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2.63W)

清明節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但是關於清明節的意義大家有去想過嗎?今年的清明節就要到了,掃墓祭祖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祭掃帶來整個民族和睦的關係,意義重大。那麼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意義在哪裡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四篇關於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意義的文章: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意義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意義一

追思生命源頭,擔當生命責任。祭祀祖先,在中國文化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荀子在《禮論》中說,禮有三個根本(“事天地,尊先祖,隆君師”),“尊先祖”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緬懷祖先,對我們當下的生活至少有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個方面,就是追思生命源頭。如果只看這一生,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很短暫,不幸的人二三十歲就夭折了,一般的人六七十歲就去世了,特別長壽的人也不過百年而已。如果緬懷祖先,追思生命源頭,就會發現,我們的生命來自於父母,父母的生命又來自於祖父母、外祖父母,依此類推,可以一直追溯到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一萬年前乃至更久遠。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源自祖先的無窮無盡的生命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這就是生命的長度。進一步說,我們自己雖然只是一個人,但是這一個人的生命是由父母這2個人共同賦予的,父母的生命又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4個人賦予的。換句話說,由自己向前追溯,第一代有2位(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源頭,第二代有4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源頭,以此類推,到第十代就可能有1024位祖先(2的10次方)是我們生命的源頭,再往前推就更難以計量了。每個人的生命都與不計其數的祖先血脈相連——這就是生命的廣度。當我們這樣去理解的時候,生命所承載的內容和份量,就遠遠不是一個人、幾十年所能夠描述的。我們又怎麼能夠妄自菲薄呢?第二個方面,就是擔當生命責任。緬懷祖先的時候,我們可以想一想,作為祖先生命意義在這個時代的一個存續,我們應該擔當什麼樣的生命責任?這就是中國文化“孝”的精神。一般人追求事業,追求成就,都是為了讓自己這一生過得有價值。從緬懷祖先的角度看,就會明白,我們說什麼話、做什麼事,給別人、給社會帶來了什麼,不僅關係到自己這一生的生命價值,還關係到歷代祖先。這也就是《孝經》所說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立身行道“,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為社會做出貢獻。“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就是要讓世人因為我們的付出和成就,而感恩我們的父母乃至歷代祖先——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意義二

這是信仰。

中國傳統信仰,祖先崇拜。

哪怕位高至帝王,昏庸無道,一條祖訓足以讓臣子敢於以死相諫,把你氣個半死。

下至百姓,子孫顯赫,便是“祖墳冒青煙”。

當歐洲人為一個上帝分裂成好幾個教派,互相爭吵時,我們樹起一個個先賢,我們用端午紀念屈原,建廟奠關公,鑄像祭岳飛……我們賦予先祖忠、義、孝等等優秀品質加以祭祀,哪怕都不是自己宗族的。

同樣,也許清明節,父親帶著你去祭拜從未謀面的太爺爺,從無感情,但看著那一篇墓誌銘,心中也難免感慨。

祭祖,讓你在被現實磨礪而煩惱時,還有個地方讓你念句“祖宗保佑”,哪怕明知是假的,也給自己一個許下美好願望的機會。當你做盡壞事,抬頭望天,也許會升起一股“祖宗會如何看我”的悲涼。儘管現代這種感覺越來越淡,但還有人以此作為道德的準則。

當漂流海外,聽一句炎黃子孫,從前根本不屑的詞語,此刻是否心中會升起一股溫情?

清明,便是可以給你這樣一個複雜情感的契機。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意義三

清明節,一場集體心理治療儀式自明代以來,清明便是個帶著份量的節氣,而隨著近年營奠入法,我們對逝去親人的哀思也被勻勻整整地攤進了整個三月四月——渚涯重望,芳草旋生,初臨春回的人們卻總是甘心為那一晌悵觸平減去幾分輕浮的。對父母的愧疚,對親人的思念,生活經歷上愛的缺乏,內心的傷痛,統統都化成一種儀式——掃墓,來得到集體的情緒渲洩與心理安慰。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節是一場集體心理治療儀式。 今時今日,在網際網路的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各種各樣不同的資訊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這雜亂的碎片化的資訊從中,大量的社交應用,消磨了彼此見面的熱忱。經過無數道動態私信時間線的切割,似乎再也沒有傾訴的熱情了。而清明節的祭掃,是一種有規律性的看望,也是一種和已經逝去的親人在情感上的連線方式。通過一種迴歸的方式,讓將自己的過去和現在聯結在一起。清風徐徐、細雨絲絲,回到最初的、自己最習慣的那個親人,以及最習慣的狀態,才能消解孤單、找回自我。在西方親人死去基督教徒認為,死者會到上帝那裡,所以不應太過悲傷。而在中國,往往一個人的.死去就意味著生離死別。對於中國人來說,死亡差不多是最慘烈的離別,即便是對於逝者確實是一種解脫。但我們無法在天堂相見,也無法在陰間等待。此生緣盡,或許就永遠無緣。而每到清明時節,掃墓或許是我們和死者之間僅有的連線方式。因此在所有團圓的時刻,都有一份悲哀在至親的心中。凡是經歷著重要親人去世,揹負心理創傷重擔的朋友,每到這個時候,悲傷如許,不知緣由。這裡面就有潛意識的原因,還有中國幾千年文化所成的民俗心理沉澱。平時,我們都要以不同的社會角色行事,不能盡情地釋放內心的負面情緒。而清明節的祭奠儀式便給人們提供了哀傷的一個心理過程。通過固定的儀式,眾人聚集得以分享和獲得支援,個人對死者的哭訴,意味著個人的衝突和痛苦,用社會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以表達。哀傷的過程,起到最實際的意義是,舒緩情緒、避免形成創傷。弗洛伊德說過有一種情緒叫做“悲傷的快感”,指“悲劇”是要讓人懂得享受痛苦的體驗,並且從中提煉和淨化自我。技術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帶來了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改變,但是卻不能逆天改命。而清明,在逝者前的祭奠,對親人的哀悼,對死亡的沉思,迴歸到一種最原始的儀式。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踏上先輩的泥土,在祭奠的儀式中,尋找最初的自己。逝者已逝,而生者亦當各自珍重。善視自身,則亡者慰莫大焉。青石板上,履聲陣陣,誰為之名?

清明節祭祀先人的意義四

清明節祭掃的意義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家庭祭掃,一個是國家祭掃。家庭祭掃主要是祭拜自己的祖宗,通過祭拜自己祖宗表達感恩之情,體現血脈相連的親情之愛。

雖然至聖先師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可是,他卻提倡“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同樣的,當我們上墳祭祖時,也應該把祖先當作在生那樣敬奉。身為兒孫者,應該以感恩心為先人除去墳地的野草,恭敬獻上鮮花供品,並慎重地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這些動作雖然普通不過,但這是感恩,也是後裔可以為祖先做的事。“祭如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而不是僅隨眾草草而祭,然後匆匆而散。

若是我們能夠把這份感恩之情用於日常生活中,好好感謝生養我們的父母、教育我們的師長、真心對我們的朋友以及幫助過我們的人,那麼,這個人間將變成和樂無嗔怨的淨土。

今日,現代化和現實主義正向我們逼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取代了舊有的思想;新的道德觀、人生觀也逐漸淘汰舊的道德觀和人生觀。可是,這並不等於華族的傳統文化習俗就可作廢,更不能說上墳祭祖等禮節是可有可無的。我們依然需要感謝為我們受盡苦難的先輩,並慎重表達對他們的敬意。每逢清明節(當然其它日子亦可),我們應前往先人的長眠處祭奠,獻上一束鮮花,獻上莊嚴的禮儀,也一併獻上我們的真誠和感恩。

清明節的第一大意義,可以引用《論語》:“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這裡的“終”是指人的生命的結束,“遠”是指時間上的久遠。“慎終”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真誠、慎重地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懷念、感恩。“追遠”是指不忘本,儘量遠的追溯、懷念自己的祖先。所謂“樹高千尺不忘根”。

活在世界上,我們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基本問題:“我是誰?”也就是“我從哪裡來?又向哪裡去?”這也是需要我們用一生來探索的問題。 “慎終追遠”有助於我們回答這一問題。

所謂“明德歸厚”的 “明德”指“慎終追遠”之後,我們更有人生觀、道德感更加清晰,正能量有所增加。我們的行為也會變得更加明確,德性也能夠更加彰顯。“歸厚”,人的心靈逐漸變得充實、豐滿、厚實。從全人心理學來看,悼念、懷念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就是與他們通心。德者,亦是大道執行之參悟、踐行者也。厚德之人,乃得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