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寺院的注意事項

生活經驗 閱讀(2.61W)

我們有時候到寺院靜心是好事,但是在寺院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寺院的注意事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寺院的注意事項

認識法器

大家聽到的鐘聲、鼓聲,還有觀音殿前掛的像大魚一樣的梆,還有銅的火典也叫雲板等,寺院裡出家人的生活全是由法器引領,所以出家人生活很簡單,光用耳朵聽就可以了。

包括上殿、誦經同樣的都是由法器引領,不需要專門有人去招呼。法器,是龍天耳目,大眾號令,法器一敲起來,天上的龍天護法就會知道我們在做佛事,在誦經,就會來守護道場。

每天法器響起都是由禪堂開始,柏林寺的禪堂就是觀音殿後面的無門關。怎麼區分一個寺院的宗派?就是到禪堂看鐘板。

禪堂裡面一口鐘下面掛了一塊板,外來參訪的師父到這個叢林裡,到禪堂裡一看,看到這塊板就知道這個寺院是禪宗的哪個宗派。有禪堂有鍾板的寺院就是叢林,否則即使寺院的建築再大,沒有鍾板都算不上叢林。

我們每一天法器的響起是由禪堂開始,早上是四點一刻打板。每天早上,在禪堂裡起板,最先開始打板是打三板,就是三下,三板在禪堂裡打三遍,然後是打慢四板繞寺一週,大家聽到打了四板就要起床、洗漱,這是最開始聽到的板響。

打板

慢四板打回禪堂後,打快四板四遍,禪堂裡下位打叫香三下,然後是快五板,接著煞板,禪堂裡接鍾板,禪堂裡的鐘板打過以後鐘鼓樓套接大鐘,寺院裡這些法器都是一環套一環的,沒有間斷,都要銜接上,沒有打空板的。

早晨是先敲鐘後敲鼓,晨鐘暮鼓,晚上是先敲鼓後敲鐘,這幾天大家可以注意聽一下。

同樣做晚課的時候要先開梆,然後禪堂裡接鍾板,再接打巡板。晚課聽到打板就是打一板,單獨的就一聲板響,打一板也是繞寺一週,大家聽到板響就集中到普賢閣做晚課。

同樣在大殿裡誦經,敲木魚、敲引磬。大殿裡放的木魚,有一種講法,魚睡覺也是睜著眼睛,它一直是不閉眼的,寺院把它做成法器,每天唸誦的時候用來敲,也是警策大家要精進,時刻不能懈怠。

木魚

禮佛要領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禮佛。我們在大殿禮佛,站的時候身體要站直,頸靠衣領,身體也要自然地挺直,這樣的話頸椎是直的。腳下是前八後二,腳尖與腳尖之間是八寸,腳跟與腳跟之間是兩寸,身體自然直。

前八後二

在大殿裡,不合掌的時候要操手站,所謂操手站就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個拇指微微相觸,結這個印,放在胸口的位置,操手也叫結印。平時在大殿裡誦經有合掌的時候,也有操手的時候。

合掌的時候十指併攏,掌心不空,實心實意的,拇指是碰到胸口而不是離開胸口的,臂肘也不要架起來,向下自然放鬆。

合掌

接下來講禮佛。先合掌,禮佛叫頭面接足禮,拜下去的時候兩隻手翻開,掌心向上。禮佛的時候作一種觀想:我的兩隻手好比兩朵蓮花,兩朵清淨沒有汙染的蓮花托著佛的兩足,所以叫頭面接足禮。

拜的時候分了好幾個動作,我們拜的時候腰先慢慢地彎下,慢慢弓腰的同時腿彎曲,向下拜,拜的時候先是右手放到蒲團也就是拜墊的中心,然後在慢慢跪下的同時左手放到拜墊的左上角,然後右手放到拜墊的右上角。

同時頭碰到拜墊的時候要翻掌,翻掌的時候頭剛好在兩隻掌的中間下一點,我們觀想佛剛好是面對我們站,掌一定要伸平,十指併攏。

禮佛

起來的時候是先翻掌,然後再起身,起來的時候還是同樣的,先是右手放回拜墊的中間,左手慢慢地離開拜墊,起身,起身的時候左手立在當胸,起身後合掌。

拜佛時是拜一拜起來,然後再拜第二拜,第三拜,連續三次。一般我們在早晚功課之前都先禮佛三拜,禮佛的時候動作不要太快,稍微緩慢一點。

我們起身的時候,是後面臀部這裡先起來,拜下去的時候這兩個膝蓋分開,剛好是在蒲團的兩個下角,這樣拜下去的時候臀部不會高翹,拜佛的時候也要注意威儀。

我們講鞠躬叫問訊。問訊的時候,先合掌,弓身九十度,頭也是一樣的,不要把頭勾下去而身體還是高高的,身體是平的,成九十度直角。

問訊

禮佛之前要問訊,禮佛之後還要問訊,問訊的時候站著時合掌,問訊的時候手慢慢地變化,變成放掌操手的姿勢,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起身的時候結一個印,叫毗盧印。

這個印是右手包著左手,右手的食指稍彎曲,左手的食指頂住右手的食指,後面兩個拇指是併攏的,手心是實的,兩隻手抱在一起。我們在問訊起身以後結這個印——毗盧遮那佛這個手印,結這個手印齊眉,指尖與眉間相齊,但不要碰到眉,與眉相齊就好。

剛才講了在大殿上都是由法器的引領,法師手裡拿著的這個叫引磬,我們禮佛的時候都要聽這個引磬,在萬佛樓你們可以看見有個很大的`磬,那是大磬,禮佛的時候就用引磬來招呼。

禮拜、問訊的時候弓身下去是一錘引磬,起身是一錘,合起來是兩錘引磬。禮拜的時候第一拜拜下是三錘引磬,起身是一錘;第二拜,拜下去是一錘,起身一錘;第三拜,拜下去是兩錘,起身一錘。然後再問訊兩錘。

上殿規矩

在誦經的時候不需要把眼睛完全閉攏,眼神下垂,眼觀鼻,鼻觀心。上殿的時候不東張西望,要全身心地投入誦經,收攝我們的身心,如果東張西望心就不專一。放掌,放掌也叫操手,就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操手放在胸口,不是放在丹田腹部這裡。

在殿堂裡不允許講話,因為殿堂是清淨的地方,佛住的地方,更不允許在大殿涕唾、扔髒物,在大殿裡一定要注意保持殿堂的清淨整潔。剛才大和尚也講了進殿的時候,我們是男眾女眾分東西兩單,男眾在東,女眾在西。

在西邊進門的時候就要邁左腿進殿,在東邊進時就要邁右腿進殿,進殿以後不問訊,從大殿的下邊繞道到你要站的那個位置站好,待所有人進殿後一齊聽引磬問訊。

進殿

在大殿裡不能直接地從東邊到西邊,穿來穿去,這叫穿堂直過,穿堂直過是犯規矩的,不允許的。穿堂直過只有僧值師父可以,因為僧值師父在寺院裡是負責管紀律的,他可以在大殿上穿堂直過照顧殿堂的秩序。

還有香燈師父可以,因為他是為了添油燒香、照顧香燭,所以可以直接走過。在大殿直接從中間上中間下的,方丈和尚可以。班首師父可以直上直下,東邊就是維那師父可以直上直下,其他人都不可直上直下。

所以大家都要注意,進殿後不可以從中間直接走到你想站的位置,這樣是不可以的。在大殿上不能講閒話,不要坐在拜墊上。這是在大殿的儀軌和要注意的事項。

過堂禮儀

我們每天吃飯是和出家師父在一起,早晨和中午叫過堂,晚上叫方便堂藥石。進齋堂後站好,等所有人進來站好後,然後維那師父進來兩錘引磬,一起向上問訊,再坐下。

齋堂裡不允許講話,要保持安靜,坐的時候同樣是要正身端坐。不要翹腿,不要伸腳,我們吃飯的碗,兩個碗都是放在桌的上方,一個碗裝菜,一個碗裝飯,左邊的碗盛飯,右邊的碗盛菜,筷子放在桌子下邊挨我們身體這邊。

吃飯之前先念供供養,先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然後再吃飯。齋堂也叫五觀堂。我們在念了供養咒之後要做五種觀想:第一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第二觀,忖己德行,全缺應供;第三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第四觀,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第五觀,為成道故,方受此食。

過堂

吃飯的時候是先拿起筷子,不管你吃飯是習慣用哪一隻手拿筷子,左手拿筷子或右手拿筷子,用這個左手食指和中指併攏,將筷尖那一頭就是細的那一邊壓一壓,筷子是一頭粗一頭細的,將細的這邊壓一壓,筷頭自然翹起,然後用右手把筷子拿起來,然後把碗拿下來,先拿盛菜的碗,放到右手邊,再將盛飯的碗端起來。

我們吃飯的時候飯碗一直是在手裡託著的,不是把碗放在桌子上趴在那裡吃,吃飯的時候也要講究威儀、形象,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威儀形象,讓別人看著好看,自己覺得也很舒服。

吃飯的時候同樣是正身端坐,左手將飯碗托起,夾菜的時候一定要把飯碗伸出去,不要將菜湯和油漬滴到桌上、滴到身上,要保持乾淨。

我們吃的過程中如果菜飯有不夠的時候,等行堂的師父過來以後,添飯也好添菜也好,就把碗伸出去放到桌子上方,如果你想要吃稀一點的東西,就把筷子在碗上輕輕地蕩一下;如果要吃稠一點或者是乾的東西就把筷子豎在碗裡。

因為在齋堂裡不講話,一切用動作來表達我們的語言,所以大家要注意,不要把碗伸出來以後就說我要吃稀的我要吃稠的,這樣的話在齋堂裡就犯了規矩了,僧值師父就會來提醒我們。

用動作表達

要添的量多少,就將筷子在碗裡做劃,劃到哪個部位就會添多少。吃飯好了以後,就把兩個碗輕輕地摞起來,同樣地推到桌上方,把筷子放在碗的右邊,筷尖與桌邊齊著,放好放整齊。

大家要記得一定要把菜飯吃乾淨,因為是檀越供養,所以不要有剩餘,要全部吃乾淨。吃好飯,不管你是吃得快吃得慢,先吃好的就坐在座位上等,因為吃過飯以後還要結齋,念結齋文迴向後才可離開齋堂。

在齋堂裡,叢林裡叫“兩句半話”,所謂的“兩句半話”就是方丈和尚可以在齋堂裡講話,也叫表堂,做一個簡短的開示,這叫一句話;僧值師父可以講話,有什麼事通知大家,或看到哪裡不如法的,看到有犯規矩的地方他隨時都可以講,這是一句話;

半句話是指行堂的師父們,輕輕地講話,齋堂是這兩句半話。所以大家注意在齋堂裡不要講話。

其他事項

剛才講的禮佛、過堂,再一個就是我們在寺院裡見到出家師父,為了表示恭敬要合掌,可以向法師說一句“阿彌陀佛”。佛教徒見面合掌說“阿彌陀佛”,相當於世間的握手說“你好”。

見到法師走過應避讓在路邊側身讓法師先過,這是對法的尊重。“佛法僧”三寶中“僧”是一寶,所以我們在寺院裡見到法師一定要恭敬。

如果你想知道這個法師的名字,怎麼稱呼法師,就先向法師合掌:“請問法師上下怎麼稱呼?”法師就會回答你。在寺院裡稱呼法師,看到出家眾可以稱“法師”或者“師父”、“某某師”、“某某師父”或者“某某法師”都可以。

“和尚”是一個非常尊貴的稱呼,寺院裡是“一個半和尚”。就是方丈稱“和尚”,剛才講,我們明海大和尚稱和尚、方丈和尚;“半個和尚”就是我們的首座和尚,首座稱“半個和尚”。其他師父都是“某某法師”或者“某某師父”,不能稱為和尚。

稱呼

我們稱大和尚可以直接稱“大和尚”,或者“明海大和尚”都可以。我們現任的住持是明海大和尚,退居住持是上淨下慧老和尚。寺院裡做過一任方丈退居以後不管年齡大小都稱“老和尚”,如果是大和尚退居以後我們也同樣稱他“老和尚”。

在寺院裡跟法師交談最好是兩個人以上,不要單獨一個人與法師交談,尤其我們女營員一定要注意,因為出家眾有戒律,大家一定要尊重法師。所有的營員不允許到任何法師的房間,有問題到方丈室去或者想見方丈和尚,也應兩個人以上,不要單獨的。

不要隨意到法師房間,除非法師有特殊情況請你幫忙,搬一些東西呀,或者是為了三寶事可以,閒談不要到法師房間,因為叢林裡有這個規矩,不要破壞了叢林的規矩。

寺院裡,法師們每天除了集中的修行,在房間裡都會有自己的修行,所以在寺院裡不要高聲講話,一定要低聲輕語。尤其是晚上,敲了鐘鼓以後還要打板,聽到打板就要洗漱休息。

  寺院吃住的講究

寺廟裡的任何物件都是十方供養,十方善心人的供養啊!就連一些出家人都受不起,我們又有多大的福報白吃白住寺廟裡的?出家修行受十方供養,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對出家人尚且如此,何況居士在家人?

我們發心來寺廟做義工培福報當然是好事!但不能想著我是來幫寺廟裡做事,我來這做事又沒有要工資走了為什麼還要我捐錢出來?千萬不要這樣子想,來做義工培福報是你為你自己培福,但你吃住可是十方供養!寺廟裡的任何東西不與取,哪怕是一針一絲,到時可是千倍萬倍地還。所以吃住寺院走時儘量將足夠的錢放到功德箱中。

貪佔寺院的便宜,白送(如寺院僧人、淨人、義工等為私交、私情故將三寶物贈送給俗人)、白拿(俗人從寺院或從僧人手中隨意索取或接受三寶物品,而無相應補償)、白吃寺院的東西,不論是否不予取都是造罪,貪吃貪得貪便宜,凡是貪寺院的都是大貪大痴。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白佔“三寶”的便宜,正是貪小便宜吃大虧!寺院淘汰的供果往家拿也可以,但務必如佛所教依法贖請!——按照市價付錢,一絲一毫不能白要。

三寶之物能不能隨便享用?

《佛說因緣僧護經》說:“有九種人常處阿鼻大地獄中:一者食眾僧物。二者食供佛物……”

《正法念處經》中佛說:“若何等人取佛財物而自食用,不還不償,不信彼業而復更取,復叫他取……墮阿鼻大地獄黑肚小地獄……”

《大般涅盤經》佛說:“若佛滅後,一切信心所施佛物,應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寶幡蓋,買諸香油、寶花以供養佛。除供養佛,餘不得用!用者,即犯盜佛物罪。”

《優婆塞戒經》佛言:“若自造作衣服缽器,先奉上佛,並令父母師長和尚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華香贖。凡所食啖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也。”

什麼樣的人可以享用信財?

佛在經中講:第一、戒律清淨;第二、每天不停地聞思修行。佛在經中講:“雖然戒律清淨,但若不聞思修行而享用信財,將來要用自己的血肉償還。”信眾拿來供養三寶的財物叫信財,眾生髮心給亡人超度用的財物叫亡財。能不能接受供養不是你說了算的。你想接受供養,你不一定有這個能力,不一定有這個權利,佛也沒有給你這個權利。若是你接受了,將來就要感受果報。你說你不能受供養,那也不一定,看看你戒律是否清淨,在這個基礎上是否不斷地聞思修行。若是你戒律清淨,在這個基礎上有聞思、有修行的話,你就是佛在經中所說的福田,即使享用三界的財富也不會有罪過的。若是戒律不清淨,享用信財或亡財的話,將來要下地獄,尤其是在無間地獄裡感受痛苦。戒律不清淨的人,沒有一點一滴享用信財、亡財的權利。

一些出家人和居士不懂因果,隨便享用信財,能佔點便宜或好處時就趕緊佔。若是人家可憐你,給你做佈施,那不叫信財,而叫佈施。以信心給你的供養與以同情或慈悲給你做的佈施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上供,一個是下施:上供是以恭敬心、信心進行的,下施是以悲心、施捨心進行的。發心、動機不同,行為和結果也不一樣。

大家應該多發心,最好上供,最起碼也要下施。是不是佈施,這要看你的發心。若是以悲心,即使是給兒女、給父母財物也是佈施;若不是以悲心,即使是給窮人、給殘疾人財物也不是佈施。現在很多人都做慈善、做義工,但都是表面上的,根本沒有發慈悲心,甚至連同情心都沒有,只是藉著做慈善的機會謀取一些暫時的利益,這不是佈施。

我們可以以同情心或悲心幫助、施捨他人。人家施捨你的時候,不要貢高傲慢,認為自己了不起,是不是已經有功德了。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同修道友之間,有困難可以幫助,但這是佈施,供養是不允許的。

開許的情況

對於三寶物,出於私心擅相授受,則雙方皆有罪。若寺僧見落難人,行將倒斃,大發慈悲,而取飲食以活之,被救難民原非貪心,活命要緊而接受,則雙方皆不應有罪。受恩之人日後也應湧泉相報,護持三寶,做增上因緣。故不可一概而論。

非常之時事,做非常之處理,未可厚非,但不能做常態化理解。若今人有困難自有政府救助,若非與寺院或僧眾物品牽扯不清不可,那就純屬自作之孽。因果務必要清楚,寺院的東西,僧人的物品,給我我也不要,白給且不要,“不與取”就更不能要。我想,這也是信眾在處理自己與寺院及僧人的關係時,所不能犯糊塗的一個原則。

一般情況下,寺院的東西、僧人的東西,以私人關係拿來送人情固然是不可以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非以佛門物不能救濟黎民百姓,要說一定不行,完全不行,也不是佛法,——佛無定法。譬如歲逢饑饉,或值軍閥混戰,人民有難,賴託僧寺派齋施粥接濟,僧人以佛食佈施若反哺,無須割肉以飼民,佛心無外乎大慈大悲,誰說此舉與佛心違背?!抗戰時期,國難當頭,虛雲大師即曾大權示現,以濟難民。

《虛雲和尚年譜》記載:“民國十五年丙寅八十七歲近年滇中多事。兵住民房。已不相安。秋收稻熟。民不敢收。畏兵也。予往軍部商。得其允許。如有僧人領導農民收谷者。兵不許阻。因是數千鄉人。共來寺住。始則同食乾飯。繼則粥。粥盡則同食糠。飲水。鄉民見僧伽同甘苦如是。為之下淚。及軍事略定。農民乃得返居。此後共同維護寺廟。皆出至誠。”

數千鄉人共來寺住,寺僧與民同食同飲,所供飲食都是信施於佛法僧三寶之物,若拘泥經文,則僧俗豈不都在造罪?若怕造罪而忍視蒼生受難而不顧,則又何謂佛家之大慈大悲心懷?

《閱微草堂筆記》有兩例,也可說明問題。其一曰“深得佛心遊方尼”,文如下:

滄州有一位遊方尼,常到人們家中去化緣。小門小戶為她提供一些粗茶淡飯,她也很滿意。她不勸人們佈施,只引導她們存善心,作善事。有一次,一位婦女對她施捨了一匹布。尼姑合掌拜謝,過了一會兒,她拿起布來說:“您的善心義舉,佛已心領神會,既蒙您施捨,布就是屬於我的東西了。現在已經陰曆九月了,我見尊婆母仍身穿單衫。現在我把這布奉送給您,請為您婆母縫製一身棉衣穿,您看好嗎?”這位婦人聽了,面紅汗顏,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姚安公說:“這位尼姑真是深得佛心。”遺憾的是:儘管家家戶戶都在傳說她的軼事,卻都無人能說出她的法名。

其二曰“供品濟貧菩薩心”,文如下:

滄州插花廟有位董尼姑,為觀音菩薩的誕辰置辦供品,事後稍感疲倦,便倚案休息。恍惚中夢見菩薩對她說:“你不給我上供,我也不會捱餓,你上供了,我也不覺得更飽。廟門外有好幾個逃難的乞討不到吃的,快要餓死了,你把這些供品給他們吃,你的功德就比給我上供勝過十倍。”董尼姑驚醒,開門一看,果然有幾個逃難的餓得有氣無力。從此,她每年供奉完畢,把供品都施捨給窮人們,並說這是菩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