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通用10篇)

生活經驗 閱讀(9.05K)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通用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通用10篇)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1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裡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2

上完茶文化課後,我感觸良多,從中學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對茶文化的課更是興趣極高,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一門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茶道知識並能瞭解人生道理的課。

就快畢業了,以後的路不知道怎麼樣,心中的理想是那麼的廣大,但是有抱負沒有行動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瞭解了一種叫三味茶的少數民族的茶,先苦後甜,就像人生一樣,必須經過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懶懶散散,毫無上進,沒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沒有作為的,作為我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要有大學生的優越感,凡是要從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後的甘甜。

茶道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古人一對茶道的禮儀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像做人處事一樣,嚴謹得體,高貴典雅,研究茶道後我瞭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對自己文學方面很有幫助的古文知識,從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茶道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一種藝術一種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樣像人的.一生,必須經過很多的荊棘與曲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才能把茶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用平和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養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對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xxx的心態對待,用修養的力量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

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這個學期的茶文化課上完了,以後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接觸有關茶道的,現在學到得知識將為我以後奠定基礎,我會緊跟老師教導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來面對的社會,好好生活,堅強做人!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3

低調的人,一輩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靜的。一幾,一壺,一人,一幽谷,淺酌慢品,任塵世浮華,似眼前不絕升騰的水霧,氤氳繚繞飄散。茶罷,一斂裾,絕塵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讓人欣賞不盡的優雅背影。——馬德《低調》

《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但最初茶是作藥用的,神農才在民間普及。陸羽閉門十餘載著述《茶經》,影響天下聲名海外,世尊為茶聖。陸羽是棄兒,被竟陵籠蓋寺住持僧智積收養,成年後與皎然結忘年之交。皎然是中唐著名學僧,傳世文集10卷,詩文中多處提到與陸羽的友情,以及共同採茶、製茶和品茶。所以,陸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許多佛家思想。

品茶的環境宜清、宜靜、宜閒、宜空,而不宜過雅。徐渭說:“茶宜精舍,雲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靜坐,鬆月下,花鳥間,清白石,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裡飄煙。”這裡青藤講的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環境,似乎過於雅緻,而難達禪宗論道“自心是佛”的空靈之境。我以為陳繼儒強調的“一人得神”和張源講的“獨啜日神”更近茶道之道。

論茶道,近代日本似乎更有心得。茶自唐代傳入東瀛,至十五世紀僧人珠光奠定了一套簡單樸素的茶道儀式,十六世紀經千利休進一步完善,堅定確立了閒寂、枯淡的茶道美學觀點,並使之昇華到民族藝術的高度。日本是島國,偏安一隅,民族單一精緻,善於吸收、總結、沉澱、堆積和挖掘。而且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也不像中國茶道受儒道釋三位一體的綜合影響,而最終歸於“中庸”平和。日本茶道由僧侶引進,始終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自宋代禪宗東布,更使茶、禪融會貫通,達到 “茶禪一味”的三昧之境。

多情而善感的文人對茶情有獨鍾,喝茶喝到得意處,難免詩興大發,留下許多佳句。盧仝在《走筆謝孟諫儀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猶如習習清風拂面而來,讓人精神頓爽。

閒來約三五知己,遠離城市的喧囂,攜一把古琴,彈一首妙曲,泡一壺好茶,在“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中享受美好時光,暫且拋開一切世俗煩惱,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閒情逸致。望遠處漫山清涼的翠綠,任思緒掙脫世俗的束縛,在無盡的天際飛揚。

品茶的確是一種美的景緻,茶道的確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與禪的確有著一種濃稠得剪不斷化不開的千絲萬縷的情結。很多時候我們不妨靜下心,暫且從一天的喧囂中解脫出來,好好的喝一杯茶。

又逢選課,在室友們熱烈的討論著選修課的心得體會時,我沏了一杯濃茶,凝視著茶葉的浮浮沉沉,卻無什感觸,平淡的生活,恬靜的心情,無所謂快樂和憂傷,欣喜與悲慟。一個學期的茶文化課,與其說是傳授知識,不如說是體味人生。在浮躁的大學期間,靜下心來,喝一杯茶,思考人生,讓我可以很好的放鬆,也就能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我們總感嘆生活太單調,學習太糟糕,做人太窩囊。其實我們的生活可以很豐富,學習可以很順利,做人可以很瀟灑。因為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只可惜繁重的學業,忙碌的生活讓我們無暇去顧及精彩的瞬間罷了。而飲茶能使人淨化心靈,淨化的心靈才能欣賞到心情的'那道風景線。

品茶就像品人生。品味生活,把握生活節奏。人不能總是斤斤計較於生活中的瑣事,把心胸放開點,那麼生活也會流光溢彩。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會發現,平凡後面的樂趣也讓人留戀。

生活本身就充滿了陽光與快樂。快樂於我們乃至善且自然之追求。然而儘管如此,我們並不去追求每一種快樂,而是偶爾放棄快樂,因為在忍受了短暫的痛苦之後,更大的快樂便隨之而來。 一盞茶後,細細品味著那些平凡、痛苦和簡單,如茶,亦如人生。 品茶,品的是一種平實、無華、靜如止水的人生心態,但不是無動於衷,而是將一種對人的關懷和善意的舉措昇華為意境。生活並非平平庸庸的過完期日,而是追求一種心態,一種自我的信仰。 飲中國之茶文化,品淡雅之閒情,悟生活之真諦;一片寧靜,一份悠然,一絲感悟,盡在一杯清茶之中。

茶有很多品種,我唯獨對鐵觀音和龍井茶情有獨鍾,喜歡它低調的清,不張揚的淡,它特有的清香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體味平淡的生活。懷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所有的煩惱與挫折都成為生命中的禮物,上天賜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挫折能使我們更堅強,煩惱讓我們更珍惜片刻的寧靜。

雖然說起來,我還是不懂茶的,但是我認為茶品五花八門,不需全懂,找到自己喜歡的就好;茶藝豐富多彩,無需樣樣精通,會泡便好;茶道高深玄妙,無需參透,有感便可;茶文化博大精深,懂或不懂都不打緊,喝一杯輕鬆茶就好。

就像周作人曾說的,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塵夢。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4

在日本旅遊,茶自然是不可錯過的一道風景。

茶在日本人的生活裡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可以有茶味的香皂、毛巾,可以有茶味的點心,甚至可以將茶和米飯一起煮,做成泡飯來吃。日本人的愛茶之深,恐怕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了。

若要真正體會日本的茶道精髓,就不可以錯過煎茶。

日本煎茶是在日本歷史最悠久的飲茶12世紀日本茶道的創始人榮西禪師,把茶葉介紹給了日本人,從此煎茶法就在日本流行開來,並一直保持至今。

與我們目前採用的炒青處理不同的是,煎茶採用的是以蒸汽蒸煮的蒸青技術。經過這樣處理的綠茶,氣味上更青綠一些,並且保持了茶葉的本色特徵。

日本煎茶有拇尾的,有宇治的.,也有靜岡的,都有其獨特的韻味。我們這次飲的是靜崗煎茶,水近三沸時離火,滌器後備茶。煎茶最合適的水溫是70℃,一般將沸水靜置一旁,等備茶完畢,水溫也就差不多了。日本煎茶加工很精細,注入三分之一水略作溫潤即可,然後注水至七分滿,約一分鐘後,就可以開湯飲茶了。

一盞時茶香很清幽,有一絲淡淡的海藻氣息。茶湯入口甘淡,幾乎沒有苦澀。細細品味,於淡然中卻別有滋味。飲至第二盞,舌尖已有茶津湧出。至三盞,喉間甘潤,茶津濡濡。此時再細細品讀,只覺甘香滿口,茶息滿腹,不似先前的清幽淡薄了。

品飲日本煎茶時,開始想到的不會是日本櫻花,感覺卻彷彿來到了海邊。獨坐於一方蒼幽青潤的礁石上,清澈的海水沖刷著雙腳,腳邊是翠綠海草和細鱗游魚,春天亮麗的陽光從天邊灑下,發間有些暖意,而心裡卻很靜,能聽見海草呢喃的細語。

這時才會想起櫻花,想起茶道、花道、香道,想起和服,想起藝伎,想起三味琴,想起和歌、俳句,想起日本尺八吹奏出的那似曾相識的音律。有時你會感覺到紫式部似乎就坐在你對面,給你講述《源氏物語》裡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回來偶爾與友人說起,地道的日式煎茶在國內好難找。友人說,國內當然有好茶,或許,只不過是你失去了那樣的心境。他向我推薦了國內隨處可買到的立頓品牌新出的日式煎茶茶包,並一再囑咐要用心去體會。將信將疑間,回家用這茶包細細沏了一壺,淡淡的綠色,卻就是那種久違的味道。

輕輕閉上雙眼,將瑣事暫時排遣,我又一次看到了海,看到了櫻花,看到了和服藝伎。原來,感受純正的日式茶道,也可以化繁為簡。

在日本不必擔心喝不到好茶,即使是旅店裡的免費茶包,泡出來的日本煎茶也一樣甘冽清新。當然,如果能光顧專門的茶室感受地道的日本茶道,自然是莫大的享受了。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5

我覺得茶文化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下了課之後我們也可以學習,因為我覺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那麼地廣泛存在。茶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茶種,也有著不同的加工工藝,雖然我們可能看不到茶的製作,但是,我們喝茶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茶的甘甜,所以,在喝茶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下茶的韻味。茶文化與其他的課程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茶的精神滲透到了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醫學等,這些都與我們所學的都有著多多少少的聯絡的。在平時的學習要把茶文化融入當中,延伸茶文化的學習範圍。

在生活中,茶也是很廣泛的應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上面也說了很多關於茶的益處了,茶是天然的保健飲料,喝茶對人體有著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它能提精神、去疲勞、助消化、能消炎殺菌、防暑降溫、解渴生津。

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喝茶,如當我們在困的時候可以喝茶解困,可以提高我們的學習的效率。還有,客來敬茶是一種禮節,在交際中是一種融洽親密、熱烈真誠的禮儀,以茶代酒也是一種勤儉節約的時尚行為,而且茶也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更多的是,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加值得發揚,它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所以,我們要把茶的用處發揮到生活中去。

現代的人喜歡茶的香、茶水的清,人們因此會在茶中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茶的意境,尋找並獲得感悟,就是茶帶來多的精神歡愉。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品質,只有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的那一絲苦澀,拋棄那一點迷惘,通過喝茶激勵我們,站起來面對未來的一切。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如自己的意,我們也總是會有那股煩躁的情緒在心底。雖然現在我們還在學校學習,還沒出社會,但是,我們在學校面對緊張的學習時,我們也會心煩急躁的,特別是當我們遇到什麼問題時,不能夠及時解決,我們那個時候不妨坐下來,慢慢地喝口茶,品味茶的意境,平伏我們煩躁的心情。也許那樣還可以讓我們更有精神,更有心情地去解決問題,這豈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法嗎?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6

我以前就對茶文化很乾興趣,但都沒有系統的學過,只是自己借了一些書看看而已。或許真正意義上說,我當初不是對茶文化感興趣,而僅僅是對茶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用途感興趣吧。不過這次選課的時候,我首先就選了《中國茶文化》,因為我想真正意義上的去了解茶,學習中國茶文化。現在真正上了一學期的課後,感覺茶葉很有深度,我什麼都一知半解,看似簡單的東西卻讓人意味深遠。現在我就茶的文化歷史,談談我學習《中國茶文化》後的體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國早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酒茶之說。當初稱為八件事。至元代時略去酒,始成為七件事。在元代的雜劇《玉壺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詞中,均可見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句,歷代流傳至今,可見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因而也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飲茶製茶最早的國家。數千年前就在我國的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發現了野生茶樹。中國的茶葉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世界各產茶國,不是直接、就是間接地從中國引進茶苗、茶種,並派人來中國學習栽茶製茶方法,然後再發展本國的茶葉生產。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上說:神農嘗百草療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採集野生植物為生活主要來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農氏時期,偶然間發現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可解這72種有毒中草藥的毒。自此以後,先民們就以喝茶來解毒,也即用茶的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從藥用開始的。飲茶由藥用轉變為飲料,究竟始於何時古人所見不同。據載:周武王姬於公元前1115年聯合四川各民族伐紂之後,巴蜀所產茶葉已列為貢品,諸民族首領正是帶著茶葉去進貢的,這可謂是我國最早有關茶葉的記載了。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7

大概是受所學專業的影響吧,日本茶道成為了我的喜好,每週一次,不論天氣如何,我都會準時出現在茶室中,茶室特有的幽靜而略帶緊張感的氛圍深深吸引著我。不知不覺中,學習日本茶道已經快兩年了。回想起來,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看到了網友們對於日本茶道的種種看法,我倒是坦然了,果然,兩國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

曾經跟導師商量畢業論文,我說想做關於中日茶文化比較方面的論文,沒想到當場就被槍斃了,老師只說了一句話,性質不同的東西沒有可比性。說實話,當時我並不是很服氣,可是現在想來,老師的話還是有道理的。

和茶友聚會的時候,我很少主動向別人提及有關日本茶道的東西,這是因為,沒有練習過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明白其中三昧的。朋友之中反而是對於禪有些研究的人更能體會日本茶道的意味。

不過,不管怎樣我還是很高興,因為大家的.真誠的評價也說明了對日本茶道的關注,最怕的就是沒人理會了。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8

我真誠地感謝於老師!是推動您引領我瞭解中國茶文化,是您讓我徜徉在茶的海洋裡!

上完茶文化後,我感觸良多,從師範學校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對茶文化的學習班更是興趣極高,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一門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茶道知識並能人生道理的課。

就快畢業了,以後的路不知道怎麼樣,心中的理想是那麼的廣大,宣傳戰但是有膽識沒有行動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瞭解了這種叫三味茶少數民族的茶,先苦後甜,就像人生一樣,必須經過重大成果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懶懶散散,毫無上進,沒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沒有作為的,大學生作為我們前夜畢業的大學生,這個道理得知我們,不要有大學生的優越感,凡是要從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頗感苦後的即可甘甜。

茶道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古人一對茶道的禮儀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做事一樣,嚴謹得體,高貴典雅,學習茶道後我瞭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對自己文學方面這麼有幫助設法的古文知識,從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茶道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總之一種藝術一種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樣像人能的一生,必須經過很多的荊棘與曲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方能把茶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用平和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養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深知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寧和的心態對待,道德素質用素養的力量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

茶文化是操作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包括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體育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茶點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建構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這個學期的茶文化課上完了,以後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接觸有關茶道的,現在學到得醫學知識將為我基礎以後奠定基礎,我會緊跟老師教導及茶道人生道理試著迎接我接下來面對古訓的社會,好好生活,堅強做人!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9

昨天下午我參加了在馬連道舉行的名為:20xx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的“奧運冠軍遊走馬連道,體驗中國茶文化”活動。

同我一起參加活動的還有射擊奧運冠軍李對紅,游泳奧運冠軍錢紅、樂靖宜等10餘名奧運冠軍。

在主辦方的.陪同下,我們親身的體驗了中國茶文化,並且還參觀了馬連道茶城、茶馬大廈、京閩茶城、茶緣茶城、得天福緣茶城、北京茶葉總公司、普洱茶都、更香茶葉公司等馬連道地區較大的茶城。

我們不僅可以和老將軍們一起展示書法、交流品茶體會,還可以親身體驗炒茶和製茶的過程。

這次的茶文化節辦得非常好,不僅提出了“我飲茶我健康我長壽”的口號,並且將奧運與茶文化相結合,不僅弘揚了中國的茶文化,而且融入了奧運元素。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10

一、“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二、“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祕?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鍊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愛貓撲.愛生活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雲液,銅葉閒嘗字筍茶。

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雲:白雲南風雨槍新,膩綠長鮮穀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詩中無一靜字,但意境卻幽極靜篤。

戴昺的《賞茶》詩: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閒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

連黃蜂飛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可見虛靜至極。“臥聽黃蜂報晚衙”真可與王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相比美。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雲,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我們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採茶相遇》雲: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

宋代杜小山有詩云: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寫的是夜之靜。

清代鄭板橋詩云: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是心之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