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1篇

生活經驗 閱讀(2.64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1篇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的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絡。上了《分數的意義》這節課以後,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注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絡與孕伏

在單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對於學生來說,那是最熟悉不過了。一支筆,一個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除了一個物體的數量可以用1來表示, 還有什麼也可以用1來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不難。很多支粉筆裝成的一盒粉筆,很多個學生組成的一個班級也可以用1來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可以用1來表示,那麼,3個蘋果能看做1嗎?6個、9個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個看做單位1,通常這時的6個蘋果就不再看 做1了,該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呢?6個裡面有2個這樣的單位,9個蘋果裡有3個這樣的單位。引出單位1,有幾個“1”就用幾來表示。這時的“1”就成了一個計量單位。為什麼叫單位“1”呢?對於學生來說,建構就水到渠成。因為有了前面單位“1”的建構,第三環節,整數、分數、單位1的溝通,就顯得輕鬆流暢,容易理解了。

二、體現概念的建構與生成過程

在教學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動手操作等環節建構分數的意義,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從一個個具體感性的單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體意義,讓學生感悟到不同的單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取出的份數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數表示,即不管把什麼看做單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數,進而逐步概括、內化為抽象的分數的意義的概念。在下面的設計中,又創設了相同的單位1,相同的陰影部分,卻是用了不同的分數來表示情境,讓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一個分數的表示,不僅要關注單位1是什麼,還要關注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分,表示其中的幾分。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強化學生對分數、單位“1”的認識。

又如在學生做桃子題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提問:“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桃子的個數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分數,單位“1”不同,每份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讓學生有所憑藉

為突出這節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充分感知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我設計了各種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導學生概括概念的環節,總覺得缺少了什麼。後來與組內老師交流後,才明白上面環節幾個分數意義的概括引導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麼也沒留下,課件像放電影一樣都過去了,最後學生概括起來,沒有憑藉,所以老師只好自己概括。這樣,學生的主體性顯得不夠,教師講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義時,板書留下下面這些意義:

四分之三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觀察這些分數的意義,它們共同的意義是什麼?這樣一來,學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據,有了憑藉,就有話可說了。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2

一、充分給學生理解單位“1”的時間。

我在上《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單位“1”,我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

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看起來簡單,理解起來還是比較難的,因此在上課中,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在本節課中,我還重視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

(4)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5)課件沒有完全除錯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進行教學。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絡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二、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於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1)教師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放在教學的重點;

(2)數學課堂上要儘可能精講多練;

(3)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於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3、對某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設想

在經歷了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活動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去設計:只給一個分數,如,讓學生舉例交流它的含義,之後給學生這樣兩個分數和讓學生再去交流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這些關鍵詞語。

在認識分數單位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先閱讀課本自學,隨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通過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自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信心。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3

這節課是分數除法教學的起紿課。分數除法的意義及計算方法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理解的困難之處。我是想作為分數除法的第一個知識點,利用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利用已學過的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有關分數除法的問題,從而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並從中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分數除以整數是學生學習了分數乘法和認識了倒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之前已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為本節課的新知學習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在教學中注重以下幾點。

1、 強調知識的遷移和類推。

在教學中,先複習整數除法意義再進行分數除法意義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和類推很容易得出分數除法的意義。

2、 以自主探索為主。

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演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

一節有效的課堂應該建立在有效的小組合作上,整節課下來我發現在小組合作方面我還應多鑽研,如何調動小組的積極性?如何讓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樂於參與其中?將是我接下來主要的研究方向,真正做到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4

分數,學生在三年級就曾認識過,這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分數。使學生透過學習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好處。使學生在說明分數所表示的好處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潛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五年級學生,不能像一年級學生那樣每節課以遊戲為主,他們需要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沒有過多的形式,只採用了折一折、說一說、畫一畫的形式,幫忙學生理解並加以應用。

分數的好處對於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從而歸納分數的好處是本節課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從動手操作入手,讓學生透過折圓片,把圓平均分成2份、4份,折長方形找到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讓學生鞏固平均分的概念,體會到分數與平均分的密切聯絡,並由此引入例題。再透過讓學生觀察各種物體的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各圖的塗色部分,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逐步理解單位“1”不僅僅能夠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能夠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在做練習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常性地思考,如:題目中的單位“1”指的是什麼,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強化了學生對分數、單位“1”的認識。

我認為這次的'教學設計有幾個比較好的地方:一是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分數,有的學生說,媽媽買來6個水果,平均分給家裡的3個人,每人的水果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學生說得很形象,很生動,也對這樣的活動十分感興趣,只是時間有限,來不及給更多的學生以發揮的時間。二是在學生做桃子題時,我設計了一個提問:“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桃子的個數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分數,單位“1”不同,每份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美中不足的是,上課時思考到時間關係,我只和學生交流到是單位“1”不同,所以塗的數量不同,沒有進一步交流單位“1”的多少和每份數多少之間的關係。

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本課的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概括出分數的好處”沒有突破。可能由於前後銜接不好,給學生的問題太突然,以至於學生無法從前面單個表示分數的好處中總結出。之後想想,其實當學生出現無法回答的時候,能夠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髮揮共同智慧,找到答案。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5

(一)注意教學內容的組合

在本節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所以本節課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把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在處理教材時,我認為應加重對一些物體可以平均分得到分數的實踐過程的體驗,通過實際操作這些物體,讓學生充分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

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當概括了“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個概念時,應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多說、多練,在運用中體會、理解分數的這個意義,明確——誰是單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這樣的幾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更好的體會。

(二)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

在分數的意義的教學過程中,不是教師一味地講授,也不是僅有教師演示給學生觀察,而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孩子們在操作中主動探索,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理解了單位“1”,明白了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看作單位“1”,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6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教材的編排意圖是在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再深入體會分數的意義。因此,理解單位“1”便是本課中的重點;又因為學生對一個物體作單位“1”的情況也已經瞭解,而把一些物體看成是單位“1”的情況不太容易理解,所以,這一內容就成了本節課的難點。基於此,我在備課和上課時關注了幾下幾點:

一、去繁就簡,還學生輕鬆又輕巧的課堂。

1、輕鬆的學習準備。

我們都知道,充分的學習準備能有效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提升課堂學習效果。然而,並不是所有課都需要學生大量的預習、收集材料、自制學具等這些準備環節。《分數的意義》這節深入學習的課型,如果能將學生原有的經驗調動起來,就會成為很好的學習基礎。因此,我只是給學生髮的一張輕薄的物體圖片,讓學生在課前自己找了一張形狀規則的紙,再加上一本數學書,一支筆,就是學生的全部上課準備。這樣,孩子就不必緊張兮兮地“護送”著“大包小包”的學具上課了,“輕裝上陣”,孩子們才能輕鬆地學習。

2、輕巧的課堂行走。

為了突破重難點,學生共進行了兩次探究活動:第一次是摺紙,並對比感受只有平均分的情況才能用分數表示,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活動經驗;第二次是用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來表示一些物體的1/4,並說說是怎麼想的。這兩次動手活動對五年級的孩子來說都非常簡單,沒有給學生造成操作上的負擔和壓力,卻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清晰的知識,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二、做說思辨,多種感官助學習。

科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動作記憶、語言表述、思維體驗、分析經歷等都是學習的好途徑,而多種感官的調動與共同配合,就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意識,更好地完成學習。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折一折、畫一畫,多說多交流,在聽說過程中做到完整具體的描述一個分數所表示的意思。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認識並理解了分數單位,充分感受到了單位“1”在分數中的重要意義。

三、循循善誘,靜待花開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從經驗到知識,從體驗到內化的過程,孩子們出現的任何偏差與錯誤都不要急於否定和糾正,更不必氣急敗壞。只要進行有效的啟發和恰當的引導,再給學生足夠的等待,就能讓孩子在思考和辨析中走出迷茫,讓每一個站起來的孩子都能體面自信地坐下,讓孩子的思維閃現光彩,讓課堂上朵朵花盛開。

然而,教學常常是如此,即便費盡心思,也會有諸多遺憾。

從備課到上課,我都將時間壓得過緊,以致於把本來應該讓學生在教材中完成的練習,變成了看螢幕來口答,課堂學習與教材的結合顯得脫節,而且,還可以給更多孩子展示的機會,讓更多人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另外,有些環節間的過渡銜接不夠自然,使得整個課堂雖有層次,卻未能如行雲流水樣的舒暢。

還看了五家中心校張金鳳老師的同一節課,相比之下,我又想到是否可以將這一節課安排得更豐滿一些,讓學生有更多收穫呢?比如,課後練習的分析過程細化,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同一個整體,可以有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分數單位也就不同;或者將課後練習的題型再擴充一些,更高效地來利用課堂時間。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7

《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學生在三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已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本課的教學重在充分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使新舊知識相互融合,對分數的意義形成系統的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突出了新舊知識間的連貫與生長點,以問題為導向,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不斷內化分數的意義。

一、動態演示,瞭解分數演變過程

數學教學不僅傳授知識,同樣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數學知識是理性的,但也飽含著人類智慧的結晶。對於分數的產生,教科書分散在課前和課末呈現,為了讓學生能大概瞭解分數產生的演變過程,在現實問題中講述分數的產生,配於課件動態演示,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使學生粗略地知道知識的來源,潤物細無聲地傳播著數學知識與科學探索的啟蒙教育。

二、製造矛盾,突破分數認知難點

學生已掌握用一個物體表示,要把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表示,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表示出1/4,讓學生自由地創造。這樣的情境創設,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是教師的暗示與啟發,而是學生自我發現和創造的過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巧設問題,深化理解分數意義

學生依賴於自己的動手實踐和例項,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是膚淺的,如果只靠練習加以強化,勢必影響著後續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後,以問題激發思考,在“比較幾個,為什麼單位”1“不一樣,都可以用表示?”中,從具體例項抽象出單位“1”,使思考問題擺脫具體實物的依賴,明白了一個分數關鍵看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在“同樣是一份,為什麼表示的個數不同?”中,體會了單位“1”的`數量多少影響著每一份的大小。這樣的問題解決,為學生深入理解分數意義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

四、拓展訓練,體驗知識應用價值

知識只有在具體應用中,才顯示學習的價值。課末除了完成書上的部分練習外,增加了兩道思維訓練題,猜數遊戲迎合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在思考、辯論中,既掌握分數的意義,又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在看圖說話中,既鞏固新知又滲透著不同單位“1”的相互轉化思想。

整堂課教學,學生藉助直觀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不斷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見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不斷建構知識。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三年級已藉助直觀、操作,初步認識了分數(真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此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成功之處:

1、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單位“1”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單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學中,我從自然數1引入,讓學生舉出可以表示什麼,學生有的說可以表示1棵數,1朵花,1只兔子,一個班級,一所學校等。在這其中就包含了兩種含義,一種是1可以表示數量是1的物體,還可以表示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這樣學生對於單位1的.概念就能比較輕鬆過渡過來。

2、運用類比推理,使學生明晰分數的意義。在教學中,通過一個蘋果、四個蘋果、六個蘋果到一堆蘋果,通過學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數,使學生從一個蘋果就知道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通過類推得出分數的意義。

不足之處:

1、對於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個別學生還存在表示的問題。

2、對於分數的表述個別同學有些模糊。

再教設計:

注重學生易混點的辨析,進一步鞏固強化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理解分數是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9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充套件,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著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充套件,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絡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說說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0

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們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的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會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數的大小,還會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本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兩個概念,學生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方式的創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課堂中,我儘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創新了教學方式,從而成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對知識的自我構建,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在匯入新課時,我給學生提出了學習新知識的步驟:

①關於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

②關於分數,你還想知道什麼?然後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合作,從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入手,使學生感悟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因為我們的教學不能總是“零起點”,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首先就要努力讓學生把自己的已有知識狀況展現出來,讓他們在面對新知識時,自己主動去會憶、調動已有的認知結構。當學生紛紛舉手彙報了自己已知的關於分數的知識後,再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動手操作,去體驗、交流與思考,“你是怎樣得到這個分數的?”,從體驗中建立“平均分”,這樣學生在操作中親身體驗並逐步建立概念。

2、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學習材料,也就是說,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而不是隻見結果而忽視過程。為此,課堂教學中我儘可能充分提供學生學習材料,設計開放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髮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強化富有個性的學習行為。例如,在課堂中我把準備的材料:長方形紙片、一米長的繩子、六塊小立方體和四根繪畫筆交給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去動手操作,去體驗,進行交流與思考,這樣學生在操作中親身體驗並逐步建立概念。我從生活中精心挑選了一些實物,作為尋找分數的材料。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材料並猜想能不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數,然後動手操作尋找分數。展示時重點展示平均分多個物體得到分數的操作過程,讓學生感受可以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其中這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的過程。為抽象分數的意義做好鋪墊,感悟分數就在生活之中。

還利用分繪畫筆,在整體的具體數量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會不一樣。在歸納分數的意義時,首先讓學生在感知多個材料的基礎上明確:不論把什麼東西平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東西看做一個整體,那就是單位“1”。表示分的份數不確定,從而創造了用“若干份”這個詞來表示不確定的份數,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數不確定,於是又創造出用“一份或幾份”來表示取的份數,就是分數中的分子。學生便能完整地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這樣水到渠成地創造出了概念,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國小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1

“分數的好處”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好處,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好處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好處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例項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好處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好處。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充套件,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之後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透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能夠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充套件,也為揭示分數的好處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好處的理解。本節課不僅僅給學生帶給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透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好處,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絡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說說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好處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好處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善,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能夠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應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