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比例的意義》教案(通用15篇)

生活經驗 閱讀(8.54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例的意義》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比例的意義》教案(通用15篇)

《比例的意義》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成反比例的變化規律,並能初步運用,反比例的意義(參考教案二)。

2.能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為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兩種相關聯的量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出示幻燈)

一種練習本的數量和總頁數如下表:

師:請回答下列問題。

(1)表中哪個量是固定不變的量?

(2)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它們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

(3)表內相關聯的兩種量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2.填空。(小黑板(一))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________,這兩種量叫做成________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________關係。

3.判斷下面各題中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單價一定,買文具盒的個數和總價( )。

(2)水稻產量一定,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 )。

(3)一堆貨物一定,運出的和剩下的( )。

(4)汽車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

(5)比值一定,比的前項和後項( )。

可選其中一、二題,說一說為什麼?

師:通過剛才的複習,我們對正比例的意義理解得很好。你們想一想,有正比例就一定有反比例。什麼時候成反比例呢?今天我們就學習反比例的意義。(板書課題:反比例的意義)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4。(小黑板(二))

例4 華豐機械廠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加工的時間如下表:

(1)分析表,回答下列問題。(幻燈出示)

①表中有哪種量?

②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如何變化的?

③你能說出它們的關係式嗎?

④相對應的每兩個數的乘積各是多少?

⑤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

師:請同學們開啟書自學,然後分組討論以上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2)同學們發言。

《比例的意義》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教具學具準備:幻燈片、學習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出示三幅場景圖。

(1)圖上描述的是什麼情景?這幾幅圖都與什麼有關?

(2)這三面國旗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3)你們有見過這樣的國旗嗎?或者這樣的?

我們的國旗,不論大小,之所以形狀相同,是因為它們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來製作的,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明確意義

1、提問:你們知道每一幅圖中國旗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嗎?

2、談話:在製作國旗的過程中存在著有趣的比。請同學們拿出第一張自主學習卡,算一算這三幅國旗的長、寬之比,求出比值,並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有什麼發現?

3、學生彙報。

4、我們以操場上和教室裡的國旗為例,2.4:1.6= ,60:40= ,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中間可以用等號連線起來,寫成2.4:1.6=60:40,因為比還可以寫成分數形式,所以還可以寫成=。

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書)

5、在上圖的三面國旗的尺寸中,還有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

6、深入探討:

(1)比例有幾個比組成?

(2)是不是任意兩個比都能組成比例?

(3)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要看什麼?

7、完成“做一做”。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學習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我們知道組成比的兩個數分別叫前項和後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也有自己的名字,你們知道它們分別叫什麼嗎?(課件出示)

(1)指名讀一讀有關知識。

(2)誰來介紹一下在2.4:1.6=60:40中,內項和外項分別是誰?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出示:

2.4: 1.6 = 60: 40 (外項)(內項)

└-內項-┘ =

└------外項-------┘ (內項)(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你能找出它的內項和外項嗎?

(4)任意選擇一個比例式,標出內項、外項,同桌兩人互相檢查。

2、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活動探究,總結性質。

談話:比有基本性質,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也有它特有的性質,請同學們拿出2號自主學習卡,小組討論一下,寫一寫,算一算,解決以下問題。

①計算下面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比較一下,你能發現什麼?

2.4:1.6=60:40 =

②你能舉一個例子,驗證你的發現嗎?

③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④你能用字母表示這個性質嗎?

(2)運用性質。

①提問: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你覺得運用它能解決什麼問題?

②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 6:3和8:5 (2) 0.2:2.5 和 4:50

(3) :和 : (4) 1.2: 和 :5

四、鞏固練習。

1、填空

(1)在a:7=9:b中,( )是內項,( )是外項,a×b=( )。

(2)一個比例的兩個內項分別是3和8,則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外項可能是( )和( )。

(3)在一個比例裡,兩個外項互為倒數,那麼兩個內項的積是( ),如果一個外項是 ,另一個外項是( )。

(4)在比例裡,兩個內項的積是18,其中一個外項是2,另一個外項是( )。

(5)如果5a=3b,那麼, = , = 。

2、判斷。

(1)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減去兩個內項的積,差是0。( )

(2)18:30和3:5可以組成比例。( )

(3)如果4X=3Y,(X和Y均不為0),那麼4:X=3:Y。( )

(4)因為3×10=5×6,所以3:5=10:6。( )

3、把下面的等式改寫成比例:(能寫幾個寫幾個)

16 × 3 = 4 × 12

四、總結歸納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有幾種方法?

比例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警察可以根據腳印的長短判斷罪犯的大致身高,根據影子的長度可以算出一棵大樹的高度等,都與比例有關,我們只要認真學好比例,就一定能幫助我們瞭解其中的奧祕。

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 1.6 = 60: 40 (外項)(內項)

└-內項-┘ 或 =

└------外項-------┘ (外項)(內項)

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A:B=C → AD=BC

《比例的意義》教案3

1.使學生初步認識正比例的意義、掌握正比例意義的變化規律。

2.學會判斷成正比例關係的量。

3.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掌握正比例變化的規律。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請同學口述三量關係:

(1)路程、速度、時間;(2)單價、總價、數量;(3)工作效率、時間、工作總量。

(學生口述關係式、老師板書。)

(二)學習新課

今天我們進一步研究這些數量關係中的一些特徵,請同學們回答老師的問題。

幻燈出示:

一列火車1小時行60千米,2小時行多少千米?3小時、4小時、5小時……各行多少千米?

生:60千米、120幹米、180千米……

師:根據剛才口答的問題,整理一個表格。

出示例1。(小黑板)

例1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師:(看著表格)回答下面的問題。表中有幾種量?是什麼?

生:表中有兩種量,時間和路程。

師:路程是怎樣隨著時間變化的?

生:時間1小時,路程是60千米;2小時,路程為120千米;3小時,路程為180千米……

師: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就叫做兩種相關聯的量。

(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師:表中誰和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生: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師:我們看一看他們之間是怎樣變化的?

生:時間由1小時變2小時,路程由60千米變為120千米……時間擴大了,路程也隨著擴大,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師:現在我們從後往前看,時間由8小時變為7小時、6小時、4小時……路程又是如何變化的?

生:路程由480千米變為420千米、360千米……

師:從上面變化的情況,你發現了什麼樣的規律?(同桌進行討論。)

生:時間從小到大,路程也隨著從小到大變化;時間從大到小,路程也隨著從大到小變化。

師:我們對比一下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互相討論一下,這兩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分組討論)

師:請同學發表意見。

生:第一題時間擴大了,行的路程也隨著擴大;第二題時間縮小了,所行的路程也隨著縮短了。

師:我們對這種變化規律簡稱為“同擴同縮”。(板書)讓我們再看一看,它們擴大縮小的變化規律是什麼?

師:根據時間和路程可以求出什麼?

生:可以求出速度。

師:這個速度是誰與誰的比?它們的結果又叫什麼?

生:這個速度是路程和時間的比,它們的結果是比值。

師:這個60實際是什麼?變化了嗎?

生:這個60是火車的速度,是路程和時間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時間的商,速度不變。

駛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這個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變的量,我們簡稱為定量。

師:誰是定量時,兩種相關聯的量同擴同縮?

生:速度一定時,時間和路程同擴同縮。

師:對。這兩種相關聯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時,它們同擴同縮。我們看著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與時間相對應的商是不是一定。

(學生口算驗證。)

生:都是60千米,速度不變,符合變化的規律,同擴同縮。

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時間擴大,路程也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擴大和縮小的規律是: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樣的。

師:誰能像老師這樣敘述一遍?

(看黑板引導學生口述。)

師:我們再看一題,研究一下它的變化規律。

出示例2。(小黑板)

例2 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如下表:

(板書)

按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幻燈)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誰和誰是相關聯的量?關係式是什麼?

(3)總價是怎樣隨著米數變化的?

(4)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各是多少?

(5)誰是定量?

(6)它們的變化規律是什麼?

生:(答略)

師:比較一下兩個例題,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生: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師:對。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新內容。(板書課題:正比例的意義)

師:你能按照老師說的敘述一下例1中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係嗎?

生: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是正比例關係。

師:想一想例2,你能敘述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麼?(兩人互相試說。)

師:很好。請開啟書,看書上是怎樣總結的?

(生看書,並畫出重點,讀一遍意義。)

師:如果表中第一種量用x表示,第二種量用y表示,定量用k表示,誰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兩種相關聯的量與定量的關係?

師:你能舉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關係的兩種相關聯的量的例子嗎?

生:(答略)

師: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相關聯的量,有的成正比例關係,有的是相關聯,但不成比例關係。所以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要抓住相對應的兩個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時,才能成正比例關係。

(三)鞏固反饋

1.課本上的“做一做”。

2.幻燈出示題,並說明理由。

(1)蘋果的單價一定,買蘋果的數量和總價( )。

(2)每小時織布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

(3)小明的年齡和體重( )。

(四)課堂總結

師:今天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自己總結,舉手發言。)

師:開啟書,並說出正比例的意義。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

(五)佈置作業

(略)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第一部分:複習三量關係,為本節內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課從創設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地觀察、分析、概括,緊緊圍繞判斷正比例的兩種相關聯的兩個量、商一定展開思路,結合例題中的資料整理知識,發現規律,由討論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識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鞏固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由此驗證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方法。最後指導學生看書,抓住本節重點,突破難點。安排適當的練習題,在反覆的練習中,加強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斷的方法。合理安排作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總之,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力爭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精神,使學生認識結構不斷髮展,認識水平不斷提高,做到在加強雙基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併為以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教案4

教學內容:教材第42~44頁例4~例6,“練一練”,練習八第4—7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反比例關係的意義,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徵,能依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關係。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反比例關係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徵。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正比例關係的意義是什麼?怎樣用字母表示這種關係?

判斷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2.下面哪兩種量成正比例關係?為什麼?

(1)時間一定,行駛的速度和路程。

(2)數量一定,單價和總價。

3.說一說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學生回答後老師板書)在什麼條件下,其中兩種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課。

如果工作總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之間會怎樣變化呢,變化又有什麼規律呢?這兩種量又成什麼關係呢?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反比例關係。(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4。

出示例4。讓學生計算,在課本上填表,並觀察思考能發現什麼?指名口答,老師板書填表。讓學生按學習正比例的方法觀察表裡內容,相互之間討論,發現了什麼。

指名學生口答討論的結果,得出:

(1)每天運的噸數和需要的天數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需要的天數隨著每天運的噸數的變化而變化。

(2)每天運的噸數縮小,需要的天數反而擴大,每天運的噸數擴大,需要的天數反而縮小。

(3)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律是:每天運的噸數和天數的積總是一定的。(板書:每天運的噸數和天數的積一定)因為每天運的噸數和天數的積都是240。提問:這裡的240是什麼數量?誰能說出這裡的數量關係式?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麼意思?(把上面的板書補充成:運的總噸數一定時,每天運的噸數和天數的積一定)

2.教學例5。

出示例5。

請同學們按照剛才學習例4的方法,自己學習例5,仔細想想你發現了些什麼?學生觀察思考後,指名學生口答從表裡發現了些什麼,再提問:這兩種相關聯量變化的規律是什麼?(板書:每袋重量和袋數的積一定)乘積8000是什麼數量,這種數量關係用式子怎樣表示?[板書:每袋重量×袋數=糖果總重量(一定)]這個式子表示什麼意思?(把上面板書補充成:糖果總重量一定時,每袋重量和袋數的積一定)

3.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綜合例4、例5的共同點。

提問:請你比較一下例4和例5,說一說,這兩個例題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義。

例4、例5裡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什麼關係的量呢?請同學們看第43頁倒數第二節。說明:像例4、例5裡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變化時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迫問: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麼?(乘積是不是一定)提問: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那麼上面這種關係式可以怎樣寫呢?【板書:x×y=k(一定)】指出:這個式子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x和y,y隨著x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乘積k是一定的。這時就說x和y成反比例關係。所以,兩種量成反比例關係,我們就用x×y=k(一定)來表示。

4.具體認識。

(1)提問:例4裡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成反比例關係嗎?為什麼,

例5裡的兩種量成反比例關係嗎?為什麼?

(2)提問:看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關鍵要看什麼?

(3)做練習八第4題。

讓學生讀題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題裡的問題。[結合板書;每天裝配的臺數×天數=一批計算機的總檯數(一定)]

(4)判斷。

現在回過來看開始寫的關係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當工作總量一定時,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成什麼關係?為什麼?指出:根據上面所說的反比例的意義,要知道兩個量成不成反比例關係,只要先看這兩種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再看兩種量變化時乘積是不是一定。如果兩種相關聯的量變化時乘積一定,它們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間的關係就是反比例關係。

5.教學例6。

出示例6,學生讀題、思考。提問:怎樣判斷成不成反比例?哪位同學說說每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成不成反比例?為什麼?【板書;每本的頁數×本數=紙的總頁數(一定)】請同學們看書上例6是怎樣判斷的,看看我們說得對不對。追問: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要怎樣想?其中關鍵是看什麼?

三、鞏固練習

用剛才我們說的判斷方法來做幾道題。

1.做“練一練”第l題。

指名學生口答,說明理由。(可以寫出數量關係式看一看)

2.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口答,說說理由。思考時可以引導看數量關係式。

3.做練習八第5題。

讓學生先在書上判斷。指名口答,要求說出數量關係式判斷。

4.下題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反比例?為什麼?

一根鐵絲,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5.做練習八第6題。

各人先在書上寫各成什麼比例。指名口答,要求說明理由。

6.做練習八第7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提問:題裡有怎樣的關係式?(板書:圓柱底面積×高=體積)指名學生口答.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的是什麼內容?反比例關係的意義是什麼?用怎樣的式子表示x和y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反比例?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關鍵是什麼?

五、課堂作業

練習八第7題。

《比例的意義》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初步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麼比例.

2.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運用變化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正反比例的變化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一)昨天老師買了一些蘋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麼?

(二)教師提問

1.你為什麼馬上能想到還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教師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三)教師談話

在實際生活中兩種相關的量是很多的,例如總價和單價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和

數量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你還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二、新授教學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路程(千米)

1:90

2:180

3:270

4:360

5:450

6:540

7:630

8:720

1.寫出路程和時間的比並計算比值.

(1)2表示什麼?180呢?比值呢?

(2)這個比值表示什麼意義?

(3)360比5可以嗎?為什麼?

2.思考

(1)180千米對應的時間是多少?4小時對應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這一組題中上邊的一列數表示什麼?下邊一列數表示什麼?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師板書:時間、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樣得到的?

教師板書:

(4)路程比時間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當於除法中的什麼?

(5)在這組題中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如何相關聯的?舉例說明變化規律.

3.小結:有什麼規律?

《比例的意義》教案6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引導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進一步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2.進一步滲透函式思想。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即它們相對應的數的比值一定,從而概括出正比例關係的概念。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題目,請同學回答:

1.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怎樣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匯入新課:這些都是我們已經學過的常見的數量關係。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這些數量關係中的一些特徵。

2.教學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60千米,2小時行駛120千米,3小時行駛180千米,4小時行駛240千米,5小時行駛300千米,6小時行駛360千米,7小時行駛420千米,8小時行駛480千米……

(2)出示下表,並根據上述內容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3)邊填表邊思考:在填表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交流時,使之明確。

①表中有時間和路程兩種量。

②當時間是1小時,路程則是60千米,時間是2小時,路程是120千米……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

教師點撥:

像這樣,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③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教師提示:請每位同學任選一組相對應的資料,計算出路程與時間的比的比值。

教師問:根據計算,你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得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樣,固定不變等。

教師指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都一樣或固定不變,在數學上叫做“一定”。(板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實際就是火車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係就是:

(4)教師小結:

剛才同學們通過填表、交流,我們知道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在一間布店的櫃檯上,有一張寫著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的表。

(2)觀察上表,引導學生明確:

①表中有數量(米數)和總價這兩種量,它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總價隨米數的變化情況是:

米數擴大,總價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也隨著縮小。

③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實際就是這種花布的單價。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係就是:

(3)師生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分析,我們知道總價和米數也是兩種什麼樣的量?(兩種相關聯的量)為什麼?(總價隨著米數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米數擴大,總價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怎樣的?(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1)比較例1、例2,思考並討論,這兩個例子有什麼共同點?

(2)學生初步交流時引導學生明確:

①例1中有路程和時間兩種量;例2中有米數和總價兩種量。即它們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例1中時間變化,路程就隨著變化;例2中米數變化,總價也隨著變化。

教師點撥:像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板書)

③例1中路程與時間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總價與米數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講就是: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學生答不出來時,教師引導、點撥,並補充板書:兩種量中)

(3)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兩例的共同點: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師指明: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

(補充板書:如果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關係)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板書課題)

(5)看書19、20頁的內容,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6)教師說明:在例1中,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麼?

(8)教師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係怎樣用字母表示出來?

(9)教師提出:根據正比例的意義以及表示正比例關係的式子想一想:構成正比例關係的兩種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5.教學例3

(1)出示例3:每袋麵粉的重量一定,麵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由學生討論解答。

(3)彙報判斷結果,並說明判斷的根據。

教師板書:

麵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所以麵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成正比例。

6.反饋練習

讓學生試做第21頁的做一做,並訂正。

三、鞏固發展

1.完成練習三第1題。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滿足哪幾個條件?再算出各表相對應數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關係式判斷。第(3)題不成比例,訂正時要學生說明為什麼?

2.完成練習三第2題的(1)-(9)

先讓學生自己判斷,再訂正。

四、全課小結(師生共同進行)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麼?怎樣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比例的意義》教案7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麼?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麼特徵?

二、探究新知

1、匯入新課: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常見的數量關係中的另一種特徵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資料,然後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嗎?為什麼?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C、表中兩個相對應的數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的積各是多少?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嗎?

D、這個積表示什麼?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式

(2)從中你發現了什麼?這與複習題相比有什麼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係,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麼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並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麼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教學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絡和發展變化的規律。

3、初步滲透函式思想。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係式。

教學難點: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比例的意義》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3、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徵及其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兩個變數之間的比例關係,發現思考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

教 法:

啟發引導法

學 法:

自主探究法

教 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定向導學(5分)

1、已知路程和時間,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求工作效率

4、匯入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學習目標

1、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學習(8分)

自學內容:書上45頁例1

自學時間:8分鐘

自學方法:讀書法、自學法

自學思考:

1、舉例說明什麼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備幾個條件?

2、正比例關係式是什麼?

(1)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個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例如底面積一定,體積和高成正比例。

(2)構成正比例關係的兩種量,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二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三是比值(商)一定

(3)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係怎樣用字母表示出來?

y/x=k(一定)

(4)不計算,根據影象判斷,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釐米,那麼水的體積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釐米。

2、歸類提升

引導學生小結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和關係式。

三、合作交流(5分)

第46頁正比例影象

1、正比例影象是什麼樣子的?

2、完成46頁做一做

3、各組的b1同學上臺講解

四、質疑探究(5分)

1、第49頁第1題

2、第49頁第2題

3、你還有什麼問題?

五、小結檢測(8分)

1、什麼是正比例關係?如何判斷是不是正比例關係?

2、檢測

1、49頁第3題。

六、堂清作業(9分)

練習九頁第4、5題。

板書設計:

成正比例的量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個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

關係式:

y/x=k

(一定)

《比例的意義》教案9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包含“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兩部分。本節課的內容是這個單元的起始,屬於概念教學,是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比例、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的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式的思想,還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遵循“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重視有效學習情境的創造。

新課伊始,通過談話啟用學生對國旗的已有認識,引出本節課要用的中國國旗的三種不同規格的相關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熟悉的現實情境中,情緒飽滿地進入到對比例知識的探究學習中。

2.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教學比例的意義時,先引導學生依據三面國旗的長與寬寫出多個比,再引導學生髮現它們的比值相等,可以寫成一個等式,引出比例,最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進行歸納總結出比例的意義。

3.重視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我們在教學中,不但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以“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探究為例,在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思維互補,既有利於知識的學習,又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滲透情感,匯入新課

1.課件出示國旗畫面,學生觀察,激發愛國情操。

(天安門升國旗儀式、校園升旗儀式、教室場景)

師:這三幅不同的場景都有共同的標誌——五星紅旗,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這些國旗有大有小,你知道這些國旗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嗎?

2.課件出示國旗的長和寬,並提出問題。

天安門升旗儀式上的國旗:長5 m,寬 m。

操場升旗儀式上的國旗:長2.4 m,寬1.6 m。

教室裡的國旗:長60 cm,寬40 cm。

師:這些國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國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這中間隱含著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3.匯入新課。

師:每面國旗的大小不一樣,但是它們的長和寬中卻隱含著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結合國旗的知識來學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慾,在加強學生對國旗知識瞭解的同時,有效地引入學習資源,為學生探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提供第一手資料。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自主嘗試。

課件出示教材40頁主題圖,根據圖中給出的資料分別寫出不同場景中國旗的長和寬的比,並求出比值。

(2)彙報、交流。

預設

生1:天安門升旗儀式上的國旗。

長∶寬=5∶=

生2:操場升旗儀式上的.國旗。

長∶寬=2.4∶1.6=

生3:教室裡的國旗。

長∶寬=60∶40=

(3)感知比例的意義。

觀察寫出的比,想一想,這些比能用等號連線嗎?為什麼?用等號連線的兩個比的式子可以怎樣寫?

預設

生1:可以用等號連線,因為它們的比值相等。

“2.4∶1.6=”和“60∶40=”可以寫作“2.4∶1.6=60∶40”。

生2:可以用等號連線,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說明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

生3:根據比與分數的關係,“2.4∶1.6=60∶40”

也可以寫成“=”。

《比例的意義》教案10

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要求: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會用比例的意義正確地判斷兩個比是否 成比例,使學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靈活地判斷兩個比是否組成比例。

教 具:

投影機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什麼叫做比?什麼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提示課題,引入新課。

1、引入:如果有兩個比是相等的,那麼這兩個相等的比以叫做什麼?它有什麼樣的性質?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它。

2、引入新課。

三、導演達標。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的表格後回答:

A、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什麼?

B、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什麼?

C、這兩次比的比值各是什麼?它們有什麼關係?

板書: 80:2=200:5 或 =

(2)引出比例的意義。

A、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討論:組成比例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如何判斷兩個比是不是組成比例的?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C、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練習,後講評)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看書後回答:

A、什麼叫做比例的項?

B、什麼叫做比例的外項、內項?

(2)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先讓學生計算,兩個外項的積,再計算兩個內項的積,最後讓學生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然後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相等。

3、練習:判斷下面的哪組比可以組成比例。

6:9和9:12 1.4:2和7:10

四、鞏固練習:第一、二題。(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五、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

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怎樣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業:第二題。

《比例的意義》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一)教師提問複習.

1.什麼叫做比?

2.什麼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師提問: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師小結

4.5∶2.7和10∶6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說兩個比是相等的,因此它們可以

用等號連線.

教師板書:4.5∶2.7=10∶6

二、新授教學.

(一)比例的意義(課件演示:比例的意義)

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師提問:從上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幾比幾?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幾比幾?

這兩個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們有什麼關係?(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師明確: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這兩個比相等.因此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義:像4.5∶2.7=10∶6、80∶2=200∶5這樣的等式,都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教師提問:什麼叫做比例?組成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關鍵:兩個比相等

4.練習

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麼這兩個比就( )比例.

(2)一個比例,等號左邊的比和等號右邊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質(課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師以80∶2=200∶5為例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板書)

2.練習: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項和內項.

4.5∶2.7=10∶6 6∶10=9∶15

3.計算上面每一個比例中的外項積和內項積,並討論它們存在什麼關係?

以80∶2=200∶5為例,指名來說明.

外項積是:80×5=400

內項積是:2×200=400

80×5=2×200

4.學生自己任選兩三個比例,計算出它的外項積和內項積.

5.教師明確: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課題:加上“和基本性質”,使課題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教師板書:

7.練習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並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組成比例.

四、鞏固練習.

(一)說一說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二)填空.

在6∶5=30∶25這個比例中,外項是( )和( ),內項是( )和( ).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寫成( )×( )=( )×( ).

(三)根據比例的意義或者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3、4和6

五、課後作業.

根據3×4=2×6寫出比例.

六、板書設計.

省略

《比例的意義》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關鍵條件。

能力目標:能正確的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情感目標:通過動手、動腦、觀察、計算、討論等方式,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全面參與教學活動。

重點解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關鍵條件。

難點正確的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教學預設個性修改。

目標導學複習激趣目標導學自主合作彙報交流變式訓練。

創境激疑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每週一的早上我們學校都要舉行莊嚴的升國旗儀式,那麼,你們對國旗都有哪些瞭解呢?(生自由回答)

師: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說明你們都很熱愛我們的國家,希望你們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美好!五星紅旗是莊嚴而美麗的,並且它與我們數學也有著密切的聯絡,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內容:比例(板書課題:比例)

合作探究

二、新授(課件出示不同大小的國旗圖案)

師:畫面上出現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國旗,請同學們任選兩面國旗來算一算它們各自長與寬的比值是多少?然後觀察結果,你能發現什麼?

(板演,觀察到比值相等,教師板書:兩個比相等)

師:那我們就可以將這兩個比用等號連線。(教師板書生彙報的兩個相等的比)

教師邊指著這組相等的比一邊說:好,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義補充完整)。這就是比例的意義(把課題板書完整)請同學們齊讀。

請同學們再默讀一遍比例的意義,思考:想要組成比例必須要具備哪些條件?(生回答,等式;有兩個相等的比)

(教師再強調:一定是比值相等的兩個比才能組成比例。)

師:你還能從四面國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寫在練習本上,然後彙報。教師板書)

師:我們在學習比的時候,可以把比寫成分數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寫成分數的形式嗎?怎麼寫?(口答)

師:我們剛才一直在強調比和比例的聯絡,那麼比就是比例嗎?

從形式上區分:比由兩個陣列成;比例由四個陣列成。

從意義上區分:比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

拓展應用下面哪些組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如果能,在()打對號。

10:2和35:42()0.6:0.2和):4和3:():和12:8()

總結小強3分鐘走了180米,小剛1小時走了3.6千米。小強說他們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時間的比能組成比例,小剛說不能組成比例。請問:誰說的對?

作業佈置做一做。

板書設計比例的意義

2.4:1.6=60:40=

2.4:1.6=60:40

(或)=

《比例的意義》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8~50頁例1、例2,課堂活動及練習十一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2.讓學生經歷探討兩內項之積等於兩外項之積的過程,使之更好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並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會組比例。

3.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愉悅。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

課件,撲克牌10張(2~10以及A),圓規一個。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一輛汽車4時行160 km,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多少?這個比表示什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發現了什麼?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師:同學們發現4.5∶2.7和10∶6的結果是一樣的,說明了什麼?(這兩個比相等。)這兩個比你能用等號連線起來嗎?(能。)請同學們用等號把這兩個比用等號連線起來。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這節課我們在比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新知識。

揭示課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板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探究比例的意義

課件出示例1:兩組同學同時在操場探討竹竿長與影子長之間的規律。列表如下:

竹竿長26

影子長39

教師:觀察上表,你能寫出多少個有意義的比?並求出比值。把這些比都寫出來。

學生討論並寫出比,完成後抽幾個學生的作業在視訊展示臺上展示,教師選幾個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書。

教師:觀察這些比,哪些能用等號連線?把能用等號連線的比用等號連線起來。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3∶2=9∶6,6∶2=9∶332=96,62=93

教師: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麼是比例嗎?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意義。(板書:比例的意義)

教師:2∶9和3∶6能組成比例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指導學生說出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要看他們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斷2∶5和80∶200能否組成比例?並說明理由。

組織並指導學生完成書上第50頁的課堂活動。

3.認識比例的各部分

教師:在一個比例裡,有四個數,這四個數分別叫什麼名字?同學們看看書就明白了。

指導學生看書後彙報。

教師:請同學們分別找出3∶2=9∶6和6/2=9/3的內項和外項。

學生找出後,隨學生的彙報教師板書:

要求學生找出剛才自己說的幾個比例的內項和外項,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在比例裡,靠近等號的兩個數是內項,剩下的兩個數是外項;如果寫成分數形式,那麼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

4.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前面我們已經探究發現了比例的一個祕密,就是組成比例的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比例還有一個祕密,你們願意去尋找嗎?(願意)你們任意找一個比例,把它們的內項和外項分別乘起來,又可以發現什麼?

學生初步發現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後,教師提醒學生:是不是每個比例都有這個規律,多找幾個比例試一試,如果把這個比例寫成分數形式,它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呢?

教師:同學們通過多個比例的探究,發現它們都有這個規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語言歸納這個規律嗎?

指導學生歸納後,教師板書:在比例裡,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並且告訴學生,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5.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教師: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也可以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請同學們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一下,0.4∶25能否和1.2∶75組成比例?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回答:因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提高

(1)說一說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討論後指名說: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係,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的關係,有四項。

(2)在6∶5=30∶25這個比例中,外項是()和(),內項是()和()。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寫成()()=()()。

(3)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2,3,4和6

四、全課總結

先讓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內容,談感想說收穫,教師再進行全課總結。

五、課堂作業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一的第1題。

要求:第(1)小題用比的意義來判斷,第(2)小題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第(3),(4)小題學生自由選擇方法判斷。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的第2題,教師訂正。

《比例的意義》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條件。

2.使學生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比例的意義和性質的理解與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義

(一)複習準備

1.求比值:

2.請你找出比值相等的兩個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學習新課

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時行240千米,請你說出第一次行駛路程和時間的比。

板書:80∶2

再請你說出第二次行駛路程和時間的比。

板書:240∶6

師:現在你分別求出兩個比的比值。(學生口述,師板書:80∶2=40,240∶6=40)

師:你們觀察一下兩個比的比值怎麼樣?這兩個比之間有沒有關係?(學生互說)

得出:第一個比的比值是40,第二個比的比值也是40。因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師板書:兩個比相等,可以用等號把兩個比連起來。)

教師把80∶2和240∶6中間用等號連起來,然後邊指著邊說:“像這樣的式子在數學上是什麼概念呢?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新內容:比例的意義。”(老師板書課題)

師:至於什麼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組成比例的條件,請你結合思考題看書自學。(告訴學生頁數,從第幾行看到第幾行。)

思考題:

1.什麼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組成比例的重要條件?

採取自學→兩人討論→集體討論。

師再次強調組成比例的條件:

A.必須是兩個比。

B.兩個比的比值必須相等。

C.必須是一個式子。

最後得出: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師將板書完整化)兩個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實質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麼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式,關鍵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組成比例。

師: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義嗎?能否組成比例?(學生說,老師連線或讓學生連線。)

比例還有其它書寫格式嗎?請同學們看,老師怎樣寫。

(三)鞏固反饋

1.判斷下面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並組成比例。(學生先寫再說)

3.隨意寫比例,互相檢視。(至少寫2個)

第二部分:比例的性質

(一)講授比例的性質

讓學生觀察:在比例裡有幾個數?這幾個數叫什麼?這幾個數有沒有區別?

學生髮言,老師小結:比例是由兩個比組成的,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比例的項(老師邊指邊說),靠近等號的(中間的兩項)兩項叫內項,兩端的兩項叫外項。如:

請你指出黑板上比例中的內外項。

現在請你做一件工作:先算出兩個外項的積,再算出兩個內項的積。算完以後你發現什麼規律?學生說算式,老師板書:

通過以上幾道題,使學生看到,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個規律我們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質。(老師把課題補充完整。)

師:這個規律是在什麼前提下成立的呢?必須是在比例裡,才能兩個外項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師:你們說說什麼叫比例的性質?這是這節課要掌握的第二個內容。

師: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時,比例的性質如何理解呢?

80×6=2×240 1.2×8=24×0.4

即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用字母這樣表示:

(二)課堂練習

(放幻燈片)

(1)用比例性質驗證你所寫的比例是否正確?

(2)用2,8,5,20四個陣列成比例。

(3)填適當的數。

3∶18=5∶( )

為什麼填30?有幾個答案?

4.8∶0.6=( )∶2

為什麼只能填16?

12∶( )=( )∶5

有幾個答案?

(4)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是80,那麼這個比例中的內項積一定是幾?為什麼?

(5)在比例中兩個內項分別是45和2,那麼這個比例中的兩個外項積應該是幾?為什麼?

(三)課堂總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所學內容。)

1.質疑:(學生、老師質疑)(幻燈片)

①表示兩個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對嗎?

2.思考題:

(1)根據30×3=45×2寫比例式。

(2)求x:

12∶30=8∶x

能不能應用今天所學的內容解決?怎麼解決?比例的性質還可以應用在什麼問題上?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教案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設計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問題。本教案分為兩部分,先教授比例的意義,再教授比例的性質。

第一部分,首先通過複習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為教學比例的意義做好鋪墊工作,然後再通過例題,用汽車兩次行駛路程和時間的比,得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再利用比例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老師安排了讓學生寫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組成比例,還安排了四個陣列比例,目的在於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學比例的性質。首先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內項和外項,然後引導學生計算出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從而發現其中的規律,下面通過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就是將比例中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最後得出比例的性質。讓學生應用比例的性質驗證自己寫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學生明白,驗證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是否相等的方法。課上安排應用比例性質進行填空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比例性質的認識與掌握。

另外,在學生沒有提出問題的情況下,老師出了兩道題,目的是鞏固對比例意義的認識與理解,最後老師出的思考題,為解比例做鋪墊工作。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重視學生的全面參與,通過學生動手、動腦、觀察、計算、自學與討論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老師可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可做些調整,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按照這個程式教學是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的。

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探索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

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自主學習,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難點: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 複習匯入:

(1)什麼叫做比?

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

(2)什麼叫做比值?

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後項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談話:今天我們要學的知識也和比有著密切的關係。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青島都有哪些產品非常有名?(學生根據自己的瞭解回答)青島啤酒享譽世界各地,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探索啤酒生產中的數學

出示課件:這是一輛貨車正在運輸啤酒的主要生產原料大麥芽。

這是它兩天的運輸情況:

一輛貨車運輸大麥芽情況

第一天 第二天

運輸次數 2 4

運輸量(噸) 16 32

根據這個表格,讓學生提出有關比的數學問題。同桌倆人,一個提問題,一個將問題的答案寫在本上,看哪對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問題最多。

談話:誰來交流?跟大家說一下你的問題是什麼?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的問題:

貨車第一天的運輸量與運輸次數的比是多少? (16 : 2)

貨車第二天的運輸量與運輸次數的比是多少?(32 :4)

貨車第二天的運輸量與第一天運輸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答案一一貼或寫於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1、認識比例及各部分名稱。

談話:學習數學,我們不僅要善於提問,還要善於觀察。現在就請你觀察這兩個比(16 :2;32 :4)看能發現什麼?(學生會發現比值相等)

思考:這個比值所表示的實際意義是什麼?(每次的運輸量)

既然它們的比值相等,那我們可以用什麼符號將兩個比連線起來?

學生用等號連線,並請學生把這個式子讀一下。

試一試:剩下的這些比中,哪兩個也能用等於號連線?在你的練習本上寫寫看。(學生獨立完成)

介紹: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數學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們知道,比有前項、後項,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像16、4位於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2、32位於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比例,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

學生先把2 :16=4 :32這個比例寫成分數形式,再同桌倆交流它的內項外項分別是誰。

自學提示:同學們表現得都特別棒,現在請你看課本自主練習第1題,能否根據剛才所學知識解決。(學生獨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4︰6

比例

2︰3=4︰6

3.判斷下面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6∶9 和 9∶12

總結方法: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要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

4.談話引入: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我不是這樣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祕密嗎?其實祕密就藏在比例的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中,它們兩者之間可是存在著一種奇妙的關係,你想揭穿這個祕密嗎?

那就請你以16:2=32:4為例,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試試能不能發現這個關係!

5、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觀察比例的兩個內項與兩個外項,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學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②是不是每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都具有這種規律,請你再舉出這樣的例子來。

③通過以上研究,你發現了什麼?

6、全班交流。

(1)哪個小組願意將你們的發現與大家分享?

(2)還有其他發現嗎?

(3)你們組所發現的是不是個偶然現象呢?咱們最好是怎麼辦?

7、驗證發現,共享成功。

師:對,舉例驗證,這可是一種非常好的數學方法。那現在,咱們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組一個新的比例,驗證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學生獨立驗證)

8、利用一個比例通過課件形象的展示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9、小結:不錯,看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思考,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一條規律。也就是,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數學上我們把這條規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這也是我們在國小階段,在繼分數、比的基本性質之後學習的第三個基本性質。運用它,我們可以解決許多數學問題。

10、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6∶3 和 8∶5

方法: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二)自主練習,拓展提升

1、判斷下面每組中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讓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 =12∶9 16∶2=32∶4 7∶4≠5∶3 80∶2=200∶5

2、連線:自主練習第3題。

3、填空:自主練習第6題。

4、自主練習第10題:

2:1=4:( ) 1.4:2=( ):3 1/2:1/3=3( ) 12:( )=( ):5

5、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寫幾個寫幾個)。

2、3、4 和 6

因為 2 × 6 = 3 × 4 所以這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

2:3=4:6 6:4=3:2 4:2=6:3 3:6=2:4

2:4=3:6 6:3=4:2 4:6=2:3 3:2=6:4

練習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交流溝通。

(三)回顧總結

在這節課中你又有什麼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