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日本茶道文化之七美

生活經驗 閱讀(2.55W)

日本茶道文化有著其獨特的美學屬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日本茶道文化之七美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日本茶道文化之七美

  日本茶文化之七美解讀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追求精神上的“一心”,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雲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範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

枯槁之美

毫無感覺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不論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著無覺的靜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見到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或者老舊斑剝的茶盒等,有種枯槁之狀,令人感悟一種枯中沉澱的力量,外表不再強大,內在卻雄氣的陽剛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無心,無念,無意識。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為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製的粗陶。

幽玄之美

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之美。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會意,有種心領神會的幽深玄美。這種東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達到極致。留白處的空闊意境,是一種自覺自悟的韶美,是一種非日常耀眼明燦的幽深玄闊之美。

脫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過碎石板路,進入茶室入座,這一過程,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塵念,遠離喧鬧,進入神清心寧的境地,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種忘我脫俗之美。利休大師倡導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對脫俗最練達的詮釋。不論是茶師還是茶客,茶前茶後的交流,大多是輕語溫句的情趣之事。脫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淨俗念之願。

靜寂之美

沉穩、安靜、平和,內省內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結束,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插花,均以靜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

日本茶道,更注重場所、形式、流程等細節,更形成了眾多的流派,這源於中國的才茶道文化,卻更趨於自然。

  日本茶道的儀式

汲水、取柴、燒水、點茶,供佛,施人,亦自飲;

立花又焚香,此過程中,學習行禮、寒暄之法。

追求和敬清寂,珍惜一期一會,體悟獨坐觀念,茶與禪的融匯貫通,亦是修煉身心之道了。

茶器準備。

茶事因為是極鄭重的事,故事前要做極細緻的準備。

水屋。

水屋是茶室一側專闢的小間,用以存放茶器、潔具之類。購置的茶具實現在此放置妥當。

初座迎客。

茶事開始前,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格子門外跪迎賓客。一般來說,第一位進入茶室的客人是正客,最為尊貴。茶事分初座、後座兩段,中間要到茶庭休息一陣,謂之中立。

入席。

進入茶室之前,要在茶室門外用長柄水瓢淨手、漱口,洗去凡塵,且將一方潔淨的手絹放入懷中。茶室的門,一般極為低矮,地位再不凡的人,也要低頭。

寒暄。

進入茶室後,主人與客人寒喧、問候。

食物的排定、準備。

正式的茶事長達三四個小時,需要準備一些茶食,在“初座”、“中立”期間供客人享用。事實上,有些大型的茶事完全就變成大型宴會了。

三炭。

炭手前即茶事中往風爐裡添炭的技法,為茶道過程中的重要表演環節。一次茶事,要添三次炭,謂之“三炭”,即初炭、後炭、立炭。

會席。

此蓋初座時,在初炭之後,主人端上茶食,即所謂懷石料理請客人享用時的情形。

中立休息。

初座之後,客人到茶室外之茶庭休息,等待進入“後座”階段,那才是茶事最隆重的階段。

插花。

插花也是茶室和茶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後座。

後座開始,客人重新就座,稱為“後入り”。通知客人就座的情形,主人要輕敲一面懸掛在門框上的大鑼,通知客人就座。

去水。

為處理用完之物,包括洗手、洗器後的水。

濃茶。

後座之最鄭重儀式是為客人點濃茶,此過程中,點茶、奉茶、飲茶各步驟,都備極講究。

薄茶。

濃茶之後,添炭,再點薄茶。茶室的面積在四疊半以上的,稱為“廣間”;四疊半以下的,稱為“小間”。

恭送。

薄茶之後,茶事完畢,即要與客人道別,恭送客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