入灕江的有19條,匯入資江的有4條,匯入潯江的有16條。

  實習內容:

3.11:當天十一點左右,自貓兒山景區經烏龜江,往山上觀察,行至海拔約500m處返回

從山腳往山上觀察,發現貓兒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蓋,山頂處,可觀察到覆蓋的植物比較低矮。沿途經過烏龜江,水清澈見底,無明顯的汙染,表明水質較好,河床中發育鵝卵石,並可見明顯的階地。途中,可見常綠闊葉林和竹林交錯生長,蝴蝶等昆蟲易見。沿途裸露的岩石為花崗岩,併發育有落水洞。

從山腳至山上海拔約500m處,由於人工竹林的覆蓋以及高差不足,難以觀察到植被的分佈規律。但,可觀察到,山腰以下的植被以闊葉林和竹林為主,山頂部分植物較為低矮,由此可見貓兒山的植物分佈基本符合垂直分佈規律。

貓兒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森林植被生長茂盛,土壤礦物分解較徹底,成土過程主要是脫矽富鋁化過程和旺盛的生物富集過程。主要土壤型別為紅、黃壤系列土壤。土壤的垂直分佈規律明顯。土壤質地多砂壤土至粘土,土壤剖面層次發育明顯,鹽基和粘粒的淋溶遷移和澱積作用強烈,表土有機質含量豐富,肥力高。根據實地觀察,有機土的厚度約為10—20cm,發育較好。

3.12:下午兩點左右,步行至十里峽谷處。

該處景色宜人,河床中巨大的石塊隨處可見,流水澄澈,潭中水由於含沙量小,泥沙顆粒小,浮游生物少,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分外迷人的青藍色。該處的岩石巖性為花崗岩。然而,該處植被也是以人工竹林為主,原始的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

3.2會仙岩溶溼地簡介

溼地,指的是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溼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溼地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降解汙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會仙溼地位於會仙鎮睦洞、四益、新民、文全村委,四塘鄉大灣村委和雁山區竹園村委,地跨東經110°08′38″-110°16′57″,北緯25°05′08″-25°08′34″。溼地範圍涉及2縣(區)3鄉鎮6村委47個自然村約2.2萬人,總面積約78km2。唐朝長壽元年(公元692年)開鑿的古桂柳運河(相思埭)由溼地中心穿過,是溼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使灕江與洛清江相連線。會仙溼地地貌是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勢平坦,石灰岩孤峰林立,海拔小於500m。該區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太陽強熱幅射和季風環流的影響,四季分明,夏長冬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35.8mm,年平均蒸發量1569.7mm。溼地內的植物主要有:樟樹、楓香、苦楝、烏桕、松樹,黃荊、柃木、水楊柳、十大功勞、蘆葦、三角葦、黃茅草、野苦草、五節芒、野牡丹、藍絲草、馬尾草和厥類。主要動物有:鯉魚、草魚、塘角魚、斑魚、鰱魚、黃鱔、白鱔、鰱拐魚、鯽魚、龍蝦、鰍魚、福壽螺、燕子、燈鳥,白鷺等。前往溼地的途中,發現溼地附近的水稻田邊各種農藥瓶隨處可見。沿途觀察會仙岩溶溼地的水質,發現水質一般,並隨處可見生活垃圾,對該溼地造成嚴重的汙染。外來物種水葫蘆、小龍蝦及福壽螺,因為缺少天敵,大量的繁殖,對當地的生態多樣性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甚至導致某些物種失去生存空間而從該地區消失。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全球氣候變暖,逐漸對溼地蠶食圍墾、開荒造田、圍湖造塘,擠佔河道,使原有溼地不斷受到破壞,水面逐漸萎縮,地面逐漸疏幹,沼澤和溼地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據瞭解會仙溼地中,分水塘、睦洞湖的水體屬輕度汙染,獅子巖一帶屬中度汙染,運河新橋一帶屬重汙染,灌塘南處屬嚴重汙染。由於向會仙溼地傾倒生活垃圾或者農田中未被莊稼吸收利用的化肥殘留,使部分水體中氮、磷等營養成分含量過高,導致水體中,特別是靜止水域,大量滋生以水葫蘆為代表的水生植物,不但破壞溼地景觀,更嚴重的是逐漸將水域淤塞,甚至退化成陸地。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水量減少,加上近年開荒造田、圍湖造塘行為的增多,會仙溼地的面積已從25平方公里減少到現在的6平方公里。,但溼地卻仍在以每年800至1000畝的速度“縮水”。捕魚現象十分嚴重:湖面上隨處可見小塊白色泡沫塑料,小船經過它們的身邊也沒能改變它們的位置。一小塊白色泡沫塑料的下面就有一隻地籠,一般直徑在一尺五(0.5米)左右、高約7寸(0.23米),裡面投放餌料,幾乎所有誤入地籠的魚蝦都逃不掉。在整個觀察過程中,竟然沒有發現一隻飛鳥,這也是極其不正常的現象。以前有大片看不到邊的蘆葦,現在全都不見了,充斥視線的,是人工開挖的魚塘和荒草地。

途中,經過龍山,登頂俯瞰溼地,心中有各種感嘆,若如此美景就此消失,該是多大的遺憾。龍山的巖性主要為灰巖和白雲岩,典型的岩溶地貌。

臨桂會仙溼地在調節徑流、蓄洪抗旱、防治汙染、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等方面有著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溼地生態修復是調蓄水資源的重要措施。水資源調蓄功能的優劣直接關係到水源的蓄積和排洩,對當地老百姓生產、生活用水的供應及旱、澇災害的減災能力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形勢下,挺高環保意識,加大保護力度已經刻不容緩。

四、實習感受

通過本次的河流地貌認識實習,在感嘆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不僅陶冶了情操開拓了視野更讓書本的理論和實際情況很好的結合起來,實際情況和經典案例是有區別的,在遇到不同的情況需要我們運用平時所學,認真思考,野外實習就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我們要認真觀察,從中刻苦鑽研,方能打牢基礎,為解決日後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做好鋪墊。另外,在本次實習中,所發現的情況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貓兒山的人工竹林、會仙溼地的外來物種對其生態多樣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貓兒區開發、改溼地為農田、魚塘,汙水排放進入溼地等等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是觸目驚心的,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讓影響最小化,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廣西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年03期

《自然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