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人際交往的重要性與技巧

生活經驗 閱讀(1.15W)
  篇一:運用目光讓社交如魚得水

當別人在交際場合說了錯話或做了不自然的動作時,他一定會感到很尷尬,生怕人們嘲笑,蔑視他。這時你千萬別看著他的臉,或看了一眼以後要馬上轉移你的視線。否則,他會認為你在用目光諷刺嘲笑他。

人際交往的重要性與技巧

一般來說,雙方在交談中,應注視對方的眼睛或臉部,以示尊重別人,但是,當雙方緘默無語時,就不要再老是看著對方的臉。因為雙方無話題時,本來就有一種冷漠、躊躇不安的感覺。如果在此時,你注視對方勢必使對方顯得更尷尬。

送客人時,要等客人轉過身並走出一段路後,不再回頭張望你時,你才能轉移目送客人的視線。

如果你在街上或人多的市場商店裡看到某陌生人風度翩翩,相貌端秀,服飾新穎,你想欣賞他(她)的美感時,請你從側面或後面欣賞,不要在人家的對方停住腳步來看他(她),因為這樣做是很不禮貌的,當你發覺對方目光將要與你的目光相遇時,你應主動避開。

  篇二:如何讓社交媒體促進你們的情感?

你或許以為生活在有上千人的城市裡,人們花在社交網路上的時間會少的多。而事實正好相反。相對於市郊,城市人更多的使用推特來加強社交聯絡。(紐約是五大社交媒體活躍城市之一——雅加達,印度尼西亞位居第一,曼谷臉譜網使用者數最多)。城市是社交網路使用者最多的地方。所以臉書、推特、Instagram成為衝突的普遍源頭也就不足為奇了。

社交媒體在兩性關係中起了重要作用。人們用臉書有兩大原因。與人維持聯絡,以及在臉書上祕密監控他人,包括他們現在的另一半。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聲稱他們在臉書上“監視”前男/女友。這種關注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動態的行為被稱作“人際關係電子監控”或“社交監控”。這些專業稱呼使得檢視現任或前任男女友動態這一行為顯得變態不堪,但其實大多數監控行為並沒有達到病態的地步。或許他們這麼做只是想拉近距離,更瞭解彼此呢?

關係監控的影響分兩種——它或許可以給你們的關係帶來保證,也可能引發更多的衝突。這要看在監控中一方發現了什麼,資訊如何被解讀,以及程度是否達到伴侶感覺兩人有必要談談的地步了。

關於社交媒體的運用和監控是否對關係造成損害的話題引發了激烈的爭議。調查研究發現,花在臉譜網的時間越多,更易引發嫉妒心理以及對伴侶網上資訊的監控。但是,想搞清誰是雞誰是蛋卻不那麼容易——或許是個反饋迴圈。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推特的活躍度與由其引發的衝突相關性很強,而這些衝突又往往與不忠,分手,離婚相關。但很難知道是否這些更容易參與到推特衝突中的人只是引發了一個關係中已經存在的問題(比如,不積極的推特互動只是暴露了潛在的交流或關係問題),還是推特本身破壞了他們的關係——或兩者皆是。

在兩性關係中,誰更容易參與到電子監控中呢?研究者假設,那些對關係更不確定,比如對兩人未來更擔憂的人,對另一半的監控更多。然而對臉譜網使用者的兩項研究並沒有發現這種關聯。 研究人員Tokunaga發現社交網站的4個特點是人們對關係進行監控的誘因:

資訊易獲取。就算個人空間沒有公開,從共同的朋友那還是能夠獲取的。

媒介廣泛。照片、視訊連結。照片往往暴露了地點,行為和社會活動的資訊。

社交媒體儲存了大量的過往資訊。人們刪除Instagram中的老照片的頻率是多少呢,兩三年前的?或許還沒那麼頻繁。編輯發表過的資訊毫無意義,並且發表記錄可能早就沒了,所以他們更不可能去動以前發的東西了。

資料可以被隱祕收集。大多數社交網站不會告訴你誰在看你的資訊,以及他們看的頻繁程度有多高。

我認為以下是社交媒體監控以與溝通的其他形式不同的方式,使兩性關係進入僵局的另外一些原因。

小動作可能有大意義——無論是不是有意而為。一個不用1秒的動作,一次點選(比如贊一張照片,同意好友請求,發個表情符號),無論有沒有那個意思,它都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同樣,別人的回覆(或不回覆),也意義重大(比如,他是否贊或評論一條說說,是否接受臉譜網上的一個活動邀請)。

表象與真實傻傻分不清——真實與幻想的界限變得模糊。人們通過網上釋出的動態決定他們想要表現的樣子。旁觀者更會選擇相信他們呈現的那種美好幻象。你只需要對比下Pinterest上的與實際生活中的做出的食物就知道了。然而,在看別人的臉譜網或Instagram上的照片時,這種邏輯卻無法適用。

人們對與他們相關的資訊控制力較弱。儘管可以設定隱私許可權,設限評論,但人們可能並不清楚他們什麼時候將會出現在某張照片裡或不經允許被人評論。這種控制力的缺乏可能會引發資訊不經意的傳遞。

直接對伴侶提出問題更難,因為這會引發更多的問題。比如為什麼你要監控,以及監控引發的愧疚感。伴侶可能會因要談論對社交網路的想法而猶豫,怕暴露他們監控的行為。可這樣猶豫更會阻礙交流。

檢視伴侶社交媒體上的動態,就算當是良性或相互的時候,也有可能成為引發衝突的潛在因素——這和其他的交流形式類似。儘管社交媒體與電子郵件、簡訊或其他互動方式不同,伴侶對待社交媒體和監控的方式與他們處理其他形式的溝通問題是類似的。下面是讓社交媒體更好發揮作用的幾個因素。

與你的另一半開誠佈公。探討如何應對社交媒體——從推特到臉書到instagram以及其他的應用或網站。讓他們知道你可接受的程度,並且聽聽他打算如何應用社交網站。

如果你發現關於你伴侶網上的一些不平常的行為,坦誠面對它。比如,如果你發現你的伴侶儘管聲稱你是他的唯一卻依然在交友軟體上十分活躍,你可以儘早的,直接而不帶評判色彩的與他交流這個問題,而不要等到這個問題困擾你很長一段時間的時候再爆發。無論你是發現異常的還是被監控的那個,如果你們能坦誠而不帶責備色彩的進行一次交談,這將對你們理解彼此有好處。

不要輕易評判或為自我的感受而自責。你可能會因為監控看另一半動態感到愧疚或因為伴侶監控了你而感到傷心,但這只不過是普遍的行為。檢視另一半的動態並不一定意味著懷疑或控制,它可能只是一種想要更多瞭解你生活跟你建立更多聯絡的表現。不管怎樣,重要的是你們能夠進行一次不帶批判或責備色彩的溝通。

你要清楚小的行為可能無意識衍生出更多的含義。你的伴侶贊或評論了一張照片或接受了一個好友請求意味著什麼呢?一個小行為可能可以意味很多,而儘快通過一場直接的談話弄清楚一切才是你們最應該做的。

分清公眾生活和私人生活,這兩個方面可以互相影響。儘管表象和現實往往差很多,但它仍然能以一種極真實的方式影響伴侶的感受,所以不去忽略、無視伴侶的感受和回覆就顯得尤為重要。

想清楚這場談話是否真的是源於社交媒體還是更深入的兩性關係或溝通問題引發的。如果你發現你或你伴侶對這些網站的應用使得對方感到不舒服了,這時關鍵是要搞清楚彼此的感受並且探尋其潛在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於你們之間產生的是與社交媒體無關的其他一些隱含問題(比如,信任、承諾、相處的高質量時間)造成的。

我認為,對社交網路的運用,檢視伴侶動態是一項很平常的行為,也是現代兩性關係每日必需的一部分,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病態的。儘管社交網站與我們以上所說的溝通方式有所不同,處理兩性關係中的這些問題和其他溝通問題是類似的。並不是說要禁用社交媒體,而是應該更重視交流和內心的感受。情侶們可以共同去探討他們運用社交媒體的原因,社交媒體給彼此帶來的感受,以及在兩性關係中如何以一種尊重對方感受、觀點的方式去消除產生的一些問題。

  篇三:18個心理問題測你社交水平

對於大部分即將走上社會的人來說,社會關係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不知道我們的社會關係到底有多少以及如何衡量社會關係的質量。以下我們提出18個問題,我們可以自測並衡量下自己的社會關係的水平。

1.你有多少個校園同學與家庭親友以外的社會上認識的`人,所謂認識在這裡是指能說得上話,必要時可以尋求幫助的人?

2.在你所交往的社會關係中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崗位是什麼?有多少人是做領導、老師或者人緣很好的?

3.你與自己社會上的朋友經常保持接觸麼,尤其是在不需要別人辦事的時候?你會有意識地去主動詢問與關心別人的需要麼?你覺得你的朋友很幫你的忙麼?

4.你有多少個年齡比自己大10歲以上的朋友和比自己小5歲以下的朋友?你的朋友是不是都是同齡人?

5.你通常從哪些途徑認識人?最重要的渠道是什麼?你會經常挖掘一些新的社交渠道麼?你覺得你只需與自己的專業或者職業領域的人交往麼?

6.你會主動和陌生人說話麼?通常你用什麼話題引起對話?你會擔心別人不理會你麼?如果別人真的不理會你,你會怎麼辦?

7.你可能因為某種原因接觸了一個陌生人,有了初步的交往,你用什麼方法進行後續的交往,以使得他成為你社會網路中相對穩定的成員?

8.你內心渴望參加有陌生人蔘加的集體活動麼?準備參與這樣的活動心理感受是怎麼樣的啊?

9.他在一群認識不久的朋友中,是通常能找到讚揚每個人的機會?還是表現自己的機會?還是指導甚至批評大家的機會?

10.陌生人的相貌對於你來說是吸引你去交往的主要動力麼?遇到相貌一般甚至不好的人,你會如何反應?

11.成為你朋友的人通常是和你個性接近還是互補的人?你通常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瞭解對方的個性與品行麼?

12.有不少人很有能力或者知識,但可能是你表面上不喜歡的人,你會怎麼與這樣的人相處?

13.你最擅長怎麼樣的聊天話題,你懂得怎麼樣在與一般不是很熟的人在一起把話題引到自己擅長的話題上麼?如果別人擅長的話題你不是很懂,你會用怎麼樣的態度對應?

14.你會很擔心自己在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碰到色狼、騙子或者某種壞人麼?這種擔心你是如何解決的?

15.遇到陌生的異性與自己主動打招呼的時候,你會如何反應?你內心把對方想成怎麼樣的人?你會主動與陌生的異性打招呼麼?你在打招呼時候的行為表現有何特點?

16.你會主動去接觸和學習一些社交的知識與技能麼?或者你還有一些社交的榜樣或者導師?

17.你相信社交能力本身只能在社交中培養,在積極社交中,有心留意,經常總結而得到提升麼?你自己也真的是這樣做的麼?

18.你是相信人際交往總的是還事情,任何經驗都是財富,還是相信人總的來說應該謹慎防範,過於積極的社交得不償失?

這些問題沒有完全的對錯答案,但是不同答案顯示了我們社交能力與模式的差異,還有我們社交水平的高低,利用社會資本的能力的距離。也許我們可以以此測量自己的社交狀況,也可以瞭解朋友的社交狀況。社交是我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我們要重視與面對它,學習與提升它,利用與改善它。

  篇四:人際心理:朋友間的楚河漢界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心理空間。

從心理髮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漸形成的。胎兒在母親體內,他感覺到他和母親是一體的,母親就是他,他就是母親的一部分。出生以後,雖然在肉體上與母親已經分開,但在心理上仍然是連在一起。沒有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與母親的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母親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也就意味著成長得越好。遺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與母親一部分分開、另一部分還連在一起的狀況,這是一種不完全的成長。換一種說法,就是:處於這種狀況的人,他的自我與母親之間的界限不清楚。

這種界限不清楚的狀況會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際關係中。具體表現是:一方面,他會過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過分地渴望他人瞭解自己,並過度地依賴他人,希望他人在本來該自己做出決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決定;另一方面,他會過多地想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以便獲得與別人融為一體的感覺,還想別人依賴自己,希望參與別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決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內心裡,總是存在著成長與不成長之間的衝突。成長的力量當然是十分巨大的。曾經有科學家做過植物成長的力量的試驗:用一些較薄的鐵條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長大,輕而易舉就把鐵條繃斷了。然後逐漸增加鐵條的厚度,直到鐵條的厚度到了預計值的十倍時,才沒有被繃斷。植物的成長的力量都如此驚人,人的成長的力量就根本無法測量了。想想一個一歲的小孩能做什麼,再想想一個三十歲的男人能做什麼,就知道成長是怎麼回事了。

但是,不成長的力量同樣也是很大的。這是因為,不成長有很多的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安全。小孩在學步的過程中,走幾步就回頭,抱住媽媽的腿,那是為了安全;再長大一點,開啟自己家的房門,看見有陌生人走過,把門一關,又跑回來抱住媽媽,那也是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與媽媽融為一體,就什麼都不怕了。這種心理會保持到成年,一個沒有充分成長的成年人,他會下意識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個人變成一個人,就會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模糊不清了。成長從來都是以喪失安全感為代價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僅次於人對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對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強大到與成長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長或者說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獲得想象的、虛假的溫情。從生理的角度看,在我們用手觸控邊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時,我們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較少有交流的體驗。但當我們觸控一件軟的、毛茸茸的物品時,我們就會感覺到與該物品在某種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種意義上的溫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們覺得與一個人沒有邊界的時候,我們就會自然地感到來自他的溫情,即使這些溫情是我們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暫時幫助我們抵禦人世間的風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個好處是,可以控制他人。當然,這種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虛假的。需要這種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別人會對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態度,這樣可以讓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經看得很清楚,這些好處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好處。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這樣的安全感是很不穩定的;假想的溫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露出其本來的面孔,結果是更令人難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會使人覺得自己對他人有巨大的權力,這遲早會導致關係的破壞。不僅如此,在他控制別人的同時,他自己實際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時常會有被別人控制的感覺,言行舉止都會過多地考慮別人會怎麼想,就好像在為別人而活著。

只有成長本身會帶來真正的安全感。因為這種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穩定可靠。當然,即使是一個成長得很好的人,也會需要溫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溫情是真實的,不帶任何虛情假意。至於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為行政首腦對下屬的必要控制),他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別人對他的態度的好壞,對他的自信心沒有任何影響。

要在心理上劃清與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為上與別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後一條一條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畫上清楚的線。這樣做會有一些痛苦,但也會有更多的成長的喜悅。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並不意味著他不需要別人,也就是說,他並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擔一切,拒絕別人在情感上和行動上的支援。自我界限清楚意味著,一個人與他人接近,但沒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沒有近到把別人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還是他,別人還是別人;與此同時,他也不會離別人太遠,不會遠到喪失愛自己想愛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他會從別人那裡獲得不虛假的安全感與溫情。

即使在夫妻之間、父母與兒女之間、朋友之間,每個人也都應該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種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遲早會對身處這種情感關係中的每一個人造成傷害。也許有人會說,在這樣親密的關係中把界限弄得那麼清楚,會不會使關係變得很冷漠?回答是不會。因為自我界限清楚,並不意味著沒有情感。而且,兩個都有著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實和最有價值的。

讓我們近一點吧,因為我們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個是你,哪個是我;或者我們互相離遠一點吧,但是不要遠得在我們彼此需要愛的時候,聽不到對方的聲音。

  篇五:人際關係不好易引發學生焦慮

大家對於“考試焦慮的原因”這個話題也許已經很熟悉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壓力太大了,競爭太厲害了,殊不知的是人際關係問題引起學生考前焦慮在中、大學聯考試焦慮中佔了很大的比例。下面就幾種比較常見的情況與大家一起分享:

情況一:某某同學原來跟我非常要好的,但是最近不知道什麼原因,都不理我了,而且還帶著其他同學一起疏遠了我,我現在心很急,不知怎麼辦才好?

分析:經過進一步瞭解來訪者的情況,明白了是她童年的創傷,使得她與父母的溝通不好,所以非常渴望從同伴身上找到良好的溝通,但是她不知道自己內心存在著很大的認知偏差,她認為:我付出了這麼多,應該要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就出現了非常計較的情緒和行為,使得同伴離她而去。對這位來訪者進行了幾次沙盤遊戲治療和認知的調整以後,情緒基本穩定下來。

情況二:我與我的男朋友經常吵架,每次我都是以失敗告終。事因是這樣的:當我看到或聽到男朋友與其他女同學說話或開玩笑時,我就會心驚膽顫,接著便會對他有些不合理的要求,這時候他也不會讓著我,結果就吵架了,整個過程經常在我的學習生活中出現,嚴重影響了我的大學聯考複習。

分析:從與她的面詢中瞭解到,來訪者認識到是由於從小父母非常地疼愛她,甚至有些溺愛,所以才會出現現在的任性、強勢心理,產生了“男朋友只能屬於我一個人”的錯誤認知,並且當男朋友稍微有點不順著自己,就會跟他吵架,她忽視了男朋友也是獨生子女,也是父母的寶貝。雖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知,但就是無法改變,在大學聯考的關鍵時刻,怎麼能調節自己是最重要的。這位來訪者有強烈的求助願望,這點足以證明她的心會慢慢平靜下來。

情況三:我與同班的幾個同學成績都很優秀,相互競爭非常厲害,今年就要會考了,我們的競爭更加明顯了,我幾乎每天都在關注對方在做什麼?有一天發現他們幾個在一起講話,好像聽到在講我的壞話,就跟他們爭吵了起來,從那以後我們的關係就非常緊張。

分析:很清楚地可以看出,這位來訪者是由於嫉妒心理產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影響了自己的考試複習,產生焦慮的情緒。中國人的嫉妒心理特別強烈,如何將自己的嫉妒心理化為努力的動力,這是非常關鍵的,否則將會害己又害人,嚴重的還會危害社會,這位來訪者就是害苦了自己。但後來經過諮詢他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考前的心理狀態調整得不錯。

  篇六:影響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因探析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說,它是主體雙方尋求需要滿足的心理行為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個人必然與他人發生聯絡,產生交往的需要。

其一,人們往往通過他人而認識自己,這需要與別人進行交往;

其二,人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及社會規範也需要通過與他人交往來實現,從而也實現個體的社會化。

所以,人際交往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需要;這就要通過交往,利用一切機會表達自己的態度、看法。若沒有交往這一途徑,則個體的這種心理需要將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恐懼、孤獨等心理疾病;其四,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也有通過交往交流資訊、傳遞情感的需要。可見,人際之間的交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和諧的人際交往可協調人們的認識、情感、行動、增進人們的瞭解,團結一致形成群體規範,利於個體身心健康發展及個性良好發展。在由人組成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參與這種人際之間的交往活動但每個人的交際質量卻有所不同:有的人左右逢源、靈活應變,人緣廣結;而有的人捉襟見肘,處處受制,舉步維艱,人際關係很緊張。究其原因不外受到文化、社會及心理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影響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因。

就心理原因而言,人際之間交往活動常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一、認知偏差的影響按認知心理學的觀戰所為認知即認識。

人生活在社會中,會產生對自我、對他人及對種種意義關係的認知。在人際接觸中,如果沒有正確的認知偏差,那麼就會影響人際之間的正常交往。認知偏差主要有兩種:對自我認知的偏差和對他人認知的偏差。

對自我認知的兩種偏差。一是過高評價自己,孤芳自賞:一是自我評價過低。自輕自賤。對自我的這兩種不正確認識都會影響人際交往。一般的說,人們大都不滿足自己的財富,卻很容易欣賞自己的聰明。孤芳自賞者正是過高評價自己,過分相信自己的聰明從而導致恃才傲物。對不如己者不屑一顧,惡語相向,以已之長量人之短,以已之聰明襯人之笨拙。或者對別人的所作所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與之交流。如此待人,誰會與你交往?人們只會避而遠之。你雖處人群卻倍感孤單。高估自己會影響交際,自我貶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價值,自輕自殘,與人交往畏畏葸葸,認為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行,沒有主見,看別人眼色行事,見到上級點頭哈腰,與同事交往,怕別人笑話,碰著鄰里總賠著小心,與朋友相聚,總覺得自己低人一截。這其實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則無自信,無自信則輕視自己,輕視自己則行為畏畏縮縮。神情暗淡,一臉小心,言詞唯唯諾諾。這類自輕自殘者,其實想以自己的行為來博取人們的同情,可事與願違。人們卻認為你太賤而不願與你交往。

對他人的認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見待人,三是從眾,缺乏主見,人云亦云,沒有個性特色。這幾種認知偏差在人際交往中有不同表現。以貌取人常表現為第一印象。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首次見面所形成的印象即為第一印象。這種印象主要是來自對方表情、姿態、身材、以表、年齡。服裝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對人認識中有決定性作用。社會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們對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視,對後來獲得的資訊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視。第一印象好對以後的資訊就會起到掩飾作用,產生正向優先效應,認為此人樣樣好,於是喜歡、信任他並與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後的認知中就會更多地注意其缺點,甚至把優點也當作缺點,產生負向優先效應,對他人則樣樣看不顧限,於是排斥、疏遠、嫌棄他。這種只看表面不著實質的認知傾向容易造成對人認識的失誤,從而影響人際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聞其名,未見其人"的事,也是一種對人認知的偏差,可稱之為以資訊取人。在很多時候,交往對方在未開始交往時,雙方或其中一方對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資訊,從而對對方形成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也會造成認知上的偏差。

以成見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現為暈輪效應和定勢效應。暈輪效應是將認知物件的某種印象不加分析地擴充套件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裡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際中,人們在認識人時,由於對方的某一特徵或某一行為使自己產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蓋了對此人其他特徵和行為的認識,於是得出整體只具有這些特點的錯誤判斷。見木不見林、一好百好,一壞百壞,造成對人認知的偏差,從而影響交往。定勢效應是指用一種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認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輕人看來,老年人固執保守,思想概化,舊框框多,缺乏改革、創新意識,當他們遇到某個老年人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將其歸入此類;而老年人則認為青年人單純、幼稚,缺乏經驗,辦事欠穩妥,當他們遇到某個青年人時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將其劃入此類。這種定勢效應若與認知物件的本質特徵一致,可簡化。縮短認知過程與時間,但往往也會導致認知者形成某種成見,陷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子,妨礙交往的正常進行。從眾則是根據多數人的看法來確立自己的觀點或態度的一種現象。這種人缺乏主見,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隨大流,沒有自己的觀點,不管別人的看法正確與否,一味隨聲附和。這樣認識人,結果導致認識失真,影響與他人的交往。

人際交往中,正確認識自己還要正確認識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同時對雙方交往的目的、內容、方法也要正確認識,否則交往最終也會中止。例如交往動機不良,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一旦目的達到,交往活動也隨之而結束。

二、情緒失控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情緒,人們常稱之為情感的外在表現。

它在人際交往中極為重要。情緒隱藏在交際過程中,是一種心靈的無聲交談。交往中,若沒有良好的情緒狀態,則直接會影響文際質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績或被人羨慕的情況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於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別人不知,言語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飛色舞,甚至教導別人該如何如何等,往往導致別人的反感而不願與之交往。與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歡迎,因為沒有人願與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樣,失意忘形留給別人的印象也並不美好。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不幸,一個人若愁腸滿腹,化形於色,那麼人們會認為你過於脆弱,缺乏自制,只會給予憐憫或同情,而不會把你作為知交為你分擔不幸。若遇不公正對待怒形於色,遷怒於人,人們只會認為你淺薄,缺乏內涵,那麼你連憐憫或同情也得不到,只會得到別人的輕蔑,又何談與人交往?

情緒表達沒有分寸同樣也會影響交往。例如不分場合、不看物件不顧輕重恣意縱情,情感反應過分強烈,就給人以輕浮、狂妄或動機不純等不好印象,讓人對你頓生輕薄之感而不願與你接近;反之,一個人若對喜、怒、哀、樂或對能引起情感共鳴的事無動於衷,反應冷淡,就會讓人覺得你冷漠無情。試想,一個人永遠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誰又願與你交往呢?

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矛盾,人們的交往活動同樣如此。當交際活動中有了矛盾時,急躁衝動,情緒失控,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劍拔弩張,如此態勢,結果只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