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聽大人講植樹節的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9.18K)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一年一度的植樹節讓春意更濃,讓大地更綠。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聽講植樹節的意義,希望對你有幫助。

聽大人講植樹節的意義

植樹節的意義何在?3月29日,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說:“植樹節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建立生態文明的意識和觀念。”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也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謀發展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我們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強化生態紅線觀念,節約、集約使用林地、溼地等資源,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2016年4月5日,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參加義務植樹,身體力行在全社會宣傳新發展理念,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精神,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讓大地山川綠起來,讓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美起來。”

植樹造林,建設美麗中國。植樹造林是增加森林資源的主要途徑,是生態修復的重要措施,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指出:“植樹造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淨的重要途徑,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植樹造林,努力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為了推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身體力行,不管工作多麼忙碌,他每年堅持在清明節前後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十八大以來,他分別於2013年4月2日、2014年4月4日、2015年4月3日、2016年4月5日、2017年3月29日參加了義務植樹。指出:“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但更要做種樹者。”參加義務植樹是每個公民的法定義務。每一個公民都要切實承擔起植樹造林的義務,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都要認植、認養、認管一片林,自覺成為綠化山川、綠化城市、綠化鄉村的參與者、踐行者,讓植樹造林成為全民參與的共同行動。強調:“每一個公民都要自覺履行法定植樹義務,各級領導幹部更要身體力行,充分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因地制宜,科學種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好每一寸綠色。”

二、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在國內國際很多場合都提出了“兩山論”,從根本上改變了“自然資源無償”的傳統認識。他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是有機統一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加快發展又可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強的保障。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來綠水青山。”“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深刻闡明瞭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有機統一。這告訴我們,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促進發展;要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財富,如果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強。在一些地方,清新的空氣、宜人的氣候、明媚的陽光賣出了好價錢,綠水青山帶來了金山銀山。只要堅持綠水青山,一定能帶來金山銀山。在《之江新語》中提出:“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2006年曾說:“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係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三、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既是環境的消費者,又是環境的塑造者。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要樹立生態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形成崇尚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良知,像對待自己和人類一樣對待自然;認清人們所共同面臨的嚴峻生態形勢,徹底摒棄“人是自然的主人”的傳統觀念,尊重自然的優先性,樹立生態憂患意識,愛護自然、美化自然。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行為和自然環境之間存在一種互動作用關係。在自然的整體中,人與自然都各自處在相應的位置,併發揮著相應的有限的作用。誰都不能超越自己的位置,這樣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才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給整個自然界帶來的生態危機日益加深,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與進一步發展。把人和自然截然對立起來,毫無節制地掠取、支配自然的行為不但破壞了自然,而且直接導致自然界以自然災害的形式向人類“報復”。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指出:“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汙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有生態文明,才有文明中國;綠色常在,才有美麗中國。強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